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废分封设郡县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如何治理如此广阔的疆域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在地方行政体制上,他是继续实行西周初年的诸侯分封制,还是采用战国时期出现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秦始皇很愿意听听群臣的意见,因此召集文武百官就此问题进行商议。

群臣在这一问题上形成截然相反的两派,大部分人的思维还局限在西周和春秋战国以来的政治框架内。周朝在国家政权的建设中,对地方的控制是通过血缘关系来维持的。周天子将自己的宗亲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王,通过与诸侯王的血缘关系来维系地方与中央的关系。

其中丞相王绾就主张实行传统的分封制,以维护帝国的安定。他对秦始皇建议说:“六国刚刚被灭掉,人心还不稳。原来燕、齐、楚的地盘离我们国家的中心很远。如果不派有能力的王去镇守就会很难管理,甚至发生暴乱。所以可以将皇子立为王,前往边镇治理地方。”

当时几乎所有大臣都同意实行原来的分封制。只有廷尉李斯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因此,两派各持己见,展开舌战。

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当年把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兄弟、亲戚。在定国初年确实稳定了政治局面。但是随着诸侯王位的代代相传,亲戚关系越来越疏远,亲情也越来越淡薄。大家相互争夺、相互攻击,简直成了仇人,就连周天子也拿他们没有办法。因为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国力,已经将周天子架空了,周天子实际上只有王的尊号,没有王的权力,形同虚设。

“现在天下归一,我们不能再重蹈周天子的覆辙。我们划分郡县,可以用征收的赋税来奖赏有功的皇子和功臣。这样天下的局面就更容易控制了。也不用担心皇子的子孙对皇帝不利。”

李斯的主张是全面实行郡县制。郡县制并不是新东西,据史书记载,郡县制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晋国。战国时期,郡主要设立在边防重镇,这些郡级别略低于县。魏文侯时期的吴起就是西河郡的太守,后因武侯的猜疑而离开魏国来到楚国,在楚国边郡做了一年太守后才被任命为令尹。商鞅变法时,也曾合并了一些边陲小镇组成县。

郡县主要的官员由中央任命,并领取一定的报酬,也就是俸禄,他们的职位无法世袭,随时可以任免。这完全不同于诸侯国。诸侯国君主世袭,有程度不等的独立性,诸侯王有权任命诸侯国的官员。

从这一方面来说,郡县制远比分封制更加集中了中央的权力,而中央的权力,理论上讲,是集中在皇帝的手中。郡县制从制度上有效地把权力集中在中央,有利于维护皇帝的主宰地位,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地方的治理。

而嬴政本来就想大权独揽,并且这个大权越少威胁越好。他深刻地明白,周王朝深刻的历史教训他看在眼里,寒在心里。因此,他坚决支持李斯的建议,他说:“天下遭受战争之苦已经很久了,根本原因就在于有诸侯存在。现在靠着祖先的神灵保佑,天下终于得到安定,如果再分封诸侯王,无疑将埋下战争的隐患。分封大大小小的诸侯,要想使天下安定,岂不困难?!李斯的建议是正确的。”

始皇帝只是将郡县制作为全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将行政改革推行下去。他选择郡县制不是没有道理的,他希望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更希望这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只听他自己的。

要想控制住全国局势就要控制住下面的百姓,要想控制住下面的百姓就要设立控制机制。这个机制就是郡县制。

秦王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把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其名称是: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砑、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钜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另外还有一个内史郡。

内史本是官名。因为咸阳是首都,咸阳及其周围地区得有人管理,而且要比其他郡级别高,所以叫做内史郡。

李斯规定郡有郡守、郡尉和郡监。郡守是一郡之长,郡尉分管治安,郡监是监察官,专门监察地方官吏。这种制度也是秦始皇所创立。郡以下称县,主官设县令、县丞和县尉,县令是一县的总管,县丞管司法,县尉管治安和军事。

管理地方县仍然太大,又具体下设亭和乡两级基层政权。这样全国就有条有理了,行政上再也没有了死角,保证了秦始皇的政令畅行无阻。后来又扩展到40多个郡。从某种意义上讲,此时所推行的郡县制,只是将秦国原有的地方行政体制推广到整个中国。郡县制度后来成为历代王朝中央政权控制地方行政的基本形式。

在中央行政制度上,这样立法,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皇帝。他不受法令限制,可随时交大臣立法或自行立法。因此在中央政府设立了三公九卿。这三公为: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总领百官,统理地方,任免中低级官吏,主持朝议。

御史大夫:掌管监察,辅助丞相。太尉:主管军政,在军令方面他是皇帝兼总司令的参谋长。发兵及任命将军等事务,由皇帝下诏而由他来执行。十二卿为: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廷的守卫,统帅皇家卫队。卫尉:帮助郎中令保卫宫廷的安全。廷尉:掌管刑法,并统领全国各郡、县、亭、乡的法尉,形成严密的司法网络。治粟内史:掌管全国的粮食作物。典客:掌管安抚、处理归顺的蛮夷事务。宗正:掌管皇家宗族事务。太仆:掌管皇室舆马。少府:掌管皇家山海池泽的税收,以供奉皇室。将军,征伐时临时任命,平时则镇抚新占领的地方,不需要时即召回归府。博士官七十人:掌管图书文籍并备皇上顾问及参与朝议。太史:掌管史实记载、天文地理的报告及有关国运吉凶的预测。此时的嬴政为自己有这样的创意与魄力感到自豪。可是那些长久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那些王公贵族、功臣名将习惯了接受封赏土地,习惯了祖祖辈辈享受爵位。突然之间把他们的权力、财产、名誉都剥夺了。这可是关系到切身利益的大事。

于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做法的同时,也不断地遭到许多信奉儒家经典、崇尚西周制度的学者的强烈质疑。这导致了秦始皇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13年的一场有关郡县制度的辩论。

秦始皇在咸阳宫中大宴群臣,70个博士官为皇帝祝酒。一位叫周青臣的官员奉上了一段歌功颂德的祝酒辞:“以往秦国的地盘不过方圆千里,今日靠陛下的神明,平定了海内,驱逐了蛮夷,日月所照的地方,全都成了陛下的国土。在诸侯统治的旧地设立郡县,人人安乐,不再有战争的祸患,这样的功业可以传之万世。自上古时代,没有一个帝王能赶得上陛下的威德。”秦始皇听了非常高兴。他正在沾沾自喜地认可周青臣的颂扬之际,宴会大厅爆发出欢呼和掌声。但是并非所有的赴宴者都被此人的歌功颂德所感动,一位从以前的齐国地区来的学者大概是喝醉了,他提出了异议,他就是淳于越。

淳于越反对周青臣的“设立郡县”观点,他乘着酒意,胆子也壮了,进言道:“我听说殷周的天下能维持一千多年,正是因为分封诸位王子和功臣,诸侯国相互支持。如今陛下拥有天下,推行郡县,诸位王子没有封地,和普通人一样,一旦有什么祸乱,诸位王子又该如何相救?做事不遵循传统而能够长久的,我没有听说过。”

淳于越是一名儒家思想的支持者,他相信许多传统的存在都是有原因的,淳于越认为秦始皇的郡县制不可能有机会真正开始,它是造成不稳定的危险因素,尤其从有人真正开始对某地方进行统治时,郡县制将使他们对中央的忠心大打折扣。淳于越的想法并不具有广泛代表性,但他的陈词说得很精彩,足以引起秦始皇的注意。

于是,秦始皇便把这个问题交给群臣来讨论,让他们回答。这一次又是李斯力排众议,他说:“远古时代五帝的政策并不完全相同,夏、商、周三代的制度不相沿袭,但各自都实现了国家的安定昌盛,并不是故意采取不一样的制度,而是随着时代、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如今陛下创立大业,建树万世的功德,这本来就不是愚笨的书生所能理解的。更何况所谓的三代制度,遥远渺茫,怎么能够效仿?”

李斯严厉批评博士淳于越追随上古制度的观点,竭力推行严格管制、整体一元的社会秩序。李斯承认郡县制也仍然有因刚刚草创而存在的种种缺陷,但仅仅是在刚刚确立的六年之内,它就已经起了作用。

郡县制是一笔不小的政治遗产,后世统治者的行政管理体制都是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始皇帝”确实开创了一个史无前例却影响千古的政治制度。这一点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否认的,也是需要大智慧、大勇气才能做出的抉择。 un2a8RoHsSekf6r92q2ecIzuk3nk9HcjUiFKaL2ii8ud17ol7Ygzy6VLnIRf55J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