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于“民本”的意义

总结中国政治观念史,不能不重视“民本”思想的生成、演变和影响。将“民本”思想看作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是适宜的。

“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可以由“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甘誓》)等言论的最初发表,在商周时代发现其端倪。这或许反映了原始民主的传统在城邦政治生活中还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国语·周语上》所见“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以及《孟子·尽心下》所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意识的分析,可以看到“民本”思想有时可以发出响亮的声音。有学者指出,事实上,一方面,秦汉以后,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并没有把‘民本’思想排除在官方意识形态之外”,“稍微明智一些的”执政者“都要把自己打扮成民众的保护者”,绝不会“公开否定‘民本’思想”。因为这种“否定”,即意味着“毁坏了自己统治的历史合法地位”。另一方面,“民本”又最终变成了“一种根本无法实现的政治空话”,“二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态,实际上是对‘民本’思想的无情嘲弄和践踏”

说到对“民本”思想的“丰富”,贾谊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他的《新书·大政上》写道:“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他又指出:“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论点之鲜明,给人形成极深的历史印象。贾谊主张以民为本,应当落实于使民众得到看得见的物质利益的有效政策上。对于这样的观念,贾谊是这样表述的:“夫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也就是说,执政者成功的政绩,应当表现为使民众“富乐”。然而,贾谊这一认识的出发点,却在于“安民”,在于“牧民”的成功。这就显现出这种“民本”口号的意识基点,本质上其实又是反“民本”的。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据《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贾谊曾经说,“殴(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以为这样则“可以为富安天下”。他的《新书·无蓄》中,也有“可以为富安天下”的话。贾谊“为富安天下”的设计,即以经济发展保证政治安定的战略预想,因文景之治的成功,可以说基本上实现了。我们通过贾谊所强调的“牧民之道,务在安之”的政治观点,以及“为富安天下”的经济政策,可以体会当时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民本”的实质。

中国古代的“民本”与今天人们常说的“民主”有什么关系?林甘泉指出,“‘民惟邦本’这个思想命题在近代中国被注入了新的理论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在承认专制君主权威至上的前提下,来观照‘民’之为‘邦本’的。”然而在明末清初,已经有进步的思想家站立起来,“利用‘民本’思想来反对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统治”。黄宗羲指斥君主“为天下之大害者”等言论,即“透露了近代民主启蒙的气息”。而后来严复《辟韩》所谓“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谭嗣同《仁学》所谓民对于君可以“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等等,“已经带有浓厚的近代民主色彩,可以说是突破传统‘民本’思想内涵的一大进步”。林甘泉教授的以下分析也是准确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承认人民是国家之‘真主’,但又主张君主立宪,反对民主共和,这在理论上显然是有矛盾的。他们对此的解释是因为中国的国民素质太差,由专制而达共和需要经过立宪这一阶段。康有为说:‘欲速变法以救危亡,非先得圣主当阳不为功;欲定良法而保长久,非改为立宪民权不为治。’梁启超则宣称:‘共和的国民心理,必非久惯专制之民能以一二十年之岁月而养成’,‘今日中国国民未有可以为共和国民之资格’。这就暴露了他们主张民权的不彻底性和虚伪性”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现今依然有人以类似“中国的国民素质太差”,“今日中国国民未有可以为共和国民之资格”的说法阻滞中国政治改革的进程。中国人是“久惯专制之民”,难道强制他们继续“惯”于“专制”,就可以自然“养成”“共和的国民心理”了吗?李大钊在《平民主义》一文中写道:“纯正的‘平民主义’,就是把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级,完全打破;使人民全体,都是为社会国家作有益的工作的人;不须用政治机关以统治人身,政治机关只是为全体人民属于全体人民而由全体人民执行的事务管理的工具。”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也指出:“中国的事情是一定要由中国的大多数人做主。” 毛泽东说这句话,是在75年前。李大钊推崇“平民主义”的文章,已经发表了近百年。梁启超说,“共和的国民心理,必非久惯专制之民能以一二十年之岁月而养成”,而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了好多个“一二十年之岁月”。人们的感觉,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所说,“许多历史学家说,人类的历史是进化的,那么,中国当然不会在例外,但看中国进化的情形,却有两种很特别的现象: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又回复过来,即是反复;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并不废去,即是羼杂。然而就并不进化吗?那也不然,只是比较的慢,使我们性急的人,有一日三秋之感罢了”。 E8nzOXj69Opk+V8qWXJVDo3dVW2EyNmV8Vc/IGzNNZs3FnxsPbkQGRs0i3JylYn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