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完美的人生只是幻想

美国有位伟大的雕刻家是一位完美主义者,他认为任何值得去做的事情都要做得完美。他所完成的雕像,让人叹为观止,人们几乎难以区分哪个是真人、哪个是雕像。有一天,死神告诉这位雕刻家:他的人生终点即将来临。

雕刻家非常伤心,因为他和所有人一样,也害怕死亡的降临。他苦思冥想了很久,最终想到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他先后雕刻出了11个自己的雕像。当死神来敲门的时候,他藏在了那11个雕像之间,屏住了呼吸。

看到12个一模一样的人,死神感到困惑,他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不知道该如何分辨哪个才是真正的雕刻家!他从没听说过上帝会创造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唯一的。

这该怎么办?死神无法确定自己究竟该带走哪一个?而他只能带走一个……死神无法做出决定,于是带着困惑回去了。

来到天堂,他问上帝:“为什么会有12个一模一样的人,而我要带回来的只有一个,我该如何选择?”

上帝微笑着把死神叫到身旁,在他耳旁轻轻地说了一句话。

死神半信半疑,问上帝:“真的有用吗?”

上帝笑着回答:“不用担心,你试了就知道。”

死神来到那位雕刻家的房间,往四周看了看,说:“先生,虽然这些雕像看起来非常完美,但是我发现这里还有一点瑕疵。”

这位追求完美的雕刻家一时忘了自己面临的危险处境,立即走出来说:“哪里有瑕疵?”

死神笑着说:“哈哈,我终于抓到你了,‘完美’就是瑕疵。天堂都没有完美的东西,更何况是在人间。走吧,你的死亡时刻已经到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达到完美的境界,这是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原动力,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间万物没有什么是绝对完美的,人自然也不例外。

完美只是最美好的幻觉,而不是最美好的理想,它给人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但是却没有指明道路,或者说它本身就无法给出一条有效的路径,所以缺陷终究还会存在,并且不能全部被抹杀。既然完美不是世界的本相,那么人又何必执着于此呢?何不放下这不切合实际的妄念,活得更洒脱一些?

日本作家仓冈天心的《茶之书》中记载着这样一则小寓言,一位茶师让儿子打扫庭院,结果儿子扫了一遍又一遍,努力将庭院打扫得一尘不染,茶师见到后,却很不满意,他走到庭院中,使劲摇动一棵枫树,结果树叶落了一地,然后他告诉儿子说:“庭院整洁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不能丧失美感。”

一件事如果做得太过苛刻了,那么也就丢掉了美和自然,一个人太过追求完美,那么也就失去了“美”,即一个完美的东西本身就不是完美的,这像是一个悖论,不过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缺陷就是支撑美存在的条件之一,美也需要一些缺点来点缀。

断臂的维纳斯引发了无数人的猜想,这残破的断臂的确是一个缺憾,但不可否认,恰恰是断臂使维纳斯成为了雕塑中的极品。人们常常感慨睡莲卧于淤泥烂沼之中,实在与高洁的身份不相映衬,殊不知离开了淤泥,睡莲将会永远地睡去,更别谈什么高洁与美丽。缺陷与美并存,而且你的缺陷也许恰恰就是你的优势,更是提升形象的一个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助力。

那些完美主义者误解了世界的真相,违背了世界最本质的规律之一,错误地把完美当成一种至高无上的理想。完美实际上只是一种幻想,而且这种幻想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因为完美主义者总是具有强迫性心理,这种强迫性心理会造成心态上的失衡,给别人和自己都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从而影响事物的发展,最终的结局就是:越想要得到的,反而会越容易失去。

中国有句古训叫“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说的是那些看似完美的东西往往存在很大的漏洞,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在一个度上,追求完美也是如此。一个人可以不断完善一件事情,但是力度不要用得太过,以至于越是追求完美反而越是不完美。

哈佛家训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泰勒·本·沙哈尔开设的“积极心理学”课程,被哈佛学生们推选为最受欢迎的课程。泰勒博士在他的课上教育学生“可以追求卓越,但不要完美主义”,他说:“完美主义者最终连自己的成就都拒绝了。在那些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拥有,但却不幸福的人身上,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如果我们的梦想仅仅是拥有一个完美人生,那我们必将遭遇失望与沮丧,因为这个梦想在现实世界中终将破碎。” 6/PZEdeZRzSh6BIxLbaBrlZ27lUcpvUxCPrhHZhzzbDShRpLITmSp0kojlEycQq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