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四载(755)旧历十一月甲子(九日),按照新历来说是十二月十六日,一个寒冬刺骨的夜晚,现在北京附近的范阳(幽州)驻扎的十五万大军急匆匆地开出了营房。大军的骨干是安禄山一手培养起来的“曳落河”士兵,其他除了汉族士兵以外,主要是同罗、奚、契丹、室韦等北方通古斯系的少数民族出身的士兵。第二天早晨,安禄山检阅了集结于城南的军队,宣布此次出兵是为了清君侧,即讨伐在皇帝身边把持朝政的奸贼杨国忠。他把留守范阳的任务交给心腹史思明,随即命令全军立即开始行动。于是,一场极大地撼动了历史进程的叛乱就此拉开了帷幕。
叛军自河北南下,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十二月十三日攻陷唐东都洛阳以后,安禄山旋即于次年(756)正月元旦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改年号为圣武。同年六月,叛军攻克唐军老将哥舒翰以二十万兵力把守的通往长安的最后一道防线潼关,随后占领长安。此距安禄山树起叛旗仅仅半年时间。
安禄山发动叛乱的消息,仅仅六天以后就传到了正在华清宫的玄宗耳中。听到这一消息以后,安禄山的死敌杨国忠暗自发笑说,果然不出我之所料。然而,当官军与安禄山叛军实际交手以后就马上发现,在实战经验丰富的叛军面前,官军几乎没有招架之力。官军节节败退,好容易在潼关才勉强稳住阵脚,阻止住了叛军的进攻。但其后,负责守卫潼关的哥舒翰在杨国忠的逼迫下被迫出潼关作战,结果一触即溃。因为这二十万官军都是由临时征集的士兵组建而成,几乎完全没有战斗能力。
可是,对于安禄山来说,这一期间也在他意想不到地方出现了障碍,即常山郡的长官(太守)颜杲卿的反抗。常山郡位于河北中部连接幽州和洛阳的道路上,乃是向西经过土门(井陉关)便可通往太原的一处交通要冲。颜杲卿就在安禄山率军进入洛阳前后时,杀掉了安禄山安排的土门守将,树起了反抗的大旗。这是在河北出现的第一次反安行动。然而这次反抗并没有等来翘首以待的唐朝援军,不到二十天遂为史思明所击败,颜杲卿及其族人等被带到洛阳安禄山处。颜杲卿在洛阳被公开处死时,尽管手脚被砍断,但直至断气为止仍对安禄山骂声不绝。
40 安史之乱叛军进攻路线、唐朝方面的撤退路线图
颜杲卿的反抗行动具有很大的意义。直接的效果是点燃了整个河北地区反抗的火种。在这一方面,颜杲卿的堂弟,时任平原郡太守的颜真卿起到了积极的组织领导作用。与此呼应,在河南地区,淮扬郡的张巡等人率领的武装力量也与叛军展开了激烈的作战和周旋。由于各地的这些抵抗,安禄山叛军进攻唐军的势头明显减弱,同时也阻止了叛军南下唐朝经济基地江南地区的企图。不仅如此,为反抗安禄山而集结起来的这些力量,实际表现了隐藏在各地新兴地主阶层和民众中的潜在势力。在唐代后半期的河朔三镇等地方势力与中央之间的相互角力关系上,这些潜在的势力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41 潼关 保卫长安的要冲,位于长安以东约120公里处。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禄山叛军破潼关攻入长安
42 唐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哥舒翰潼关失守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城。从潼关到长安的直线距离为一百二十公里,叛军进军的话,几天就可以到达。玄宗一边对外做出要御驾亲征的样子,另一方面却带上杨贵妃及其一族和一部分禁军,一大早就悄悄地离开长安往西边逃去。然而当一行人马向西走了大约七十公里左右到马嵬坡时,禁军士兵的情绪状态开始出现异样:为什么会导致现在这种状态?士兵们的不满终于爆发出来,矛头直指杨氏一族。于是,杨国忠首先成为替罪羊被杀死。但士兵们的愤怒并未因此而平息,认为杨贵妃也应该同罪。玄宗不得已只好命令高力士在附近的佛堂里绞杀了杨贵妃。当时杨贵妃三十八岁。这位曾让被誉为明君的玄宗发狂,并由此改变了唐朝命运的绝世美女杨贵妃,最后的下场竟是如此可悲。
43 郭子仪(采自《三才图会》)
玄宗当时已经是七十二岁的高龄,在痛苦地经历了放弃都城、处死心爱的女人等煎熬之后,最后仓皇地逃到了四川的成都。在他的身上看不到领导者应有的魄力和决断力。取而代之,皇太子李亨留了下来,担负起了指挥与安禄山作战的任务。皇太子一行本来打算返回京城,但没有成功,七月份将据点移至朔方节度使所在地灵武(位于今天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而且旋即尊玄宗为太上皇,皇太子本人则在没有得到传国玺(即先皇的印玺,以此承认皇帝即位的合法性)的情况下继承了帝位,这就是肃宗皇帝。虽说这是在紧急的状态下为了收拢人心的特别举措,但也可以说是唐朝皇帝换代时的一种政变形式。另外,肃宗也是玄宗的三男,并非嫡长子。肃宗即位以后才派使者赴成都,取得了玄宗的事后承认。
在玄宗逃离之后大约过了十天左右,安禄山叛军占领了长安。安禄山本人留在洛阳不动,派出部下去管理长安。另一方面,肃宗发动了反攻,从河北战场抽调回了郭子仪的部队,集中兵力准备夺回长安,但是仍然感觉到力量不够,无法打败凶猛的安禄山叛军。于是便和回鹘交涉借兵事宜,到年末时,数千名回鹘士兵前来加盟唐军参战。
44 王者出行图(北庭高昌回鹘佛寺壁画) 画面中表现了回鹘军队行军的情景
次年(757年)正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害,叛军内部的不稳定加剧。关于安禄山之死的主要原因,似乎是眼睛的疾病和恶性肿瘤引起他性情暴戾无常,加之围绕继承人的矛盾等几件事情交织在一起所致。虽然安禄山死了,但唐朝方面的状态依然没有什么改观,直到九月以后才终于集结了二十万大军发动进攻,成功地收复了长安。而此时距离长安失守已经过了十五个月。
收复长安以后的唐军乘胜进攻,第二个月就进入了洛阳城,从而给彻底平定叛乱带来了曙光。可是,这一势头并未能持续下去。之前回鹘出兵助唐时,与唐朝之间曾有一个约定,即收复洛阳以后,回鹘士兵可以放开抢掠三天三夜。现在回鹘兵热衷于此事,不再向前推进。另一方面,这一期间从洛阳逃出去的安庆绪在黄河以北的邺城(安阳)重整了部队。等唐军整顿好二十万大军追去的时候,已经到了一年之后即758年的九月。而这一时期在叛军方面,从范阳南下赶来救援的史思明已与安庆绪汇合。到次年(759)三月为止,双方在邺城一带展开了拉锯战,最终结果唐军失败。唐军失利的原因一是由于部队都是临时征召而来,二是因为尽管唐军以郭子仪为总帅,但却令出多门,缺乏统一指挥。
45 安禄山系谱图
安阳(相州)之战失败以后,唐军土崩瓦解。与安庆绪会师的史思明再次进入洛阳,与安禄山同样,宣布登基成为大燕皇帝。经过战火多次洗劫的洛阳,此时已经没有什么值得争夺的东西了。鉴于上次长安失陷的教训,唐军强化了洛阳以西的陕州、潼关一线的防卫,以阻止史思明军队的西进。两年之后(761)的三月,与安禄山同样,史思明也被其子史朝义杀害,而且原因也是因为继承人问题。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个人,就好像是同一颗星宿所生一样,无论是在位的时间,还是死的地方,以及都是被自己亲生儿子所杀等方面都如出一辙。他们俩的死亡,其实也预示了后来的藩镇军将的继位换代之难。
其后,双方僵持不下,大约有一年左右时间一直处于胶着状态。宝应元年(762)四月,取代肃宗的唐代宗即位,唐军旋即开始酝酿大反攻。十月收复洛阳以后,唐军一鼓作气北上,乘胜追击逃亡中的史朝义。唐军的前锋是一个名叫仆固怀恩的铁勒出身的武将,他在就地安顿投诚的史朝义属下部将的同时,对史朝义则穷追猛打。最后史朝义被追得走投无路,终于于宝应二年(763)正月在范阳东边的一个地方自杀(关于史朝义死亡的时间地点,以及死亡的方式等有各种说法,在此从《资治通鉴》的记载)。
46 史思明哀册(北京史思明墓出土) 所谓“哀册”,就是指写在玉片上的一种墓志。内容是哀悼史思明之死
至此,满打满算前后持续九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就此结束。然而,由于唐朝对于投降的叛军部将以及他们的部下采取了就地安抚的政策,因而在支持叛乱的河北地区,从北边算起,分别设置了李怀仙的卢龙(幽州)、李宝臣(原名张忠志)的成德(恒冀)、田承嗣的天雄(魏博)、薛嵩的昭义(相卫)几个节度使,远远没有达到真正的再度统一。在唐朝看来,朝廷长时期被战祸困扰已经疲惫不堪,此举乃不得已而为之。可是这一举措却给唐朝留下了巨大的隐患。上述四个节度使之中,除了昭义节度使以外,其余的三个节度使都拒绝屈从于唐朝中央,并且互相呼应,对抗中央政府,给唐朝后半期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历史上将此称作“河朔(河北)三镇”。
一代枭雄安禄山及其盟友史思明,两个人以一介胡人之身,挑战庞大的大唐帝国,并且肆意蹂躏这个帝国,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大燕。这场动乱充分暴露了唐朝统治体制的弱点,唐朝作为一个大国的威信扫地以尽。可是,面对着如此震撼和晃动大厦根基的巨大动乱,唐朝却并未因此而瓦解或沦为一个地方政权,而是再度崛起,尽管举步维艰,作为全国的统一政权,唐朝在此后依然继续维持了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唐朝这种令人惊叹的自我恢复能力提醒我们,不能忘记在唐王朝体制之中存在着一种强大的柔性构造。
自不待言,唐朝之所以把首都定在长安,其最大的理由是因为长安位于四面有屏障的关中盆地。在唐朝的前半期,唐朝在关中设置了许多军府(折冲府),并以其军事力量控制全国。然而随着府兵制瓦解,唐朝为了镇守边关而在边境一带设置了拥有军队的节度使以后,这种内外的军事平衡就开始被打破了。安史之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的,最终结局是潼关被破,自唐朝建立以后从来没有经历过外敌入侵的长安,因此而卷入战祸之中。
长安一旦暴露出了弱点,其后就不可避免地经常成为被直接攻击的对象,这也可以说是安史之乱留下的一个后遗症。先是安史之乱平定后的当年十月,吐蕃自西而来攻陷长安,并占领长安十余日。这主要是因为,由于原来配备在西线的部队大都被抽调去讨伐安史叛军,因而防守薄弱的西部防线轻易就被吐蕃所突破。吐蕃攻入长安时,代宗在宦官鱼朝恩率领的神策军的护卫下逃到了陕州避难。
47 胡人俑(唐三彩)
接着在广德二年(764)到永泰元年(765)之间又发生了仆固怀恩的叛乱。仆固怀恩乃是平定安史之乱最大的功臣之一。唐朝派往回鹘借兵的使者就是仆固怀恩,此外如前所述,最终给平定安史之乱画上句号的也是仆固怀恩。尽管如此,叛乱平定之后,仆固怀恩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及待遇。由于他的女儿嫁给了回鹘可汗,同时他在追赶史朝义的过程中,安慰并就地安置了投降过来的史朝义部将,据说这些事情都成为朝廷怀疑他的原因。于是,失去了朝廷信任、走投无路的仆固怀恩无奈在灵武(位于今天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聚集兵士,同时与回鹘及吐蕃取得联系,向唐朝举起了叛旗。其后因仆固怀恩在向长安进军的途中病死,叛乱宣告失败。但吐蕃却乘机再次逼近长安近郊,给长安城中造成了极大的恐慌。
在从安史之乱到这一时期的整个过程中,究竟有多少异民族(非汉族)出身者登上了中国这一大舞台呢?叛乱一方自不待言,胡人安禄山、史思明,以及他们下面以“曳落河”等北方民族出身者为主体的兵士们都是异民族。即使从唐朝方面来看,唐军中有大量来自回鹘、大食(阿拉伯)以及西域的兵士冲锋陷阵,又有哥舒翰(突骑施出身)、高仙芝(高句丽出身)以及前面提到的仆固怀恩等众多的将军指挥作战。
大体上说来,唐朝的做法是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安史之乱实际上为这些异民族出身者的能量释放提供了一个空间。吐蕃稍晚一步也加入了其中。然而到最后,仆固怀恩却被排挤出局,汉族出身的郭子仪则成为最有实力的军事统帅。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唐朝决心抑制过度活跃的异民族,重新建立以汉族为主轴体制的一种倾向。
其后又隔了一段时间,到了德宗的建中四年(783),淮西节度使(治所是蔡州,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李希烈发动叛乱。为了平叛,唐朝调动了位于长安西北部的泾原节度使的兵力。然而,泾原节度使的部队在路过长安时,向朝廷提出了改善待遇的要求,在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愤怒的士兵冲进长安城中闹事,最后拥戴一个名叫朱泚的人为领袖,发展成为叛乱。德宗在一部分士兵护卫之下,匆忙逃到奉天(今陕西省乾县)。到第二年为止,德宗将近一年时间一直处在流浪之中。
上述这一事件乃是在长安发生的最后一次动乱。之后的一个世纪之间,在国内局势动荡不安的情况下,却再也没有出现或发展到过诸如长安被外族占领,或者是皇帝蒙尘(蒙尘的意思是天子为避难而逃离皇宫)等不得已的事态。究其原因,可以指出以下几点:公元780年实施的新税制“两税法”的深入普及,使得中央财政稳定起来;与此相呼应,中央禁军统一为神策军,并进行了扩充和强化。这实际上是变换了形式的关中本位体制的复活。那么,唐代的中兴究竟是如何展开的呢?关于这一方面,我们将在下一小节里进行观察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