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1894~1988),是我国20世纪杰出的作家、教育家和出版家,他的一生跨越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从事教育、编辑和出版工作长达60余年。他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些重大变革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也是20世纪一系列重大教育出版活动的领导者、决策者和组织者,为文学、语言、教育、出版等事业做了许多切实的工作。
叶先生1912年开始杏坛生涯,1930年底在开明书店做编辑工作时开始编辑语文书籍和儿童故事书。由叶圣陶先生编撰的上海开明版国语读本,至今仍为很多人所欣赏。在教学和编辑之余,先生还笔耕不辍,写下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深受小读者们的喜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长。
凭借丰富的教学实践和写作经验,叶先生留下的《作文论》、《语文随笔》等等著作多角度多侧面地介绍语文知识和写作技巧,通过实例讲述学习语文和写作的成功诀窍和失败的根源,无不体现出深厚扎实的理论学养和亲切朴实的教学思想。为提高今天的小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和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我们经叶圣陶先生的后人授权,从叶先生的《作文论》、《语文随笔》等经典著述中,选编出适合今天日小读者阅读的部分内容,重新汇编为这套“大师教我学知识”。叶先生当年提出的问题,倡导的方法,解决的方案,都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时至今日,依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
“大师教我学知识”首次推出四本,分别为《怎样学语文》、《怎样写作文》、《有趣的科学》、《玩转数学游戏和艺术》,包括语文、作文、音乐、美术、运动,甚至玩具制作、模型制作等内容,实例安全便捷,语言通俗易懂。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推出夏丏尊、叶圣陶两位大家关于阅读和写作的经典著作。
这套书采用全彩印刷,除保留原有插图之外,在部分篇章中还重新插入了我国漫画大师丰子恺(1898—1975)的一些精美儿童漫画。丰子恺先生生前曾经多次为叶圣陶先生的著作配图。二人的合作珠联璧合,受到广泛赞誉。
编辑在审稿过程中,仅对原稿印刷上的某些错讹、不规范的字词和标点等进行了校正,其他皆保持原貌。
由于才疏学浅,难免会有疏漏,敬请方家指正。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都重要,我看更要着重训练。什么叫训练呢?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譬如学一个字,要他们认得,不忘记,用得适当,就要训练。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现在语文教学虽说注意练习,其实练得不太多,这就影响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老师对学生要求要严格。严格不是指老师整天逼着学生练这个练那个,使学生气都透不过来,而是说凡是要学生练习的,不要练过一下就算,总要经常引导督促,直到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才罢手。
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作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着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常常有人要求出版社出版“怎样作文”之类的书,好像有了这类书,依据这类书指导作文,写作教学就好办了。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这样,老师临时指导和批改作文既可以少辛苦些,学生又可以多得到些实益。
阅读课要讲得透。叫讲得透,无非是把词句讲清楚,把全篇讲清楚,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诸如此类。有的老师热情有余,可是本钱不够,办法不多,对课文不能透彻理解,总希望求助于人,或是请一位高明的老师给讲讲,或是靠集体备课。这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功夫还在自己。只靠从别人那里拿来,自己不下功夫或者少下功夫,是不行的。譬如文与道的问题,人家说文与道该是统一的,你也相信文与道该是统一的,但是讲课文,该怎样讲才能体现文道统一,还得自辟蹊径。如果词句不甚了解,课文内容不大清楚,那就谈不到什么文和道了。原则可以共同研究商量,怎样适当地应用原则还是靠自己。根本之点还是透彻理解课文。所以靠拿来不行,要自己下功夫钻研。
我去年到外地,曾经在一些学校听语文课,有些老师话说得很多,把四十五分钟独占了。其实许多话是大可不讲的。譬如课文涉及农村人民公社,就把课文放在一旁,大讲农村人民公社的优越性。这个办法比较容易,也见得热情,但是不能说完成了语文课的任务。
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学生将来经常要阅读,老师能经常跟在他们背后吗?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打基础的办法,也就是不要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在听讲的时候自觉地动脑筋。老师独占四十五分钟固然不适应这个要求,讲说和发问的时候启发性不多,也不容易使学生自觉地动脑筋。怎样启发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做到了,老师才真起了主导作用。
听见有些老师和家长说,现在学生了不起,一部《创业史》两天就看完了,颇有点儿沾沾自喜。我想,且慢鼓励,最要紧的是查一查读得怎么样,如果只是眼睛在书页上跑过,只知道故事的极简略的梗概,那不能不认为只是马马虎虎地读。马马虎虎地读是不值得鼓励的。一部《创业史》没读好,问题不算大。养成了马马虎虎的读书习惯,可要吃一辈子的亏。阅读必须认真,先求认真,次求迅速,这是极重要的基本训练。要在阅读课中训练好。
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就是说,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因此,必须好好教阅读课。譬如讲文章须有中心思想。学生听了,知道文章须有中心思想,但是他说:“我作文就是抓不住中心思想。”如果教好阅读课,引导学生逐课逐课地体会,作者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有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他们就仿佛跟作者一块儿想过考虑过,到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
总而言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作文出题是个问题。最近有一个学校拿来两篇作文让我看看,是初中三年级学生写的,题目是《伟大鲁迅的革命精神》。两篇里病句很多,问我该怎样教学生避免这些病句。我看,病句这么多,毛病主要出在题目上。初中学生读了鲁迅的几篇文章,就要他们写鲁迅的革命精神。他们写不出什么却要勉强写,病句就不一而足了。
有些老师说《难忘的一件事》《我的母亲》之类的题目都出过了,要找几个新鲜题目,搜索枯肠,难乎其难。我想,现在老师都是和学生经常在一起的,对学生了解得多,出题目该不会很困难。
有些老师喜欢大家挂在口头的那些好听的话,学生作文写上那些话,就给圈上红圈。学生摸准老师喜欢这一套,就几次三番地来这一套,常常得五分。分数是多了,可是实际上写作能力并没提高多少。特别严重的是习惯于这一套,往深处想和写出自己真情实意的途径就给挡住了。
老师改作文是够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是不是可以改变方法呢?我看值得研究。要求本本精批细改,事实上是做不到的。与其事后辛劳,不如事前多作准备。平时不放松口头表达的训练,多注意指导阅读,钻到学生心里出题目,出了题目作一些必要的启发,诸如此类,都是事前准备。作了这些准备,改作文大概不会太费事了,而学生得到的实益可能多些。
叶圣陶
原载于一九六二年四月十日《文汇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