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巡游全国显雄威

秦始皇统一天下不久,和群臣制定了治国的大政方针之后,他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周游全国。有一天,秦始皇和李斯闲聊,他问:“朕的天下到底有多大?”

李斯说:“大到无法估计。只要是天之下,地之上,便都属于陛下的版图。所有的人都是陛下的臣民!”

秦始皇听李斯说完之后,很欣慰地说:“朕想遨游天下,看看朕的国家和黔首,你看怎样?”

秦始皇平定了天下,只是满足了他部分的霸气和占有欲。秦始皇必须看看他的所有,听听天下黔首对他的颂扬,他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满足。于是李斯赞同地说:“陛下,您是该出去巡游一下了。天下人都希望亲眼目睹您的天颜,歌颂您的恩德。您就像光照四方的太阳,光焰万丈,天下赖您光明,万物靠您生长,不过尽管这样,也有树木、山河遮挡着您,使天下人不能充分地沐浴您的温暖!”

李斯的话,更增加了秦始皇要巡游列国的决心。他甚至让李斯会同大臣专门研究此事。经过许多日子的谋划,李斯等先给秦始皇设定了一条短途的出游路线。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和他的随从们第一次巡游,队伍从渭河沿岸排到了沿岸高地。秦始皇的巡游经过先前秦国的都城雍城,此刻它仅仅是一座位于边区的军事前哨。在渭河河源之外,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曾修建过更早的长城来标志秦国的东部边界。

在陇西,秦始皇此刻能够站在结实的夯土城墙上朝西凝望,盘算他的领土是否安全。不久之后,秦始皇向西沿着旧长城巡游,而后他回身沿着渭河的一条支流前行,到了北地的要塞,然后在一次简短的绕路后到达鸡头山。

尽管此番旅程仅仅经过了古时候的秦国国土,但是却显得比事先预想的要艰难。在归程中,秦始皇亲眼目睹了渭水河畔的秀美风景,于是,便在那里逗留了几日,而且当即下令在渭水之南修建行宫,后来又改为极庙,意思是至高无上的宫殿。

建筑开始施工后,秦始皇又扩大规模,下令将极庙、骊山、甘泉挖通,建成前殿,再筑两边都有围墙的甬道直通咸阳宫,使他可随时到那儿游玩,一路上黔首们却看不见。这是个很大的工程,但比起后来的许多大工程,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在巡游的途中,秦始皇发现道路崎岖难行,使他的车颠簸得厉害。于是,他问丞相王绾:“这样的路,乘车一天可行几里?”

王绾说:“回陛下,也就是四五十里吧。”

秦始皇又问:“新做的好车,走几天就得修理呢?”

“最多需要五天。”

秦始皇说:“你给朕算一下,要是把燕辽的货物运到楚越得多少日子呢?”王绾一时间没有答出来。

秦始皇说:“商人们运送货物还好说,要是燕辽和楚越有战事,我们的战车和军队何年何月才能到达呢?”

百官默然不再说话。于是,秦始皇说道:“国家大了而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就像一个人瘫痪了,想维护自己也心有余而力不足,看来必须修筑四通八达的驰道才行!”

王绾说:“那得耗费多少人力和物力呀!”

秦始皇说:“就算耗费再多也要办!在开国之始,朕就与各大臣定下了修筑驰道的策略,可是到如今也没有实行,原因就是你们怕难!当初朕要是踌躇畏难,怕是到了今天也灭不了六国!”

秦始皇下了绝对的命令:修筑通行全国的驰道!为此,秦始皇和大臣们商议了好几次,需要的财力由中央和地方筹集,人力可征集民工。由于当时的苛政严刑,国内的监狱早已人满为患,这样就可以让囚犯去筑路。

李斯听到秦始皇下的令便说:“恐怕这样做……人数还不太够啊……”

“那就再给我抓人!”秦始皇说,“还有许多可抓的人没有抓起来呢!像是原先各国的贵族、兵士,他们人还在心不死,就像熄灭的野火,一有风吹草动,还会死灰复燃的,让他们留在家里干什么?难道让他们惹是生非吗?还不如把他们集中起来,让他们修驰道,造宫室,筑长城呢!”

秦国的囚犯实行黑京刑,就是在犯罪的人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这样,囚犯跑到哪里也会一眼被人看出来。况且秦始皇还有更狠的招呢。“如有人逃跑,就给他们罪加几等,并株连他们的家属。这样,他们就是死在工地上也绝对不敢逃跑了!”

“好,臣一定照办,照办!”李斯听着秦始皇的话,心里直冒冷气,他在历史上被列入《奸臣传》中,一向以狠毒著称,可是比起秦始皇来,他常常感到自愧不如。

没过多久,这个工程就启动了,赭衣囚徒拥塞于途。轻罪者只穿赭衣,而重罪者还要拖镣带枷。常常有人病死、累死、饿死,也有些未等走到咸阳即被押解军士打死,尸横郊野。

秦始皇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219年,70位博士集体上奏秦始皇,请他“泰山封禅”:

始皇帝上承天意,下得民望,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普天之下,莫不宾服。今既登基,尚望按照古制,临泰山以行封禅之礼……

泰山,山不很高,但名气很大,传说古代有72位圣王登临泰山进行封禅。泰山海拔1500米,山间云雾缭绕,峰顶若隐若现,常常引起人们神秘的联想。

古代在泰山山顶设坛祭天称为“封”,在梁父山祭地称为“禅”,封禅之说最早见于《管子》。传说上古时曾有72个帝王去泰山封禅,有姓名记载的是12个,即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成王。

古人受地域限制,初以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在泰山之巅祭天,与天的距离是最近的,人神沟通方便。初有所行,后世相袭,久而成俗。按封禅之说,凡是改朝换代、帝王易姓,都必须举行封禅大典,以示受天承命。

但是首先,必须天降祥瑞;其次,受命的帝王必须功德卓著,恩泽广及四方;最后,必须天下太平,有闲暇的时间。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配去封禅。

春秋时期的霸主齐桓公,曾经想去泰山封禅,但是管仲却加以劝阻说:“这可不行,这世上还没有出现美好、吉利的征兆,我们不能就这样贸然行事。古人封泰山都是因为有祥瑞出现,祥瑞不出现就是天上的玉帝不允许。”

齐桓公说:“我北伐山戎,经过孤竹;西伐大夏,越过沙漠,登上卑耳山;南征楚国,达到召陵,登上熊耳山,远眺长江、汉水;召集兵车之会三次,乘车之会六次,共九合诸侯,拯救天下之难。各国诸侯不敢违抗我的命令,这与夏、商、周三代帝王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

管仲依然劝谏道:“以前帝王封禅的时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享受太平盛世。东海上出现了比目鱼,西海也有比翼鸟,这之后祥瑞之物不断出现。现在,我们这里不仅没有凤凰光顾、麒麟踢门,就连丰实的稻谷都不充足,到处是荒草,各种各样的猛兽、凶鸟频频袭击我们的人民,国家政局还不稳定,人们生活还不富足,祥瑞也没有出现,您认为这是封禅的时机吗?”

齐桓公听后,也深感自己的功德不够,封禅的想法也只好放弃了。也曾有鲁国的季孙氏爬到泰山上,做了一个小型的祭典活动。结果就被孔子笑话说他还不够资格。

这就说明,当时的泰山封禅活动已经成为齐鲁人心中比较神圣的活动了,是只有建立丰功伟业的帝王才能进行的国家级典礼。也就是说,谁取代了周朝,如不进行封禅大典就不能得到玉帝认可,也不能赢得百姓的尊重,成为天下的新君。这一点成为齐鲁人士的共识,同时也寄托了人们渴望天下统一,长久安定的愿望。

到了秦始皇时期,他欣然举行了封禅大典,这还要从前期的历史说起,秦国之所以成为诸侯国是因为秦襄王护送周平王向东迁移有功,才被封为“侯”的。而其他诸侯不是王亲就是先代功臣。

到了后来,秦穆公打败了西戎,开地千里;秦孝公又在雍州闭关锁国,不与其他诸侯国来往。秦孝公觉得其他诸侯国看不起秦国,于是下决心变法图强。

六国对秦的歧视成了秦国励精图治、夺取天下的动力。那么,夺得天下、彰显功绩就成了一种扬眉吐气的方式。秦始皇自然也继承了先代秦王根深蒂固的想法,希望得到天下人的敬仰。

一方面是为了发泄积压在心中的窝囊气,另一方面是要显示自己的功德,将自己的名字世世代代地传下去。所以始皇帝不仅不排斥封禅大典,还积极地倡导这一活动。这是始皇帝成长的环境和心理因素所决定的。

另外从宗教祭祀的角度来看,祭祀天地的权力实际上是归帝王所有的。先秦的统治者都将祭祀作为统一全国的一种手段。秦襄公被封为诸侯没过多长时间就开始了争取天帝祭祀权力的过程。他自以为承继少昊氏神灵,于公元前770年设置西峙祭祀白帝,秦灵公在吴阳置上峙祭祀黄帝,置下峙祭祀炎帝。

也就是说,秦国在争夺天下的同时,也在争夺祭天的权力,这是秦国势力发展的必然。后来,就有了像前文提到的五德王朝轮流执政之说来支持始皇帝封山。其实不管有没有这个学说,秦始皇都是要找到借口来进行封禅大典的。因为,对秦始皇来说,封禅是必然要举行的。

当秦始皇阅读完奏章后,在偏殿接见博士中最资深望重者六人,倾听了他们的封禅宏议。读书人一到了这样的场合,往往忘了自己是谁,就谈兴大发起来。他们先说了封禅的势在必行,又谈了应该怎样具体实施。其中两个老先生还算本分,不愿劳师扰民,就主张只在附近的甘泉山上行礼就行了,不必老远地跑到鲁地泰山去。

他们的理由是:咸阳是秦国的中心,为天下之本,上天也必定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天子就在这里。然而,有两个鲁地来的博士却不这样看,他们主张一定要到泰山上才行。他们说古之圣王都是到鲁地泰山去封禅以示对天地的真诚,我国初立更不能破坏这个规矩。

老学究们可得到了展示学问的机会了,都引经据典地发挥起来,有的口溅白沫,有的血脉偾张,有的挽袖撸拳,有的面红耳赤,还有年纪大些的激动得差点儿背过气儿去。

秦始皇看着他们这样不加制止,反而笑吟吟的,既不加制止也不加评论。这时,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把雪白的胡子一掀说:“封者,祭天也;禅者,祭地也。合为封禅,是人君祭告天地的意思。用意在于向天地禀告:人君承天命以治理百姓。并祈求上天赐福,大地赐安,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很要紧的事情!”

这老先生说了半天,终究也没说明白封禅到底应该怎样具体去做,因为他也没到过泰山,更没有随帝王去封过禅,他那点儿知识也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

这时在一旁的一位70岁的博士说:“据史载:泰山高四千九百丈二尺,周围两千里,其中蕴藏芝草玉石,长津甘泉及仙人室,又有地狱六处,曰鬼神之府。从西而上,可见下有洞天,周围三千里,乃鬼神受考责刑罚之处。传说泰山近天也通地,所以古来封禅都选在此地。”

他说到这里,那位80岁的老博士缓过气儿来了,又接着说:“在泰山筑坛以祭天,容易被上天所接受,在泰山一旁的梁父小山筑蝉以祭地,表示对地母更加亲近。凡蝉十二见方,坛则高三尺,阶三等。祭祀时皆用酱色的酒和煮熟的鱼,不能用三牲……”

在一旁没有说话的秦始皇一直微笑听着,这时他终于说:“你们说,封禅以什么季节为当?”

众博士面面相觑了一会儿,最后80岁的老博士说:“老朽不敏,尚未见到书上有记载。”

秦始皇说:“那就是说,什么季节都行了?”

博士们察言观色,因为他们知道秦始皇很想现在就去,于是便说:“是,是……”

秦始皇说:“朕正好想出去游历一番,现在动身最好!”随即又征求博士们的意见,并且把这件事情交给了李斯。他对李斯说:“这是朕第一次远行,需要注重天子的威仪,一切都要尽心制定之!”

又过了一段时间,李斯终于准备好了去泰山封禅的事情,于是便上奏秦始皇:一切封禅事宜都备办停当。

秦始皇听完李斯的上奏后,批准出行上路。出行这天,秦始皇身穿黑色的锦绣龙袍,用黑色的旌旗旄节,御用的辒辌车以六匹纯黑色的马拖拉,外加上备用的车辆六部,副车则为六六三十六部,以载随行近侍及大臣。

秦始皇还特命将军六人,率领郎中六百护卫皇帝。再有六千虎贲军保护车队,前后有上万人随队行动,以备不时之需。就这样秦始皇的封禅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威仪赫赫,出函谷关,途经原韩、魏的郡县向东,直指鲁地泰山,举行“封禅”仪式,祭祀天地神灵,宣告秦王朝的辉煌功业。

途中经过的驰道,是李斯下令日夜抢修的。驰道宽60步,每隔三丈种树一棵。路基用的是碎石,两旁有深六尺的渗水沟。这样无论雨水多大,道路也不会泥泞。地方上派军士看守,抢在前一天铺上润湿的黄沙,走上去连点儿尘土也没有。

每经过一个城市,地方官都要在十里长亭跪迎,如果要进城,地方官就挑选面貌好看,又经过训练的黔首夹道跪接,齐声高呼万岁。

秦始皇看到这种情形,乐得心花怒放。这天,大队人马途经一座城市,秦始皇见两旁房屋、店面整齐,旌旗招展,万头攒动,个个喜气盈盈地望着他,如望天上的太阳,便乐不可支地大喊停车。

车停了,秦始皇从车上走下来,然后拉起一个老汉的手问道:“你多大年纪了?”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朕问你多大年纪了?”秦始皇又说。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老汉依然这样说道,而且吓得目瞪口呆。秦始皇看到这样的情景,便把脸沉了下来。

这时,李斯忙走过来,对秦始皇说:“这些黔首哪里见过如此世面,更没见过天子,陛下的威仪把他吓傻了。但他仍知道高呼万岁,足见他的一片赤心!”

事实上,沿街两旁站的人全部都是经过那些地方官员严格挑选的黔首。均被告之,如果见到秦始皇或者朝中的大臣,不管他们怎么询问,只准回答教导的话,别的一个字也不许说,违者杀头。以至于秦始皇只会听到这样的回答。

接着,秦始皇又叫了一个稍微年轻一些的男人,“不要害怕。”秦始皇对他说,“朕问你,旧时的齐国的官员待你们好,还是新朝的官员待你们好?”

由于是事先安排好的,因此年轻人便回答秦始皇说:“老齐国的官儿昏庸无耻,当今朝廷上的官儿公正廉明;老齐国的官儿搜刮百姓,当今朝廷上的官儿不贪不抢,好得很,好得很……”

秦始皇高兴极了,仰头哈哈大笑。他又走了一段路,向街旁一个面目清秀的女人问道:“你告诉朕,你们的日子过得好吗?”

女人回答:“老齐国的官儿昏庸无耻,当今朝廷上的官儿公正廉明,老齐国的官儿搜刮百姓,当今朝廷上的官儿不贪不抢,好得很,好得很……”

秦始皇这下有些困惑了,这两个人的回答竟然一模一样,一字不差。于是,秦始皇便又问道:“那,朕已经知道了。我只是问你,你们的生活怎样?”

这下,女人不知怎样回答了,吓得哭了起来。她见天子仍盯着自己,腿一软,就跪下磕头。

李斯看到这样的情景,连忙跑过来,对秦始皇说:“陛下的恩德有如日月,可是这些小民却无法说出,您瞧,她感激的泪水流个不住!”

秦始皇听到李斯这样说就没有再追究下去。实际上,老百姓的日子已经穷困得没法过了。老百姓过去在齐国生活,日子虽然不算富裕,可是还能温饱。现在严酷的秦法下来,他们无法适应,动辄得咎,触及法网而不自知。

那些从中央派来的执法官们又不体恤黔首的苦处,还以苛察为严明,判罪以重为公正。更有甚者,他们常常借此大肆搜刮,欺压剥削百姓,下层民众似落于地狱中!

更让他们受不了的是,战争虽歇,但徭役转厉。修驰道,开河渠,毁城垣,平要塞……项目繁多。乡村的壮丁几乎征拔以尽,而且往往一去不复返!大片土地荒芜,来年更不知如何,秦朝统一天下还不到半年,他们的生活水平已降到历史上的最低点了!

可是经过秦始皇一而再再而三的询问,大家的回答千篇一律,全部都一样,这使得秦始皇有些不太高兴,而且渐渐产生了怀疑。这时,秦始皇问给他驾车的大黄门赵高,说:“赵高,你给朕说说,难道地方官都是这样的清正廉明吗?就没有一个昏庸贪鄙的?朕看到黔首们有的骨瘦如柴,有的面带菜色,猜想他们的日子并不富裕,可是他们一句怨言也没有,这样合乎常理吗?朕的法令是很厉害的,加在魏、齐等散漫惯了的黔首身上,难道他们就这样习惯?”

赵高满面阿谀之色,说道:“陛下您是上天降下的天子,是生来管理天下苍生的,当然您所定的所有章程、法律都是得民心合民意的,黔首们就是再愚蠢,他们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点的,所以他们打心眼里拥戴皇上,对皇上感恩戴德极了……”

秦始皇听赵高这样一说,心里便不再有什么疑问了,而且还显得十分高兴。秦始皇一路上出警驻跸,翠华招摇,青松掩映,驰路宽敞,平平稳稳地来到了齐鲁之乡的邹峄山下。

邹峄山,在东土鲁境,高秀独出,是久为华夏所知的名山之一,春秋时的诗人曾对鲁僖公这样歌颂:

保有凫、峄,遂荒徐宅。

诗中的这个“峄”指的就是邹峄山。

秦始皇来到山下,看到山势雄伟峻拔,不禁称叹不已,于是便召群臣一齐登山游览,一刻也不愿离开。李斯看出他的心思,就说:“陛下,您驾临此山,光耀东土,不可不勒石以志!”

秦始皇听后觉得很是高兴,就命李斯撰文立石。李斯是个才思敏捷的人,没用多少时间,就写出了一篇韵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万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庙,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奠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李斯的这一篇文章高度赞扬了秦始皇的高功厚德。秦始皇看过之后,极为高兴,于是便立刻下令当地官员找来一块又大又好的石头,将这篇文章刻了上去。

秦始皇从邹峄山下来后,便下了一道诏令:征集鲁地的儒生,一齐到泰山去行封禅大礼。

可是不曾想,在封禅的当天,一些儒生却因为封禅的事情和秦始皇随行的几个博士争执起来。一位叫鲁钟的老儒说:“按照古制,天子行封禅之礼必须得步行上山。”

秦博士王铮说:“那得看谁来封禅,我始皇帝乃是上天之子,可不遵守这一古制!”鲁钟斩钉截铁地说:“天子只是天之子,他位再尊贵也尊不过上天,既然要祭天,我觉得还是应该步行上山为好。”

王铮又接着说:“我之前翻遍《周礼》等古籍,也没见哪里有这项规定。再说从泰山脚下至山顶,有一百四十八里零三百步,要是走路,像我们这些人,有几个能够走到峰顶的?何况山上草莽森森,得召民佚上山清道!”

鲁钟又说道:“泰山是圣山,山上的一草一木,都得尽心保护,谁若无故擅动,必遭天谴,这件事情谁都不能乱来,就是天子也不行!”话说到这儿,那些博士们还是说:“不行,不行!你们还要天子步行上山,太放肆了!”

儒生们又接着说:“谁要是不遵守古制,谁就听不到上天的声音,弄不好还会惹怒上天!”

这时,秦始皇一摆手,对那些儒生说道:“都别说了!老先生,请回家吧!”然后又对赵高说,“传诏给地方,要他们立即开山铺路,一个月内完成!”

“是!”赵高回答道。秦始皇又对王铮说:“接下来,这封禅大典就由你来主持吧!”王铮自然十分高兴。一个月后,驰道就修成了。于是,秦始皇便带着自己的文武大臣,连同他的“五德王朝”一起到泰山上举行他的封禅大典去了。并参照秦国祭祀的礼仪,设置了一套典礼仪式。

在举行仪式的那一天,6000名将士布满山道两侧,护卫着圣驾。到了山巅,秦始皇命李斯手书刻石,歌颂秦始皇的功德,表明秦始皇统一天下符合上天的意志。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尊奉遗诏,永承重戒。

这篇颂辞意思是说:皇帝即位就给天下制定了法令制度,臣民都严格地遵守。二十六年初并天下后,华夏之内无不归顺降服,皇帝亲来巡视远方的黎民,登上泰山,遍观东土。随从的臣子追忆统一天下的经过,敬诵秦始皇的功德。

从此国家的运行治理,生产生活都安排得妥帖得当,这些都是因为有了标准的法度。大义已经显著明确,垂示给子孙,遵行不改。天下虽然平定了,可是皇帝仍亲身听政,绝不懈怠。他早起晚睡,兴隆教化,是为了国家长久的利益。今后,天下都要谨遵人伦道德,贵贱有等,男女有别,各守本分。这教化是深远无穷的,要把它作为遗训来遵奉,永远传承!

随后,秦始皇在梁父山举行了“禅”礼。秦始皇登泰山时,行至半山腰,忽然风起云飞,下起大雨。幸好路旁有一棵大松树,秦始皇急忙在树下避雨。他因此封这棵松树为“五大夫”,松树成为朝廷的官员。

后来,秦始皇起驾继续东行,由临淄到胶东,经黄县,穿过成山山麓,来到海边,来到芝罘岛。他立刻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烟波浩渺的海上,船与岛屿相映生辉,海鸥不时鸣叫,这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谁料一瞬间,海面上又变换了景象,山川里有行人往来,竟然还有亭台楼阁。那时,秦始皇并不知道这就是海市蜃楼,他还天真地以为这就是传说中的天堂。方士们看秦始皇如此痴迷于眼前的景象便迎合始皇帝求仙的心理,告诉他这是海上的仙境。

秦始皇一听,自己果然料事如神,高兴起来。便找人询问关于海上仙境的事情。秦始皇找到的人就是徐福。徐福是齐地琅琊人,著名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而且十分体恤百姓,乐于助人,所以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颇高。他是鬼谷子先生的关门弟子。学辟谷、气功、修仙,兼通武术。

因为他曾经担任过秦始皇的御医,因此,秦始皇很是信任他。在秦始皇发现仙境以后,便找到徐福问其状况。徐福说:“皇上,这可是您的福气啊!您一到来就看到了海上难得一见的仙境。是这样的,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岛上有仙人居住,他们那里有世人长生不老的药。”

秦始皇听徐福这样一说,瞬间便来了精神,他心想:我一直渴望能活得长些,没想到还真有长生不老药,这不是上天的恩赐吗?接着,他便兴高采烈地问徐福:“那该如何得到仙人的药呢?”

徐福说:“要到茫茫的大海中探访仙山,找到仙人才能得到。”接着,他又请求秦始皇给他找1000个童男童女,制造可以远航的大船,上面装满粮食,这样便可以去访仙山了。

秦始皇认为只要能够长生不老,这些要求都不成问题,于是便一口答应下来。当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徐福就带着船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从此,秦始皇一边在海边等徐福回来,一边探访齐鲁风情。终于有一天等到了徐福的归来,可是,他却什么都没有带回来。徐福见到秦始皇说:“陛下,这次我遇见了海神,海神嫌弃给他带的礼薄便拒绝给我仙药。”

始皇帝听徐福这么一说,觉得确实是自己怠慢了海神,于是他就增派了3000名童男童女,将船上装满谷物、种子,还带了大批的金银和工匠,又派徐福走上了寻仙的道路。

始皇帝心想这次一定能满足海神的要求了,可是这次徐福一行人一去竟然音信全无。始皇帝在海边苦等了三个多月终究没有见到徐福的影子,始皇帝只好败兴而归。离开时,又令李斯撰文立碑。在海边游览之后,秦始皇的游兴更浓。便命车驾向南,沿着渤海边到了琅玡山。

琅玡山原是东夷和淮夷居住的地方,自西周至春秋,没有什么人知道它。后来越王勾践灭吴北上中原称霸,迁都于琅玡,并在琅玡造了一个很大的观海台,琅玡才出了名。

秦始皇来到琅玡已是越王以后250多年了,昔日的琅玡台已经被风雨吹打得破败不堪,秦始皇却对之兴起思古之幽情,慨叹再三,流连忘返。更奇怪的是,他也想修一座琅玡台,可是绝不在原地方,他的琅玡台要修在山顶。历史上说:“始皇帝立层台于山上,名琅玡。孤立于众山之上。”

秦始皇命令在古台的基础上,新建琅琊台。又立石刻,歌颂秦德。李斯还想一挥而就,可是拟了几稿都没有被秦始皇通过,因为,秦始皇嫌弃他颂扬的分量不够,最后李斯狠了狠心,给他堆砌了一篇洋洋长文,秦始皇才算满意。

这篇文章在《史记》等典籍中都有记载:

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持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成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措必当,莫不如画。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欢欣奉教,尽知法式。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这天,秦始皇面对着茫茫大海,对侍立一旁的琅玡郡首齐良说:

“这么好的地方,却看不到一丝人烟,真有点美中不足呀!”齐良躬身回答说:“原来山下还有一些人家,但此处不适合耕种,也不能捕捞,所以他们都往莒县和即墨迁走了!”“朕看并不是这样的。”秦始皇说,“这一片土地有多大呀,难道都不适宜种植吗?只是人往往喜欢热闹,往人多的地方去了。现在朕命你在一年之内,迁3万户到这里来,你就对他们说:朕可以免除他们三年的赋税!”“臣遵命。”齐良说。

后来,秦始皇在回来的途中,特意来到了彭城。相传古代的帝王禹铸造九鼎用来象征九州万物,九鼎于是被视为权力的象征流传下来。当年秦昭襄王灭周时,取九鼎,但在行经泗水时,一鼎落入水中,无从寻找,只运回八鼎。

九鼎缺少一鼎,总是遗憾,于是,秦始皇取道彭城,再次寻觅当年落水之鼎。秦始皇斋戒祷告,希望有神灵相助。然而1000名水夫潜水探求,仍然一无所获。

秦始皇又向西南前行,渡长江,船到湘山祠,突然遭遇大风,几乎过不了江。湘山祠是当地人专门祭祀湘山神灵的地方,可是这位神灵却在秦始皇到来之时,掀起了狂风恶浪。一到岸上,秦始皇就问:“湘君是什么神?”

这时,随行的博士回答说:“湘君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死后就葬在这里。”

尧、舜都是古代帝王。相传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舜南巡时,病死在苍梧山,二女追寻亡夫来到湘江,悲痛不已,泪洒青竹,竹上泪痕斑斑,后世称斑竹为“湘妃竹”。

当地的老百姓将舜的两位妃子葬在这里,并立祠祭祀,由此被奉为神灵。因为此山靠近湘水,故称湘山祠。秦始皇听后,勃然大怒:“这么两位小小的神灵怎么敢冒犯我?”于是命令地方官吏,调发3000名囚犯,砍伐湘山上的树木,并用红褐色涂染整座山。

秦始皇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又进行了一次巡游。这次,他又重访了许多地方,他巡游的目的地仍是东部沿海。这次巡游似乎是想再次造访山东,最东端的琅玡台同样在他的巡游路线中。巡行队伍有36辆马车,浩浩荡荡,两边是士兵开道。许多传统的、象征帝王身份和吉祥幸运的黑色旗帜迎风招展。

秦始皇在经过博浪沙这个地方时,竟然遭遇了刺客,有一块陨铁从天而降打破了这一平静——在巡游队伍前不远的地方,有一名刺客从悬崖上往下推了一块很重的东西,瞄准了他认为是秦始皇坐的那辆马车。

可是他的判断失误了,他的暗杀武器没有撞到秦始皇的马车上,最终碎片飞扬。而这个刺客也没能逃走,被卫兵抓到后,带到李斯和赵高跟前审问。

然而刺客没有一丝的害怕,似乎在嘲弄他们,说了句诅咒的话:“骄傲自大、自我放纵的皇帝杀死了六国的王子们,将六国夷为平地。难道他们的后代不想杀了他吗?所有忠心的六国旧臣都想复仇!”

这个刺客拒绝说出自己的名字,声称他故意功败垂成,但他唯一的遗憾是他辜负了他的少主人的希望。当他被强迫着说出这神秘的“少主人”是谁的时候,他避开试图抓住他的逼供者,一头撞在附近的柱子上自杀身亡。

这时,李斯和赵高推断,这个刺客的主谋嫌疑人,有可能是一个叫姬平的人,他的父亲是韩国的相国,他自己在秦征服之前侍奉两代韩王,姬平自己有个年轻的儿子,他愤恨于秦的征服让他失去权位,有动机刺杀秦始皇。

显然,李斯的推断是正确的。尽管在秦征服之后,许多地方贵族仍然保留了他们原有的财产和生活方式,当地姬家的一个儿子仍然是极度不满的。

他的后裔有一位叫“张良”,因此他才被后人记住,尽管这仅仅是个企图逃脱严酷秦法的化名,他的家庭豪富到足够在广屋华厦中畜养300名奴婢,他发誓要为被灭的韩王报仇,也秘密地这么做了。

正如早先太子丹的暗杀计划一样,张良的计划在实施之前花了很多时间。尽管他不可能像燕太子丹那样用国家财力做后盾,他等待着,直到一个合适的人选出现,这就是仓海公。

仓海公就是自杀的那位刺客,一个生有神力,能够从远处扔出巨大铁块的人。尽管他犯了一个谁都可能犯的失误,但是当仓海公自杀后,他那血肉模糊的头颅被士兵从他那冰冷的肩膀上砍下,并在当地城门上枭首示众的时候,张良还是能有足够的时间成功地逃脱掉,他被迫东躲西藏了好几年。

当陈胜率领农民反秦的时候,张良聚集数百名少年也投身到反秦的浪潮中。后来张良辅佐刘邦,成为西汉的开国功臣。西汉立国后,他归隐山林。

于是,秦始皇派人在这个地区进行了一场简短但是很细致的搜捕,他希望当地的百姓能说出谁是主谋。然而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一事件某种程度上被隐了起来,因为主谋者们会在秦始皇死后再出来披露他们曾侥幸逃得性命。

这样,朝廷官员们回头关注起琅玡台相对安全与否,这似乎成了秦始皇从滨海地区撤退的原因。在那里,他可能在相对凉爽的海滨消磨夏季的几个月时间。

在回到秦的心脏地区之前,秦始皇又下令刻了两块石头做纪念,刻石内容特别地提到了他的改革。假如刻辞中有任何真实存在而不是官方程式化套话的话,在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李斯统一律令和天下度量衡,并且都完成了。

公元前217至前216年,秦始皇一直在咸阳,其间,他并没有进行远至海滨的长途巡游。直到公元前216年末,当时秦始皇已预想好给他帝国的臣民们分派任务,然而,对官方事务缺乏兴趣这一原因可能带有个人色彩——秦始皇可能有了一个新嗜好,一个令他深居内宫,远离大众视线的嗜好。

在统一天下和大规模建设的艰辛之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16年的法令表现出了柔和的迹象,甚至流露出暖意。中国最终统一了,不仅仅是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上也是如此。

然而人类的天性并没有改变,秦始皇大概是厌倦了宫廷生活,他决定自己出去体验他所建立的制度,在公元前216年岁末,他化装出行,仅仅由四名卫兵陪同着。

在宫廷之外,没有一个人知道秦始皇长什么样。此刻他可以没有恐惧,也不用担心被暗杀。然而,当他漫步在一处池塘的堤岸上之际,一群盗贼向他身边跳跃而来。

他的贴身侍卫可能按惯例小心谨慎地跟他保持一定距离,但他们仍能很快前来营救,并立刻将企图抢劫的盗贼打死。这次遭袭击的结果是秦始皇又回到了以前保卫森严的状态。这时,秦始皇已经当了30年秦的统治者,他发现他不能在皇宫之外的地方毫无偷袭之虞地安全行走。

秦始皇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在去往燕国之前,他沿着大道先到了他出生的邯郸。在到达东部沿海的碣石后又立了一块刻石,宣扬说他“免除了无辜者的税收”。

此外,他摧毁了燕国的长城,后来对此事的解释跟山海关的早期建设联系在了一起。山海关是辽东一个山峦插入大海的地方。在秦始皇以前乃至以后的很长时间,它标志着中原地区和“蛮夷”的分界。

但是秦始皇自己的边界显然还要往北,因此毁掉碣石附近的燕长城只是一个姿态,它说明这长城不需要了,因为它们已牢牢地处在秦国领土之内。

这次,秦始皇巡游北方还有一个原因:据说有一个曾经呆在燕国的智者能让秦始皇跟仙人相见。然而,这次相见并没发生,秦始皇令他的三位“超自然”的“建议者”展开进一步寻求不死药的工作。

秦始皇一直没有得到徐福的消息,但是他的求仙行为并没有因此而稍稍停滞。当徐福走后,他身边又出现了卢生、侯生等一些人。其中,卢生也是个方士。

相传,卢生是燕地之人,一直在碣石山中隐居。他有两个生死之交。一个叫羡门,另一个叫高誓。他们是战国末年有名的方士,人长寿而博学。天文地理不用说,就是生活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也手到擒来。所以,人们都称他们为“圣贤”。

卢生结识了圣贤后,眼界大开,学业不断增长。后来,两位圣贤不知所踪了。有人传说他们得到了长生不老药,成了神仙了。这话传到了秦国,当然也传到了始皇帝耳朵里。始皇帝这么一听,内心的波澜又开始起伏了,赶紧命令李斯摆驾碣石。

秦始皇来到碣石,见到碣石的山高得根本就见不到山顶,像是直通到天庭上去的。始皇帝四处打探仙人的下落,就是没有打听出来。有的人说,仙人去了蓬莱山。

秦始皇一听便立即来了兴趣,徐福还没有音信,仙人又跑去蓬莱山!这不是让我扑空吗?也有人说,仙人没有走,就在碣石山中。秦始皇下了狠心,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就算是要把国家翻个底朝天我也要把你们揪出来。

而李斯却是一个明白人,他知道仙人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出来的,只是此时的秦始皇已经“仙迷心窍”,根本就听不进去别人的话。但要是找不到仙人,始皇帝最先迁怒的就是他的左膀右臂。于是,他决定要找到一个替死鬼!

李斯四处打听有没有人知道这两位仙人。结果却是一无所获,但值得庆幸的是,他从一些人的口中得知了认识两位仙人的卢生。于是,李斯赶忙找寻卢生。

卢生心知肚明,李斯要找寻的那两位前辈都已经故去了,根本也不是什么神仙。但是他又仔细斟酌了一番,如果要是向始皇帝澄清事情的真相,他自己也一定没有活路的。于是,他便信口雌黄称:“两位仙人确实去了蓬莱仙山,我只有到那里才能找到他们,而且,我需要和徐福一样的工具才能行。”

事实上,卢生只是想用缓兵之计,拖延时间,好趁机逃跑。可是,始皇帝却加紧了对他的看守,他根本没有机会逃走。卢生没办法,就将从两位前辈那里学来的天文、地理知识用到了求仙上面。

秦始皇就偏偏好这一口,卢生炼的丹药他也津津有味地吃了。后来,卢生让秦始皇称自己为“真人”,始皇帝也没有半点怀疑照做。总之,秦始皇对卢生就是坚信不疑。

没过多久,秦始皇下令造的船只也修好了,工具也准备得齐全了,该准备启程了。而卢生本想就此像徐福一样一去不复返了,在途中驻扎在一个安静的小岛上,就此远离始皇帝。可是,他哪里猜想得到,始皇帝吃一堑长一智,这次远行竟然派人死死地看着卢生,这让卢生根本就找不到中途逃脱的契机。

卢生在海上徘徊了很久,也终究没找到所谓的蓬莱仙岛。这时,卢生心里开始着急了,因为他知道这一切都是谎言,如果始皇帝知道自己被困在谎言之中,那么,可想而知自己肯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而且还会牵连自己的家人。

无奈之下,卢生只好继续编造谎言。就这样卢生一行人在海上绕了些日子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落脚的小岛,他就要在这个地方大展拳脚了。

卢生先是弄好了神坛开始做法事,然后不知从哪里找来了一本《录图书》,说这是神仙传下的话,不能再走下去了,不然所有的人都会受到惩罚,死无葬身之地,始皇帝也不会长命百岁。并且还警告说,将来能亡秦国的必是以胡为名的。

可是,卢生带来的人以及始皇帝派来监视他的人,对这一些说法都半信半疑。但是船上的干粮、淡水都不多了,再不回去真的要饿死了。因此,就算是假话他们也愿意相信。如果是无功而返,那么,必然激怒始皇帝,那么自己的命就会不保。至于始皇帝派去的人更是认为,监管卢生不利是自己的失职,失职就要受到严惩。卢生的借口和交代刚好给这些人一个理由。

所以说,卢生是聪明的,这个借口不仅使始皇帝不在要求他出海,还让始皇帝转移了注意力。那《录图书》上的“亡秦者胡也”,让始皇帝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对抗胡人的战争上来。

果然,秦始皇听到了这个消息后,便将矛头指向了胡人。据说这消息的意思是他在北部边界的工作还做得不到家。长城地带的戎狄部落被称为“胡”,他们仍然生活在北方。这就是说,至少这是对蒙恬下令的一个新的借口,下令让蒙恬展开一场新的对付“胡”的战争。蒙恬使用了新建的长城,征调了上万人,深入内蒙古地区,回来汇报战果又一次奠定了秦国长治久安的基础。

北部边界并不是唯一让秦始皇下令清洗的地区。同样的清洗也在处理犯罪的司法体系展开,尤其被认为是偷漏税的人。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下令把所有这类偷漏税的人跟许多司法判处的亡命之徒和罪犯一起集中起来流放到遥远的南方地区,在那里,他们要为新的边界进行卫戍。

一支秦军深入推进到了以前从来没有人到过的南部地区,他们沿着长江的一条支流直到它西南的源头,而后深入盆地、层层排列的山脉,此番远征建立了三个南部边郡:桂林、象郡和南海。整个这片地区的居民被称为“百越”。

向南越的远征将秦始皇国土的边界大幅度地往南推进,推进到了南方另外一个海的海滨,往西南则推进到无穷无尽的密林和山峦之下。现在,他可能认为他征服全世界的工作已经完成了,至少从地理上说完成了。

秦始皇三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天下。这一次,他又来到琅玡这个地方,说也凑巧,在这里他竟然打探到了徐福的消息,于是就传来了徐福。

这一晃九年过去了,徐福看上去也明显老了许多。但是,老了的徐福似乎更加懂得该怎样应对始皇帝了。徐福自知当年耗费了始皇帝国库里不少银两,这次肯定是难以逃脱始皇帝的惩罚了。于是,在参见始皇帝之前,他就已经想好了说辞。

徐福见到始皇帝便说:“陛下呀!蓬莱仙山上确实有神仙居住,他们那里也有仙药。只是我们出海时总是遇到大蛟鱼阻拦,所以我们到不了仙山。我们又没有射杀蛟鱼的工具,只能空手来见您了。”

听完徐福的话之后,始皇帝开始有一些怀疑,便决定亲自入海去看看。于是,准备了弓箭手,结果还真的遇见了大蛟鱼,始皇帝这才又相信了徐福的话,徐福也因此得以侥幸逃脱始皇帝的责罚。

始皇帝射杀大蛟鱼以后,觉得可以让徐福带足了弓箭再访仙山,徐福再次出海。可是,这次出海徐福就再也没有回来。传说,徐福带着童男童女到了日本群岛。将秦朝先进的文明传到了日本,使日本社会飞速发展。徐福也因此被日本人尊为农耕神、蚕桑神和医药神。

至今,日本还将祭祀徐福的活动放在每年的大节之中。但《史记》一出,却为这段传说带来了诸多谜团。关于徐福,关于徐福的东渡,留给后人很多的猜想。

而始皇帝直到在沙丘病死前,才幡然醒悟:世间本就没有所谓的长生不老药。纵观秦始皇的五次巡游,他的目的便是宣德扬威、安定天下。秦始皇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当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就急不可待地频繁出巡,以图通过宣德扬威,使六国旧民从精神上对其臣服,以达到安定天下,成就万世基业的政治目的。

从秦始皇二十七年到二十九年,短短的三年内秦始皇就在旧六国的领地上巡游了一遍,在各地刻石颂功,涉及范围甚广。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秦始皇在以宣德扬威、安定天下为目的的巡游中,有几个重要的活动区域,即齐地、燕北赵代之地和东南吴楚之地。

公元前221年,秦国通过玩弄权诈外交手段兵不血刃灭亡了齐国,齐地的人力物力借此保存了下来。齐依山傍海,商业繁荣,经济发达,是老牌强国,它既是秦人征调粮赋的基地,也是足以动摇秦王朝统治的物质基础。

齐是六国中最后一个被灭掉的国家,统一之初的秦政权对齐地的统治也就显得特别粗疏、薄弱。这一切秦王朝当然不会熟视无睹,掉以轻心,故而秦始皇在频繁巡游东方六国时,表现出对齐地的特别关注,四次东巡中,有三次游历齐地。

对统一后的秦帝国来说,匈奴是北疆的一大隐患。公元前2l5年,秦始皇命蒙恬率大军北征,不仅收复失地,还拓展了疆域,随后又把秦、赵、燕长城连为一体,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阳的万里长城以及大量障塞,成为秦王朝固守北疆、顺利对百越和西南夷用兵的有力屏障。所以秦始皇对此非常重视,先后两次巡视北边。

在秦始皇东巡的意图中,还有一个政治目的不容忽视,这就是所谓“东南有天子气,因东游以厌之”。秦统一后,吴楚之地仍潜伏着欲取秦而代之的政治组织和浓郁的针对秦的不满情绪,秦始皇视之为心腹之患,故借巡游和视察政务,予以镇压抑制。

后世有不少文献记载了他在巡行吴楚之地过程中,采取更改地名、挖断地脉、修筑厌气台等种种手段破坏金陵、朱方、剡山、徐州等地“天子气”的活动。

秦始皇频繁出巡除其政治目的外,也与秦人的文化传统及秦始皇本人的个性特征有关。秦人好慕远行,有其悠久的文化传统。秦国国君多有不辞辛劳,跋涉山川,蒙犯霜露,频繁远行的历史记录,而以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等为甚。

到了始皇帝,有所谓“勤本事”“夙兴夜寐”“朝夕不懈”“视听不怠”,以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休息”的勤政风格。

秦始皇事必躬亲,到实地去体察民风民情,做政治巡游。故而秦始皇在为帝期间频繁出巡,既有其政治目的,也有秦人文化传统和秦始皇本人性格特征的驱动。

同时,秦代普遍盛行着多神崇拜,神权思想支配着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活动。及至秦始皇时期,神学思想在其10余年短暂的统一帝国历史上,成为其统治的支柱之一,当时全国各地的山山水水无不有神存在之说。

从其分布看,一是东方的神学思想和神祇,以齐地,即山东为中心;二是秦人本土的神学思想和神祇,以陕西西部为中心。东西方的诸神,组成了秦王朝的众神之舟,这是先秦及秦王朝时的宗教文化背景。

在这样的背景下,秦始皇推崇五德始终说,到泰山封禅,在各地祭祀天地山川鬼神,“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这不是秦始皇的迷信,而是整个时代的迷信。

秦始皇于称帝后的第二年就迫不及待地去泰山封禅,在先后两次巡游东南吴楚之地的过程中,有“过彭城,斋戒祷祠”,“浮江,至湘山祠”,“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上会稽,祭大禹”等祭祀的活动。

秦人虽居西北内陆,但秦雍地神祠有所谓“四海”之神的记述,表明秦人对于海神,也有虔诚崇拜的意识。齐地是秦帝国东方神学思想和神祇的中心,属于齐人神秘主义传统文化崇拜对象的“八神”,其祭祀之地大多位于海滨。

“日主”祠成山,“月主”祠莱山,“阳主”祠之罘,“四时主”祠琅邪,“天地主”祠泰山、梁父等。所以,怀有虔诚宗教情感的秦始皇四次巡游齐鲁海滨,并多次登临之罘、琅邪、成山等地。

秦始皇频繁东巡祭祀山川鬼神还有另一层深意,《史记·封禅书》道:“昔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至秦称帝,都咸阳,则五岳、四渎皆并在东方。”

对秦而言,不但四渎而且连五岳也都在东方。秦崛起于西方,乃根基所在,不想向东迁都,便欲以东巡达到“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的宗教目的。

还有就是,秦始皇求仙长生的期望,也是他巡游的初衷。秦始皇推崇五德始终,又迷信封禅说。但是,鬼神的魔力对秦始皇还不限于此,在祈祷天神护佑其帝王基业的同时,还滋生出另一种强烈的欲望,这就是长生不老,由此引发求仙与求不死药的狂热行为。

由于燕齐濒临渤海,经常会有海市蜃楼出现,燕齐之地的人们便结合传说中的海外国度,形成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神境仙界,故而方术文化传统悠久,到了秦始皇时,之罘、琅邪、成山等地,仍是方士们活动的中心。

当秦始皇第一次巡游至琅玡时,燕齐之地的方士们就闻风而动,云起雾和,“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斋戒,与童男女求之。”齐人方士的上书正合秦始皇的心愿。从此,始皇帝便与徐福一帮方士们结下了不解之缘,秦始皇时代狂热的求仙活动由此而开始。秦始皇三十二年东巡,到碣石,找到燕人卢生,并且让他去找神仙,又让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

秦始皇三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10年,在最后一次出巡的时候,秦始皇有所谓“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玡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的举动,可以看作秦始皇亲自进行海上求仙的努力。

对死亡的恐惧,对长生不老的痴迷,在方士们“不死之药殆可得也”的蛊惑下,秦始皇每次巡游都要在海滨逗留较长时间,寻寻觅觅,为探求虚无缥缈的海上神仙传说进行了毕生的努力,直到死都还奔波在寻仙的途中。

方士们所描述的海中三山,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影,秦始皇多次海滨巡游,进行求仙及不死药的努力,连神山的影子都没见到,这是必然的结果。

然而“意得欲从”的始皇帝,是不满意这种结局的,于是始皇帝下令在太液池中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山,《三秦记》云:

始皇都长安,引渭水为池,筑蓬、瀛,刻石为鲸,长二百丈。

秦始皇对长生不死的渴望,以及到死的执迷不悟,并没有给后代的帝王们以警示,同样具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晚年和秦始皇一样沉湎于求仙与求不死之药的活动之中。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帝国的缔造者,也是我们最为杰出的政治家。他统一六国,推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结束了战国末年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为封建国家机器安装了一整套完备的运作系统。

可以说始皇帝为封建社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虽然他称不上英雄,也称不上很伟大。但他所开创的事业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随着始皇帝事业达到顶峰,内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秦始皇开始向苍天借生,为了能达到长生的目的,可以说他不惜一切代价。这个聪明一世的君王,偏偏在求长生不老的事情上面糊涂了一时。他渴望长生不是突发奇想,这和他生活的大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人始终存活在社会之中,这个社会对他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尽管个人能够影响历史,但不代表历史不能反作用于个人。可以说,嬴政在年纪尚小的时候,对生死已经有了一些认识,童年那些随时可能丧命的可怕记忆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

当秦始皇荣登秦王位后,他看惯了朝廷上的生杀荣辱。他在残酷的现实里认清了怎样去生存。但是,现实中求生的手段太过激烈,不仅折腾人,还随时会有生命的危险,就是在这个时候,神仙思想乘机而入。

而真正将始皇帝内心的寄托变为诉求的,是那些鼓吹神仙说的方士。他们极力宣传海上的三座神山,并“搬”进去了纯白的宫殿、纯白的禽兽,还有纯白的神仙。说他们长生是因为他们有长生不老的仙药,吃了这些仙药,就可以自由自在、快乐美满地生活。

然而,最终求仙不成,秦始皇便在建章宫北面的太液池筑了几个岛,唤做蓬莱、方丈、瀛洲,雕刻了许多石鱼、石鳖排在上边,算是到了海上仙山了。

不料秦始皇、汉武帝这种借崇神以自娱的园事活动,却奠定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模山范水的基本构想和造园方法,对后世园林景观营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逐渐演化为中国园林造景艺术的一种方式。 LiCXXhOZ2VVSdR6SEDUmJw8ojPh2r9jzQWE53YRzuQoHQrZjy5WeuDNt0EHaB3t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