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铲除嫪毐和吕不韦

嬴政少年即位,还不具备处理国政的能力。因此,秦国朝政由太后赵姬和相国吕不韦执掌。这时秦国的大事实际上操纵在吕不韦一人的手中。

公元前241年,楚、赵、魏、燕、韩五个国家又一次联合起来抵制秦国扩张。他们推举楚王为“盟主”对秦军予以反击。吕不韦面对这种境况,决定采用重点打击,分化六国连纵的方法,使得六国联军瓦解。秦国于是开始憎恨楚国这个“盟主”。

吕不韦明白要削弱或灭掉楚国,一定要除掉楚国的智囊春申君。于是百般刁难楚国,楚国国王不免会迁怒于提出计策的春申君。春申君为了平息楚王的怒火,四处网罗美女来供楚王享乐。说来奇怪,春申君送入楚宫的女子甚多,加上原有的楚国妃子,楚国后宫充盈,但楚王却一直没有子嗣。春申君一筹莫展。

有一天,春申君的宾客李园求见春申君。事后将自己的妹妹献给了春申君。不久,李园的妹妹怀孕。一天李园的妹妹趁着春申君为楚王无子而烦恼的时候,向春申君提出了“保证能长久宠于国君”的良策。这就是将怀了身孕的自己送到楚王身边。

有人传说,李园是吕不韦派去楚国的奸细,出这个点子的就是吕不韦。就像传说中吕不韦当初让自己的爱妾赵姬怀孕嫁给异人一样,故伎重施,因为李园及其妹妹都是赵国人。而吕不韦的基业在赵国建立,他的食客也多数是赵国人。

后来,李园的妹妹确与楚王结合后生下了儿子。楚王自然高兴,封李园的妹妹为皇后,封小王子为太子。此后,李园鸡犬升天,受宠程度超过了春申君。楚王死后,李园成功除掉了春申君,直接控制了楚国的政权。吕不韦借着李园之手除掉了秦国的眼中钉。这是嬴政初登王位时,吕不韦为嬴政削弱楚国所做的一件大事。

吕不韦在位期间,对韩、赵、魏三国进行了比较集中的攻击。嬴政五年,在吕不韦的帮助下,秦国在靠近齐国的魏地成立了东郡,这样秦国就有了与齐国接壤的地区。

秦国可以凭借这一地区直逼关东各国。这场战役由秦国大将蒙骜率领秦军大举进攻魏国,攻占了酸枣、桃人、雍丘等地而完成。这对魏国国都大梁造成了严重威胁。

第二年的时候,秦军又占领了魏地朝歌和濮阳,并把濮阳并入东郡来管理。这一下可引起了各诸侯国的惊恐。东郡不但与齐国接壤使齐国开始惴惴不安,而且也把六国割裂成南北两部分。六国再想连纵抗秦,简直是困难重重。

吕不韦很有战略眼光,他知道这些年来,秦国因为六国联合吃了不少败仗,所以秦国要取得六国就要破坏几国的连纵。经过吕不韦十年的征战讨伐,秦国大幅度地削弱了六国的势力。

吕不韦不仅有治国的才能,也有任人唯贤的气量。他手下养了三千食客,为秦国网罗治国英才,后来的丞相李斯就是出于吕门,而他最为出名的用人策略是甘罗拜相。

在嬴政还是秦王的时候,秦国与燕国结盟,秦国要派人到燕国当相国。吕不韦想启用张唐。张唐死活不答应,谁愿意到一个穷沟沟里当什么相国,万一秦国和燕国打起来,老命都不保了。

回到家中,吕不韦闷闷不乐,甘罗看到了就询问吕不韦原因。甘罗是秦将甘茂的孙子,也是吕不韦的宾客。吕不韦就原原本本地将这件事告诉了甘罗。

甘罗听了,便呵呵一笑说:“相爷,这事就交给我吧!我能劝服张唐去燕国。”吕不韦一开始还有一些不太相信,便说:“你若能劝服张唐,我就拜你为上卿。”甘罗胸有成竹地找到张唐,开门见山地问:“先生,我与白起的功劳哪个大?”张唐说:“这还用问吗?当然是甘罗大。”甘罗又问:“文信侯与当年的范雎谁的权力更大?”张唐说:“自然是文信侯的权势大!”甘罗笑笑说:“当年白起攻打赵国范雎不肯,结果逼得白起自杀,现在文信侯要您去燕国,您却推辞不去,这样做岂不是很危险吗?”这下可把张唐吓傻了,便答应去燕国做相国。

甘罗回到相府,将事情的原委同吕不韦交代清楚。并对吕不韦说:“张唐去燕国不是出于自愿,我们不能大意,您不如先派我去趟赵国。”吕不韦领略了甘罗的才华,便答应他去赵国。

赵王正在为秦、燕联盟的事而愁苦,听说秦使来到赵国,急忙迎接。等接到一看,竟是个小孩子。赵王惊讶地问:“你今年多大了?”甘罗说:“12岁。”赵王又接着问道:“难道秦国没有年纪稍微大些的使者吗?怎么会派你来呢?”甘罗丝毫不示弱:“我们秦国的用人原则是,年龄大的人办大事,年龄小的人办小事。我最小,自然派我来赵国了。”

赵王一听不敢再小觑甘罗。于是恭敬地问:“先生来到我们国家是为了什么呢?”

甘罗说:“大王您知道我们国家与燕国结盟的事了吗?”

赵王说:“是的。”

甘罗又接着说道:“秦、燕两国结盟,这对赵国是极为不利的,这个您清楚吗?”

赵王点头:“那您认为应该怎么办呢?”

甘罗微笑着说:“秦燕结盟不过是想扩张河间的地盘,若您能拿出河间五城交给秦国,那么,我可以说服秦王不与燕国结盟,而与赵国联盟。这样,赵国就可以攻打燕国了。”

赵王一想也是,如果秦、燕两国联合作战,河间是肯定保不住的。与其这样还不如以献河间五城来求得安宁。于是,他便将河间五城交给甘罗带回了秦国。

甘罗回到秦国将在赵国得到五城奉到秦王面前,秦王高兴地说:“你的智慧比你的年龄要高出很多啊!既然这样就不要让张唐去燕国了,我们与燕国绝交,派兵攻打燕国。”这样燕国的30座城又落到秦国手里。赵国又把11座城池献给了秦国。

此后,秦王拜甘罗为上卿。秦王的善于用人,固然与秦王的远大抱负和魄力有关,但也不无吕不韦的关系。如果没有吕不韦的信任和推荐,甘罗纵使有千般能耐也无法脱颖而出。

吕不韦用人不避年少,使得秦国家家望子少有所成。其他国家的人才看到吕不韦这样慧眼识珠,也纷纷前来投靠,这进一步壮大了秦国的人才队伍,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贡献。

也是由于吕不韦广纳人才,秦国宫中与吕不韦有裙带关系的人数众多,吕不韦形成了庞大的势力。这庞大的势力严重威胁到嬴政的统治,造成了嬴政沉重的心理负担,再加上吕不韦得意忘形,编写了《吕氏春秋》为自己歌颂功德。

全书贯彻了吕不韦的思想文化观念及政治主张。《吕氏春秋》综合了各家学说之长,指导秦国统治阶级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

它对各家学说实际上是有所吸收,有所扬弃,主要是吸收其中比较合理、进步和有利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内容。因而它是“杂而不杂”,宗旨明确。《用众》篇说: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

《吕氏春秋》对先秦各家各派着重审视其优长,偏重于汲取其精粹,力图超出门户之见,它说:

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责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此十入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由于《吕氏春秋》有这种兼容并包的眼光,所以能取精用宏,融汇百家,以道贯之。

《吕氏春秋》继承发扬了道家齐万物思想,认为“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统一后,才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一穴”。统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批判吸收的过程。

所以,《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例如,儒家主张维护君权,这种思想被《吕氏春秋》吸收了,但它是以独特的面貌出现的:主张拥护新“天子”,即建立封建集权国家。

《吕氏春秋》主张的是兴“义兵”,“义兵至,则邻国之民,归之著流水,诛国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远,得民滋众,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

《吕氏春秋》中认为,一味地反对战争是没有意义的,并且也是不对的。正义的战争,也就是“攻无道而伐不义”的战争,不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还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这实际是为秦国统一中国的战争进行辩护。

《吕氏春秋》的问世令嬴政内心的妒意与担忧越发深重了。找到机会清除吕不韦在秦国的势力是嬴政一直在探求的。因此,两个人开始在暗地里较量。

有一次,吕不韦向秦王嬴政上奏道:“王既已掌天下,应当大赦天下罪人,使万姓欢悦。”

嬴政摇头一笑,回吕不韦说:“相国,罪人只能坐牢,不能赦!”

秦王坐上王位后,凡事皆亲政。吕不韦觉得秦王年幼,又自恃是前辈,事事都要发表自己的高见,可是这样让嬴政很不愉快,他下定决心给吕不韦一点儿警告。

有一天,朝贺过后,嬴政命黄门摆酒,邀请吕不韦进宫坐饮,说道:“相国,你是本王的仲父,本王敬相国如敬父母。仲父年纪大了,应好好地在府中享乐,朝堂之事,少操些心。”

吕不韦自然不情愿退居,于是便慷慨地说:“大王,我今年才39岁,正是少壮为国出力的年纪啊。待我王到了15岁以后,我自然什么也不闻不问了。”

嬴政嘻嘻地笑着,端着酒杯,说道:“相国,我和你猜枚,输一次,饮三斗。”

吕不韦说道:“哎呀!我的大王,你可不能过多饮酒。饮酒过多,戕害贵体。”

嬴政不以为然道:“我8岁那年就饮酒,我母后教我的。父王在时,也教我饮酒。”

吕不韦听到嬴政这样说,觉得嬴政现如今和往日不同,便不敢再多言。从此,在他心中便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因为他与赵太后保持着非同一般的关系,日子虽然过得快活,但终究是见不得光的。这样偷偷摸摸的日子,吕不韦是不想再过下去了。

嬴政一天天地长大,吕不韦唯恐自己和太后赵姬的事情败露,那样后果将不堪设想,从而灾祸将会降临在自己头上。况且赵太后一天天年老色衰,吕不韦也厌倦了。但是,这也不是一件好办的事情,弄不好赵太后就会怀疑。

于是,吕不韦终于想出了一个金蝉脱壳的好办法,这就是找个替代品,而这个替代品就是嫪毐。于是,他把一向纵情声色的嫪毐收为了自己的门客。这显然是一招险棋,如果处理不好便会激怒太后,从而惹来杀身之祸。

嫪毐原本是个市井无赖,他偶然得到了一个偏方,试用奇效,至此开始了药贩生涯。后来,他和吕不韦家里的一个丫鬟熟络并私通,被发现后,他被召为吕相府中舍人。此时吕不韦正为脱离太后赵姬而烦恼,因此,嫪毐的出现为吕不韦彻底解决了这个焦灼的难题。

吕不韦经过一番努力,终于使得嫪毐引起了赵太后的注意,赵太后有意将嫪毐据为己有。这个时候的赵姬,或许也感到了吕不韦的力不从心,或许也是寻求新鲜、刺激的心理,加上她骨子里对男人的失望和不以为意,竟也不深究期中的原因。反正儿子即将长大成人,有了一定的见地和根基,她不用再操心了。

要得到嫪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当然要吕不韦想办法。怎样进入王宫就是个大问题。王宫禁卫森严,即使达官贵人也不能随便出入,更何况是平民百姓。吕不韦想到了要嫪毐冒充宦官进入宫中的做法。他与赵姬买通了主管宫刑的官员,将嫪毐送到赵姬身边,供赵太后享乐。嫪毐是有胡须的,因为没有净身,他的胡须会不断地长出来,每过几天嫪毐都要忍受短暂的痛苦,将自己的胡须清理干净。

就这样嫪毐开始侍奉赵太后,赵太后对嫪毐也是相当的满意。后来,竟然怀了嫪毐的孩子,她恐怕别人知道,于是便假称算卦不吉,需要换一个环境来躲避一下,就迁移到了雍地的宫殿中居住。从此,嫪毐终于富贵发达,不但被封为长信侯,还和太后赵姬生了两个儿子。

嫪毐封侯之后,以山阳为他的居住地,以河西太原郡为他的封地,所得赏赐丰厚异常,雍城的一应事情取决于嫪毐,宫中事无大小也都取决于他,家中童仆宾客多至数千人,投奔嫪毐求官求仕的宾客舍人也有千余人,一时门庭若市,成为咸阳豪门。

嫪毐果然不负所托,如今已经发展成了能与吕不韦抗衡的势力。同时,嫪毐与吕不韦也势同水火。嫪毐与太后一起密谋,一旦秦王去世,就由他们的儿子继承王位。

但是,嫪毐毕竟是市井小人,小人得志,难免会忘乎所以,往往得意妄言。有一天,嫪毐与王公大臣们饮酒赌博,醉酒之后,与人争执起来。只见他圆瞪双目,大声呵斥道:“我是当今国王的继父,你这穷小子竟然敢与我对抗!”

争执者听后赶紧就逃走了,然后把这话报告给了秦王,说:“嫪毐实际上不是宦官,他与太后私通,已经生下了两个儿子,而且他还密谋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

嬴政听到这个消息,不禁愤怒异常,立即派官员调查虚实,想尽快把事情真相全部弄清楚,后来得到密报,说嫪毐本来不是阉人,确与太后有奸通且生子的丑事,而且这件事情还牵连到相国吕不韦。但他并没有立刻采取行动。

秦王政九年,也就是公元前238年,嬴政21岁。按照礼仪,他必须在祖宗的宗庙里接受冠礼。这是长大成人的标志。秦国的宗庙在雍城,那是秦国过去的都城,历代秦王在这里经营了将近300年,宗庙都在这里。秦王从咸阳来到雍城,举行了冠礼仪式。他头戴王冠,身佩长剑。这意味着他即将亲理朝政。

这时,有人把秦王派人调查的事情告诉了嫪毐。嫪毐十分惶恐,自从他被封为长信侯以后,又得河西太原郡为毐国。他恣意享受着宫室车马衣服苑囿,过着优裕的王侯生活,他怎么能突然失去这一切?于是,嫪毐决定铤而走险,先发制人,利用秦王在雍城的机会发动叛乱。

这一天,趁着嬴政宿雍城蕲年宫行冠礼,嫪毐便偷取了秦王御玺和太后玺,召集部分地方士兵、宫中侍卫、骑兵和自己的门客,企图攻打嬴政在雍城的行宫蕲年宫。

秦王嬴政听到消息,立刻采取了果断措施,命相国昌平君、昌文君领咸阳士卒平息叛乱,两军战于咸阳。吕不韦假冒秦王下令:“凡有战功的均拜爵厚赏,宦官参战的也拜爵一级。”

嫪毐的三千龙虎兄弟,每人一把锋利的长剑,一个大盾牌,一条长戈,一匹好马,轰隆隆冲出府来,其声如吹怪树,如滚巨石,所有反者,心中都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秦宫。

这时,相国昌平君、昌文君指挥七千铁骑,从咸阳西城三门如狂风一般扫入城中,当秦军的前锋,杀到朱雀大街中心时,正遇上嫪毐的先头部队,嫪毐反部尽是咸阳地区的亡命之徒。他们平日在咸阳市上,无恶不作,今天,他们更加猖狂。他们一遇上秦军,都发出如雷的恶声冲上去。

血战即盘天绕地地开始了。嫪毐拿着一柄剑,东劈一下子,西划一下子,没有伤着人。后来,昌平君、昌文君的兵马一层层地逼攻上来,嫪毐所率的亡命之徒,一个又一个地翻下马去。嫪毐亲眼望见,凡是中了戈、戟、矛、剑的人,都是身上一颤,接着就“啊呀”地一声落下马去,再也不动了。

这时,秦王嬴政率领着又一路军队赶到,直把嫪毐之众击退半里多地。将军蒙恬,一支神戟,龙马践踏处,这些反秦的狂奴,接二连三地坠下马鞍,人马都被鲜血喷成赤色。秦王嬴政手拿着宝剑,杀入敌阵,一干众将护着他那万乘之尊,他高呼杀声,毛发皆动,战马狂嘶。

五百多亡命徒一声喊叫,都冲上来,把嫪毐护在中心,退向东方,又西向北拐,逃出咸阳北门。一路上他叫道:“我平日所练家将,甚是精悍,为何今日一遇秦王之师,都如兔子见高空之鹘?可恨蒙氏弟兄,为王卖力不懈。”

事实上,嬴政也早已对他母亲的情人恨之入骨,便令谕全国:“生擒嫪毐者赐钱百万,杀死嫪毐者赐钱五十万。”

不久之后,嫪毐的死党全被秦军的剑、斧、戈、戟镇伏下去。映着初升旭日的金光,秦王嬴政跃马横剑,被蒙武接入秦阳门。宫中欢声雷动,钟鸣鼓响。

这场战争,嫪毐的1万徒众,死伤3000多人,秦军也死伤了2000多人。嫪毐的门客、好友,被斩首300余人。所余叛众,尽皆降伏乞命。

后来,嫪毐和他的一批死党在咸阳东50公里的地方被当地县令率兵擒住,押入咸阳。这天,嬴政在殿前设座,左有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右有李斯,还有满朝文武官,共计500多人。

嬴政看了一眼李斯,把手一挥,李斯向众官宣布嫪毐罪状道:“私隐大阴,秽污宫禁,滥冒忠号,欺骗圣主。又且聚众反天,干戈已逞,震动咸都,攻劫王驾,罪在不赦。曷可罔极,令五车挣之,以裂天下同类之胆,以广我王慑服众丑之天威!”

李斯念完罪状,赵高便大声喝道:“车裂之刑开始!”伴随着一声惨叫,嫪毐瞬间被四分五裂,鲜血四溅。

这时,文武百官一齐向嬴政跪下祝贺,但听钟鼓齐鸣,阶下四千宫卫军如豹吼般震天动地的一声喊:“祝我王万寿无疆!”

嬴政这时面带微笑,立起身宣旨:“昌平君、昌文君俱赐黄金万锭,增禄粟二千石;李斯晋为廷尉;蒙武晋大将军;蒙恬、蒙毅俱晋将军。”其余论功者,皆拜爵,宦者随蒙武守卫宫禁入战者,亦皆拜爵,赏赐有差。

嫪毐被嬴政彻彻底底地铲除掉了,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与赵太后之间的事情,其实还包含着更深层的政治原因。嬴政是秦王,他必须要维护王位,从而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如果嫪毐没有染指政治,那么,即使他淫乱后宫,嬴政也可能饶嫪毐一命。毕竟生母还在,假父亲对生母有用,对自己无害。

但是,嫪毐不但染指了政治,甚至还生下了两个来争夺王位的小子。还大言不惭地说要在秦王百年之后继承大位,使江山易主。这样嬴政自然是不会放过他的。

如果嫪毐染指政治,只是安安分分地做个享受型的侯爷也就罢了,可是他却借着自己的势力,野心勃勃地想要取代吕不韦进而架空嬴政,这样,嬴政就不会置之不理。而且,要是除掉了他,嬴政自然在文武百官面前的势力也会大大增强,也想借此来灭一下吕不韦的嚣张气焰,让他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嬴政在捉拿嫪毐之乱参与者的时候,他发现其中竟然包含卫尉、内史、左弋、中大夫等高官。这说明当时的嫪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政治势力。

嬴政的政治眼光是敏锐的。他选择在登基之后,大权在握之时,对嫪毐发动讨伐,是最好的时机。新官上任,要做出些成绩才能服众,才能杀一儆百,给他人一个震慑。可见,嬴政也不缺乏政治头脑。嬴政在等到嫪毐发动叛乱后,举兵灭杀,又派吕不韦剿灭嫪毐,足见嬴政的政治手腕。

对于太后的乱情,嬴政是早就有所耳闻的。只是这么多年来,母子相依为命,多少还有些感情在。自己又没有掌握实权,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这个赵太后也着实有些过分,生了两个孩子,而且还应允他们的两个儿子继承大位,这让嬴政感觉到了危机。赵太后在答应嫪毐将他儿子扶上大位之时,甚至没有考虑到嬴政和她之间的母子之情。

因此,嬴政在政治上和心灵上都受到了残酷的打击,他甚至不能相信自己的亲生母亲,自然也无法相信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一个人。故而他下定了除掉嫪毐的决心。

而太后和嫪毐的两个儿子,都被装进麻袋,活活摔死了。而对于自己的母亲,嬴政不能处分,只好将太后逐出咸阳,迁往城外的贡阳宫,软禁起来,就此断绝母子关系,永世不再相见。可是,软禁母亲,毕竟是一件大逆不道、不孝顺的事情。因此,有许多大臣都为此纷纷发表意见。

有一些人认为嫪毐祸乱秦廷,杀之、裂之皆为得当之法。但是有受过嫪毐恩惠的人,他们却暗议秦王嬴政:“车裂假父,有嫉妒之心;摔杀二弟,有不慈之名;弃母咸阳,有不孝之行。”

秦王政曾向群臣说过:“谁若轻议嫪毐、太后事,便用铁蒺藜骨朵杖杀之!”

因此,有人议论秦王道:“蒺藜杖杀,为桀纣之治。”这些议论者27个人,又形成了党羽,并向六国到秦国来的使者散发书简,尽言秦王政之过,以毁其威。这些人的行为被蒙武府中门客探知,报给蒙武。蒙武细查一番,果然是真,就密奏给秦王政。

秦王政特命蒙武尽快逮捕他们下狱。审问期间,他们27人要面见秦王政,自称:“有话要说。”

秦王政听了蒙武的回报,在偏殿重审那27人。那27人异口同声地道:“我们议论、发简,其事实有,但是为了老太后。她一个人呆在贡阳宫里,孤零零地,天下人不笑话天子吗?只有天子为太后的孝子,我们才能有忠于君之行,并非为嫪毐翻案也。”

嬴政冷笑道:“嫪毐欺骗寡人,祸乱家国,害人甚众,且又造反,寡人杀人,何为嫉妒?所谓二弟,乃嫪毐造孽,非我赢氏族属,留之必为后患,摔杀何为不慈?太后生活不谨,以金玉之躯,贱售于不法之徒,毁寡人之形象,幽之,何为不孝?凡是嫪毐党徒,寡人除恶务尽,乃为国家社稷之安定。立铁蒺藜骨朵以威之,有何不可?你们27人乃是嫪毐党徒,漏网之鱼,又在作祟,向六国使者散发寡人所谓的四大过错,欲为嫪毐复仇,非为国家也!你们尚有何说?”

27人当即语塞,难以对答。嬴政发作起来,便令蒙武把他们27个不明不白的多事之人押到廷尉李斯处,细审口供。那27人一齐承认:“是为嫪毐朋党。”

嬴政令蒙武到李斯那里宣旨:“一齐杖杀之,并向众臣宣传,凡是嫪毐党徒。皆无生路。”

李斯奉秦王政之令,把那27个人,都使大棒,先打烂了身子,后敲碎了脑袋。并把他们的尸首挂在宫墙示众。看到嬴政杀掉这么多的人,一时间,就没有人再敢进谏了。

这时,一位在秦国为客卿的茅焦挺身而出,他感慨地说道:“儿子囚禁母亲,这可真是天翻地覆啊。哪里有这样的道理?”接着,茅焦又自报家门说道:“我是齐国人茅焦,今天我是为了太后的事情特地来劝说大王的。”

这一次,茅焦很幸运,接到求见的报告,嬴政并没有立即处决他,而是派使者提醒说:“你难道没有见到那些因为来说太后的事儿被杀掉的人的尸体吗?”

茅焦回答:“我正是为此事而来。我听说天上有二十八星宿,如今已经有二十七个了,我来就是要凑够二十八之数。我不怕死!”那些和茅焦一起居住的人听说茅焦去谏止秦王,都认为他必死无疑,大家合伙把他的行李私自瓜分,各自逃亡了。

嬴政听到使者的回报后,火冒三丈,大怒道:“这小子是故意来违背我的命令的,赶快准备一口大锅,我要煮了他。”说完,他按剑端坐,气势汹汹,召见茅焦。

茅焦故意缓慢地进殿以减弱秦王的怒气。使者催促他快些走,茅焦说道:“我到那里也是会当即处死,您就不能让我慢些吗?”使者听了这话也不再催促他了,甚至为他感到悲哀。

这时,茅焦来到秦王嬴政的面前,不慌不忙地行过礼,对秦王说:“我听说,长寿的人不忌讳谈论死亡,国君不忌讳研究国家灭亡。人的寿命不会因为忌讳死亡而长久,国家不会因为忌讳亡国而保存。人的生死,国家的存亡,都是开明的君主最希望研究的,不知道大王是否愿意听呢?”

听到这里,秦王的怒气稍稍有些缓解,然后便问茅焦:“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茅焦回答说:“忠臣不讲阿谀奉承的话,明君不做违背世俗的事。如今,大王有极其荒唐的作为,我要是不向大王说明白,那就是辜负了大王的期待。”

嬴政停顿了一会儿,说:“你要讲什么?说来听听。”

茅焦说:“天下之所以尊敬秦国,也不仅仅因为秦国的力量强大,而是因为大王是英明的君主,深得人心。现在,大王车裂你的假父,是为不仁;杀死你的两个弟弟,是为不友;将母亲软禁在外,是为不孝;杀害进献忠言的大臣,是夏桀、商纣的作为。如此的品德,如何让天下人信服呢?天下人听说之后,就不会再心向秦国了。我实在是为秦国担忧,为大王担心啊。”

说完之后,茅焦解开衣服,走出大殿,伏在殿下等待受刑。秦王政听了茅焦这番话之后,深受震撼,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对收买人心、统一天下大业十分不利。

于是,嬴政亲自走下大殿,扶起了茅焦,说:“赦你无罪!先生请起,穿上衣服。我愿意听从先生的教诲。”

茅焦进一步劝谏说:“以前来劝谏大王的,都是些忠臣,希望大王厚葬他们,别让天下的忠臣寒了心。秦国正图一统天下,大王更不能有迁徙母后的恶名。”

秦王说道:“以前那些人都是来指责我的。没有一个向我讲明事关天下统一的道理。然而今天,先生说出来的话使我茅塞顿开,哪里有不听的道理?”

于是,秦王嬴政采纳了茅焦的建议,厚葬被杀死的人,又亲自率领车队,到雍地迎接赵太后,然后把赵太后接到福年阁居住。这时,秦王嬴政有命,凡后妃所居之殿、阁、楼、房,一律都改为宫。福年宫正屋中,几年无人居住,已是尘土蒙蒙,阴风历历,蜘蛛盘丝,卢蜂做蛹了。赵太后见此光景,一边令人收拾,一边泪流满面。

第二天中午嬴政到福年宫来见赵太后,心中也十分酸楚。赵太后先是哭,后来笑了,说道:“陛下不必伤心,哀家知你是孝子。那一年在邯郸,你才五岁,多亏吕相国买通赵国大将乐乘等人,我们才得以归国。

“我本想不回国,怕在路途成为累赘,连累于你。五岁的你牵着我的衣服,哭叫不止,说什么一生也离不开母亲。我只好抱着你,跟吕不韦逃到这咸阳来了。可知你如今还是那样儿。我年轻守寡,于人节有亏,自知不对,从此静守深宫,为天子的脸面争光。”

嬴政听后,热泪盈眶,说道:“母后回宫的事,还亏得大夫茅焦……”他随即把处置27人及听取茅焦之事,还有迎太后回宫的经过,诉说了一遍。最后说:“母后今后在宫中可随意享乐,若有不顺心的事,请向王儿说明,孩儿一定不使母后寡欢。”

赵太后于是说道:“茅君为秦之上卿,亢直敢言,而又不伤君臣、母子之大体,使秦国社稷得以安宁,是一个真正的上卿。陛下有福,得此明臣。”

嬴政接着又说:“母后不宜在福年宫居住,可免去若干枝节。几日后,移到秦阳门南隔街的内云阳宫。那里没有宫女、后妃、黄门的纷扰,也没什么诋毁母后的小人。内云阳宫中,林木荫厚,清水陶连,假山叠叠,名花艳艳,正宜母后养老。王儿我不时去探望母后,也不悖人伦之情。”

赵太后听到嬴政的安排之后大喜起来,从此,赵太后母子关系得以恢复。返回都城咸阳的太后非常高兴。于是,她摆下了酒宴要款待茅焦。

酒席上,赵太后对茅焦赞赏有加,她一迭声地称赞说:“先生是天下最正直的大臣。在危急时刻,先生转败为胜,安定秦国的江山社稷,使我们母子重新相会,这都是茅君的功劳啊!”后来,茅焦受到嬴政的尊敬,被立为太傅,尊为上卿。

茅焦富有胆略,他以秦国统一天下的目标说服了秦王,不但没有惹来杀身之祸,反而获得了重用。此时的嬴政虽刚刚亲政,但从善如流。他严厉惩罚乱党,褒奖进谏人士,一惩一奖,显示出年轻的嬴政已经具备处理政事的能力。

嫪毐被铲除了,赵太后的事情也处理妥当了。接下来该对付吕不韦了。吕不韦身为相国,有洛阳10万户的封邑,位高权重,在诸侯国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广纳贤才,有门客3000人,确实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政治势力。秦王考虑到一场叛乱刚刚平息,如果随之诛杀声望很高的大臣,恐怕会引起更大的震荡,于是暂时不提治罪的事情。

秦王政十年,也就是公元前237年10月,嬴政终于免去了吕不韦的相邦职务。又把他遣出了京城,前往河南的封地。虽然他被免了职,可是到了洛阳仍不大老实,动不动以仲父自居。

洛阳城中的贵绅也有些知道他的底细,都瞧不起他。他为了扬名立威,招揽诸国来访的宾客,宾客越多,他就越施舍钱财;施舍的钱财越多,宾客也就越多。宾客多了,言谈之间,都是大话。

有个人向吕不韦献计道:“相国是秦王的仲父,如今免职,六国名人都为相国不平。依某之见,何不派说客到咸阳为相国游说、投简,向秦王表明相国无辜,使秦王回心,请相国再位列朝纲。”

吕不韦相信黄金和铜钱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他想:花钱收买众多的智谋之士为自己效力是很合算的。于是便点头答应了。

从此,到咸阳为吕不韦游说投简之客接马连鞍,几乎天天都有。大多说客到了咸阳,密买秦宫中的一些黄门,将简捅进去。秦王政得简后,知道这是吕不韦又在使心计,于是便采用了静观其变的政策。

廷尉李斯府中时常住有为吕不韦做说客的人,李斯对此置若罔闻。他打定主意不得罪人,既不说吕不韦做的不对,也不向秦王政奏说吕不韦宾客的活动情形。若有回洛阳的宾客,李斯便给吕不韦带些礼物或者寄封书信,只问“平安”二字,从不涉及秦王政和吕不韦之间的事。

此时关东诸国游客、间谍也到吕不韦那里凑热闹,到处宣扬:“秦国若不用吕不韦,六国都乐意接纳他。像他那么有才,当今没几个了!”

吕不韦当年遇子楚、献赵姬,成了大功是因为他有钱,免职以后,还想走此路。他想:“花点钱活动,总有一天秦王会下旨让我吕不韦再回咸阳为相。这样天下人都会把我当作先知和圣人来膜拜的!”

秦王听说后,恐怕他发动叛乱,就写信给吕不韦说:“你哪来的功劳,我秦国要封你那么多良田?你与我有什么血缘关系,我要叫你仲父?请你和你的家属迁到蜀地去吧。”

吕不韦看了这封简短的信之后,让他联想到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被杀,就喝下酖酒自杀而死。

这封绝情的信件,里面蕴藏着一些信息:嬴政否认了吕不韦的功绩,同样否认自己是吕不韦的儿子。这一点不难理解,吕不韦的功绩嬴政最清楚,嬴政这么做就是想告诉吕不韦:你别指望再回秦国了,还是离开为好。

而嬴政一方面透露出嬴政对自己的身世耿耿于怀,另一方面也表示出他要与吕不韦断绝所有关系,让吕不必再有慕秦的想法:我要你迁往蜀地,是放你一条生路。

通过这封信件可以看出,嬴政并不想杀吕不韦,只是要胁迫他离开是非之地,不得为六国出力。杀人的方法有很多种,对于性格暴戾而又大权在握的嬴政来说,杀死吕不韦并非难事。何必写这么一封决裂的信逼迫吕不韦去死。

嬴政写这封信时,似乎脑海里浮现出了一些往日的画面。吕不韦将自己的亲娘送给异人,而且是在亲娘怀着自己的时候,接着帮子楚得到王位,又辅佐自己建立基业。

吕不韦做错的是不该将亲娘送给异人吗?那么,怎么会有后来的自己。他做错的是与太后私通,又将嫪毐引入宫中。但嫪毐之事也是他始料未及的。这个可能是自己亲生父亲的人,就该惨死在自己的兵刃之下。

嬴政是恨吕不韦的,但是在这恨里面又似乎包含着一丝丝的爱意或敬意。吕不韦死了,是在看到嬴政的绝情信之后死去的。他不能存活于世,因为他恐惧嬴政的报复或是维护自己的尊严。

吕不韦看到了嬴政的残暴,害怕即使是亲生父亲,嬴政也不会放过他。吕不韦不愿在嬴政明令追杀之下赴死,那样的死没有尊严。然而,来自吕不韦内心深处最大的痛楚似乎不是这样。

嬴政是吕不韦呕心沥血辅佐的人,竟然给了他这样的一个结局,他以儿子相待的嬴政最后告诉他,他不认这个父亲,也不认他为秦国所付出的一切心力。

这样的一封信,将他们之间所有的一切化为灰烬。这样的打击恐怕比直接杀了他还具有杀伤力。吕不韦此刻的心情绝望、沮丧到了极点。生有何欢,死有何惧?纵有万贯家财,又有什么用。于是他选择了自杀。

吕不韦的一生充满戏剧性:曾经显贵无比,最终却以悲剧结束。头脑精明,善于经营,把子楚一步步地扶上王位,自己也获得了显赫的权势,拥有权力、财富和声誉,但却不能为自己的下半生周密安排。正如前人所批评的那样,他缺乏真诚。真诚虽然不能永远带来幸运,但虚假最终会遭遇不幸。

吕不韦的死,不光是因为他淫乱后宫使然。更重要的是,他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僭越了君权。君王的权力怎么可以随便僭越。他掌管着君王的权力,却不懂得把握分寸。该放下权力的时候非但不放下,还加紧了在王权面前的炫耀。

《吕氏春秋》的编写完成使得嬴政进一步看到吕不韦的势力与功绩。他惧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铲除吕不韦的势力就成为压在嬴政心头的一块石头。

吕不韦这样长期越权,又不懂得低调,因此,最终被嬴政彻底铲除掉也是理所应当。这一点是政界精英时常犯的错误,抓住权柄不放,不甘寂寞在民间,最终落得身败名裂或晚节不保。

吕不韦的另一个错误其实算不上错误,确切地说还算是一项很好的治国方略。这就是他所主张的德政。秦国对投降的敌军多是进行灭绝人寰的屠杀,而吕不韦在任期间,对俘虏的敌军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屠杀。最多一次杀戮也只是在攻占魏国时的“斩首三万”。

但后来性格暴戾的嬴政接手政权后,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依然奉行“法家”思想。这样下来,六国知道反正投降也是死,战也是死,不如死得光彩些,说不定战还能有一线生机。

吕不韦看到了这一点,便提出儒家的一些思想可以安国定邦。在《吕氏春秋》中吕不韦强调赢得民心要靠王道仁政,这是对商鞅变法以来法家思想的最大挑衅。

在法家思想灌输下的嬴政又怎会认同吕不韦的仁政思想呢?政见不同的君臣又怎么能长久相处呢?嬴政所担心的不过是赶走吕不韦后,没有人能接替吕不韦的位子,为秦国献计献策。

于是,嬴政开始寻觅能够胜任相国之职的助手。李斯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李斯的出现让嬴政不再顾虑吕不韦离开后,秦国可能发生的动荡。剩下的就只是个借口而已。

这个借口已由嫪毐准备了。嫪毐这个被吕不韦送进秦宫,又被吕不韦带兵剿杀的人,最终还是让吕不韦自食恶果。在剿灭嫪毐之后,嬴政就开始对吕不韦下手了。

吕不韦死了,留下的是千秋功过任人评说。嬴政到底是不是自己的儿子,吕不韦到死也没有弄明白,嬴政反正是不认他这个父亲了,就算仲父也不想承认。吕不韦心如死灰,去与留此时已不再重要。

年仅23岁的秦始皇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就先后清除了嫪毐、吕不韦两大势力集团,把大权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为秦国吞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bbkt2g1HxRkiifBdI75jwZQssMC6JkD9c5UkdEjE7xM8xed4t73EzPySh0Vxbad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