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适应中成长和蜕变——我的英国留学故事

◎ 文 / 毛竹青

如果你问我在英国留学的感受,我一定会说:“很值得,好怀念英国,真想哪天再回去看看。”这就是英国的魅力。这个国土面积只有中国 1/40 、天气整日阴晴不定的地方,却这样令人魂牵梦绕。从开始学英语时,英国就是个令我向往的地方。它是白金汉宫、大本钟和伦敦桥,是牛津、剑桥,是出门要带把伞的英格兰人,是高地上的苏格兰风笛,是湖畔诗人笔下的水仙花: “ 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在树荫下,在湖水边,迎着微风起舞翩翩)。但只有在那里待上一段时间,你才会真正对它有所了解。几年前的某天,我到达伦敦,走出希思罗机场,开始了我在英国的求学之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学着适应这里的一切。

突破交流障碍

到了一个纯英语环境里,你会突然发现听不懂别人说话了。即使你的雅思听力考了 9 分,也会在这里被带有各种异国口音的英语弄得晕头转向;即使你平时看美剧一点听力障碍都没有,但在英国的电影院里对着没有字幕的电影,你还是不知道大家在笑什么;尽管你平时听 BBC VOA 都能听懂,但当你给银行客服打电话咨询问题时,伴着电话的杂音,你和一个不知道放慢语速的银行职员聊银行业务,就觉得异常费力。

其实,这些都不算什么。在异国待的时间长了以后,这些交流障碍自然就会消除。真正的障碍其实是我们自身不够主动开放。记得我在英国参加过一个 chamber choir (室内合唱团),团里的成员几乎都是欧洲人,而且很多都是比我小几岁的大一新生。刚开始时,我总是不知道和他们聊些什么。第一次演出彩排完后,我准备一个人出去“觅食”,这时有三个高大帅气的男生友好地邀请我和他们同行。其实我心里挺想和这几位帅哥一起吃饭,但考虑再三,我还是婉拒了他们的邀请:“你们去吃吧,我想去麦当劳买点吃的。”因为语言的关系,我担心如果他们聊到感兴趣的话题而我又插不上话,那场面就太尴尬了。如果聊到音乐和电影,我还能说上几句,但是对于足球,我可是个球盲,关于足球的词汇和表达,我知之甚少,如果他们谈到足球,我就完全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所以,我拒绝了他们的好意,把自己孤立了起来。这不仅让我错失了一个融入周围环境的大好机会,也让自己错失了一次练习听力和口语的机会。想到自己留学的初衷,我感到深深的自责。于是,我下决心要打破思维障碍,要敢于表达,要积极主动地和别人交流。所以,自那以后我便有意识地积累各种话题的相关词语和表达,并留意机会主动和别人聊天。

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在第一次演出结束后回程的大巴车上,我周围的人都在兴奋地聊天。我旁边坐了一个金发碧眼的男生,他和前面的同学聊得热火朝天。我在他们说话的空档对他说:“你刚才忽视我了。”他马上说:“哦?你好啊。”我说:“你的头发真好看,是自然颜色吗?”他一听高兴得不得了,赶紧跟前后的同学说:“听见了吗?听见了吗?她说我的头发好看!”然后大家就都注意到我了,纷纷开始和我聊起来。我刻意想出一些有意思的话题,比如中国的教科书里写,英国人每次出门都要带把伞,我信以为真,结果到英国才发现,原来英国下雨天风大得根本没法撑伞。这些同学听了后哈哈大笑,他们反过来问我“中国的天气是什么样的”,话题就这样展开了。之后,我还主动问他们业余时间都喜欢做些什么活动,如果我们有共同爱好,可以一起去看电影、打球、野炊等等。就这样,我开始主动找话题和别人聊天,渐渐地交到了很多意气相投的朋友。

有些中国学生抱怨英国人有种族歧视,说英国人不愿理中国人,但是他们没有想过有时可能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我见过英国的收银员和很多顾客开心地聊天,可是碰到内敛的中国人总是聊不起来。因此,我们要学着外向些,要试着主动和别人聊天,不能什么事都等着别人主动来找你,文化隔阂需要自己去打破。

转变学习方式

西方学习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我刚入学时,学校里就有很多 workshop (讲习班)让我们参加,这些 workshop 主要教授一些实用技能,例如写作、速读、演讲的技巧等。我兴奋地带着笔记本跑去上速读课,想学学外国人的先进方法。上课时,我充满期待地看着老师,结果他张口就说:“其实,我对速读也没有太多研究。”我一听顿时就懵了:如果对课程内容没有太多研究,怎么配当老师呢?就在我疑惑不解的时候,老师把全班同学分成了几个小组,每组发一张白纸,让每个人在纸上写下自己在速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然后互相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困难。 20 分钟后,老师让我们每组派一名代表把白纸贴在黑板上,并阐述一下小组讨论的结果。等小组代表一一阐述完后,老师总结说:“今天我们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收获很多。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这几本书……”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学到什么了?要是在中国,这位老师肯定会被学生投诉!”但是,看看周围的同学,他们或若有所思,或仍在激烈地讨论,或已经准备去图书馆借老师推荐的书了。西方的课堂经常给人这样的感觉,老师不会把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他们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刚开始时,我对于这种授课方式感觉很不习惯。课堂讨论的时候,我一般都是静静地坐着听同学们侃侃而谈,自己偶尔会插上一两句话。所以,每天上课我除了听别的同学发言,就是记笔记,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一点也没得到锻炼。我心里很担心,如果每天就这样学下去,我来英国留学就算白来了。我感到十分苦恼,心里很想改变这种现状,但已经习惯了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底下记笔记这种学习方式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在课堂上侃侃而谈。我一方面担心自己的口语不够流利,怕发言时被同学耻笑,另一方面觉得自己实在无话可说。后来有一天,我们的一位讲师 Bob 上课时点名让我发言,当我硬着头皮详细地表达了自己对某个话题的一些看法后,他笑着说:“ Bamboo, can you tell me why your English is better than me? ”虽然我知道老师的话有开玩笑的成分,但是听了之后心里还是美滋滋的。从那天起,我在课堂上变得活跃起来。通常,我会在课下提前翻阅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书籍,积极为课堂讨论和发言作准备,上课时也不再有语言方面的心理负担,总是主动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在英国主修教育管理,在表达观点时,我经常结合自己在新东方的工作经历,举很多生动鲜活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班上有来自各个国家教育界的相关人员,他们都想了解中国的教育体系、教育方式和现状,所以对我的发言很感兴趣,在互相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我对其他国家的教育情况也多了一份了解。渐渐地,我习惯并喜欢上了这种学习方式。

在学期快结束时,各科都会有非强制的个人陈述。对于这些个人陈述,我总是主动报名参加,不再像最初上课那样做课堂上的“沉默者”。虽然准备演讲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我觉得这些锻炼自己、交流思想的机会一个都不能错过。做个人陈述的时候,我会在 PPT 上放有趣的图片,设计幽默的语言活跃气氛,并经常向台下的老师、同学提出问题,以期达到交流互动的目的,我从来不躲在讲台后面机械地读 PPT

其实,在西方求学是一个好机会,让我们转换一下思路,借鉴一下好的学习方式。如果我们积极适应和改变,就一定会有全新的收获。

正是这一次次从迷茫、失落、不适到自省、适应、进步的过程,让我的留学生活变得刻骨铭心。在英国,我留下了一段美丽的青春岁月:在那里,我抛开各种顾虑,学着主动与别人交流,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在那里,我转变学习方式,践行先进的学习理念,和同学雄辩课堂,畅谈中西,憧憬未来。 /8BD3UXk75KIb+iSi71Kn+ndDhdy6sR5LccJiHLWb/5C1RvmXyyOSyXaY4a6k05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