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珍爱生命,远离抄袭

许多留学生在留学期间会遭遇抄袭的困扰——很多人自己违反了规定还不知道,也有些人心存侥幸、明知故犯,情况不一。而美国大学一般对于抄袭管得很严,第一次发现抄袭会予以警告,第二次继续警告或者建议停学,情节严重的可能会被开除。另外,抄袭虽然在成绩单上没有记录,但用人单位和研究生院可以通过学校查到学生以前的学术不良记录。我所在的华盛顿大学约有14%的国际学生,但他们创造了约47%的学术不诚实行为纪录(包括抄袭、考试作弊等),因此抄袭对国际学生来说是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留学生涯中应该谨记:珍爱生命,远离抄袭。

学妹的零分作文

我曾经跟一位学妹聊过学术抄袭的事情。学妹说,大一刚到美国的时候她自己也踩过雷。当时她要写一篇传播系的论文,题目为:“网络到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她自己先写了两条理由,后来实在写不下去了,就浏览了一些网络论坛的内容。她发现一位网友的留言写得不错,便“复制+粘贴”借用了几句,结果被老师判定为抄袭,该论文被记了零分。不管她怎么解释,老师也不愿意更改分数。

大四的她说起大一的这段经历时,声音还有些颤抖,眼睛里有着不甘、委屈和难过:“那时候我刚来美国,老师根本就没有说过什么是抄袭,连plagiarism(抄袭;剽窃)这个单词我都没有见过。当时课程的syllabus(大纲)上倒是有一条关于plagiarism的规定,我以为不重要,也就没细看。我原以为写东西时借鉴别人的观点挺正常的,却没意识到这是抄袭,而且后果那么严重,要不然打死我都不会那么做。这是我大学阶段最羞耻的一件事情。自从我弄明白抄袭是怎么回事,我以后的文章都没有抄袭过,哪怕再烂也要自己写。”学妹还感叹说:“其实这个也不能完全怪我们,因为真的不知道美国大学的规定。老师如果在课堂上给一些实际的例子,多解释一下,可能很多问题就可以避免了。”

我其实很同意学妹的话。在后来的日子里,她的遗憾、委屈和不甘也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结合自己写作的经验以及与周围人的交流,我感觉关于“抄袭”这个话题,我可以写点东西和大家分享,防患于未然。

借鉴还是抄袭,如何界定

我经常从教英语课程的助教那里听到这样的讨论:中国学生是不是习惯了抄袭?中国学生出现抄袭的情况是不是比别国学生多?我甚至还遇到过一个极端的助教,他曾经一概而论地说:“在我教过的中国学生中,不抄袭的是少数。中国学生好像就是比别国学生更喜欢抄袭!”我于是“脸不红脖子不粗”地向他了解情况,并跟他做了必要的探讨和解释。但同时我也觉得,作为留学生,我们非常有必要对美国大学中抄袭的标准和后果有清晰的认识。在这一点上,国内高校在惩罚机制方面通常不像美国高校那么严厉,重视程度也不够,使得很多抄袭者悠然自在,但无论在哪里,抄袭都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杜绝抄袭,任重道远。

首先,什么是抄袭呢?简单说来,使用了他人的作品和成果却不给作者应有的承认,把别人的成果占为己有,这就是一种抄袭行为。不光全文照搬是抄袭,哪怕只用了几段话或几句话,如果没有把原作者的名字标明,也属于抄袭的范畴。有人可能会说,谁写作时都需要启发和点子,借鉴是难免的。其实美国大学很鼓励学生借鉴他人的观点进行整合、归纳——关键在于你要承认别人的成果。“借”而不承认就像偷东西一样,后果严重。不管你的引用是来源于网络还是纸质文献,都需要标明引言的作者和出处。

现在的网络十分发达,在搜索引擎中一搜便很容易找到出处。此外,也有专门的测试软件能够看你的文章与网络中现有的文献有多大的相似度,比如美国有些大学使用开放课程平台Canvas里面自带的软件Turnitin,教师点击该选项就可以看到学生的文章与已有文章的相似度和文章获得的原创分数。在这些工具的帮助下,发现抄袭已经变得越来越容易。

当然,对于用非母语写作的国际学生来说,抄袭更容易被发现。试想,如果你写的第一篇文章语言非常平淡、简单,但是第二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却截然不同,词汇和表达方面有很大差异,老师和助教就很容易产生怀疑。借助发达的网络和方便的软件,他们很快就可以锁定文章的出处。所以,侥幸心理不可有,做学问、写文章一定要脚踏实地。

出现抄袭,师生都有责任

我曾经走访华盛顿大学教授英语写作的教授John Webster、学校负责学生学术行为的委员会副主任Ernest Shepard,还有学校写作中心的主任Jenny Halpin,我也曾经和教大学英语写作的助教以及上英语课的中国学生一起聊天。综合多方面视角,我觉得留学生中抄袭现象的发生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有些学生没有养成引用他人作品时注明出处的习惯。比如有些留学生觉得“只是借用几句,不是原文照搬,应该没有关系”,或是有“天下文章一大抄”的错误理念。而美国在小学和中学就已经开始告诉学生“引用”的重要性,“引用要署名,否则是抄袭”的观念根深蒂固,学生也有机会练习不同风格的文献引用格式,比如APA(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等,习惯成自然。

此外,由于留学生语言方面的欠缺,有些学生觉得别人的文章写得看起来更好、更专业,便不想自己来写。他们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把观点表达得同样清晰流畅,于是照搬。

●在华盛顿大学苏塞罗图书馆前

另外,有些学生抄袭是因为时间管理能力不足,或者把玩乐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写文章是需要时间累积和修改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果没有好的时间规划和充分的时间投入,文章截止日期将近却还没有动手,在时间压力下有人就会选择草草拼凑,交作业了事。

针对抄袭问题,部分教师的反思和提出的观点是:学生出现抄袭的问题不光是学生的责任,老师也有做得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老师有没有提供往届学生的写作样本,让学生大体了解作业要求?课程大纲中有没有为学生指出可利用的写作资源和学校资源?老师要求学生在学期末交一篇十几页的文章,有没有在整个学期的过程中化整为零,设立小的写作任务(比如报选题、写摘要、找素材等),从而减轻学生需要一口气写十几页文章的压力?写作任务的难度越大,学生抄袭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某篇论文在课程成绩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而老师又没有把大的任务划分成阶段性的小任务,没有提供可以参考学习的范文,没有分享给学生他们可以使用的支持资源,并且没有解释抄袭的概念和具体的例子,只让学生自生自灭、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上发生抄袭的情况,老师其实也是难辞其咎的。

远离抄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远离抄袭首先是一个观念问题:借人家的一定要注明,不是自己的成果无论有意还是无意都不要据为己有,如果心存侥幸铤而走险,就如同搬起了一块大石头——迟早会砸到自己的脚。

其次,远离抄袭还是个策略问题:留出充分的时间,善于寻求帮助,发挥自己的优势。学校一般都有写作中心,那是我特别推荐留学生去的地方,大家可以带上自己的文章,与那里的辅导老师进行讨论。关于写作中心有一个误区,即认为那是用来帮忙改语法错误的,但写作中心的老师其实很少修改语法错误,更多的是和你一起就文章的结构、逻辑性、论点、论据等方面进行打磨推敲,在交流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对自己的文章有更深刻的想法和反思。

除写作中心外,大家也可以利用网上的资源。我特别推荐Purdue University Online Writing Lab,这是一个各种引用方法、写作格式都很全面和规范的英文网站,可以帮助大家获得有用信息。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网络用得好能帮助你有效规范写作,用得不好便成为抄袭的工具了。

国际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其实大可以把自己的文化优势发挥出来,比如可以在文章中加入自己国家的情况和事例。国际学生具有区别于本地学生的独特观点,在文化对比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同想法,这些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光写起来相对熟悉、得心应手,也能够为文章增添国际视角,并且独一无二,具有原创性。

上文提到,部分抄袭现象的出现也反映了师生互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责权不明显,约定不规范,作业设置不合理,教师支持不到位等情况。这些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教职人员开始认识到,不能只是预设学生已经有了关于抄袭的明确知识,而应该具体、细致、明确、仔细地做好解释,并且在布置写作任务的时候尽量让作业不好抄袭、不需要抄袭,让学生能够通过各种资源自己完成。如果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完成写作,那么抄袭的概率将会大大降低。

此外,我也强烈建议留学生多和老师以及助教沟通,包括在office hour拜访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可能有些老师默认全班同学都已经清楚地知道什么是抄袭、如何有效避免抄袭,但是如果这些概念对你来说比较模糊,你完全可以向老师和助教请教,寻求更具体和详尽的帮助。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你,并不会因此看轻你——但是首先你得开口求助,让他们知道你有疑问!

正如说好英语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写好英语文章同样也非一日可就。但哪怕我们的文章写得纠结,熬得撕心裂肺,憋得痛不欲生,也千万不要抄袭别人的作品来冒充自己的作品。这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诚信的践踏。何况,抄袭还会有很高的风险被发现并受到严厉惩罚,在以后的人生中可能会给你带来负面影响,你的老师和同学也可能会因此留下“中国学生就是喜欢抄袭、习惯抄袭”的错误刻板印象。在承认困难和挑战的同时,我们应该做的是充分利用写作中心、网络、老师、助教、学长学姐等多方面的资源,在不断练习、比较、思考的过程中提高英语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这是一个在痛苦中寻找希望的过程,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远离抄袭,都能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去爱惜自己写作的名声。 BmvLoU+MQzV+yArDOEwa40kI+dMfiJYfYXiCHr8E/db6EqMS41PHFSKfWQ/TBdy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