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留学期间,如何让老师带你飞得更高

◎ 文 / 左微

回顾我在美国攻读英语博士和其他三个硕士学位的经历,我深深地感觉到,在国外攻读学位,尤其是博士学位,是一段苦行的路,一个人孤独地走在一条看不到尽头的路上,在这个过程中有坚定的学习信念与专注的精神才能做得好。我感觉,留学读书也好,其他时候做人做事也好,首先你自己要非常努力,非常用功。但只靠自己努力用功是不够的,也要争取其他人的帮助,其中包括老师的帮助。所以,我想跟大家谈谈留学时如何与老师互动,并争取老师的帮助。大家出国留学时一定会发现,与老师互动、寻找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实在是太重要了。大家如果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行动起来,与老师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那一定会事半功倍!

师生良性互动的重要性

从我认识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英语系教授 Sandra Silberstein 的第一天起,她就给了我很多帮助,既包括学业和研究上的指导,也包括帮我寻找奖学金。教授就像是学生的一盏明灯,总能在你处于黑暗境地时为你照亮前进的路,能在你最为郁闷、灰心的时候给你一剂强心剂,为你加油打气。

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深深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心情。你如果遇到了性格相投、充分支持自己的教授,就像是有了个好的开始,可以让自己效率超高、事半功倍。相反,如果你的教授对你的成果不在意,师生之间气场不搭,你就有可能延迟毕业。而如果一个学生的论文由多个老师指导时,老师们对学生的论文想法不一,提的建议不在一个方向,夹在其中的学生就更加难受了。所以,努力培养与老师(尤其是导师)的良性互动关系十分重要。

曾听到一位教授说:“我们不是服务人员,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慢慢花时间建立起来的,不是金钱或者其他东西可以换来的。”对于这句话我很赞同,在和老师的交流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试想老师要教那么多学生,很难一个一个都顾及。在美国留学,学生的主动尤为重要:主动在课后介绍自己,让老师知道你的名字、院系和你感兴趣的学习方向等;在老师的 office time 主动去找他 / 她,请老师答疑或请教个人发展问题。说实话,有教授愿意指点你,愿意推荐你,愿意为你说话,这是一种多么大的支持啊!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自己的言行来赢得这种支持。

每个教授的专长和背景都不一样,我们可以充分学习不同老师的不同特长。华盛顿大学的语言中心会提供帮助学生演讲的服务,任何与公共演讲相关的话题都可以到那里去找老师讨论。在那里,我认识了传播系的 Matt 教授,向他介绍了我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后来我有中英文公共演讲的时候,经常会去中心预约一个时间跟他见面,在他面前预讲一遍我想谈的内容,听听他的意见和建议,也跟他聊聊关于学习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在我的论文搜集过程中,我认识了研究人类学的郝瑞教授,这位教授的中文和英文都说得非常好,而且还能说彝族话和粤语,令我佩服不已。后来,他指导了我的博士课题研究项目。

最后强调一下,在美国与老师互动,老师通常更希望你能够主动联系他,主动地跟他交流,把你的问题、你想学习的方向和未来人生发展的设想告诉他,这样人家才能够帮助你。像我结识郝瑞教授,最开始是因为我采访他,在交往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对中国学生十分了解和支持,于是我请他做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中,他帮了我很大的忙。这位精通中美文化的郝瑞教授曾经跟我谈到中美教育和中美师生关系的异同,我在这里把他的重要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从这位和中美两国学生打了几十年交道的美国老教授那里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教授谈如何与老师友好交往

郝瑞教授提到,相较于美国师生关系而言,中国的师生关系有更为亲近的地方,也有表现得更疏远的地方。以称呼为例,中国学生对老师的称呼体现了明显的身份高低差别。比如郝教授提到,已经毕业 20 年的中国学生还是以老师称呼他,不敢直接叫他的名字,美国学生根本不会这样,他们对老师经常直呼其名。但中国师生的相处方式有时候又显得比美国师生更亲近,比如师生常常一起吃饭、喝酒或者是在户外一起活动。郝教授说道:“我记得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老师很凶,我们都不敢叫他的名字,其他的老师我们都叫名字,唯独他,我们不敢直呼其名。后来,他要求我们说:‘你们现在快要成为博士了,你们要叫我的名字。’但我们还是不敢。我自己的性格比较随和,所以学生直接叫我的名字或是直接称呼我为老师我都可以接受。但是,我个人觉得,你如果已经拿到博士学位了,就应该叫我的名字,因为这样交流感觉比较舒服,彼此之间的距离也能拉得更近。”所以,大家留学时尽可能地入乡随俗,在充分了解了自己教授的喜好之后确定如何采取合适的称呼,学会与教授友好地相处。

前面提到学生应与老师主动交流,询问老师问题。在与郝瑞教授交往的过程中,我向他请教了学生问问题的忌讳:“老师会比较喜欢学生问问题,但是您作为老师,有什么样的问题是您不喜欢学生问或是会觉得有点冒犯的呢?”

郝瑞教授说:“我觉得比较冒犯的就是关于分数和考试的问题,因为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学习,而不是分数。所以,如果学生太关心分数,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考试不考的内容就不学,我就十分不喜欢这样的态度。因为我是个爱学问、爱知识的人,所以我希望我的学生也是这样。我说一个自己喜欢学生问的问题,那就是对我提出的观点进行挑战,说出不同的意见,跟我辩论。我有很多课是关于中国的,可能难免涉及一些有争议的话题,所以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你有你的经验,我有我的经验,我们可以一起争论问题,可以互相学习。我觉得这样做并不是不尊敬老师,而是创造了彼此学习的机会。”

从郝教授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生学习的目的不能太为功利,不能为了成绩学习,而应该为了求知本身。同时,他也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希望学生能与他交流这些想法和认识,不再把老师看作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播者。他的这些期望能给留学生带来很好的启迪:我们为什么学习?我们有没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敢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独立思考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教授的金玉良言

这位可亲可敬的郝教授对于想出国留学的同学提供了一些参考建议。

第一,多咨询已在国外学习和生活的朋友,他们的经验是最宝贵的。郝教授说:“你可能会通过看很多美国的电视节目、电影和书来了解海外生活,也可能会读很多中国人写的美国留学手册,这些都是我们了解留学的途径。不过,直接询问身边的学长、朋友、亲戚和长辈的国外生活经历,多了解他们的故事,则能更直观地知悉中国人在美国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因而想留学的同学要多方打听,获取最新的海外生活讯息。”

第二,多练习语言,适应英语授课的方式。郝教授说:“多练习语言我觉得是很重要的。而且我觉得语言方面最大的一个困难是讲话的速度。我有一些从中国来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英文很好,读过很多英文书,会流畅地用英文写作, GRE 考了很高的分数。但是他们听老师讲话跟不上,听不懂。这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今年我有一个博士生,他的英文非常好,比来这里的留学生的英文水平要高一个层次。他说,一开始听课,老师讲得很深又很快,他适应了一个多月才能完全听懂。所以这也是对留学生的一个提醒。刚到的时候,你听不懂课,不用过于担心和着急,慢慢地习惯语言环境,经过一两个月,至多一个学期,你肯定什么都能听懂!”

郝教授认为,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多跟美国人接触,多在日常生活中讲英语,尽可能地讲英语。他说起了自己的亲身经验。郝教授学过很多语言:中文、日文、德文、西班牙文……他第一次去德国留学是 1966 年,在那里一个月之后,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规则:接下来一个月一句英文都不说。一个月后,他的德文进步很大。还有一次他要在台湾的乡下做博士论文的研究,当地人只会讲闽南话。郝教授刚去的时候只会讲一点闽南话,到那里之后他整天只讲闽南话,过了两三个月,他便能自如地说闽南话了。回想那段经历,他认为,如果自己当时与当地人交流时说普通话,他的闽南话就不会有这样的进步。

第三,一定要遵守学术规范,不抄袭论文,论文遇到问题要积极与老师沟通。郝教授谈到与中国同学相处不太愉快的一个例子。他说:“最让我伤心的是有些留学生不了解美国的学术规矩,他们在写论文的时候就是抄。我以前有个一年级的学生就曾经有抄袭行为。他可能是临近上交的时间才开始写,所以没办法,就去抄了。但其实他应该来找老师,说:‘这个文章我可能没办法准时交,能不能再给我一天或两天时间。’老师一般都会放宽时间。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去抄袭,这令我很生气。”所以,留学的同学一定注意,不管你是引用了一段话还是一句话,都一定要注明出处。这是很严肃的事情,事关人品,而且会因为这个问题与老师闹得不愉快,甚至会影响自己的前程。

无论从我的个人经历来看,还是从郝瑞教授与中国学生相处多年的感触来说,出国留学的同学应学会一点:主动与美国老师交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勇敢地试错。这也是我自己在留学期间积极努力在做的事情。希望各位同学能铭记与老师良性互动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留学实践中逐步加深与老师的这种关系。 HS3rmaOPISDyy7+mu9b1hM9rvz8Igw0UUZQRk+LuVU9gPqDDUWeee81EBzen8Wi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