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律令制之下的官僚生活

官僚制的系统

在唐代如果要想进入政治中枢阶层的话,首先必须置身于九品制,即一品到九品的官品之中,进而还必须在将九品划分为三十阶的官僚金字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进入了这个金字塔才称之为“流内”,除此之外的下级官吏则叫做“流外”。但是,最高的一品和二品都是由皇族以及政界的元老来充任,实际上真正担当政务的人都是二品以下,唐代的宰相实际大多出自于三品这一级别。此外,在五品和六品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五品以上是基于宰相推荐的敕任官,而六品以下则是由主管人事的吏部来决定即所谓认证官。官僚通常都是在中央官员(京官)和地方官员(外官)之间来回流动中得以升官晋级,因而地方官员当然也包括在九品官之中。

官员置身于官僚金字塔中时一共有四种方式(体系),即散官和职事官,封爵和勋官。从唐代中期以后又加上了“使职”这样一个令外之官。其中,散官作为表示品阶和序列的头衔,原则上属于九品官的所有文官和武官都带有散官头衔,文官被配以文散官,武官被配以武散官的品阶。只是,散官实际上与职务并没有关系,职事官负责担当实际的行政工作。由于职事官也被编入九品之中,因此同一个人物的职事官和散官的品阶不一致的现象也不时出现。职事官的品阶低的时候在官名之前冠以“行”字,而职事官高的时候则冠以“守”字,以表示区别。

59 文官进谒图

此外,所谓封爵指爵位和封地。即王、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以及按照户数来算的封地(食邑。事实上是虚封,然而也有个别实封,叫做“食实封”),一般都是授予皇族以及一部分功臣。另一方面,勋官则是为了表彰在军事上立功者的官名。关于上述各种官职名称的关系,倘若以前章提到的颜真卿的晚年(七十二岁,780年)的头衔为例来说,如下所示:

光禄大夫(文散官,从二品)、行吏部尚书(职事官,正三品)、充礼仪使(使职)、上柱国(勋官,正二品)、鲁郡开国公(爵位。正二品)、食邑三千户(虚封)、颜真卿

因为颜真卿担任的职事官吏部尚书的品阶比散官低,故冠以“行”字;而(充)礼仪使乃令外之官,所以没有品阶。在颜真卿长长的头衔中,当然最重要的是职事官,到唐代后半期再加上使职。正是根据上述这样一些头衔,官僚们才得以拿到俸禄、职务津贴以及其他的各种津贴,从而得以保持作为贵族、官僚的体面生活,并且养活众多的家庭成员以及亲属。

60 九品制的官僚金字塔

主要机构

唐代的行政中枢是隋初确立的三省六部(参见本书第一章)。其中的中心是中书省,中书省为皇帝提供咨询,负责起草各种议案以及诏敕,其长官叫中书令。对于中书省制定的各种议案予以审议,并拥有将原案“封驳”即退回重审权限的叫门下省,侍中是门下省的长官。专门负责提意见的谏官,即谏议大夫等也属于这个部门。在门下省的背后是各种贵族势力,门下省就处于贵族势力代言人的立场。然而与皇帝的意向发生冲突的封驳其实并非简单地能够发动,所以后来门下省的存在意义逐渐消失,到了玄宗朝,门下省的地位已经在中书省之下。这一现象实际上象征着贵族立场的变化,表明其已被纳入皇权支配之下。

除了中书省和门下省之外,还有尚书省。尚书省的长官是尚书令,由于唐初太宗在秦王时代曾经担任过这个职位,所以其后一直空位,尚书令下面的左仆射和右仆射遂成为事实上的长官。尚书省相当于现在日本的内阁,其下面的省厅一共有六个部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各个方面的行政事务,三省六部即对此的统称。三省六部之外,在具体的行政事务方面,还有九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各寺。“寺”是官厅之意)、五监(国子、少府、军器、将作、都水各监)等部门,其与六部互相协作和补充完善,共同承担行政事务。此外在地方上,作为统治体制的最前沿,则是承袭了自隋代初年以来的传统,设置了州(有时是郡)、县等行政单位。

61 唐代三省六部、中央官制表

在上述机构之外,还有一个需要提及的部门,这就是御史台。御史台的职掌是弹劾官员们的违纪违法行为,无论官员是京官还是外官,也不管其地位的高低上下都一视同仁。此外御史台也负责指出国家行政的失误之处,其与门下省合称“台谏”。官僚们日常的行动都处于御史台的监督和检查之下,官员们的工作评审则由各个部门来实施。如果是地方官,每年正月的朝贺时,由各地赴京的朝集使向中央报告地方官的工作评审情况,然后由吏部汇总,最后反映在人事考核之中。

统辖全国行政大权的宰相一职实行复数制,由数名宰相组成集体领导班子,没有采取由一人独裁的形式。宰相本来是由三省的长官出任,但后来为了选拔其他各方面的人才担任宰相,便给予担任宰相者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召开宰相会议的地点叫政事堂,开始时政事堂设在宫城内的门下省里,后来改设在中书省,所以“中书门下”就成为政事堂的代名词。正如上面所述,这一过程也与中书省凌驾于门下省之上掌握了实权的趋势有关。

仕官之途径

根据《唐六典》和《通典》等当时的史料来看,在唐代最盛时期的八世纪前半的开元年间,文武百官加起来,九品官(职事官)的数量超过18000名,80%是文官。其中京官2600余人,五品以上390名。进入九品官系统即“流内”叫做“入流”,那么“入流”都有什么样的途径呢?

首先,唐代前半期的主流是“恩荫”这一途径,即由于父亲或祖父的地位(散官),儿子或孙子担任相应官位的途径。譬如父亲是正四品官时,他的一个儿子就可以担任正八品上的官职。这也叫做“任子”之制,乃是承袭前代的门阀主义的做法,反映了当时还十分浓厚的贵族观念。与此同时,自从隋文帝以来,为了广求人才而创设的人才选拔考试方式科举也已经在社会上生根落户。科举最初重视秀才科,但因其设定的合格条件太高而不为人们所欢迎。到了唐代以后,科举的重点便转移到了考核儒教经典内容的明经科,以及测试文学素养的进士科,后来凡是提及科举即意味着进士科。

参加科举考试,大而言之有两条道路。一条路是通过学校——即通过在设在中央的高官子弟学校国子学、太学,或者是设在地方的州县学上学来取得考试资格;另一条路是通过县试、州试及第上来的途径,这叫做“乡贡”。尚书省的礼部负责把在校学生和乡贡这两种来源的考生集合起来实施考试,负责人叫“知贡举”。

每年的考生大致在一千名到两千名之间,而合格者只有十名到二十名,因而竞争非常激烈。为此,每次发榜的当天都呈现出一片悲喜交集的情景,考上的人兴高采烈地涌向长安东南的游乐场曲江池,举办谢恩宴会,招待并感谢考官。人们也纷纷前去观看道贺,看着这些未来的国家官员候选人,姑娘们激动地心跳加速,热血澎湃。

尽管如此,这次及第却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能担任官职,下面还有更加严格的吏部考试在等着他们。吏部考试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项目,即“身”(体格)、“言”(谈吐)、“书”(楷书书法)、“判”(写判决书)。只有过了这一关,通往官僚的道路才会开通。为此至少需要一两年时间准备。在科举考试中,测试文学的进士科最为热门,而且在礼部考试之上,还有上述这样的考核外貌及作文能力的吏部考试,这些都和贵族主义的时代风潮有关系。于是,在这种背景下,从唐代中期前后起,贵族出身的子弟们开始积极地参加科举考试,推动了官场的主流向贵族出身者转移。

如上所述,要“入流”九品官时存在着“恩荫”和“科举”两个主流途径,通常高官都出自于此。但是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一条从“流外”获得九品官中的中等官以下官职的途径,而且实际上如果就人数而言,来自于这一途径的人其实更多。这一方面开始于武后时期,到了玄宗时期更加明显,前文提到的通过“恩宠”即通过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而被提拔起来的人就是属于这一途径。

由此可见,唐朝在选拔人才方面既与始终贯穿贵族制的六朝时代不同,也与完全统一成为科举制的宋代相异。可以说,唐代的人才选拔乃是夹在六朝和宋代之间的一个过渡时期,其呈现出的多样性以及宽松性实际也是与唐王朝的性质一脉相通的。 Sh9dYc2kYaITd/428shoFhDi5gHbGB9JnZ+5G55JAnsPuUs7TiFVKSl/KrTcCu6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