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废除相权,皇帝揽权

自古以来,中国的历代皇帝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一切运筹进止,都必须听命于皇帝,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延续到现代,仍然是一个人说了算。但因为朝政事务繁多,什么都要依靠皇帝一人,即便是有“分身术”,也是应付不过来的。因此,自秦汉以来,历代的中央都会设有丞相一官,负责处理各种政务,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同时,中央还设有直接掌管军事的官员或机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替皇帝排忧解难。

明朝建立初期,疆域辽阔,必须建立一套高效有力的中央集权机构,才能够真正做到国家的集中统一。因此,朱元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首先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改相国为丞相,属于正一品官职。这样一来,明朝开国大臣李善长、徐达就顺其自然成为左右丞相了。在丞相之下,朱元璋又设有从一品的平章政事、正二品的左右丞、从二品的参知政事,专门负责中央政事。朱元璋对中书省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在中书省的人员安排上,也的确花费了不少心思。以中书省统领百官,总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事务,可谓是位高权重。这对于权利欲望极强的朱元璋来说,无疑是政权不稳的心头大患,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一定会费尽心思去扫除一切障碍。

洪武三年(1370年),在一次朝会上,儒生严礼上书提道,“臣民上书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殊不知,这恰恰刺激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经”。于是,他借着与大臣们讨论元朝兴亡教训之际,告诉他们说:“元朝之所以能得天下,都要归功于元世祖的雄才大略和居功奇伟。而元朝之所以丢了天下,却正是委任‘权臣导致上下蒙蔽’的结果,严礼所说的‘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正是元朝的大弊,怎么能够效仿他们呢?作为一国之君,如果不能承揽政事,大臣们就会独断专权。如今是明朝创业之初,只有做到‘使下情通于上’,才能使得朝廷更好地体察民情。”听完这番长谈,大臣们都明白,朱元璋这是在借此话告诫他们,希望他们收敛一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可是,结果却并不像朱元璋想的那样。

杨宪,是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因为颇有才华,被称为“才子”,深得朱元璋的赏识。因为他办事干练,后来成为了朱元璋的亲信。但是,这个人行为有些放荡不羁、目中无人、自私自利,处处与李善长作对。朱元璋虽然器重杨宪,但是在他眼中,李善长更有智慧,更有谋略,又通晓法家,很多预计的事情都被他一语说中,所以他觉得李善长比杨宪强太多。由于杨宪和刘伯温都属“浙东集团”,“淮西集团”不太放心杨宪,担心如果有一天他成为丞相,他们肯定不会有好果子吃。于是,他们商量好一起攻击并诽谤杨宪。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杨宪被朱元璋所杀。

汪广洋,是江苏高邮人。朱元璋曾称赞其“处理机要、屡献忠谋”,并将他比作汉朝时的张良、三国时的诸葛亮。他曾经和杨宪同年当上参知政事,后来被擢升为左丞相,与右丞相的杨宪一直不对付。因为屡次遭到杨宪的诋毁,而被朱元璋免去职位,迁徙海南。杨宪被杀的那一年,汪广洋又再次被召还入朝。第二年,李善长因病返乡养老,汪广洋便接替了他的职位,以右丞相的身份执掌中书省大权。好景总是不长,胡惟庸又出来“凑热闹”,因为他觊觎汪广洋的位子已有一段时日。于是,胡惟庸又凭借一张巧嘴在朱元璋面前弹劾汪广洋,说他无所建树,整天饮酒作乐,无所事事,实在不配做丞相。两年后,汪广洋就被左迁广东参政。

胡惟庸,是濠州定远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洪武三年,他任中书平章政事,第二年擢升为右丞相,后来又取代汪广洋成为左丞相,惦记了许久的位子终于如愿到手。真可谓人走茶凉,汪广洋被左迁到广东后,胡惟庸便当上了左丞相,掌握了中书省的大权。说来胡惟庸也真是有点儿本事,仅仅三年的时间,他就爬到了如此高的位子,真是神速。这也体现了胡惟庸在官场上随机应变的能力。

洪武六年(1373年),朝廷按照税粮的多少,将全国的府分为三等:税粮二十万石以上为上府,知府从三品;税粮二十万石以下为中府,知府正四品;税粮十万石以下为下府,知府从四品。府之下为县,依税粮十万石以上、十万石以下、三万石以下的不同而分上中下等。在府县之间的行政单位还有州,地域大的作为省的直隶州,长官为知州,地位与知府相近;地域小的与县相近,为府的下属。州县作为直接管理人民的地方政治机构,被称为“亲民之官”。各府州县负责本辖区的民风教化、赋税徭役、刑狱诉讼之事。这样一来,朱元璋把元朝的路、府、州、县四级简化为府、州、县三级制了,使得朝廷的政令下达减少了一个层次,不仅提高了办事效率,指挥起来更方便、更灵活了。

洪武十年(1377年),胡惟庸又升任左丞相,当上了中书省的“一把手”。经历了那么多官场明争暗斗的朱元璋,也绝非等闲之辈。他的芥蒂始终未曾消除,胡惟庸当上左丞相没多久,就召回了汪广洋,做了右丞相。为什么非要两个性格不合的人在一起共事,其目的就是瓜分胡惟庸的权利。但是,汪广洋并未像朱元璋想象的那样,想尽招数去为难胡惟庸。遭受几次陷害的他反而觉得一切都无所谓,整天和宾客们饮酒作诗,大权依然被胡惟庸独揽。如此一来,中书省的权力愈发强大,和朱元璋的矛盾冲突自然也愈来愈严重,甚至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洪武十三年(1380年),战争终于爆发了,“胡惟庸案”消灭了与朱元璋争权夺利的“淮西集团”,胡惟庸以及一大批官员被诛杀了,这时候朱元璋的心才踏实了一些。于是他趁机撤销了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一个人负责。从此,朱元璋行使着皇帝和丞相的职权,中央集权也从此达到了顶峰。他按照自己的设想,变更了中央官制,并对地方行政机构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以便于加强控制。可以说,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皇帝。

朱元璋就是通过这样一套地方行政官制,不仅稳稳地控制了全国,也彻底改变了前朝地方势力强大、不听中央朝廷政令的局面。此外,朱元璋还对地方政府进行了严密的监控,再也不会形成“尾大不掉”的局势,中央王朝的权力及皇权也都得到了加强。与此同时,还制定了“收天下之权以归一人”的高度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开了我国历史上皇帝“独揽大权”的先河。 wpQiIYU/AhYgaYvgdpLBtK4zYflOmwHwjrp2dAV8xUPtT2nt/RaLeoVdHIK8h3e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