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袁崇焕
——努尔哈赤的克星

明朝末年,努尔哈赤所建立的后金政权快速崛起且频频挑起战争,滋扰大明边境。努尔哈赤有着出色的军事天赋,统一大部分女真部落之后,他兵指大明,接连拿下明朝的抚顺、锦州、义州等地,可谓无往而不利。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率领大军渡过辽河兵至宁远,在攻打宁远城时被宁远城守将袁崇焕等人用葡萄牙制造的红夷大炮打退。努尔哈赤一生征战四方,一向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却在袁崇焕这里遭到失败,就连努尔哈赤本人也在这次战役中被大炮打伤。

大明朝廷接到宁远捷报之后一扫之前频频落败的颓丧,开始稍稍振作。因此在黑暗腐败的明末,袁崇焕所起到的作用是令人难以忽视的,甚至有人将他与抗金名将岳飞相提并论,在后世的评论中很多人将袁崇焕看作明朝的最后一道长城、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然而,袁崇焕这样一个爱国将领却在后来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袁崇焕,字元素,生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广东东莞人(出生地),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袁崇焕考中进士,任职福建邵武知县。袁崇焕虽然是文官,却对兵法非常感兴趣,渴望能够投笔从戎、保家卫国,任职期间他不但和人讨论兵法,还经常向退役的老兵询问边塞之事,了解东北形势,熟悉前线的军情。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袁崇焕被御史侯恂破格提拔,任职于兵部。袁崇焕并不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广宁被后金攻陷之后,明朝上下都认识到事态紧急,商议选出一个人去镇守山海关。袁崇焕得知这个情况后单骑独行,前往关外,对那里的地形进行了一番勘察。

回朝之后,他毛遂自荐,请求前去镇守山海关,袁崇焕立下了军令状:“只要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能够守住山海关。”朝廷大臣见他勇气可嘉又成竹在胸,便将他提拔为兵备佥事,令他督关外军,并拨给帑金(tǎng jīn,国库里储存的钱)二十万,让他做招兵买马之用。出关之前,袁崇焕去拜访了战败后革职在家的辽东经略使熊廷弼,双方在对金作战方面的一些想法是统一的,而且都主张先守后攻。

袁崇焕真是打算在关外建立一番功业的,到任之后,他先是带兵驻守在关内,等到占据关外地区的哈剌慎诸部归顺之后,经略王在晋先是令他去中前所驻扎,负责管理前屯卫所的相关事务。然后又命他到前屯安置辽东的流民。中前所位于山海关外东北方向三十多里,路上遍布荆棘,且常有虎豹和后金八旗兵出没,异常危险,但是袁崇焕接到命令之后没有丝毫迟疑,连夜出发,一路上披荆斩棘,走到四更天才进入城中,守城的将士们对袁崇焕的胆识深感佩服。王在晋也认为袁崇焕是个人才,非常倚重他,并且上书朝廷请求提拔袁崇焕,但袁崇焕觉得王在晋所制订的战略目标非常短视,有时会与王在晋出现意见分歧。

当时十三山有十多万难民,按照王在晋所制定的战略,这十多万难民会被舍弃,袁崇焕不同意这么做,就和王在晋争论,结果人家根本不听他的。于是,他就向首辅叶向高陈述自己的意见,可是叶向高因为不了解前线的情况,所以也没有贸然地支持他。

这个时候,太子太保孙承宗奉命巡行边塞,袁崇焕就对孙承宗说道:“十三山的十多万难民不能弃之不顾,我认为我们可以在宁远地区驻扎五千兵力来壮声威,再派兵前去对十三山的难民进行救援,而且宁远与十三山相距不过两百里,占据锦州可以说是轻而易举的,实在不行我们还可以退守宁远城。”孙承宗觉得袁崇焕的话很有道理,便召来总督王象乾商量,王象乾也觉得可行,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孙承宗在派兵前往宁远的同时,令王在晋前往十三山救助难民。但王在晋的救援出了点儿问题,只有六千多难民获救,结果孙承宗大怒,驳回了王在晋修筑城墙的建议,并力排众议,采纳了袁崇焕的建议驻守宁远。

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孙承宗带着满桂与袁崇焕前去镇守宁远城,到了宁远之后,袁崇焕发现祖大寿所修筑的城墙并不符合规格,于是袁崇焕不辞辛苦,重新制定规格,修筑城墙。次年,宁远城城墙修筑成功,宁远城也成为关外重镇,而袁崇焕也受到了商旅、百姓、将士、流民的拥护。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孙承宗和袁崇焕经过商议之后派兵将锦州、松山等地重新占据,并对这些地方进行修缮,至此宁远以外两百里重归大明。但与此同时,朝中的争斗同样激烈,魏忠贤一党招揽孙承宗失败后,孙承宗被罢职,接替他职位的是主张消极防守的高第,高第认为关外难守,不如早日撤出。于是他令军队全部撤出锦州、右屯等地,袁崇焕不愿意令收复的疆土沦丧,而且他认为,关外一旦失守,百姓不但要遭受迁徙之苦,宁远城也难以保全,便与高第进行争辩,但终究拗不过高第的一意孤行。

但是袁崇焕誓死不肯撤离宁远,两个人都无法说服对方,高第又不能强逼袁崇焕撤走,于是命人将锦州、右屯等地的军民尽数撤离,当地的大量米粟不得不丢弃,而撤离的过程中军民死者甚众,怨声鼎沸。心灰意冷的袁崇焕请求回去为父守丧,但遭到了拒绝。

得到孙承宗被罢免的消息后,努尔哈赤当即带兵攻打宁远,经略使高第和总兵杨麟屯兵于山海关,不打算对宁远城进行任何援助,袁崇焕见状写下血书,与诸将盟誓,誓死捍卫宁远城。此前后金兵打仗一般都是打到哪里抢到哪里,不会太担心粮食问题。针对这一点,袁崇焕使用坚壁清野的策略,在派人盘查奸细的同时,命人传令给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关守将杨麒,一旦有士兵逃往前屯和山海关,可就地斩杀。

随后,努尔哈赤放回被抓明朝百姓,让他们给袁崇焕传信,劝说袁崇焕投降,而袁崇焕回应努尔哈赤的是威力巨大的西洋巨炮。后金兵连续攻城两天,死伤惨重。亲征的努尔哈赤被炮石击伤,不得已只好退兵,宁远保卫战取得了胜利,宁远之战也成了努尔哈赤此生起兵以来的唯一一次败绩。

但努尔哈赤并没有带着后金士兵乖乖回大本营,而是杀到觉华岛,将觉华岛上数万军民统统杀死。袁崇焕分身乏术,没能对觉华岛进行救援。宁远保卫战胜利之后,袁崇焕因为在这次战役中居功甚伟,被封为右佥都御史,而高第则因为不予援助而遭到罢免。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明朝廷重设辽东巡抚,袁崇焕当仁不让担任辽东巡抚,但魏忠贤一派的党羽则前来和他一同任职,这引起了袁崇焕的不满,上书朝廷请求将他们调走。此外,在宁远保卫战之后,袁崇焕日渐骄横,与大将满桂发生冲突,袁崇焕上书朝廷请求调离满桂,于是朝廷下令召回满桂。可是经略王之臣想要留住满桂,于是上奏请求。这样一来,袁崇焕又和王之臣有了矛盾,大明朝廷担心武将失和威胁大局,于是将两个人调开,袁崇焕镇守关外,王之臣镇守关内。

这一年的八月,努尔哈赤病逝之后,袁崇焕派遣使者吊唁以刺探虚实,然后自己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皇太极,想要议和。这一年的十月,袁崇焕带人巡视过锦州等地之后,想要恢复之前被高第放弃的疆土。在一番巡查之后,袁崇焕上奏请求修复松山诸城,并派四万人马轮值,以坚固的城墙和大炮来抵御后金兵的侵袭,他的请求得到了朝廷允许。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皇太极同意议和,转而兴兵渡过鸭绿江进攻朝鲜,袁崇焕趁此机会修缮了锦州、中左、大凌三城,此时因为担心王之臣与袁崇焕不和,明朝廷把王之臣召回朝中,将关内外之事全部交给袁崇焕处理。这时朝鲜和东江总兵毛文龙都遭到金兵的攻击,他们同时向朝廷求援,袁崇焕接到命令之后一边派出水军增援毛文龙,一边派兵牵制后金兵力。朝鲜中途投靠后金进攻毛文龙,结果被毛文龙击败,后金军也被其击退。

皇太极从朝鲜退兵之后立刻带兵包围了锦州城,守城的赵率教一边紧闭城门,一边遣使求和来拖延时间,等待援军,但求和这套没起到什么作用,后金军的攻势越来越猛。袁崇焕自忖宁远兵力不能轻易调动,于是一边命尤世禄、祖大寿率领精锐骑兵四千绕到金兵后边与之决战,一边派出水军牵制后金兵力,又请求蓟镇等地发兵东护关门。明朝廷根据战况进行了一番调兵遣将,而袁崇焕在派兵支援锦州的同时,后金分出一支兵力来攻打宁远,袁崇焕带领将士排兵布阵,用火炮远攻,满桂、尤世禄、祖大寿等人与后金军短兵交接,虽然也是伤亡惨重,但终于将后金兵打退。

后金兵从宁远撤回锦州,继续对锦州城发动迅猛的攻势,尽管后金兵在攻城中死伤很多,却依然没能拿下锦州城,于是皇太极不得不撤兵。宁远、锦州保卫战再次取得胜利,这次战役在历史上被称为“宁锦大捷”。

可是在战后论功行赏的时候,满桂、赵率教等人都得到了丰厚的赏赐,而袁崇焕则因为魏忠贤一派党羽的弹劾其不对锦州进行救援之事,只加了一级官阶。朝臣为袁崇焕不平,而袁崇焕也在同年七月辞官归故里,他的职位被王之臣接任。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明思宗朱由检继位,魏忠贤一党被除去,袁崇焕被重新起用。年少的天子急功近利,对复辽之事十分殷切,朱由检召见袁崇焕时就提出了这个问题:“辽地的军民受侵扰已经十年有余,爱卿可有退兵复辽的良策?”袁崇焕说:“多蒙陛下信任,只要有陛下的鼎力支持,五年内便可收复辽东全境。”朱由检闻言大喜说:“只要你能收复辽东,你想要的无论是钱财、权势还是名誉,朕都可以满足你。”

而给事中许誉卿听了袁宗焕的话不禁心存疑惑,问道:“你说能在五年内收复辽东全境,那你到底有什么样的计划呢?”袁宗焕说:“我哪有什么计划呀,不过是看到皇帝对辽东战事这么上心,暂且用五年收复辽东的话来安慰安慰他罢了。”许誉卿听到之后万分震惊。这厮够不靠谱的,牛都吹到皇帝面前了,迟早得出事,便对他说:“你别看皇帝年纪轻,他可不傻,你怎么能随便应付他呢,万一他到时候真的要你如期兑现,你怎么办?”

袁崇焕想了想,也觉得牛吹大了,不太好收场,便上奏说:“五年之内收复辽东全境任务比较艰巨,需要户部、工部、吏部、兵部各方面的配合,朝廷上下也要高度配合才行。”可是朱由检还真把他的话当真了,连忙吩咐四部转运军饷、供应器械、选拔人才、调兵遣将,高度配合袁崇焕。

然而有了熊廷弼和孙承宗被人排挤、难以施展手脚的前车之鉴,袁崇焕担心自己远在关外,君臣见疑,在朝中难免会遭受他人诽谤和排挤。袁崇焕说出自己的担心之后,朱由检便在朝臣的建议之下将王之臣、满桂的尚方宝剑收回,转赐给袁崇焕,并将蟒袍玉带、银币等物赏赐给袁崇焕,让袁崇焕宽心,由此可见朱由检是多么的复辽心切。

如果说吹牛皮说五年可以复辽算是袁崇焕做的第一件蠢事的话,那立下五年复辽的军令状算是他做的第二件蠢事了。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宁远守兵因为军饷问题哗变,袁崇焕用计策平定哗变之后,上书请求将锦州、宁远合为一镇,并极力推荐祖大寿、何可纲、赵率教等人驻守锦州、宁远、山海关等地,袁崇焕称:“五年复辽的计划没有这三个人不行,要是五内之内没有复辽,我会亲手杀掉这三个人,自己再去请罪领死。”

袁崇焕的大饼画得很美味、很逼真,以至于朱由检仿佛能看到饼上撒着的芝麻粒,闻到饼上散发的香味。所以朱由检同意了袁崇焕的请求并将他加封为太子太保,赐给蟒袍玉带、银币。

袁崇焕在宁远丝毫没有懈怠,虽然他目前是春风得意,但五年复辽的目标如果实现不了,那等待他的下场就未可知了。因此袁崇焕一边加强军备,一边整饬边防,而且他很清楚两方交战拼的是综合实力,粮饷算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而东江总兵毛文龙虽然能够起到牵制后金军的作用,却也耗费掉了无数的钱粮,况且毛文龙本人也因为朝廷拖欠粮饷的事,把山东的文官得罪了个遍。

因此袁崇焕上书朱由检,请求派人来管理一下毛文龙一部的军饷,毛文龙当然不愿意让那些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在身边指指点点,所以他上书抗议。此外,在对待后金的态度上,两者也有明显的分歧,袁崇焕主张求和,而毛文龙却时不时带兵去后金后方打劫一番,煽动一下后金统治之下的辽民,跟他一块儿反抗后金。

努尔哈赤去世前三个月,毛文龙派兵袭击鞍山驿,鞍山驿离后金都城沈阳不足二百里,努尔哈赤连夜赶回沈阳,诸王也连忙发兵鞍山驿。没过多久,毛文龙又派出兵马袭击了离沈阳不过百十里的萨尔浒城,努尔哈赤不得不连夜躲避。有这样的威胁,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哪里还有心思去远征?满人视毛文龙为患,在史书中直言道:“文龙一日不除,则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安。”

然而袁崇焕想要跟后金议和,必须让毛文龙消停,但关键是毛文龙不归袁崇焕管,而是由山东登莱节制,他要是看不惯毛文龙就只能上书给皇帝,但打小报告什么的对于毛文龙来说根本就是不疼不痒的事。毛文龙又是个将才,立下过卓越功勋,现在正值用人之计,朱由检肯定不愿意除掉毛文龙,那怎么办?先斩后奏呗!

“己巳之变”示意图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五月,袁崇焕以阅兵为名,用手中的尚方宝剑逮捕了同样拥有尚方宝剑的毛文龙,并当众宣布了毛文龙的十二条罪状,就地斩杀毛文龙。袁崇焕此举激起了朝廷上下的不满,为了防止毛文龙的部下发动叛乱,袁崇焕上书增加了他们的饷银,兵员减少了,饷银却增加了,朱由检再不会算账,也多少会在心里犯嘀咕,但一看既然是袁崇焕奏请的,那就准了吧!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的十一月又发生了“己巳之变”,皇太极率领着十万后金兵绕道蒙古,迅速攻陷遵化,京师大受震动,连忙下诏令各路兵马勤王。袁崇焕带着祖大寿、何可纲等人入关,并在所经过的蓟州、抚宁、永平、迁安、丰润、玉田各城分兵留守。朱由检知道后甚感宽慰,让袁崇焕统领各路援军,袁崇焕带领着关宁军镇守蓟州,并承诺朱由检:“必定不会让敌人越过蓟西。”

但后来由于袁崇焕指挥失误,把赶到的各路兵马部署到了其他防线,使得皇太极在没有遭遇任何阻拦的情况下直接通过了蓟门关天险,接连攻下京城东面屏障玉田、三河、香河、顺义等县,并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焕没有派兵追击,而是由另外一条路赶到了北京。等他赶到时,后金部队已经在北京城外肆虐了四天。

这个时候朱由检召见袁崇焕,并赐予他锦衣玉食以做安慰,袁崇焕以兵马长途奔波、过于劳累为由多次请求入城休整军队,都遭到了拒绝,因为明朝的规定就是勤王的援军不得入城,只能在城下作战。袁崇焕只好将军队驻扎在城外,与后金军交战时,双方互有伤亡,后来后金军在火炮的威力之下不得不撤兵。

京城的危机解了,而袁崇焕的危机也悄然而来。袁崇焕身为蓟辽督师,既没有将后金军阻于长城之外,又没有如他所承诺的那样不让敌人越过蓟西,而且在敌人越过蓟西之后他也没有追击,而是在天子脚下才与敌进行对决,让京城之外的权贵绅民惨遭刀兵之祸。而且袁崇焕还多次不顾禁令要求入城休整军队,这不仅让朝廷上下怨言四起,诽谤袁崇焕与后金勾结在一起,放了后金军入关,就连皇帝也是疑虑重重。

于是朱由检召见袁崇焕,向他讨说法,袁崇焕却不能说出所以然来,朱由检只好将他停职收监。朱由检这时并没有想要杀掉袁崇焕,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崇祯明白袁崇焕非杀不可,原来袁崇焕被收监之后,驻守城外的关宁军立刻放弃防守而开始返回山海关。这样一来事情就闹大了,军队居然敢不听皇帝的号令,袁崇焕拥兵自重的谣言算是坐实了,加上他没有在蓟门关阻止后金军本来就是失职,又擅杀大将毛文龙,瓦解了东江兵力,使后金军远征没了后顾之忧,然后与后金政权议和、市米资敌等一条条罪名加下来,袁崇焕百死莫赎。终于,在魏忠贤遗党的弹劾之下,袁崇焕迎来了自己生命的终结。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袁崇焕被以磔刑处死,他的家人也惨遭流放。临刑前,袁崇焕作下了最后一首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的死对大明来说是自毁长城,因为大明不光失去了一位具有军事才能且忠于大明的爱国将领,而且他死后一大批抗金将领纷纷投降后金,没有投降的将领也心有戚戚焉,没了与敌兵誓死相搏的勇气,相比之下还是自己的命重要些,毕竟袁崇焕的前车之鉴就在那儿摆着呢,谁知道自己会不会变成第二个袁崇焕!袁崇焕死后,大明王朝彻底没了自救的机会,这个腐败黑暗的王朝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 SlH6VBCzsqYVJFAH9lc2gmSzjTnCTnq0l1FdpB2AR91p+CQn+KBeLESfwgJlh/U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