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前202年开始,中国人便开始被称为汉人。这与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有关。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也称前汉和后汉。西汉自公元前202年开始,到公元8年王莽篡汉称帝,改国号为新,一共210年。东汉自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开始,到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共195年。西汉和东汉共经历了二十九个皇帝,享国四百零五年。
汉朝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与罗马并称两大帝国。汉朝发生了很多改变世界历史的事件,比如大败匈奴帝国,使西域和中亚各大国都闻而惧之。张骞出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外族开始称呼当时的中国人为“汉人”,而汉朝人也乐于外族这样称呼自己,这个“汉”字,超越了一个王朝,获得了持久的影响力。民族叫“汉族”,人叫“汉人”,语言叫“汉语”,文字叫“汉字”———汉朝对中国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文化上的认同。是汉朝将各种不同来源、不同背景的中国人,熔铸成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让所有人骄傲,以它为荣。“汉”从此成为伟大的华夏民族永远的名字。
西汉初期的皇帝吸取了秦朝的教训,采取安民的措施,恢复国家的力量。汉高祖刘邦沿用了许多秦朝的制度,比如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在法律上,汉律也是基于秦律制定的,但对一些地方进行了改革,这些措施使得国家的实力得到很快的恢复。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减轻人民徭役的负担,减轻刑罚,历史上被称作“文景之治”。同时汉初的皇帝们设法剥夺各个诸侯王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都为汉武帝的强盛时期打下了基础。
汉武帝时期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对内他使用推恩令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力量,禁止诸侯国自己制造钱币,改革了选择官僚的制度,提倡儒学,将制盐和制铁的事业收为国有。对外他攻击匈奴,解决了匈奴的威胁,打通西域的丝绸之路。但武帝对外的战争也是有代价的,武帝时国家的税收再次增加,刑罚也再次加严,武帝后期甚至因此发生了一些暴乱。汉昭帝和汉宣帝恢复了文帝和景帝的政策,史称“昭宣中兴”。
经历王莽篡位后,汉朝浴火重生,东汉的汉光武帝废除王莽时的弊政,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戚严加限制,社会安定,史称“光武中兴”。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称为“明章之治”。其间,于章和二年(公元88年)十月,车骑将军窦宪领军出塞,击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铭,刻石颂功,从此基本扫除了数百年来匈奴对汉朝北方边境的威胁。佛教也在这时传入中国。但是,在章帝后期,外戚窦氏日益跋扈,为东汉的衰落埋下伏笔。
汉朝时期牛耕和铁器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同时手工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纺织业和瓷器制作发达。西汉是中国古代商业非常发达的一个朝代,国家的稳定和交通的发达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仅国内贸易,对外贸易也非常发达。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甚至与古罗马、印度等国家有间接的贸易关系。汉文化对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影响深刻,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家都接受西汉文化的影响。
汉朝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汉初道家的影响比较大,从汉武帝起独尊儒家,儒家的经典文籍得到了发展,可以说,“无为而治”奠定了汉王朝的立国之本;“独尊儒术”造就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司马迁所著《史记》、班固所著《汉书》在中国的历史学和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也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等都是散体大赋中的煌煌巨作。汉朝的科技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西汉时发明了造纸术并在东汉时得到改进;中国最古老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在此时成书;张仲景因《伤寒杂病论》而被尊为中华“医圣”、中医之祖;在天文学方面,张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候风地动仪,我国开始有非常详细的天文记录,包括公认的人类第一次对太阳黑子的记录。
汉朝是一个伟大的朝代,汉朝文化的统一、宽大、包容和开阔的心胸,为后人所仰慕。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东亚地区的社会主流文化。但历史就是这样一位任人梳妆打扮的小姑娘,光鲜的背后是数不清的杀戮和背叛,就如同鲁迅先生所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本书以汉朝历史发展为脉络,用严谨而又不失幽默的笔触将整个汉朝历史中的大事、要事、人物串联起来,集结成书,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