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贪官污吏遍地横行,社会随之形成了一种腐败现象。社会腐败,遭殃的只有百姓。对于这一点,没有一个人比朱元璋更有体会。为了整顿吏治,为了改变这一切,朱元璋在政治领域策划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在经济领域实行了“空印案”和“郭桓案”,这些案件给人们的影响颇为深远。因为朱元璋始终相信,“风雨涤秽之后,将是一片朗朗晴空”。于是,他便有了与民更始的决定。
“空印案”,发生在洪武九年(1376年)。此案与胡惟庸案、郭桓案、蓝玉案,统称“洪武四大案”。要了解“空印案”,必须要先了解何为“空印”?所谓“空印”,说白了其实就是在空白的信笺或文册上预先盖上印章,在需要用的时候,再填写上具体详细的内容。这种预先盖好印章的信笺或文册,就被称之为“空印”。在元朝的时候,空印就已经存在了。洪武以后,相沿未改,也一直没有被朝廷明令禁止过。
国有国规,明朝当然也有自己的规定。每年各布政司、府、县都要向户部(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呈送钱粮及财政收支、税款账目。其中,户部与各布政司、府、县的数字都要完全一致,必须分毫不差,才可以顺利结项。如果有一点儿对不上,一旦被查到,整本文册都要被驳回,并立即宣布作废,然后重新填报。除此之外,呈送人还要返回原地方,盖上原衙门的印章,这样才算有效。但是每次都要这样做,实在是有点太麻烦。于是,朝廷的官员们为了能够在实际运作中避免来来回回折腾,为了省事儿,在进京(南京)时就携带多份已经盖好了本地公章的空白报表,以便在与户部反复核对数字时,一旦需要返工,就可以在京城就地填报,省去了不少麻烦。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过了没多久,“空印”的秘密事件就被朱元璋发现了。朱元璋首先想到的就是他至高无上的皇权,竟然被人们如此不放在眼里,并一再认定这是官员们相互勾结、徇私舞弊的惊天大案,必须要严惩不贷。于是,这位平日里缺少财政财务常识的皇帝便龙颜震怒,一声令下,要将全国13个布政司、153个府、234个州、1171个县的大小官员,不论清贪良莠全部以“欺君”的罪名处死;副职以下的官员鞭打一百大棍,充军或者流放远方。一时间,如同黑云压城,人们惊恐不已,即使是当时的丞相、御史也不敢前去进谏,这就是著名的“空印案”。
“郭桓案”,发生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在明朝属于一起重大的贪污案件。当年3月,经诸位御史们商讨策略,决定状告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李彧,提刑按察使司官吏赵全德,户部侍郎郭桓、胡益、王道亨等人徇私舞弊、处事不公。尤其是贪财的郭桓,在收缴浙西秋粮时,暗地里和地方官黄文通、奸吏边源等人勾结,合伙贪污,把军用粮库里的三年的积蓄盗了个精光。更不可思议的是,他还利用职权和12个布政使司的官吏也勾结起来,盗卖仓库里的粮食。就这他还不肯收手,又和管理储存金银钱钞的府库官员合伙,偷盗金银和钱钞。
好景总是不长,纸里哪能包得住火呢?有人私下里把郭桓等人的不光彩之事汇报给了朱元璋。当即,朱元璋就下令逮捕了他们,并对他们十几个人进行了严刑拷问。没想到的是,这件事居然牵涉到了礼部尚书赵瑁等人。据刑部的人统计,发现那一群人除了侵吞大量的宝钞金银外,贪污的税粮及鱼盐等即折精米2400余万石,这可是个十分惊人的数字,因为这个数字几乎与当时全国秋粮的实征总数是一致的。不用多说,也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吧?朱元璋更是火冒三丈,下令将赵瑁等人弃市,并处死了从户部左右侍郎以下到各布政使司官吏共计3万余人,追回赃粮700万石。由于此案牵连到全国各地无数富户豪绅,尤其是江苏、浙江一带的那些豪门大族。因此,受此案牵连而遭杀身大祸和破产的不计其数,真不愧是明朝四大案之一。
短短数月,朱元璋斩杀了不少贪官污吏。虽然他们不是枉死,甚至可以说死得理所应当,但那毕竟都是一条条活生生的命。朱元璋担心因为此案,会引起当地百姓的躁动不安。于是,他下诏要“大赦天下”,承诺对于此案绝对不再追究,紧接着又安抚了地方官僚和官吏,就这样结束了它的蔓延。但是,为了进一步防止贪污案件的发生,朱元璋又亲自编写了《大诰》,其中不少法律就是针对贪官污吏的,看得出他是动了真格的。经过朱元璋如此大张旗鼓的整治,贪赃枉法的事情倒真是少了许多,同时吏治和社会风气也有了一些改变,朱元璋对自己的政绩很是满意,但是他还想做到更满意。
“郭桓案”发生没多久,朱元璋为了更加有效地加强治贪方面的手段,又制定了严厉惩治经济犯罪的法令,并在全国财政管理上实行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并且把记账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陌、阡”。后来,又把“陌”和“阡”改写成“佰”和“仟”。在重典和防范的双重作用下,再也没有发生过此类的贪污行为,也因此保护了一大批的官吏。自此,汉语数字就被正式改成了大写,一直沿用到现在。可以说,这是老祖宗留给人类的一份反腐败的遗产,也是一个永远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