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重回灞上约法三章

秦二世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07年十月,刘邦在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后,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了咸阳城,并以“关中王”自居。咸阳这个地方刘邦不止一次地来过,但他何时来过秦宫?何时见过这般富丽堂皇的金殿?何时坐过雕龙宝座?如今他都做到了。此刻的他便心生贪念,准备就此住下,享受享受。

咸阳城头竖起的一面白底黑字“刘”字大旗随风飘动。萧何、张良、樊哙、周勃……文者长袍高冠,武者盔甲罩身,征战的风尘疲倦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人人精神饱满,胜利之情溢于言表。

这些来自东土上的贫苦农家子弟,在经年累月的浴血奋战之后,在秦都咸阳看到的是另外一个世界:数不清的壮丽宫殿,雄伟的咸阳城墙,宫中的无数珍宝、美人……令起义军的将士们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且莫说义军的将士们意想不到人世间竟会有这等美妙的天堂,就连沛公本人,虽然曾多次带领服役的民夫和刑徒来过咸阳,但除了见到过咸阳城墙、正在建设中的阿房宫工地,并有幸纵观秦始皇的车驾出游之外,无数的宫殿内部又是何等景致,这怎么会是他一个小小的亭长可以涉足和参观的地方?

可以预料,当沛公的将士们沉浸在欢庆胜利的海洋之中的时刻,他们是何等的兴高采烈,那是怎样的一种气氛。面对昔日供秦皇帝一人享用的宫室、财宝、美女,今朝一旦归属于自己所有,这些出身于社会底层的义军将士们,头脑中会想些什么?又将如何地对待?

此刻,内心中最为激动的,莫过于沛公刘邦。“大丈夫当如此也”,几年前面对秦始皇威武雄壮的出游队列发出的感慨今天变成了现实,看来,人们常说自己有帝王之相也确非奉承的妄言……而如今,秦皇帝所享用的一切又都归他所有。

做了多年的皇帝梦,今朝岂不已成为现实了么?刘邦是那样急不可待地想享受一下皇帝所过的生活,似乎这个世上只有他沛公刘邦和部下将士们的存在。项羽率领几十万大军直扑咸阳而来的这一事实,刘邦却没有去想。

因此,这位原本“好酒及色”的刘邦,想要留在秦皇帝的宫室之中。这就是《史记·留侯世家》中所记载的: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

“关中王”,“关中王”,城墙上一阵热烈的欢呼声打破了刘邦的遐思,紧接着锣鼓齐鸣,声乐奏起,欢呼声夹杂着器乐声,相唱相和,气氛非常热烈。先入城的将士为刘邦举行盛大的入城欢迎仪式。

“哈哈哈……”刘邦仰天朗声长笑。

然而,在刘邦的部下中,至少有三个人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这便是樊哙、张良和萧何。樊哙在沛县时以屠狗为生,为避祸曾与刘邦一同匿身于芒砀山。

沛县起兵后,樊哙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屡立战功,“赐爵封号贤成君”,仅“攻武关,至灞上”的路上,便“斩都尉一人,首级十个,捕虏一百四十人,降卒两千九百人”。

这时,性格直爽急躁的樊哙看到刘邦不顾天下至今还未定的事实,想要留在秦皇宫中享乐,由不理解转而气愤,首先站出来据理直谏道:“沛公是想要夺得天下呢?还是想要做富家翁呢?眼前这些奢侈华丽的东西,都是造成秦王朝所以灭亡的祸根。这些东西,对于您沛公有何用途!愿急速回军灞上,不要留在宫中!”

屠狗出身的樊哙,在包括刘邦在内的众将士都头脑发昏的情况下,会有这般见识,真是有些出人意料;他所阐述的道理,已如此清晰明白。可是,刘邦没有听从。

这时张良深深一揖言道:“末将扫了沛公雅兴,末将罪该万死,末将向您谢罪!”说完便又是一揖到地。刘邦忙道:“先生说哪里话?先生何必如此?”张良道:“末将有一事不明,想请教沛公。”刘邦笑道:“先生学富五车,见闻又广,你都弄不明白的事情,我如何知道。”张良道:“沛公不必自谦,末将之才、之识,若是有沛公一半,也不至于去韩地闹腾了半年多,差点还没有了立足之地!”这话刘邦最爱听,口中却道:“先生过奖了,先生有什么事,尽管明言,我洗耳恭听。”张良道:“沛公,您得以破关灭秦,您可知是何原因?”刘邦道:“我得以破关灭秦,一靠天命,二靠将士之命,三靠先生的出谋划策。”

张良道:“沛公之言只说对了一半。您得以破关灭秦,既靠天命,又靠将士之命,更靠秦帝无道。正因为秦帝无道,众叛亲离,公才得以至此。公入关之前,亦曾布告天下,此次攻秦,乃是除残去暴。要除残去暴,首应反秦弊政,力与更新。今始入秦都,便想据此为乐,恐怕昨日亡秦,明日公亡,何苦要为了一时欢娱,贻误终生,古人有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愿沛公听从樊哙的苦口忠言。”

一席话,说得刘邦幡然醒悟,朝张良也是一揖,谢道:“多亏先生提醒,我险些坏了大事。那眼下我该怎么办?”

“还军灞上,恭请项羽入咸阳这是一种姿态,表明无意称王关中,等避过了这一阵,日后再与他周旋。除此之外,恐再无良策。”以豁达大度、从谏如流而著称的刘邦,经樊哙、张良的一番苦谏,终于清醒过来,立即下达了“还军灞上”的命令。

刘邦说话算数,十万大军第二天就退出咸阳,于汉高祖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06年11月,还军灞上。灞上是灞水上游的一个小镇,小镇四周,有层层波浪式的小丘环绕,这一带被当地居民称为“白鹿原”。除灞上外,方圆百里不见人烟。

萦绕在关中百姓心头的疑虑和恐惧仍然没有消失,市井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谣言,部分兵卒偶然的扰民事件便为谣言的流传提供了口实,人心活动,惶惶不安,有人在作举家搬迁的准备,有人暗里招兵买马,要成立武装以求自保。

刘邦在关中人心目中仍然是个谜,只有通过刘邦的实际行动才能破解。回军灞上以来,刘邦一直在思索破解之法。

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刘邦举行盛宴,向关中诸县的父老豪杰和部分原秦朝的地方官发出了请帖,邀请他们到灞上军营中“议事”。“议事”就是征粮索财的代称。他们不知道刘邦的胃口有多大,一路上,每个人都战战兢兢,像是赴法场似的。

走进大营,远远地就望见有一排人在等候。走到近前,他们仔细向对面观望:大约十几个人,有文有武,个个精神抖擞。中间一人,面色白里透红,浓眉大眼,密黑的胡须显然经过了精心的梳理,通顺干净,身着黄袍,腰系一条绿丝带,精干利落,身材虽不高,却显得威风凛凛。

就在这些父老豪杰和官员们迟疑观望的时候,中间那个人却先说话了:“各位父老,一路辛苦,刘邦这厢有礼了。”说着抱拳拱手,深施了一礼。这就是刘邦。这些人吃惊了。他们根本不会想到刘邦会亲自出帐迎接他们,并且还表现得彬彬有礼。

“大王辛苦,大王辛苦。”“大王”是对当时拥兵自成一体的人的最高称呼。父老豪杰和官员们忙不迭地用“大王”称呼刘邦,还礼致谢,不知是受宠若惊,还是恐惧,他们的声音都有些颤抖。

对“大王”的称呼,刘邦听了当然十分愉悦。

“诸位请!”

刘邦身体一转,左手指路,很优雅地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地方豪杰和官员们不敢先行,不约而同地都说:“大王先请,大王先请。”

刘邦也不推辞,迈步先走,地方豪杰们紧紧相随,进入了中军大帐。

中军大帐的陈设既不简陋也不繁杂,但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势。这些人都是平生第一次涉足这类地方,既好奇又恐惧,想环视,不敢,低头垂目又不甘,眼神极不自然。

桌上备有酒菜,主人不动,这些人当然也不敢用。从刘邦的表情看,他们似乎看不出什么凶兆,不过心中依然敲鼓,急急地等待着刘邦的下文。

“带上来。”一声威严的断喝,着实让他们吓了一跳,主席位置上的刘邦正襟端坐,声色俱厉,和刚才的温良谦恭已判若两人。

事情来得太突然了,突然得使这些父老豪杰和官员们没有丝毫的思想准备,他们感觉到今天的生活像是在走钢丝,像是在攀峭壁,像是在履薄冰,步步提心吊胆,时时惊心动魄。刘邦要杀人,杀谁呢?

雪亮锋利的刀刃会不会架在他们的脖子上?这些人冒出了冷汗。营帐内一阵骚动打断了他们的胡思乱想。三个下级军官被五花大绑地押了上来。

走到帐中,三个军官一齐跪倒,脑袋深深地埋下,一声不响。整个营帐内鸦雀无声,人们似乎连呼吸都屏住了。空气凝固了,沉重得让人感到窒息。父老豪杰们直直地看着三个跪着的军官,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当然也不知道刘邦把这三个人提上来和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啪!”有了声音。空气开始流动。这是刘邦拍桌的响声。刘邦眉头微蹙,面沉似水,威严的声音在大帐内回荡:“本王起兵的本意就是除却暴秦,使天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所以自起兵之日起,便时时恪守这一原则,不敢有丝毫遗忘。我军所过,秋毫无犯,百姓莫不夹道欢迎。”

说到这里,刘邦稍微停顿了一下,嗓音又突然提高了几度,用手一指三个军官:“你们三个狂徒,胆大妄为,竟不顾本军原则,在光天化日下哄抢百姓财物,追逐调戏良家妇女,既祸害了百姓,又玷污了本军的声名,实在罪恶难赦。来呀,拉下去,斩!”

刘邦上述一番话既是对三个犯罪的军官讲,又是在对父老豪杰和军官们讲,他们中间有政治头脑的人已经明白了刘邦此举的意图。刘邦指出的三个军官的罪行确是事实。

那是三天前的事,这三个军官喝多了酒,就在集市上撒野。因为是集市,人们一聚一散,消息很快大面积地传播,闹得沸沸扬扬。刘邦当场斩杀了三个军官,一来以正军威,二来挽回已经造成的消极影响,重塑爱民的美好形象。

三个军官在被拖下去的时候,高喊“饶命”,刘邦不予理睬,文臣武将也没有一个上前来求情,他们都知道这件事的分量,其中的重大政治意义不是这三个人的身家性命能够比拟的。

三个军官在求饶声中送了命。营帐内又归于平静。还是刘邦先打破了沉静。他又向坐在下边的父老豪杰和官员们左右一抱拳,开口说道:“诸公受惊了。邦自入关以来,军政事宜繁忙,对部下的约束稍有放松。对部下有祸害百姓之事,邦今日当面致歉。”

刘邦说完,站起身来,又向父老豪杰和官员们深施一礼。父老豪杰和地方官们也都赶忙站起,向刘邦还礼。其中一个地方官恭敬地说道:“大王入关,实在是关中人民的福分,大王爱民如子,士卒有不法行为,也是极偶然的个别现象,这是十分正常的,大王也不必愧疚。”“十分正常,十分正常。”其他人也都随声附和。“诸位请坐。”刘邦一抬手,示意众人就座,同时他也缓缓坐下。又接着说道:“刚才诸位所言差矣。邦生于民,长于民,理当为民谋福,此乃邦一生志愿。兵不法,将之过,部卒祸乱百姓,邦实难辞其咎。”

说到这里,刘邦把头转向他的文臣武将。“传我的命令,晓谕全军将士,今后若再有骚扰祸乱百姓者,格杀勿论。”“是。”众人齐声应道。“萧何,对遭士卒祸害的百姓人家,你要详尽调查,妥当善后,不仅要当面道歉,还要赔偿钱物,此事从速办理。”“是。”萧何应声作答。“大王英明。”父老豪杰中不知是谁带头喊起颂词。“大王英明!”“大王英明!”帐内齐声高呼,气氛顿时热烈起来。这是起事以来刘邦得到的最高级别的欢呼。刘邦听了心甜如蜜。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进入关中后,刘邦确实也感觉到自己是个“王”了。

虽然他也有不少担心,如秦民是否臣服,特别是关外势力强大的项羽及其他诸侯是否承认,这都是问题。不过刘邦还是一直有意地为自己树立“王”的形象,一言一行都在强化自己“王”的感觉。当然他的部下出于谨慎或者是习惯,依然还称他为“沛公”。

欢呼声落,刘邦向下环视一周,见众人都在专注地看着自己,完全一副毕恭毕敬的神态,刘邦非常满意,“王”的感觉又得到了体现。他略一沉吟,又朗声说道:“暴秦无道,大兴土木,滥用民力,苛捐杂税,猛过于虎。尤其严刑峻法,迄今未有,百姓深受其苦。现本王已经过关,就要彻底废除这些严酷的法律。”

若说是秦朝刑律,确实严格残酷,长期以来这些刑律像套在脖子上的枷锁,紧紧束缚着广大人民。使得人民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苟延残喘。

刘邦的话就等于砸碎了这个枷锁,所以当父老豪杰们听到刘邦的宣布后,他们的心情简直可以用欣喜若狂来形容。于是,“大王英明”的欢呼声伴随着热烈的掌声又一次在营帐内响起。

声音稍平,刘邦接着又讲:“不过,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本王进入关中,称‘关中王’,就要从善治理关中。为了维护百姓的正常生活秩序,我今天要与大家约法三章。”刘邦又故意停下,扫视了一下全场。

人人都在聚精会神地聆听着。

“杀人偿命,借债还钱,这是我们的古训。所以,本王今天与大家明确的第一条就是‘杀人者斩’。”

刘邦又停了下来。众人悄悄议论着,交换意见,都点头称许。“第二条,”刘邦话一出口,议论声便停息。

“第二条是伤人者治罪。”又是赞许声。

“第三条是盗窃者治罪。”帐内又是一片掌声。

刘邦的话还没结束:“暴秦无道,是说秦帝无道,各级地方官吏也身不由己,所以对原秦朝官吏本王既往不咎。但要求你们按照以上三条秉公办事,维护地方治安和百姓生产生活秩序。今日回去,你们首先要与各位父老豪杰一起,走街串巷,把本王的法令通知给全体关中百姓。”

“遵命。”这些官吏齐刷刷地站起,习惯地拿出了往日听差的姿势。

一切宣布完毕。刘邦命令摆酒加菜,款待来客,营帐内一时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人们轮番向刘邦敬酒,歌功颂德,刘邦满心欢快,喜不自胜,他似乎更找到了“王”的感觉,直喝得昏昏然,飘飘然。

酒席散的时候,太阳已经偏斜。父老豪杰和官员们兴高采烈地离开了刘邦设在灞上的营帐,返回各乡。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往往成正比。刘邦“摒弃秦律”“约法三章”以最快的速度得到了传播。疑团和恐惧消失了,人们奔走相告,无不拍手称快。

慰问和感谢蜂拥而至。各条通往灞上的大道小路上,前往拜谢刘邦的百姓络绎不绝。他们带给刘邦满心的感激之言的同时,还带来了大量的慰问品。推车的,赶车的,提篮挎包的,装满了粮草酒肉。有的甚至赶来了成群的牛羊猪鸡……

刘邦亲自接见了一批又一批的来访者,不厌其烦地听着大同小异的赞美感谢之词,同时又进一步为自己做着“本军是仁义之师,本王爱民如子”的宣传。

但对百姓送来的慰问品,刘邦都一一婉言拒收。这一举动,使百姓对刘邦除了感激之外,又多了一层佩服的情愫。此时,刘邦在百姓的心目中,是一位救世主,是一位宽厚仁慈的圣人。当然,这也正是刘邦所期盼的情景。

对某一事物强烈的反叛就是对这一事物反面的渴求。秦律严苛,秦帝暴戾,百姓深受其苦,也深表痛恨。秦朝灭亡,百姓正呼唤一位宽厚仁爱的人来执掌天下。

刘邦,反秦朝而行之,收揽了民心,取得了百姓的拥戴和支持。应该说刘邦是一位识时务的政治家。 qefmh7+4RnNUpZ2HIsvCr897Gu3ORWAwAxNpvQuwnoycM+kuHSj8LlkC2UyDOQ4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