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康有为与孙中山:
谁是主角?

“当时(1897年)在岭南士林中,有一个与孙逸仙齐名的人物,就是康有为。他们在思想上是相同的,都主张民权共和之说。但孙立基于西学,康则因袭汉学。一个受耶稣教的培养,一个受儒教的教育。前者质而后者华。质则重实行,华则喜议论。二者见解虽然一致,其教养和性格却不同如斯。这就是孙所以为革命的急先锋,康所以为教育家的原因。革命的急先锋因起义失败而逃亡海外,使人有难以再举之感;教育家的康有为却依然安坐其私塾中(万木草堂),以振聋发聩之辞,大倡自由共和的理论,挥舞如椽之笔,痛责腐败颓废的国政,前途实似不可限量。人心之逐渐归向于他,也是不无道理的。”

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

康有为(1858—1927)和孙中山(1866—1925)不仅教养、性格不同,他们的思想、见解也有很大差距。直到1894年6月,孙中山北上给李鸿章上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等改革主张时,我们还看不出他们之间的异同。这篇上书当年9月、10月以“广东香山来稿”《上李傅相书》为题在上海著名的《万国公报》上连载不是偶然的,它和《万国公报》倡导的改革思路是一致的。此时,孙中山的思想确和康有为并没有多大的差距,选择的方式也与康有为大同小异。

康有为的故乡广东南海与香港相去不远,在1888年第一次上书光绪帝之前,他曾两次到过香港,“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都让他大为震惊,“乃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从此开始购买西书,学习西学,逐渐产生了变法维新的思想。

孙中山的故乡广东香山离香港更近,而且他在香港度过了他青少年时代的求学生涯,虽然他放弃“医人”而转向“医国”,但这段长达5年的学习经历对他的影响是长远的。30年后,他故地重游,1923年2月19日在香港大学发表演说,忆及当年漫步香港街头,“见其秩序整齐,建筑闳美,工作进步不断,脑海中留有甚深之印象。”与“相距仅五十英里”的故里香山“情形迥异”,他禁不住思考为什么“外人能在七八十年间在一荒岛上成此伟绩,中国以四千年之文明,乃无一地如香港者”? 他找到的答案是“政治不良”,与康有为的“西人治国有法度”一样,都是感受到了制度的不同。

可以说,康有为和孙中山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最初质疑,新思想的萌生都与香港有关,但两人最终无论思路还是行为方式都大为不同,他们将扮演不同阶段的历史主角。

比孙中山年长8岁的康有为内心更为复杂,他是典型的过渡型人物,身上带有更多传统社会的烙印。孙中山到天津给炙手可热的重臣李鸿章上书,连面都没见上,从此放弃了递折子的路。当年11月他就转向了革命,在檀香山创立了一个以华侨为基础的小团体——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而康有为依然锲而不舍地给光绪帝上书,从1888年到1898年的十年间,先后上了七次书,终于“上达天听”,推动了1898年的百日维新,康有为的路走通了,他的兴奋可想而知。依赖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成就“帝王之师”的万世之业,同时以孔子再生的姿态重建道统,《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之类就是他在学理上为这条路寻找依据。即使在流亡异国的岁月里,以“衣带小臣”“皇上之腹心”自居的康有为日夜梦想的也是光绪帝复位,骨子里还是想以帝师身份扮演政治舞台的主角。

孙中山踏上的则是另一条风险更是莫测、志在另起炉灶的不归路,1895年广州重阳起义的计划还来不及打响一枪就被扼杀了,他的挚友陆皓东慷慨捐躯,没想到在流亡伦敦期间因为被清政府驻外使馆绑架,幸得早年在香港西医书院的老师、英国人康德黎相救,从而名闻全球,成就了一代革命家的美名,这是他事先没有料想到的。伦敦蒙难事件成为孙中山革命生涯的新起点。 GN58VOsGFHjS5rh1nswwr3SUjZWpiUrQ9CwkBoKh3D5V76q79FqX07aITlZHOAS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