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汉承秦制,巩固皇权

刘邦虽然统一中国,做了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但汉帝国到处是战乱所留下的创伤:田野荒芜,人民流亡,府库空虚,廪无积粟,百姓一贫如洗,没有积蓄,牲畜死亡殆尽。所谓“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正是当时社会经济凋敝的写照。

在刘邦登基为帝的那一年五月,“兵皆罢归家”,汉军将士大部分复员返乡。与此同时,汉高祖向全国发布了著名的“五月诏书”。这道诏书的要旨在于安定天下、恢复和发展生产、按军功授爵以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是西汉王朝建国之初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刘邦所发布的这道诏书,有以下十条要点:

一、对来自原山东六国的诸侯子弟出身的官兵,因安置地点不同而给予不同的免服徭役的优待。其具体实施细则是:凡留在关中地区的,因远离家乡而免除十二年的徭役;离开关中返回家乡的,免除六年的徭役。

二、令逃亡山泽者返回原籍,复故爵田宅,地方更不得刁难笞辱。自秦末以来,百姓因不堪秦朝暴政,“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者甚多;楚汉战争期间,百姓因不堪战乱之苦,“相聚保山泽”亦不在少数。天下平定后,这些身在山林沼泽之中、名不在户籍之内的离乡流民,其中包括地主在内,既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又不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也使国家难以对他们征收赋税和徭役。为使这批人成为汉帝国统治之下的“编户齐民”,刘邦下令他们一律返回本县本乡。为使他们返乡,国家向他们提出的保证条件是:恢复他们原有的爵位和田宅,对他们亡聚山林期间的非法行为一律既往不咎;地方官有向他们进行法制教育的义务,但不许对这些人进行刁难或者施加笞辱。“复故爵田宅”表明,汉承认秦代赐予的爵位,有爵位者在汉代仍享有同等的地位。

三、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一律免为庶人。战争期间因饥饿而卖身为奴者,不在少数。仅汉王二年关中地区大饥馑,就留下了一批因饥饿而卖身为奴的人。刘邦深知关中百姓为战胜楚军所付出的代价和做出的贡献太大了,因而他决心通过颁发诏书来解除这批关中子弟的不幸;同时,又增加了一批编户齐民,有利于恢复生产和增加税收,提供徭役,可谓一举而两得。

四、汉军官兵在大赦令律颁布后,一律赐爵为大夫。其实施细则是:大赦令下达后,汉军官兵凡无罪、无爵或有爵而不满大夫的,一律赐爵为大夫。在秦汉爵制中,大夫是第五等爵位。即凡汉军复员官兵除获罪者外,至少是获得第五等爵位。

五、原来享有大夫爵位的复员官兵,一律在原来爵位的基础上再增赐爵位一级。这显然是在凡复员官兵一律赐予大夫爵位法令基础上,追加的一条相应法令,使原享有大夫爵位以上的复员官兵,与原大夫爵位以下者一同享受恩赐。

六、凡具有七大夫爵位(第七等爵位)以上的复员官兵,皆可享受食邑。而秦制只有列侯(二十等爵位中最高的等级即第二十级)才可享有食邑。

七、凡享有七大夫以下爵位的复员官兵,免除其个人及全家所应服的徭役。

八、以七大夫(第七等爵位)、公乘(第八等爵位)为高爵,地方政府立即优先满足他们对田宅的要求,不得拖延不办。诏书中的“诸侯子及从军归者,甚多高爵”表明,跟随刘邦转战南北的复员官兵,大多获得了高爵。

九、申“有功劳行田宅”的按军功授爵并赋予相应特权的法令,对地方上的郡守、郡尉、县令、县尉以往未能认真贯彻执行这一法令提出训斥,指出未从军的小吏都按爵位获得了如数的田宅,而有军功者尚未得以落实田宅,这是“背公立私”,责任在于“守尉长吏教训甚不善”。同时还敦促地方官员,今后要“善遇高爵,称吾意”。

十、自本诏令下达后,要进行察问。凡不认真执行此诏令的地方长官,要从重论处,即所谓“有不如吾诏者,以重论之”。

五月诏书以上的十条要点,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令流民回乡生产,免除因饥饿而卖身的奴婢身份,这对扩大自耕农户的数量、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税收和服役人数、安定社会秩序等,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承认原秦王朝赐予的爵位在汉帝国享有同等的地位和特权,这对稳定刚刚建立起来的汉政权来说,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在采取这些措施稳定政局的同时,刘邦也在着手建立汉朝自己的政治制度。首先沿袭秦朝的制度,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即在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设有掌管国家军政和宫廷事务的“九卿”,分别是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

地方行政机构方面,除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外,汉初还分封诸侯,形成郡国交错的局面。郡县官制承袭秦代,封国官职仿照中央,县以下的基层组织仍为乡、里。这样就恢复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统治机构。

同时刘邦还建立了比秦朝更为完备的武装力量。在中央设立南、北军,分别由卫尉、中尉统领,作为守卫皇宫和京师的常备军。在地方,有经过训练的预备军,根据地区的具体条件,分别设材官(步兵)和骑士(骑兵),这些预备队皆由郡守和郡尉掌管。常备军和预备军的兵员,都由郡国征调来的“正卒”充任。

由于人们对秦朝严刑酷法的深恶痛疾,刘邦在法律方面做了大的修改。刘邦入关之初,约法三章,只是临时措施。西汉政权建立后,刘邦令萧何根据《秦律》制定《汉律》。

除了在政治方面做了完善,君臣觐见之间的礼仪也做了修改。

刘邦是个不拘小节的人,早年懒散惯了,当了皇帝之后对秦朝那一套繁文缛节比较头疼,干脆一下就给取消了。于是,问题就来了。立国之初,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人大都出身贫寒,上过学的人比较少,没有接受过礼仪规范的熏陶,而且整天脑袋别裤腰上出生入死,老觉得如今的刘邦还是当年那个跟自己一起睡帐篷的刘邦,君臣之间没有什么礼仪可谈。刘邦想开个会,结果话还没说两句底下就开始狂呼乱叫,甚至还有喝醉酒的,这让他非常恼火,可碍于面子又不好发火。这时候,轮到叔孙通上场了。

叔孙通原来是秦朝的一个博士官,反秦战争时先投奔项梁,后跟了项羽,然后又投降了汉。叔孙通发现刘邦很讨厌群臣在他面前这样毫无礼节,就提议为新朝制定礼仪制度。叔孙通对刘邦说:“礼制,本是根据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时事而有所变化的,夏、商、周三代礼制的继承和删节、增饰都是有差别的,这说明古今的礼制并不相重复。臣愿采纳古礼并同秦朝的礼仪相结合,来制定新的朝仪。”

于是刘邦就同意了,叮嘱他叔孙通要注意简单易学,不要太难做。叔孙通到鲁地曲阜一带先后找了三十多个儒生带回长安,又把刘邦身旁原有的书生以及自己的弟子合在一起,共有一百多人。叔孙通带着这些人制定了一套礼仪制度,在野外操练了一个多月,然后报告刘邦去验收成果。刘邦看了一会儿叔孙通等人的演习,感觉挺符合自己的要求,于是就下令施行这套礼仪制度。

汉高祖在亲身体验了这套礼仪以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吾今知天子之贵矣!”刘邦见叔孙通折腾出来的这套礼仪用着挺爽,当即提拔他为奉常(位列九卿之首),赏黄金五百斤。从此以后,叔孙通研发的这套朝会礼仪一直沿用,在历代王朝的宫廷不断重演,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和民族心理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FZeQuDKBw1Qf1kkJCZmud/CHJzHKBJ3NefjCdlUsERJ2RpuklZBlYmmh91LE4QC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