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清湖码头

仙霞古道的起点在清湖码头。明崇祯三年(1630年),旅行家徐霞客第三次在这里舍舟登陆。此前,他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崇祯元年(1628年)曾两次乘船由清湖上岸。清道光五年(1825年)和道光七年(1827年),以后以禁鸦片而名垂青史的林则徐从故乡福建北上进京,两次翻越仙霞岭,也都是在清湖码头上船前往杭州。

难怪清初顾祖禹的名著《读史方舆纪要》有这样一个说法:“清湖镇为闽浙要会,闽行者自此舍舟而陆,浙行者自此舍陆而舟。”早在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编的《衢州府志》中说:“清湖镇,在(江山)县东南—十五里,路通闽南,商贾往来不绝。”清湖在商业上的兴起要比廿八都早得多,至少,在明代就是个集镇了。在一个仰仗水路交通的时代,清湖在地理上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它正好处于长台溪和须江(又叫江山港)两条河流的交汇点,须江汇入衢江,成为钱塘江的重要源头之一,沿江而下,可直通杭州。明代诗人袁敬所有一首《清湖春水》,其中有“波分彭蠡湖边绿,浪接钱塘江上潮”的诗句。

当地人习惯把江山港叫大溪,把流经清湖这一段称为清湖大溪或清溪,溪面广阔,水深流缓,波平如湖,清湖之名大约由此而来。自从南宋建都临安后,这条水路逐渐变得重要起来,到清代已发展为一个繁荣的码头,常年船筏不断,有6个装卸埠头,包括盐埠头、半爿月亮埠头、周家巷埠头、小江郎埠头,浮桥东西两岸各有一个埠头。廿八都的商家到衢州去进货,也是先用船装到清湖码头上岸,再改为挑担,这是最近的路。2009年春天,我到清湖,在古浮桥埠头还能看到当年栓船的石柱,也看到了历经岁月磨损的古航桥灯塔柱。

清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在清湖设巡检司,乾隆二十年(1755年)设厘金局。从这时起,一直到民国早期,清湖码头进入了全盛时期,每年上半年盛水期,清溪沿岸到处是桅杆、帆樯。当地老人有个形象的说法,每天都有几百条船在这里停泊,林立的桅杆,就像箸笼里插的筷子一般,密密麻麻。此时,装卸埠头发展到了17个,埠头各有分工,大致上可以分为三段,上段埠头主要以装卸米、麦、豆、菜籽油、桐油、青油、油蜡、禽、蛋、生猪等农副产品为主,从外地运来的大宗煤油等也由此下船。中段埠头拥有打铁埠头、盐埠头、杨柳枯爿埠头、小江郎埠头等8个埠头,盐埠头为盐仓专用埠头,其他几个则转运京广百货、海货、布匹、绸缎、药材、南货糕点食品、糖、烟、酒以及清湖本地土产、福建山货等物资。下段埠头有清湖浮桥东埠头、西埠头、半爿月亮等3个埠头,以杉木、毛竹、煤、茶、陶瓷器皿为主,主要靠竹筏、木排运输。民国初年,清湖码头有7家船舶制造厂,还有5家修理厂和船篷厂。

自清湖码头往来于钱塘江流域的运输船有500多只,习惯称为“江山船”,另有竹筏上千。“江山船”顺水下驶至杭州3到7天,顺风上行大概6到8天。徐霞客从杭州到清湖码头,恰好遇到“波平不毅,如履平地”,只走了六天。专门载客的船有简陋的“鸬鸟船”,也有俗称“茭白船”的花船,乘坐起来较为舒适,而且有美女陪酒,歌舞弹唱。林则徐两次路经清湖,第一次乘的是“鸬鸟船”,第二次是“茭白船”。

如今,当我来到清湖码头,繁华已逝,舟楫不再,清溪的水也失去了当年的水位,更没有当年的清澈,只有当年的盐码头遗迹,以及那个标志性的“清溪锁钥”门亭,远远就能看见“清溪锁钥”四字,那是清湖码头黄金时代的见证,和廿八都枫溪街南入口处的“枫溪锁钥”遥相呼应,曾一同见证千年古道的兴起与衰落。这个门亭是乾隆三十年(1765年)所建,1942年大门遭大水冲坏,修复时由当时陆军第一百军军长刘鸣求重写了“清溪锁钥”四个大字,“文革”时用泥覆盖,才得以幸存下来。

清湖的街道沿着清溪一线形成,一纵两横,由石板或鹅卵石铺就,两边设摊、开店或住家。从“清溪锁钥”门亭进去,右转即为旧时热闹的万安街,现在仍保留着带有沧桑记忆的“万安街”老门洞。1931年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称,清湖是整个江山县的商务中心,“繁盛胜于县城”,江西玉山、广丰等地,福建浦城等地都到这里办货。因此形成了《清湖镇志》上所说的“六场三缸八坊九行十匠百店”,“六场”指的是猪仔市场、粮油市场、丝绸市场、茶叶市场、药材市场、食盐市场。“三缸”是酱缸、酒缸、染缸。“八坊”是豆腐坊、榨油坊、磨坊、糖坊、蜡烛坊、印染坊、锅炉坊,仅印染坊就有11家,那时布坯都要经染坊印染后才能输出。“九行”是米行、蛋行、猪行、柴炭行、茧行、竹木行、蜡行、煤油行、运输行。“十匠”是铁业、锡业、木业、篾业、石业、泥水业、雕花业、漆业、鞋匠业、棉棕业。“百店”是指茶店、旅店、饭店、裁缝店、理发店、烧饼店、面店、包子店、灯笼店、裱画店、纸扎店、佛香店、雨伞店、钉鞋店等,不止百家。

清湖码头鼎盛时期有“外地三帮”、“本地五行”的说法,所谓“外地三帮”是指绍兴帮、江西帮、徽州帮。绍兴帮以销运“官盐”为主,在清湖设有三大盐仓,规模很大,门口都有一个大大的“盐”字,每天进出盐多达数百担,少时也有几十担。盐商是世袭的,食盐从绍兴盐场经水路运到清湖的盐埠头,然后销往邻近的江西、福建几个县和浙南遂昌、龙泉等地。明清时期,清湖已成为闽浙赣边界的盐运中心。盐埠头设有专管司食盐走私、课税偷漏的盐卡。同治《江山县志》卷首的“清溪古图”,画有一个带拱形门的盐埠头。盐埠头的圆拱门如今仍在,本来30多步的石台阶只剩下了10步。因为有充足的食盐,清湖才会有兴旺的酱业,有名的公泰酱园创办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盛时院墙内整齐地摆放着80多只千斤缸。

江西帮主要经营棉布店,如万益顺、万恒泰、万吉生等,从杭州、上海、苏州等地运来的棉布、绸缎,以及衣帽线带,那时机器生产的洋布、厂布逐渐取代土布,月吞吐量在三千匹以上。整个清湖共有23家布店,廿八都也有14家布店。

徽州帮主要经营南货,店有19家。南货主要有桂圆、荔枝、红糖、水产类、干鲜果类,桂圆、荔枝从闽广来,销苏杭去,水产货从杭甬来,销闽、赣去,月吞吐量在四千担以上。廿八都镇也有徽州人的南货店,比如鼎丰泰。

其实,还有一个福建帮,以经营山货为主。所以,清湖镇上有江西会馆、绍兴会馆,也有福建会馆。

所谓“本地五行”,包括钱庄典当行,清代以来清湖有钱庄10多家,如鼎丰钱庄,厚生钱庄,连万钱庄,恒裕钱庄,叶荣记钱庄,盈丰钱庄,恒泰钱庄等。

油蜡行有7家,备有专门检验桐油质量的桐油机,都是国外进口的。桐油装桶后,用竹排运往杭州、上海,常常出口到国外。

米行蛋行,米行共有17家,收进农村的糙米,经水碓、碾坊加工成白米输出,江西玉山、广丰和福建浦城的米好,很受欢迎。

煤油行或称煤油分理处、煤油公司,共有3家,煤油又称洋油,从杭州、绍兴、宁波一带运来。

木行炭行5家,杉木从廿七都等地山上成批的砍下,先拼成木排,盛水期时沿长台溪顺流而下,放到清湖码头,然后一路放到衢州、兰溪、富阳,乃至杭州、宁波。

清湖码头“内通福建外通京”,作为浙、闽、赣三省边界物资进出的一个水陆码头,在农业文明最后的余晖中达到了繁荣的极限。民国二十年(1931年)7月,衢(州)江(山)广(丰)公路开通,公路支线一直修到清湖浮桥头。江(山)浦(城)公路从民国十八年(1929)开始动工,清湖境内这一段于1931年建成,1933年全线贯通。同年,从清湖境内穿过的浙赣铁路修成通车,水上运输货物从此减少,清湖码头和仙霞古道衰落的命运已经注定。曾任内阁总理的慈善家熊希龄在1935年为江山旱灾而写的《江山灾状报告》中说:“江山船户约有三万余人,以此为业,自铁道通后,船户因之失业者甚众”。 AmqzccIt9apG50tzj3npYYFs/J+OGrgBdwB7uaNCvm/RWe8UdVAf+LBA9V+dgU5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