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招
不要在气头上批评孩子

批评是一种教育的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教育艺术,高明的批评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为人父母者批评孩子时也要体现爱心,讲究批评的艺术性,力争给孩子以良性刺激。家长在气头上批评孩子难免会有暴风骤雨、雷霆震怒,这对孩子是一种极大的摧残。此时,家长最好先尝试着让自己放松,缓一缓,等心平气和后,再选择适当方式批评、教育孩子。

每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孩子,都会有优点和缺点,有长处也有短处。如果父母只看孩子的缺点和短处,“哪壶不开提哪壶”,就会使孩子逐渐学会自我否定、撒谎与反抗;如果父母常常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去评价孩子,多用奖赏与赞美,孩子会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从而自我肯定,取长补短,努力实现父母的期望。惩罚与批评像一帖膏药,或许它可以立即见效,但如果运用不好,就会带来难以弥补的伤痕。家长必须牢记:惩罚与批评是手段不是目的。惩罚与批评的结果是让孩子认识到要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负责。所以,不要在气头上批评孩子,更不能体罚孩子;批评孩子时要对事不对人;不要在公开场合批评与惩罚孩子;惩罚的强度要与孩子不当的行为相称,等等。

以下几点是给家长们的几点建议:

1.家长情绪激动时不要批评孩子

有时,孩子犯的错误让家长极为震怒,这时,家长最好是过一会儿再批评孩子。因为家长震怒时比较冲动,措辞一般比较激烈,很难做到冷静地选择合适的方式批评孩子,容易使孩子产生对立情绪。孩子一旦犟起来,不但接受不了意见,还可能产生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结果只能是把事情弄得更糟。

2.心情不好时勿批评孩子

家长在工作和生活中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总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此时批评孩子容易说过头话,做过头事,使自己陷入被动地位。因此,家长在心情不好时请勿批评孩子。

孩子犯了错,特别是犯了比较大的错或者屡错屡犯时,做家长的难免心烦意乱,情绪波动会比较大,很可能会在一时冲动之下对孩子说出不该说的话,或者做出不该做出的举动,这都可能会对自己和孩子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有人甚至因此而酿成千古大错。因此,不管孩子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在批评孩子之前,家长一定要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只有冷静,才能对孩子所犯错误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才能帮助孩子找出犯错的原因和改正错误的方法。

3.家长要保持理性和清醒的状态

有时孩子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犯错,这时责备他们不会有任何作用,只会导致父母很气自己的孩子不改错。而有的时候,孩子所犯的错误,有时的确让父母十分生气,恨不得痛骂他一顿。但是,人在气头上,很难掌握批评的尺度,这种批评就可能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这种时候,父母最好把问题放一放,让自己心气平和下来。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景:一边是大声哭闹的孩子,一边是厉声训斥的家长。人处于激动时,语音的分贝总是很高,节奏很快,神经紧绷,面红耳赤,情绪失控,争执只会越来越严重。所以,遇到孩子不接受批评时,家长应持平和的态度,同时降低声调,这样不仅能使孩子情绪稳定,也容易使自己变得理智。

当我们批评孩子时,要静下心来,以诚相待,不但指出他们的缺点、错误,更应从道理上使他们认清错误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克服的办法。千万不能让自己的情绪控制你的语言。有句话说得甚是入木三分——做批评工作的最高境界是,嘴上是火山爆发,心里却是风平浪静。要做情绪的主人,成功的家长更是如此。

批评孩子不要在自己和孩子都气急败坏的时候,应该在双方都心平气和的时候进行。当孩子大发脾气的时候,对于父母的批评大唱反调。即使是金玉良言,他也听不进去。在这里,需要提醒,不要把饭桌作为批评的场所,在饭桌上批评孩子很可能会造成儿童的厌食,而且也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4.愤怒不是控制孩子的武器

批评、惩罚的重要原则就是要冷静、理性地惩罚。无论孩子犯的过失是大是小,作为家长都应该努力以心平气和的心境来对待。暴怒会伤害孩子,会掩盖过失的本质,让孩子错失体验过失的心境而一错再错。

父母有权批评、惩罚孩子,但是没有权利对孩子发脾气,并且父母的愤怒会在孩子心灵中播下恐惧的种子。批评、惩罚孩子要站在关心爱护孩子的角度,以解决问题,帮助成长为出发点。父母如果生气、愤怒,批评往往就会变成训斥,孩子一般不愿接受训斥,就有可能强词夺理,产生顶嘴现象。这样的批评教育就容易演变成以强制性的体罚而告终。

如果家长控制不住情绪,可以让家长中的另外一方去解决,另一方先不要参与,甚至连听都不要听。或者告诉孩子:“现在我的情绪不好,我想单独呆一会儿,过一会再说。”或采用“保留延缓”的策略,告诉孩子“我现在不处罚你,等我想好后,再告诉你我的惩罚决定!”给自己多留一点时间,别仓促地做出决定。当然,情绪稳定后即可行使处罚决定,否则,威信马上扫地,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在我们发怒的时候,我们的举动会像失去了头脑的人。对孩子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如果是要加诸于我们的仇敌身上,也可能要犹疑一下、考虑一下;但是对于自己的孩子,我们却往往毫不犹疑、不假思索。我们会向孩子吼叫、侮辱他们、责打他们,在盛怒之下,演了一场“鼓乐喧天”的戏,唱完了后又会感到内疚、心疼,郑重其事地决定以后绝对不再唱这出戏。内心充满了对孩子深深的歉意,却不知如何疏解,很自责,甚至觉得自己很失败。而这种自责并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反而把自己的心情越弄越糟。

本来只是“打了孩子”这么一件很单纯的事,却弄得所有不愉快的感受都涌上心头,整个人又陷入了忧郁的情绪低潮。在低落的情绪中,更容易被孩子小小的过失激怒,于是又一次的循环开始,我们再度破坏了我们原有的慈爱心,也忘了我们再度痛责的人正是我们为了他的幸福而甘愿奉献出我们的生命和幸福的人。如果父母陷入这种恶性循环的话,事实上伤害孩子最大的并不是那几下打,而是孩子在父母的情绪低潮中所尝到的无形压力与不安。幼小的孩子在情绪上是与父母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的,父母不愉快,子女又怎么可能不受感染呢?

换个角度说,假如孩子正为某事在气头上,家长要允许他发脾气。父母不妨先坐好,安静地等待孩子,安静地看着孩子,不去打断他的话,全神贯注地倾听,不左顾右盼,停下手边的工作,这等于告诉孩子:你是被我们在意的,我们在认真地听,在注意你所说的感觉或问题。

控制情绪,这是批评、惩罚孩子的首要原则。因为情绪一失控,处理问题就会有偏差,往往会“对人不对事”,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伤害孩子。本来孩子犯错误,内心比较愧疚,感到痛苦,在反省总结教训;结果家长情绪一失控,出现指责、抱怨、打骂、训斥的现象,使孩子感觉到:我犯错误了,你打我了,骂我了,我已经为此付出代价了,咱们扯平了!这样也就不内疚,不再自我反省了。于是也就慢慢地失去了荣誉感、羞耻心、自尊心和自我教育能力。

另外,家长还可以采用自我暗示、深呼吸调节(三次)、从1数到10或100等方法,让自己从愤怒中冷静下来。 BKXRdN2kxXy7WBtpyCc4wlGGh34liXK2V4S0nX+6ZVE44+QUwl5XgINJjW/A8B9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