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微博士无疑是一个人才,她在美国高等院校的多个层面获得不凡的成绩,同时愿意分享她宝贵的经验来帮助中国学生。因此,推荐有成功意愿的同学、家长、老师阅读本书。
我是通过邮件认识左微的。她用英文介绍说她是英文系的博士生,研究主题是中国留美的本科生怎样适应华盛顿大学的学术环境和西雅图的生活环境。她深入地研究六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跟着他们听课、参加课外活动,观察他们的生活,多次采访他们本人和教过他们的老师,以此了解他们遇到哪些困难,怎样解决矛盾,哪些方面好适应,哪些方面需要努力。她的一位研究对象是我教过的学生,因此发邮件问可否采访我。
我立刻回信答应,因为我本人研究中国的社会变化,开设中国汉族文化、少数民族社会、环境问题等方面的课程。最近几年选我课的中国留学生不断增加,我也意识到他们与美国学生在文化、教育、语言方面的差异,了解他们来到一个新的教育环境中会有适应的过程。
几天后,左微来到我的办公室,用中文访问我,原定为60分钟的采访延长到90多分钟。由此可见,我与左微有很多共同的想法,我很想知道她的研究成果,因此很快就同意成为她博士论文指导委员会的一员。来美国后,她在四年内已经拿到了三个研究院的硕士学位,当时所攻读的博士学位是“五年计划”内的第四个学位。
左微的博士论文很精彩地分析了六位中国留学生的经验,除了学术价值外,也具有使用价值。2015年,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总数已经超过30万,占所有国际留学生的30%以上,而且比例一年比一年高。美国院校的行政人员、教师都需要了解用何种方法来支持、帮助中国留学生。左微的论文有助于增强他们对中国学生甚至对所有国际学生的了解。
博士论文毕竟是学术文献,读者主要是学术界的人士。而另一方面,准备留学的学生及其家长、老师也需要了解相关信息。这批读者需要另外一种作品,用非学术性的语言分享经验、给予指导——本书就满足了这样的需求。左微结合她丰富的经验,在书中涉及了多方面的内容,包括中国学生怎样跟教师打交道,怎样达到美国高等院校的学习要求,怎样克服语言、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困难,怎样选择专业等。但左微也知道,留学不只是学习,也是生活,因此书中也涉及了如何与美国同学以及美国社会的各界人士打交道等话题。总的来说,本书能够给学生、家长和老师提供各方面的具体帮助。
但是,本书并非手册而已。除了知识,它也提供智慧。留学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它的价值在哪里?每个人是否都应该争取攻读国际的学位?成功是否有多条路线?除了学位、就业优势、移民的选择等具体收获外,留学是否也会带来无形的收获,如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拓宽视野,增强国与国间的相互了解?本书也讨论了这些重要且不该忽略的问题。
左微毕业后,除在华盛顿大学工作外,还继续将她的经验、知识通过各种渠道分享给中国的朋友,包括运营“微博士美国留学分享”微信公众号,主持“微的会客室”访谈节目等。本书的出版为她的分享再增加一条通道,希望扩大能够接收到左微正能量的人群。
总而言之,左微的这本书提供深入、全面、实用的留美介绍。作为左微此前的老师和目前的同事,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够推荐这本书给中国的读者。
(斯蒂文·郝瑞)
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环境与森林科学学院教授
东亚语言文学系兼任教授
如今,中国的寻常百姓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而留学大军俨然已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末,由于经济的拮据以及出国机会的有限,留学军团普遍关注的是如何应考和面签、如何顺利走出国门,那么如今年轻的一代以及他们的家长考虑更多的,则是一系列更为长远的人生规划问题:是否要出国留学?出国学什么?何时留学最佳?留学可能的收获是什么?留学对个人会有怎样的影响?……而于坊间众说纷纭的解答中,左微博士的新书《美国留学实用指南》有的放矢,采撷案例,综合成书,可谓一枝独秀,令人眼前一亮。
本书中,左微从其博士论文所研究的几位中国留学生的案例入手,进一步将观察样本拓展到她在美国接触到的各色留学生(当然也包括在海外生活得如鱼得水的她自己)。通过对这些样本的留学生涯的点滴记录,让读者体味留学生群体在平凡却又不平凡的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从而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完成对于出国留学问题的思索。即使读者此刻仅仅是在为自己或亲友进行出国规划,也能从中获得宝贵的一手经验与指南。
我和左微相识于华盛顿大学的羽毛球场。那时她尚未博士毕业,但已经是华盛顿大学的风云人物,身兼多职——学生社团的辅导老师、西雅图中文电台的主播以及当地社区大学的中文教师,可谓华盛顿大学留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但是说到她那时的羽毛球水平,我只能说不敢恭维。然而,在短短不到半年的训练之后,她和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博士交换生王龙飞联手,一举拿下了校级羽毛球赛事的亚军。同样,当我2015年5月底参加在西雅图举办的美国“Law and Society(法律与社会)”年会,感慨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社会的深远影响,并且和一拨朋友尝试创办微信公众号的时候,她显然还是“菜鸟”。但不到一个月,她自建的以中美教育对比为主题的微信公众号粉丝迅速过万,如今她的“微的会客室”访谈节目也办得有声有色。真正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至于她舞姿曼妙,人脉广泛,善于组织,更是我们朋友圈里的共识。
别人或钦羡她的成绩,而我更欣赏她的好奇心与探索的劲头,以及勇于挑战自我的态度,这无疑为她的留学生涯增添了更多的精彩与情趣。细心的读者如果通读文字,或能体会到一位苦读博士学位的学姐内心里不时流淌的欢乐。
本书的诞生同样令我惊奇。因为有好为人师的“恶习”,且蒙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知识产权中心多年的教诲,我一向看重他人的博士论文。我曾多次嘱咐左微,希望在其毕业之后,能够看到其博士论文中英版本的出版。似乎因此,我的书桌案头便凭空多了这样一本新书。但这显然又不是我的预期。与我预想中端庄与严谨的论文风格相比,本书完全是亦庄亦谐、雅俗共赏的流行读物的款式。
但如果不这样,反倒不像是左微的做派了。能萃取博士论文中的精华,并且在更大的范围取材,这本身就是一种新的探索。至于其给人启迪,让人深思,对于读者的出国规划有所帮助,则无疑是左微的虔诚希望。
欣慰之余,欣然作序,并期望左微在沟通中美教育的道路上继续探索,继续收获。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美国,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家。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在美国留学、工作、定居,也有不少人对美国存在误解、偏见。
美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那里的人怎么样?那里在发生怎样的故事?
许多地方,未走过,就无法懂得;不了解,就不能随意评价。
我在几年前去过美国,一路走,一路停,见到许多人,遇见许多事。
逐渐,我把这些故事写到了我的书里,因为大多数故事是温暖的,散发着人性光辉的,是和我原本以为的不一样的。
我在洛杉矶,向一个陌生人问路,他带着我走了两条街到达目的地。
我在波士顿,看见所有人都在为那场马拉松爆炸案哀悼。
我在尼克斯,因为穿了同样的队服,被素昧平生的人请喝酒。
这些,都打破了我对那个地方的误解。
美国人对中国有误会吗?有。
美国人曾经认为中国人吃老鼠肉和猫肉,后来他们来到中国,发现并非如此;美国人曾经以为中国饮食的特色是杂碎,以至于用一个特定的说法chop suey来表示“杂碎”,后来他们发现中国人也吃五谷杂粮;再后来尼克松访华,他们才知道,中国竟然有北京烤鸭这么好吃的食物。
其实,交流才能化解误解,交融才能更加繁荣。
我一直想:有没有一个人既了解中国,也知道美国,还能用很好的文字写明白其中的不同?
很荣幸,我在2015年认识了左微,那时她在西雅图中文电台对我进行采访,隔着大洋,连着电波,我们一“见”如故。
左微在西雅图生活了六年,她在华盛顿大学读博士的同时参加了很多课外活动,交到了不少美国朋友,学与玩都没有耽误。她的书里有很多故事,都是她在美国见到的、经历的。
那些我们不知道的文化,那个我们不了解的世界。
愿你在她的书里,看到更美好的世界,更美好的自己。
愿你未走过,也能懂得。
是为序。
青年导演、作家、英语教师
我刚刚出书时,是个无人知晓的小作者,不知左微从哪里找到我,倾尽全部耐心做了一次采访。她的声音极好,语气温和,针对梦想的话题和我谈了一整晚。那段语音被收录进节目里,成为我通向写作世界的一扇门。
后来我才知道,彼时左微是华盛顿大学的博士,又在华盛顿西雅图中文电台做主持人。她平日里主持各类活动,在微信公众号里分享自己的学业、事业,把美国本土生活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她对自己的定位是,“用‘女博士不是第三性别’的姿态,努力促进跨国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这些年遇见太多追逐梦想的女子,左微绝对是最忠实的人之一。她曾经是复旦新闻人、新东方托福教师,因为向往外面的世界,辞职后申请美国华盛顿大学,读书期间参与各种活动,生活姿态永远热烈而执着。
我从她的身上看到刘瑜的影子,她们都是聪明又执着的姑娘,去美国读书,读出一些哲人的智慧,读出一股文人的气质,读出一种女人的味道。刘瑜说:“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这也符合我所认识的左微的生活态度。
左微的这本书我期待许久,现在终于出版。书的内容非常实用,是留学感悟与知识分享的完美结合。我身边不乏很多追梦的“大龄”“斜杠”青年,“大龄”是因为已到了独立生活的年龄,“斜杠”是因为即便身处社会也心系留学深造之梦。这种情况下有很多问题变得至关重要,比如“如何为留学做准备”“如何靠自己的能力支付高昂的留学学费”“如何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找到平衡”……
左微这本书中有“大龄”“斜杠”追梦人需要的全部知识,即便是“少龄”的梦想青年也一样适用。她的文如其人,有博士的冷静睿智,也有女性的温和耐心。她把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如何申请奖学金,如何融入当地文化,如何管理好时间,如何做一个出色的女博士……
这本书是左微个人成长与留学经验的压缩包,我从中受益匪浅,读过后人生有了更清晰的目标。远走他乡的姑娘知道追梦这一路有多少艰辛,也因此知道生命中什么最重要。用青春搏一场梦想,如英雄般为之奋斗,深以为这是女性最美的姿态。
毛姆曾经说过:“想要判定一部作品是否伟大,其标准就是看不同身份的人能否从这部作品中获取不同的灵感。”这本书无疑是这样的好作品。
这是左微的第一本书,但绝不会是最后一本,因为有更多的精彩故事正在她的生命里上演。
青年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