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习得性无助效应:在挫折面前,别轻易放弃

在经历多次挫折后,人们开始退缩、放弃、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自我设限,从而变得悲观绝望、听天由命,听任外界的摆布,成为命运的奴隶。要知道,成功往往属于在挫折面前不轻言放弃的人。

习得性无助效应,又称之为塞里格曼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封闭的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极力想逃脱,可无济于事。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简而言之,习得性无助是指在多次受到挫折后,表现出来的绝望和放弃的态度。

1975年塞里格曼用人当受试者,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实验是在大学生身上进行的,他们把学生分为三组: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组,不给受试者听噪音。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即令受试者进行另外一种实验:实验装置是一只“手指穿梭箱”,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实验结果表明,在原来的实验中的第二组和第三组受试者,都能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组受试者,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人都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有的人年轻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但是经历多次失败后,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不管我如何地努力,都不能获得我想要的”。开始对自己失望,放弃了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即使有成功的机会,也不敢去做,因为早已被挫折压垮了。

个体形成习得性无助效应后,会出现下面三种心理特征:

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倾向于选择较低水平的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或者选择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失败时也能找到借口;常会想象自己失败的场面,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

思维变得消极:常常不能进行恰当的自我认识,会形成“我不行”“我很笨”等消极心理暗示。

情绪会出现失调:在情绪与情感上经常表现为烦躁、冷淡、绝望、颓丧、害怕、退缩、被动、心灰意冷、自暴自弃等,并由此陷入抑郁、焦虑的状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轨迹都是回旋、曲折的,前进过程中遇到障碍、经受挫折,都是必然的。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德斯曾说:“让我来告诉你实现目标的秘诀吧,我的长处仅仅是不屈不挠而已。”成功属于坚持下来的人,坚持才有可能成功,放弃就意味着注定失败。

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希特年轻的时候曾去拜访当时颇有权威的哲学大师康德,想向他讨教哲学问题,可令他奇怪的是,康德冷漠地拒绝了他。吃了闭门羹的他感到非常的苦恼和绝望,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他冥思苦想地总结原因,寻找解决办法。终于想明白了:任何人都会怕周围的人打扰自己,我说是去拜访他,讨论哲学上的问题,可我两手空空的怎么讨教啊?

于是他第二次去的时候,带去了自己刚刚完成的论文《一切天启之批判》,在这论文里还夹了一封信,信中说:“您是我最崇拜的哲学家,所以我一直想拜访您,但我对自己是否有资历前来拜访您感到怀疑,也对自己的冒昧打扰深表歉意,现在我想用毛遂自荐的方式,向您介绍自己,这篇论文是我最好的介绍信。”

康德看了费希特的论文后,拍案叫绝,他被费希特特别用心的求学方式和才华所感动,提笔亲自给费希特写了封回信,并邀请他前来探讨哲学问题。

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为自我设限:给自己设定了一个高度,暗示自己不可能跨越这个高度。自我设限是限制我们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其实,那些限制很有可能只是一扇虚掩的门而已。

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男子百米比赛时,当美国选手吉姆·海因斯撞线后,指示牌显示出9.95秒,全场为之沸腾,这是人类第一次突破10秒大关。当时海因斯摊开双手自言自语了说了一句话,但是由于他身边没有话筒,谁都不知道他说了什么。

多年后,一个记者专门为此采访了海因斯,问他当时说了一句什么话。海因斯想了想,说:“我说:‘上帝啊,那扇门原来是虚掩着的!’自从欧文斯在1936年创下了10.3秒的世界记录后,医学界的权威们就断言,每秒10米是人类的肌肉纤维最多承载的运动极限。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认可这个说法。可是我想,就算是无法突破10秒,我也应该跑出10.1秒的成绩。于是,我每天都以自己最快的速度跑50公里。而当我在墨西哥奥运会上看到自己9.95秒的成绩那一刻,我惊呆了,我终于明白了,原来10秒的这个门不是紧锁着的,它只是虚掩着的。”

那么,有没有办法可以改变习得性无助效应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呢?

1.消除无力感

了解并分析自己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原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采取小步子原则,分解目标,一步一步达到目标。一旦达到目标,对自己进行及时的表扬或自我激励,从而获得成功体验。改变“我失败,是因为我不行”的认知模式,这需要进行归因分析,区分出哪些原因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变的,以此作为努力的突破口。转移注意力,不要总是沉浸在对失败和挫折的痛苦回忆中。

2.增强效能感

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积极行动,并努力完成它。寻找榜样,以榜样的成功经历不断激励自己。学会合理归因,多与自己进行纵向比较。

漫漫人生路,每个人都会遭遇坎坷、挫折,这是我们改变不了的事实,而我们能改变自己的态度。如果将挫折看成人生不可承受的打击而不能够撑过难关,那么你将可能颓废一生。相反,如果将坎坷和挫折看成人生的暴风雨,而能够像海燕一样经受住暴风雨的侵袭,那么你必定会迎来艳阳高照的一天,也必定会获得成功。 XpK5G8mgw4KiyabNwnZsRMf5oltM1z0o1JHmjxWGOYDkcJw89rFytW8RggwkRsK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