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永乐大典》,功泽后世

明成祖朱棣,向来是心存高远,有志向、有能力做大事业的人。永乐年间,他曾下旨修纂过一部空前宏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这是我国历史上一项伟大的文化建设工程,也是一部世界文化的艺术珍品。因此,它还被学术界称之为“辑佚古书的渊薮”。而负责主修《永乐大典》的人,就是明朝第一才子——解缙。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就想要修纂类书,商议“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未修成。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整理知识,令解缙等人修书。编撰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共召集了147人参与编写,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1404年),初名《文献集成》,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的雏形。明成祖过目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不甚满意。永乐三年(1405年)再命太子少傅姚广孝、解缙,礼部尚书郑赐监修以及刘季篪等人重修,并一再强调要把各类图书搜集进来。与此同时,朱棣还让礼部简派有文才的官吏和老儒们担任本书的编辑,并选派国子监和府州县学中书法好的学员担任誊抄工作。

直到永乐五年(1407年)十一月,这本书才全部修撰完成。朱棣又为这部亘古未有的书籍题写书名为《永乐大典》,并亲自撰写了序文。全书一共有22937卷,仅目录就占60卷,装订为11095册,共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和成就。《永乐大典》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照录原文,未作删改。这种做法保持了书籍的原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但是,《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外,可以确定的是永乐副本惨遭浩劫,大多数在战乱时丢失的丢失,被烧的被烧,如今存不到800卷。这本书采用上等的白色宣纸,上面印有朱丝栏,还统一使用毛笔工楷抄写。对于书中提及的名物器什、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绘制图形,形象十分逼真,看起来精致典雅,堪称古代书籍插图中的一部佳作。

《永乐大典》搜集了8000多种古代文化典籍,不少是整本整本地抄进《大典》中,其中很多是民间早已看不到的珍贵图书,比如明代以前我国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资料,因此书得到保存。可惜的是,当时此书没有刊刻出版,除了正本外,仅仅抄写了一部副本。在明朝时期就有一部下落不明,另一部到清朝还保存在“皇史宬”(皇家档案库)中。没想到竟在八国联军侵略我国时,被侵略军一把火烧毁了,至今只剩下零星的几百册,散落在世界各地。

永乐年间修订的《永乐大典》,原书只有一部,现今存世的都是嘉靖年间的抄写本。明世宗朱厚熜十分喜欢《永乐大典》这部书,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随身携带,每当遇到问题,就立即翻阅查找验方。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明世宗又下令抄写了一部。隆庆初年(1567年)才抄写完成,原本依然归还到了南京。

《永乐大典》在明代即有佚失。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在修撰《四库全书》的时候,偶然发现《永乐大典》已遗失缺失2422卷,约千余册。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大量佚书,其中有385种收入《四库全书》,以为“菁华已载,糟粕可捐,原(书)可置不复道”了。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劫掠,丢失大量《大典》。光绪元年(1875年)修缮翰林院建筑时,清查《大典》不足5000册,《永乐大典》之所以迅速流失,主要是职员监守自盗,据说文廷式一人即曾盗走百余册。

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翁同龢入翰林院清查时仅剩800册,现今尚存约400册,810卷,不到原书的4%。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翰林院被义和团的拳民焚毁,《永乐大典》损坏300余册。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英使馆交回《大典》一共330册。不久后又遭到监守者的瓜分,1912年翰林院所藏《大典》移交京师图书馆时,仅剩64册。

《永乐大典》不仅篇幅巨大,收集广泛,而且缮写工整,书中的文字全部用毛笔以楷书写成,每半页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双行,每行28个字。《永乐大典》中还有许多精致的插图,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绘制图形,形态逼真,书为硬裱书面,由粗黄布包着,典雅庄重,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罕见的珍品。 qtq9jrY3wFMqdkpJ2lcT1M9HXwDwL+7Qa3wTBaaqVxH1KP3x9YECpuWkQpJNYxT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