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锦衣卫和东、西厂

在明朝,人们记忆最深刻的肯定就是它的恐怖政治。作为恐怖政治的“代言人”——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则更是有名。长久以来,人们对这三个机构的历史和职能等都似懂非懂、不懂装懂,以至于在很多宫廷剧中,常常把它们当作“幕后黑手”等随便地搬来搬去。事实上,锦衣卫和东厂、西厂是有很大区别的。

按照锦衣卫、东厂、西厂设立的时间顺序,先说说由朱元璋建立的“锦衣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12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锦衣卫,其前身是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来才被改为“亲军都尉府”。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这一职务一般是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才有资格担任。因为这个职务直接向皇帝负责,所以很少由太监来担任。

锦衣卫的主要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看得出来,锦衣卫也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部门”。传统意义上的“禁卫军”与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并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几乎没什么两样。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大汉将军”。这些人虽然被称为“将军”,但也只是有名无权。这些所谓的“将军”每天只负责在殿中侍立,并替皇帝传达命令,兼做“保镖”的工作。说得更直白些,他们就是一个个矗立在皇宫大殿上的“桩子”。当然,这些“桩子”也非等闲之辈,一般都是人高马大、体格强壮、声音宏亮的人。从长相上看颇有威严,对不了解明廷实情的人还有震慑作用。既然如此,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是什么呢?其实,起初他只是让锦衣卫卤簿仪仗,后来由于他大开杀戒、大肆屠戮诸多功臣,才觉得传统的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来实在不顺手,于是便将锦衣卫的保卫功能发挥了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

锦衣卫的另一项著名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廷杖制度开始于明朝,是皇帝在朝廷上杖责犯错的臣下实行的一种酷刑。一旦哪位官员运气不好,无意中触怒了皇帝,就会被加以廷杖。最接受不了的是,在行杖之前,那个人会被扒去官服,双手也被反绑着,被押至行刑地点“午门”,当时的午门就是皇帝处置官员罪犯的行刑场地。这时候,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一左一右早已严阵以待。受刑的人呢?随着一声令下,硬邦邦的棍棒就恶狠狠地落在了他们的大腿和屁股上。为了不让受刑者出现意外,对行刑者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必须得是受过严格训练的、技艺纯熟的,能够准确掌握受刑人生死的人。

直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由于朱元璋看到了锦衣卫的种种弊端,便决定废除锦衣卫,下令焚毁了锦衣卫的所有刑具,所押囚犯统统交给刑部审理。同时,还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彻底废除了锦衣卫。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有明一代,锦衣卫便一直存在。

再来说“东厂”,它是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它的设立者是明成祖朱棣,他在发动“靖难之役”并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后,精神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对于即位不久的朱棣来说,巩固政权最为重要,他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制机构,但他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派用起来很是不便。于是,他决定建立一个新机构。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发现这次起兵倒是一些宦官费了不少力,做了不少贡献(比如郑和)。所以,在他看来,还是宦官比较可靠,而且他们常年身处皇宫,派用起来也方便一些。

刚开始的时候,东厂的任务就是负责侦缉和抓犯人。他们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力,即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抓到了嫌疑犯,也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的。但是到了明末,东厂发展还算不错,也有了自己的监狱。自此,东厂的侦缉范围开始变得更广。比如,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审问重犯,东厂都不会缺席,都要抽出空儿来去听审;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按时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一些重要衙门的文件,比如兵部的各种边报、塘报,东厂都不肯放过,都要一一查看;甚至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包括柴米油盐的价格,也得让东厂亲自过过目。东厂为何如此被器重呢?只因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不一般,又身处皇宫大院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也正是这个原因,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则是后来者居上,逐渐由平级关系变成了上下级关系。东厂拥有炙手可热的权力,以至于各级官员甚至朝中大员,都以能结交他们为幸事。而最先设立的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还要下跪行礼,这让他们着实有些费解。

最后说“西厂”,它的全称是“西缉事厂”,是一个“短命”的特务机构,前后只有两任提督,分别是汪直和刘瑾。西厂的成立,真的只是一个偶然。明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年),曾出现过一系列奇异事件,先是在京城内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导致了西厂的诞生。紧接着,又出现了一个叫李子龙的“妖道”,他以旁门左道蛊惑人心,还网罗了很多太监,意图明显不简单。他在朝中有很多亲信,在亲信的推荐下,他才有机会进入深宫。有人注意到,李子龙自进宫后,总是在万岁山等地转悠。没过多久,运气不好的他就被锦衣卫校尉发现有弑君的嫌疑,之后就被斩杀了。

当时,年轻有为的明宪宗朱见深知道有人要暗杀他的事情后,总觉得他身边布满了杀机,以至于每天都担惊受怕、疑神疑鬼。他想尽了各种自保的办法,后来想到先了解宫外民臣的动向。于是,他命令宦官汪直从锦衣卫中挑选一些人,乔装成平民,然后出宫伺察。殊不知,这个乔装成平民的“侦查”活动,终究是成不了大气候的。

成化十三年(1477年),朱见深为了加强特务统治,便在东厂之外增设了西厂,并与东厂、锦衣卫合称为“厂卫”,其手中的权力超过了东厂。西厂的成立,本来只是为了替皇帝探听消息,但自私自利的汪直为了能够升官发财,见孔就钻、无孔不钻,开始拼命构置大案、要案,办案的数量和速度远远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前景可谓是一片大好。对于普通百姓,他们的一言一行只要稍不注意,就会被西厂以“妖言罪”进行处置,这让百姓怕极了西厂。在这种情况下,西厂仅仅存活了5个月,就已经弄得朝野上下提心吊胆、人心惶惶。这时候,以大学士商辂(就是那个“连中三元”的人才)为首的辅臣在一起商议,最后决定集体上书,向明宪宗陈述西厂的危害以及汪直犯下的所有不法之事。朱见深收到奏章后,气急败坏之下撤销了西厂,这还不够过瘾,他还遣散了西厂的所有成员。

但是,没有西厂的日子总是让朱见深觉得少了点什么。在这时候,又出现了另一个奸臣,名叫戴缙,他的名字曾被《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他得知朱见深的心思后,便主动上书,吹捧汪直是个好人,而且很能干。朱见深听完非常高兴,又立刻恢复了西厂。掐指一算,发现西厂的废除与恢复只相隔了一个月的时间。

西厂恢复后的五年中,汪直又领导手下人办了无数“大案”。在此期间,他依然死性不改,对曾经反对过他的朝臣,比如商辂、项忠等人都怀恨在心。终于在他的计谋下,将他们一个个铲除了。可以说,他当时的权势已经达到了极点。但也正应了那句俗话“物极必反”,汪直风光了这么些年,权力也一直在膨胀,他的种种行为再一次引起了朱见深的怀疑和警觉,开始慢慢削弱汪直的权力。成化二十年(1484年),汪直领兵失败了,朱见深一怒之下罢黜了他的职位,并把他赶出了京城,西厂也因为没有首领解散了。过了没多久,汪直便在失意中死去了。

等到朱见深的孙子朱厚照即位后,大太监刘瑾手握大权,宦官的势力再度兴起,西厂也被再次恢复,并让太监谷大用当了首领。更让人觉得好笑的是,西厂与东厂虽然都由刘瑾一个人掌管,但是它们之间却不是合作关系,而是互相争权夺利。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刘瑾又自建了一个内行厂,由他自己当领导,其职能与东、西厂没什么两样。一时间,明朝出现了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四大特务机构并存,天下开始骚动起来了。一直到刘瑾倒台的那一年,朱厚照才下令撤销了西厂和内行厂。就这样,西厂作为一个临时机构,在历史上永远消失了。 S8s0D2q5UmCjea9vkafCa07Q/3IZ72IUmgpyCfopsgtRdFEqkOCBiB51rb0Bamg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