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摄政王多尔衮
——生前权倾天下,死后惨遭清算

2002年,一部精心制作的《孝庄秘史》掀起了全民追剧的热潮,剧中不论是明眸善睐、温婉可人的大玉儿,还是雄才大略、城府极深的皇太极,或是聪慧忠诚、善解人意的苏茉儿都被刻画得非常鲜活饱满,令人印象深刻,其中由马景涛所扮演的多尔衮果敢率真、爱憎分明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赢得了大批观众的喜爱。电视剧中多尔衮因为弟弟多铎的死亡备受打击,在率兵平定叛乱后伤重身亡。他死后被追谥为帝,但不久后又在政敌的反击下被褫夺一切荣誉。电视剧中所演绎的这些事情与真实历史中多尔衮的遭遇相差不大,但多尔衮怎么说也是大清朝定基开国的大功臣,既然他能在生前极尽荣宠,一度达到了权势的巅峰,那为什么没有干脆登上帝位呢?又是因为什么原因令他在死后惨遭清算,甚至连坟墓都被毁坏、尸体也被挖出来挫骨扬灰呢?

多尔衮出生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十一月,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他的生母为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阿巴亥是乌拉部贝勒布占泰的侄女,在哈达部被灭之后,布占泰看清了努尔哈赤想要吞并各部的野心,为了保住乌拉部不被建州女真灭掉,他不仅把妹妹滹奈嫁给了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还把刚满十二岁的阿巴亥嫁给了整整比她大了三十一岁的努尔哈赤,当时努尔哈赤已经有了七位妻妾。阿巴亥虽然年纪小,却聪慧机变,很得努尔哈赤的欢心。在布占泰与努尔哈赤为敌,甚至乌拉部被灭亡的时候,阿巴亥都能够稳稳当当地做努尔哈赤的侧福晋,在这场危机中毫发无伤。后来大妃富察氏衮代被休弃之后,原本为侧福晋的阿巴亥就稳稳地坐在了大妃的宝座上。这时,她嫁给努尔哈赤也不过短短两年的时间,还没有子女,由此可见,努尔哈赤对阿巴亥是非常喜爱和宠信的。

阿巴亥一共为努尔哈赤生下了三个儿子,分别是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天命五年(1620)九月,大贝勒代善的“太子”之位被废黜,但努尔哈赤并没有选出新的继承人,他制定了和硕额真共议国政的政策,将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托、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立为和硕额真,此时多尔衮只有九岁。

其实,多尔衮并不是那种特别招人喜欢的孩子,他的性格比较闷,少言寡语,还不如活泼好动的弟弟多铎得努尔哈赤的欢心。天命年间的许多重大活动中,都不见多尔衮的身影。相反,他顽皮的弟弟多铎则颇受努尔哈赤喜爱,比如说在天命元年正月初一的朝贺典礼上,多铎在可以亲自向努尔哈赤叩拜的宗室显贵中位列第七,而多尔衮则没有被允许参加这次朝贺典礼。虽然这样,多尔衮仍然是除了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和阿济格、多铎之外拥有牛录最多的皇子。

牛录

汉语“箭”的意思,是八旗的基层组织,每牛录三百人。牛录的首领称为牛录额真;五个牛录为一个甲喇(là)(汉语“队”的意思),首领称为甲喇额真(汉语译为“参领”);五个甲喇为一个固山(汉语“旗”的意思),一个固山即为一旗。首领叫固山额真(汉语译为“都统”),同时设左右两个梅勒额真(汉语译为“副都统”)。八旗的最高统帅叫“汗”,先是努尔哈赤,后是皇太极。固山额真则由其子侄担任。

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因病去世,皇太极等四大贝勒以努尔哈赤遗命为由逼三十七岁的大妃阿巴亥殉葬。这个时候,她的三个孩子都还没有站稳脚跟,丈夫又刚刚去世,没有人能护着阿巴亥,因此她不得不悬梁自尽。此时多尔衮不过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却顷刻间遭受了父母双亡的沉重打击,这对他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多尔衮将他的悲愤全部发泄在了战争中。天聪二年(公元1628年),他跟随皇太极出征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在征战中,多尔衮奋勇杀敌,屡建功勋,被皇太极赐予“墨尔根戴青”的美号,“墨尔根戴青”在蒙古语中是“聪慧睿智”的意思。不久后,他又被封为固山贝勒,十七岁的多尔衮可谓一战成名。从此以后,多尔衮接连参加很多重要战役,迅速成长起来。

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多尔衮跟随皇太极千里奔袭,进攻明朝京城。他和大贝勒莽古尔泰一路进攻,直逼通州,于是大明都城北京告急。接下来,多尔衮先后在广渠门、蓟州等地打败了大明的援军。这次千里奔袭取得了重大胜利,除了缴获了许多战利品之外,后金军的士气大涨,一扫之前宁锦之战的颓势。

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皇太极率领五万军队攻打明朝辽西大凌河,在这次战役中,后金首次使用了西洋大炮,两军作战不仅刀剑无眼,炮火更是无情,哪里管你是天潢贵胄还是无名小卒,即便战场上有所伤亡,也只能怪命不好。尽管如此,多尔衮还是身先士卒,带着部下与明军奋勇作战,一直杀到大凌河城下。结果在明朝红夷大炮的轰击下,后金军伤亡惨重。皇太极得知情况后非常生气,于是对多尔衮的部下多番斥责,说:“怎么能够让墨尔根戴青也冲锋陷阵,如果他有了什么闪失,你们这些没有劝住主子的人必然会被严刑处置。”

但多尔衮毕竟是主子,他要是想冲锋陷阵,谁又能拦得住?在进攻锦州城时,多尔衮依然身先士卒,当时锦州城守军和洪承畴派出的援军以大炮夹击后金军,炮火攻势凶猛,多尔衮险些被炮火击中,全靠他反应迅速,才能够躲过炮火的致命攻击。后来祖大寿投降,多尔衮在和降将祖大寿谈及当时的险境时,祖大寿连连感叹当时的情形危险,多尔衮却说:“当时我们尚为仇敌,立场不同,最怕的就是打不中呀!”

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为了斩断大明的左膀右臂,皇太极决定再征蒙古察哈尔部,结果察哈尔部林丹汗大败而逃,渡过黄河,一直逃到了青海大草滩。天聪七年(公元1633年),为了进一步扩张势力,皇太极同诸位贝勒一起商议国事,讨论该先拿明朝、朝鲜、蒙古哪个开刀比较好。多尔衮力主先征大明,并提出了一系列削弱大明实力的计策,他的建议得到了皇太极的采纳。根据多尔衮提出的策略,八旗军多次绕过山海关防线,绕道蒙古深入大明境内,给大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极大地消耗了大明的国力。

远走青海大草滩的林丹汗本打算积蓄力量、东山再起,奈何上天没给他这个机会,两年之后他便病逝在青海大草滩。可他手下那些残部仍然游荡在长城内外,依旧是一个不小的威胁。为了彻底解除威胁,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皇太极命多尔衮前去肃清蒙古察哈尔残部。这一次多尔衮没有一味地进攻,在接受了林丹汗之妻囊囊太后及琐诺木台吉(台吉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成员的称号)的投降之后,多尔衮用了怀柔政策,先是趁机包围了林丹汗之子额哲所部,后又派出使臣前去说服林丹,结果多尔衮兵不血刃地完成了肃清察哈尔残部的使命。更令他喜悦的是,投降的囊囊太后献上了遗失了整整两百多年的元朝传国玉玺,这一意外收获令皇太极对他大为赞赏,后金群臣更趁此机会劝皇太极登基称帝。

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称帝,国号大清,改元崇德,多尔衮因为战功累累而被封为和硕睿亲王。这一年,参加朝贺典礼时,二十四岁的多尔衮立于首位,率领诸位贝勒向皇太极朝拜,此时的多尔衮再也不是当初那个毫无势力、不得君主欢心的少年,而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睿亲王。

在皇太极称帝的典礼上,也出现了朝鲜使臣的身影,但在朝拜庆贺时,朝鲜使臣却拒而不拜,这引发了皇太极的怒火。其实早在皇太极获得传国玉玺的时候,就曾派出使臣出使朝鲜,传达了想要称帝的意图,但遭到了朝鲜君臣的反对。所以说憋了一肚子气的皇太极正愁没借口收拾朝鲜呢,对方倒自己送上门了,他没有理由不把握这次良机。

同年十二月,皇太极率军亲征朝鲜,多尔衮也参加了这次战役,很快清军就兵临汉城,这时朝鲜国王将王妃、王子以及王公大臣的妻子们送往江华岛避难。于是多尔衮奉命率兵攻打江华岛,在攻打的过程中,他一面令全军上下不得滥杀无辜,一面竭诚劝降,对于岛上朝鲜国王的女眷和王子们极为礼遇。他的举动动摇了朝鲜上下负隅顽抗的决心,议和也被提上了日程,结果在清军的迅猛攻势之下,朝鲜不得不俯首称臣,成为大清的属国。多尔衮在这次战役中立下的卓越功勋也令他的地位和权势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巩固。

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多尔衮接受皇太极的任命,以奉命大将军之职出兵攻打明朝。多尔衮率军从墙子岭突破进入关内,接着劫掠山西、大破济南,与明军激战于巨鹿,并杀死明朝总兵卢象升。这一次多尔衮屡战屡胜,攻陷三十六座城池,招降六座城池,不仅生擒大明一位亲王、一位郡王,还缴获了大批战利品,给明朝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在横扫明朝领土数千里之后,多尔衮大胜而归,班师回朝之后,多尔衮被皇太极重赏。

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明朝与清朝最后的决战——松锦之战爆发,多尔衮是大清的主将之一。虽然前期多尔衮因为违背皇太极的作战部署而遭到责罚,但他还是参与了这场大战。他不仅积极地为皇太极献计献策,还亲率军队截杀明军,松山被清军攻占之后,多尔衮又围困锦州,逼锦州城的守将祖大寿投降,从而赢得了松锦之战的全面胜利,自此关外地区尽数归清朝所有,明朝的势力不得不退回山海关。

多尔衮除了在行军打仗方面有着杰出的天赋之外,还颇有政治才能,所以皇太极在最开始仿照明朝设下六部的时候就令他掌管吏部,多尔衮慧眼识英才,向皇太极举荐了希福、范文程、鲍承先、刚林等一干有才能的文臣来助其治理国家。在皇太极改革政府机构的时候,多尔衮又提出了很多建议。他在帮助皇太极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其政治才干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皇太极猝死在沈阳清宁宫。由于死得过于突然,皇太极生前根本就没来得及立下继承人,因此这时大清的皇位归属就变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军功来说,多尔衮无疑是最有资格继位的一个,但现在的情形已经和努尔哈赤执政时大不相同,皇太极信赖的两黄旗大臣都坚定主张拥立皇太极的儿子,而此时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比多尔衮大三岁,也是军功卓著的将领,且掌管着两黄旗,势力不输于多尔衮。多尔衮如果强行继位,必然会遭到其他势力的反对,说不定就是一场内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清帝国不得不召开了推举皇帝的会议,会议上大家不仅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而且两黄旗的大臣还以武力威胁要立皇子,长时间相持不下。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之下,多尔衮不得不让步,于是他接受了济尔哈朗提出的建议,将庄妃之子——年仅六岁的皇九子福临推举为皇帝,由多尔衮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结果这个妥协方案被大家接受了。

接下来,诸位贝勒大臣盟誓昭告天地之后,只等着福临登基。这个时候郡王阿达礼与贝子硕托两人对这一结果并不满意,两人背弃盟誓,暗中动员各位贝勒拥立多尔衮,此事被代善告发之后,阿达礼、硕托两人均被诛杀。多尔衮虽然没有登上皇位,但他以最小的代价平息了这场风波,避免了八旗内乱,同时他也掌握了大清的实际权柄。与济尔哈朗商议过后,诸王贝勒在六部的官职纷纷被免去,他们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清廷这边忙着安定内部,大明那边却乱成了一锅粥,此时农民起义军已经给明朝的统治造成了致命的打击。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城,崇祯帝自缢而亡,明朝的统治宣告结束。消息传到清廷,朝廷上下深受震动,范文程马上上书多尔衮提议南下,与农民军争夺天下。很快又传来镇守在山海关的吴三桂降李后复叛的消息,这个时候多尔衮果断采纳了范文程的建议,当即挥师南下。

吴三桂深知自己打不过李自成的农民军,于是干脆以“裂土以酬”为条件向多尔衮求援。多尔衮确认过消息之后,一面派人回沈阳调兵遣将,一面拖延进军速度,逼吴三桂降清,几番讨价还价之后,双方终于达成了一致。当吴三桂与农民军决战至精疲力竭之时,多尔衮派兵绕到农民军的后方,杀得农民军措手不及,大败而归。多尔衮则趁机率领清军占领北京城。占领北京之后,他严禁士兵劫掠、滥杀,并停止了剃发,还为明朝崇祯皇帝发丧。这一系列策略极大地赢得了汉族士绅和普通百姓的好感,在他的重金、重权利诱之下,明朝遗老纷纷拥戴清廷。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六月,多尔衮在和诸王贝勒大臣们商议之后,决定把都城由盛京迁往北京。入主北京城之后,顺治帝在重新举行的继位大典上将多尔衮加封为叔父摄政王,并为其开碑记功,这进一步巩固了多尔衮的政治地位。

权势增加的同时,多尔衮面临的压力也更大了:一方面,李自成仍在山西平阳坐镇,他手下的农民军也在山陕地区积极准备反攻;另一方面,张献忠所率领的农民军已经统一了全四川,并在四川成都建立了大西国。此外,更多规模较小的农民军更是时不时侵扰京畿地区。除了农民军之外,福王朱由崧已经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南明。南明占据了中国较为富庶的半壁江山,阻碍着大清一统天下的大业。

对于这一局势,多尔衮采取的主要方针是坚决消灭农民军主要势力,对于小规模的起义军则恩威并施,而对君昏臣暗的南明政权则要先礼后兵。多尔衮首先着手对付的便是李自成的农民军,在不断进攻农民军的同时,多尔衮还派出降清的明官前往南明朝廷进行招抚,一面拖延着南明政权,一面夺取被农民军占领的山西、陕西等地。直到全面进攻农民军和南明朝廷的时机成熟之后,多尔衮将阿济格任命为靖远大将军,令其进攻李自成的大顺军,随后又将多铎任命为定国大将军,令其率军进攻江南的南明政权。

当时从三方的军事力量来看,多尔衮兵分两路,攻打两股势力的确有些操之过急,而且很容易导致大顺军和南明政权的联合。李自成的农民军在河南怀庆取得大胜后,多尔衮及时发现了自己的失误,他连忙命南下的定国大将军多铎停止南下,转而让他前去协助靖远大将军阿济格,南北夹击大顺军。为了保证此次战役的胜利,清军还调来了红夷大炮,李自成在清军的迅猛攻势下不得不放弃西安,逃往湖广地区。这个时候,靖远大将军阿济格奉命继续追击大顺军余部,而多铎则继续南下进攻南明政权。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农民军屡战屡败,大顺军的首领李自成也在湖北地区被杀,农民军的势力基本得到平定。南明方面,多铎攻克扬州城之后乘胜渡江,一举灭亡了南明弘光政权。此时多尔衮认为大局已定,举国上下已无强大的反对势力,他为了削弱汉人的民族意识、便于清王朝统治,就在这年的六月重新颁发了全国剃发令,以“不从者斩”的血腥手段,强令清廷统治之下的汉族、蒙古族及其他南方少数民族改剃满族发型。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策下,各族人民,尤其是汉族人民开始了剧烈的反抗。

当时各地人民纷纷起而抗清,江南地区的江阴、嘉定、苏州等地更是以“头可断,发决不可剃”为口号,展开了反剃发斗争。

剃发令不仅激化了民族矛盾,更令各阶层的汉人联合起来共同抗争,南明鲁王朱以海政权、唐王朱聿键政权给清王朝的统治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清廷刚刚将这两个政权灭亡,农民军势力又重新崛起,大部分抗清义军的主体便是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的余部和自动自发起来反抗的百姓。张献忠去世之后,大西政权的农民军果断联合永历政权,抵抗清王朝统治,除此之外还有山东榆园军、山西吕梁山义军的暴动,明降将金声桓、李成栋、姜瓌等人在江西、广东和山西宣告反清。面对这一切,多尔衮可谓是摁下葫芦浮起瓢,各地的反抗令他焦头烂额、手忙脚乱。

起义军可以用武力平定,但政局上的混乱却是武力难以解决的。由于清朝在关外的政治体制无法管理当前的大清国,多尔衮不得不采用明朝旧制,并任用明朝旧吏。这样一来,那些汉人官吏又玩起了在明末时玩得不亦乐乎的党争,并且掺杂了满洲贵族势力的纷争。多尔衮为了稳定局势,就利用汉族官员之间的矛盾,采取以汉制汉的方式来稳固清王朝的统治。

由于顺治皇帝年幼不能治理朝政,多尔衮在大清国的地位一直是“无皇帝之名,有皇帝之实”,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他就被加封为皇叔父摄政王,接受诸位王公大臣的跪拜。在举行重大的朝贺典礼时,官员们在朝拜过顺治皇帝之后,还要朝拜多尔衮。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由于顺治皇帝的印玺都在皇宫中,多尔衮每次调兵遣将还需要请示顺治,为了方便起见,多尔衮将顺治帝的印玺全部搬到了自己的王府中。从这一年起,多尔衮所用的仪仗规格和顺治皇帝等同了。

次年,多尔衮在礼制上又进一步,他不必向顺治帝跪拜了。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多尔衮被加封为皇父摄政王,一切排场与皇帝无异。处理朝政时,他也不再向顺治皇帝请示,除了任意任用、罢免、提升官员之外,多尔衮还让王公贝勒们在自己的王府前候命,不必再入朝。

多尔衮的所作所为早已僭越了摄政王的权限,顺治皇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只等着有一天跟多尔衮一一清算。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八月,多尔衮将自己的生母阿巴亥尊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并祔享太庙。此时他还没有意识到死亡离自己是那么近,其实早在松锦大战时,多尔衮就因为劳累过度而大伤元气。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因为有病在身、心情烦闷等原因,带着众位贝勒前往古北口外打猎,打猎途中,多尔衮不慎坠马,由于医治不当,多尔衮死在了喀喇城,终年三十九岁。

一般来说,人死了就可以盖棺定论,不必深究其对错了,但政治上的风波并没有因为多尔衮的死亡而停止。多尔衮死后,顺治帝将他追封为成宗义皇帝,又将他的原配封为义皇后。但好景不长,多尔衮死后不到两个月,他的政敌便跳出来揭发他的谋逆之罪,十三岁的皇帝福临更是向诸位王爷宣告:“多尔衮谋逆都是事实。”此时,多尔衮被清算已是无法避免了。首当其冲被定罪的便是阿济格,朝中诸位大臣一看风向变了,连忙落井下石,树倒猢狲散,多尔衮一派的势力几乎在顷刻间土崩瓦解,他没享用几天的封典被顺治帝尽数收回。顺治皇帝还亲自命人毁掉多尔衮的陵墓,又将多尔衮的尸体挖出来棍打鞭抽之后砍去头颅示众。

顺治皇帝之所以憎恨多尔衮,除了他威胁自己的权力之外,还跟多尔衮逮杀和硕肃亲王豪格并强占豪格的福晋有关。豪格毕竟是皇太极的长子、顺治皇帝的哥哥,他的死是顺治皇帝所不能容忍的。可能是亲政之后逐渐明白了身居高位的辛苦,顺治皇帝也觉得对多尔衮的所作所为有些过分,几年后他下了一道诏书,重新修葺了多尔衮的陵墓。当时虽然有大臣上书请求顺治帝为多尔衮恢复名誉,但这不是打顺治皇帝的脸吗,顺治当然不可能答应,结果这位大臣不但没能为多尔衮平反,反而被流放到宁古塔。一直到了乾隆执政时,多尔衮才被正名,恢复了封号。 s+2MYvCbEG6nCCrJJ/z50W75za4jQaUOwwkNYHnuOH8fpOxRCKOTFDAe27VkTua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