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维京之灾——龙头战舰阴影下的盎格鲁-撒克逊诸国

在盎格鲁-撒克逊诸国长达400年的关门恶斗接近完结时,龙头战舰的阴影突然出现在了寒冷的不列颠东北部沿海地区。英国史料中第一则关于北欧海盗的记载出现在789年。这一年,小股北欧人在多赛特郡(Dorset)沿海登陆,并因税赋问题与当地官员发生流血冲突。仅根据这则记录我们很难判断此事的性质,因为北欧沿海地区的居民劫掠成性,但偶尔也会经商。无论如何,此事都揭开了此后英国历史延绵两个世纪之久的“维京之灾”。

“维京”(Viking)一词来自一度盛行于北欧的卢恩文字,意为“来自海湾的人”,后逐渐成了欧洲大陆对斯堪的纳维亚及日德兰半岛居民的泛称。当然,并非所有来自该地区的民众都是海盗,大部分时候,这地区的人和欧洲其他地区的人一样,以农耕、渔猎和放牧为生,但北欧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令维京人常年为生存和温饱而奋战。

大文豪茅盾曾感慨:“北欧神话是庄严而富有悲剧性的。这也是与自然斗争而仅得生活的北欧人所想象的必然结果。”常年的冰封、不时窜出丛林的猛兽、可怕的海侵和喷发的火山,共同构成了“诸神黄昏”般的末日记忆。冰霜巨人压垮了彩虹之桥,“魔狼”芬里厄吞噬了“众神之父”,巨大海蛇耶梦加得的血液淹死了雷神托尔,而“火云邪神”史尔特尔抛向天空的“胜利之剑”最终将整个奥丁神国化为灰烬。面对宛如炼狱般的故土,北欧男丁们只能选择以维京之名出海闯荡。

动身前往美丽的新世界后,维京人才发现诸神给予他们的是何等慷慨的馈赠:高大笔直的橡树可以轻松打造成灵活轻便又很耐风浪的战船,蕴藏丰富的铜铁矿石可以铸造出锋利坚固的剑斧甲胄,而严酷的自然环境更锤炼出了他们强健的体魄和骁勇无畏的精神。大约从6世纪开始,波罗的海沿海地区便成了维京人的天然猎场。但那里居住的同样是依赖于刀耕火种的原始部族,维京人很快便陷入了抢无可抢的窘境。现实的无奈促使他们建造更大的战舰,雕饰狰狞恐怖的龙头,秣兵厉马向着更辽阔的未知世界进发。

◎ 以现代工艺复原的维京战船

◎ 北欧海盗使用的武器复原图

793年6月,维京人出现在英格兰东北海岸的林狄斯芬岛(Lindisfarne Island),袭击并掠夺该地的修道院,屠戮并掳走了大量教士。林狄斯芬岛修道院的损失不算惨重,但由于当时的修道院作为神学机构独立于世俗政权外,因此这一案例日后不断被基督教世界提及,作为维京人残暴无良的直接证据。此事更引起了与林狄斯芬岛一海之隔的诺森布里亚王国的高度警觉。一年后,维京人在袭扰芒克威尔茅斯修道院(Monkwearmouth–Jarrow Abbey)时,遭到诺森布里亚王国军队的迎头痛击。据说其头目之一就地被杀,余者逃上战舰才保住了性命。

客观来说,8世纪末维京人对欧洲各地的袭扰仍停留在部族甚至家庭的规模,往往只有一两艘战舰和几十人马出动,一抢到财物便迅速撤走。对不列颠的盎格鲁-撒克逊诸国而言,这不过是皮肤之疾。但随着丹麦、挪威和瑞典等地封建化程度的加剧,传统部族逐渐凝聚成了国家级的政治军事集团,最终在野心勃勃的国王和军事首领指挥下,吹响了维京人冲向整个欧洲大陆的号角。

◎ 采取单舰行动的早期北欧海盗

836年,由35艘战舰组成的维京军团在威塞克斯沿海登陆。以每艘战舰荷载40人计算,这股维京人的总兵力约1400人。但就是这样一支规模并不惊人的部队,却在卡汉普顿(Battle of Carhampton)击败并屠戮了英格兰新一代霸主、威塞克斯国王埃格伯特的主力部队。之所以出现这种“维京不满千,满千不可敌”的局面,倒不是因为北欧海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而是因为自796年麦西亚国王奥法去世后,盎格鲁-撒克逊诸国之间开始了新一轮血腥的洗牌,导致其内耗过重。

实际上,麦西亚一家独大的局面早已令其余诸国贵族心存不满,但令奥法的继任者们没有想到的是,首先举起叛旗的竟然是积贫积弱的威塞克斯王国。威塞克斯地处不列颠西南部,自立国以来便不断遭到周边强国的压制。786年,威塞克斯国王驾崩前本欲传位于肯特国王子埃格伯特(Egbert of Wessex,775—839年),不料麦西亚国王奥法横加干涉。

埃格伯特到手的王位不仅被人夺去,也无法在不列颠立足,被流放欧洲大陆长达13年。但正是在这13年里,埃格伯特傍上了查理曼大帝这棵大树,还迎娶了查理曼的小姨子丽特珮嘉(Redburga)。

一番秣兵厉马之后,埃格伯特于802年重返不列颠。他首先夺回了本应属于自己的威塞克斯王位,随后串联东盎格利亚,掀起了一场反抗麦西亚暴政的狂潮。至825年,埃格伯特已将东盎格利亚、苏塞克斯、埃塞克斯、肯特四国收入囊中,不列颠南部形成了威塞克斯与麦西亚王国及其附庸诺森布里亚两强对峙的局面。

825年,埃格伯特率军与麦西亚王国展开决战。829年,他逼迫麦西亚国王威格拉夫(Wiglaf of Mercia,?—839年)承认自己的宗主地位。至此,威塞克斯取代麦西亚成了七国共主,但连年的激战也耗尽了诸国的气血。在盎格鲁-撒克逊人忙于内斗的同时,威尔士人和皮克特人不断袭扰边境地区,令埃格伯特疲于奔命。830年,麦西亚脱离埃格伯特的控制再度宣布独立,令埃格伯特短暂的统一局面结束。

◎ 威尔士人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边境冲突

因此,在卡汉普顿的战场,倦怠的威塞克斯军队面对气势汹汹的北欧海盗一败涂地也在情理之中,尽管两年后埃格伯特在兴斯顿唐之战击败了维京人与威尔士人的联军,但面对不断涌来的龙头战船,盎格鲁-撒克逊诸国均很乏力。为了便于南下劫掠,841年,北欧海盗在爱尔兰的东部海岸建立了著名的据点——都柏林(Dublin)。

851年,由350艘战舰组成的北欧海盗大军进攻坎特伯雷和伦敦,击败了麦西亚国王布里特伍尔夫(Beorhtwulf of Mercia)。这一年,北欧海盗们首次在泰晤士河口过冬。对这些宿敌的灾星,散居于威尔士、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凯尔特后裔颇为欣赏,在诗歌里恭维他们为“性格爽朗、骁勇善战的北国先生”。面对山河残破的危局,盎格鲁-撒克逊人翘首期盼着救世主的出现。鉴于民众有这样的心理需要,战绩平平的威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 Alfred the Great,849—899年)于是被供上神坛,成为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

◎ 阿尔弗雷德大帝的塑像

阿尔弗雷德是威塞克斯“中兴明主”埃格伯特的幼孙,由于其父埃塞尔沃夫(Æthelwulf of Wessex,?—858年)膝下还有三个儿子,因此他长期不被看好,自幼便被送往罗马呆在教皇身边。如无意外,阿尔弗雷德很可能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主教。但一次宫廷政变彻底颠覆了他的人生。855年,埃塞尔沃夫的次子趁父亲前往罗马朝圣之际密谋篡位。这起阴谋虽然因得不到国内贵族的支持而流产,却令埃塞尔沃夫不再信任几个已经成年的儿子。他将阿尔弗雷德带回国内的同时,改立了遗嘱,声明在自己身后,威塞克斯王国将按照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由四个儿子继承。

在头两位兄长执政时期,阿尔弗雷德表现得默默无闻,甚至一度以身体欠佳为由,前往爱尔兰疗养。由于当时的爱尔兰已处于维京人的控制下,因此阿尔弗雷德此行日后被赋予了孤身卧底的神化色彩。英格兰的很多民间传说都描述了阿尔弗雷德以吟游诗人的身份与维京海盗打成一片的故事。但客观来说,阿尔弗雷德在爱尔兰的行动未必只是刺探情报,从事一些秘密的外交活动当时也是在野王子的本分。阿尔弗雷德父兄执政时期,威塞克斯与各路维京人马可谓无岁不战。虽然双方旗鼓相当,各有胜负,但巨大的军费压力却令威塞克斯陷入国库空虚的窘境。因此,如何体面地结束战争成了君主面临的首要问题。

854年,声名狼藉的维京领主拉格纳·洛德布洛克(Ragnar Lothbrok,约810—865年)率领5000人围攻巴黎,查理曼大帝之子“秃头查理”(Charles le Chauve,823—877年)奉上了7000磅黄金“买平安”。当时,阿尔弗雷德恰在秃头查理的宫中做客。依葫芦画瓢,与盘踞在爱尔兰的维京人也和谈,阿尔弗雷德似乎还是有信心的。但双方还没来得及谈出个所以然来,一起意外的海难就令各路维京大军加紧了对盎格鲁-撒克逊诸国的攻势。

◎ 美剧《维京传奇》海报

◎ 854年,维京大军围攻巴黎

865年,拉格纳·洛德布洛克在不列颠附近海域遭遇海难,漂流至诺森布里亚王国领地后被酷刑处死。诺森布里亚王国饱受维京海盗的袭扰,处决洛德布洛克也算明正典刑。但洛德布洛克的几个儿子皆是一世之雄,纷纷起兵前来复仇。其中闹得最凶的是他的三儿子——“无骨人”伊瓦尔(Ivar the Boneless,约830—873年)。伊瓦尔的骨骼自幼发育不健全,以至于无法独立行走,但他却引领了维京海盗策马冲锋的风潮。866年,伊瓦尔统领的维京大军在诺森布里亚沿海登陆,随即沿着昔日的罗马大道快速推进,迅速合围了诺森布里亚王国首都约克,本就措手不及的诺森布里亚军队又中了伊瓦尔的诱敌之计,在约克城外全军覆灭。据说,伊瓦尔用维京的传统刑罚“血鹰”,从诺森布里亚国王的胸腔中掏出了对方还在悸动的肺,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覆灭了诺森布里亚的伊瓦尔并未就此满足,随后他又率领大军杀入麦西亚境内。此时,威塞克斯的王位已经落到了阿尔弗雷德的三哥艾塞尔雷德(Æthelred of Wessex,847—871年)手中。尽管麦西亚与威塞克斯昔日龃龉不断,但唇亡齿寒,因此艾塞尔雷德还是带着四弟阿尔弗雷德进入麦西亚境内抵御维京人的进攻。在诺丁汉地区(Nottingham)展开一段时间的对峙后,阿尔弗雷德终于斡旋成功,为盎格鲁-撒克逊诸国赢得了两年宝贵的和平时光。

870年,伊瓦尔卷土重来,率先拿东盎格利亚王国开刀。气势如虹的维京大军轻轻松松便毁灭了这个王国的军队,将其国王爱蒙德(Edmund the Martyr ,?—870年,因其死法与耶稣十二门徒之一圣塞巴斯蒂安相仿,因此又被称为殉教王)乱箭射死。面对维京军队咄咄逼人的兵锋,艾塞尔雷德、阿尔弗雷德两兄弟不得不分头迎战。但在关键的梅雷顿战役,威塞克斯军队一败涂地,国王艾塞尔雷德身中枪伤,最终不治身亡。就在局面危如累卵之际,伊瓦尔突然撤回爱尔兰的巢穴——都柏林,并在一年后与世长辞。“无骨人”伊瓦尔及其父洛德布洛克在欧洲历史的长河中只能算籍籍无名的小人物,但在维京人的世界里却是传奇,是北欧诸神在人间的代言。随着他们的陨落,那个充满英雄主义的时代也渐行渐远。

871年,从哥哥手中接过王冠的阿尔弗雷德,迎来了自己人生中最为严峻的挑战。这一年,威塞克斯军队与来犯的各路维京人马恶斗连场,其中军团级的会战便有8次(一说9次)。从《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 (Anglo-Saxon Chronicle) 记录的其中6场会战的结果来看,维京人四胜二负占据着明显优势。一些史料甚至宣称威塞克斯军队已经全军覆没。但力量的天平却在这样血腥的拉锯中逐渐向着对阿尔弗雷德有利的一方倾斜。

长期以来,维京人在不列颠横行无忌,除借助了龙头战船的机动性,很大程度还得益于盎格鲁-撒克逊诸国被称为刻尔的自耕农阶层的崩溃。随着贫富差距的日益加大,昔日有土地的刻尔逐渐沦为依附贵族的农奴。此举不仅导致各王国税赋收入的下降,更令可用于征募的兵源枯竭。这些问题,阿尔弗雷德之前的盎格鲁-撒克逊诸国的统治者并非没有觉察,但他们一味强调平均地权的努力收效甚微。

阿尔弗雷德则选择了因势利导,他首先承认各地贵族领有超额土地 的现状,并册封他们为“塞恩”(thegn,一般译为“领主”)。塞恩名下的土地和农奴均受国王的认可和保护,但他们也肩负着动员家族所有力量为王国而战的义务。

◎ “无骨人”伊瓦尔

◎ 阿尔弗雷德大帝、塞恩领

除了推行塞恩制度,强化威塞克斯王国的常备军建设外,阿尔弗雷德还将目光投向了教会。其父埃塞伍尔夫执政时期,威塞克斯王国为了赢得罗马教会的支持,允许教会向其治下各行各业征收原先只针对犹太人的“什一税”,甚至娼妓也不例外。此举虽然极大损害了普通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利益,但曾在罗马定居多年的阿尔弗雷德深知教会绝不会轻易吐出这块到嘴的肥肉。与其强行取消什一税,不如要求教会力量也投身抵抗维京入侵的战争。事实上,早在奥法统治麦西亚的时期,盎格鲁-撒克逊各国便已颁发特许状给各地修道院,允许其自行组织武装来抵抗“海上异教徒”的袭扰,但当时维京入侵的形势没有后来那么严峻。随后,面对维京人所过之处被焚毁的修道院废墟,众多修士和神父也拿起武器,加入了阿尔弗雷德的军队。

借助新兴的塞恩阶层和教会两大势力的鼎力支持,威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挺过了即位后的艰难岁月。针对维京人长于野战不善攻坚的战术短板,阿尔弗雷精密测量和勘察后,在国内各城镇修建了城墙。以温切斯特为例,鉴于每名士兵可以防守4.23英尺(约1.3米)的城墙,因此拥有2400户居民的温切斯特(Winchester)建造了一条周长为9954英尺(约3000米)的城墙。与此同时,阿尔弗雷德规定任何两个城市的距离不得超过20英里,这样行军途中部队就可以朝发夕至,不用担心在野外露营而遭受到维京人的突袭。

◎ 海战中,维京人的骁勇无从施展

如果说修建城墙是阿尔弗雷德为了抵抗维京入侵所铸就的坚盾,那么,仿照维京人战船的样式打造的强大海军便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刺向对手咽喉的利剑。维京人的战舰虽然大小不一,但一般不超过40只划桨,阿尔弗雷德所建造的战舰则统一拥有60只划桨。正是凭借战舰体积和载员上的优势,882年,阿尔弗雷德首次率领舰队出海便取得了俘获4艘维京战船的战绩。此后,阿尔弗雷德再接再厉,不断在海上歼灭来犯的维京人舰队。

◎ 阿尔弗雷德统治晚期的不列颠局势

经过一番励精图治,阿尔弗雷德虽然收复了包括伦敦在内的大片失地,但也不得不在878年与维京国王古思伦签署合约,承认对方在诺森布里亚、麦西亚、东盎格利亚三个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废墟的占领区,同时每年还奉上一笔不菲的“岁币”。维京方面付出的不过是空洞的和平承诺。阿尔弗雷德国王亲自为古思伦洗礼后,维京人宣布皈依天主教。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除了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无力支撑巨大的战争消耗,以及瘟疫、饥荒对威塞克斯王国的困扰外,更为重要的是,维京海盗此时改变了昔日盛夏乘船而来,在冬季来临之前返回北欧的劫掠模式。他们携家带口开始在不列颠群岛长期定居。对于那些几乎先天就是军营和堡垒的维京营地,盎格鲁-撒克逊人同样无力迅速攻克。在这种势均力敌的局面下,阿尔弗雷德只能选择屈辱的和平。

一纸和平协定当然无法挡住维京人扩张的欲望。纵观阿尔弗雷德执政时期,维京人的入侵从未真正停止过。但昔日盎格鲁-撒克逊诸国各自为战的局面得以改善,因此,阿尔弗雷德被视为第一个真正统一了英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君王。他力挽狂澜的功绩成了英格兰历史的一盏明灯,照亮了那段盎格鲁-撒克逊人看不见未来的黯淡岁月。

899年,阿尔弗雷德因病去世,享年51岁。其子“长者”爱德华(Edward the Elder,874—924年)即位后,一度试图从北方打开收复失地的新局面。具体的执行者却是他的姐姐——“麦西亚贵妇”埃塞尔弗列塔(Lady of the Mercians,Æthelflæ,870—918年)。利用定居的维京集团内部各派的勾心斗角,埃塞尔弗列塔一度在诺森布里亚的故土开疆拓土。可惜天不假年,918年,埃塞尔弗列塔因病去世。她的死同时也宣告盎格鲁-撒克逊光复故土热情的熄灭。以“长者”爱德华为首的盎格鲁-撒克逊贵族开始习惯与维京人和平共处。

◎ 反映维京人在英国定居的邮票

◎ 通过工艺复原的维京长屋

◎ 战场上的“麦西亚贵妇”

无独有偶,911年,在与不列颠一衣带水的欧洲大陆,法兰克国王查理三世(Charles III le Simple,879—929年)也与维京首领罗洛(Rollo,846—930年)签署了《埃普特河畔圣克莱尔条约》(Treaty of Saint-Clair-sur-Epte),将塞纳河入海口一带交给维京人管理。至此,大批以海上劫掠为生的维京海盗成了拥有广袤土地的领主。他们自称“诺曼人”,在法兰克北部通过割据得来的大片领土因此得名为“诺曼底”。

在更为遥远的东欧平原,维京人逆第聂伯河南下,征服了当地的斯拉夫民族,建立以基辅为中心的留里克王朝,在那里,他们被称为“瓦良格人”或“瓦兰吉亚人”。据称,907年,各路“瓦良格”贵族曾纠集2000艘战舰和80000人的大军试图从黑海方向进犯君士坦丁堡。但这支看似无可匹敌的大军,却最终在拜占庭王室的银弹攻势下瓦解,大批维京武士从此成为拜占庭帝国的雇佣兵。

◎ 诺曼人的开国领袖罗洛

◎ 拜占庭军中的维京雇佣兵

就在海峡对岸的诺曼底王国一片欣欣向荣之际,不列颠群岛的盎格鲁-撒克逊和维京海盗却陷入了决裂状态。面对日益衰弱的盎格鲁-撒克逊诸国,维京海盗以敲诈赎金为目的,展开周期性入侵。遇上这样贪婪无度的恶邻,阿尔弗雷德大帝的继承者们陷入了要么倾国决一死战,要么花钱消灾的两难抉择。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支付了相当于上千万英镑的丹麦金后,盎格鲁-撒克逊诸国试图在1009年孤注一掷,打造一支舰队与维京人决战海上。但这支舰队尚未与对手接触便败给了风暴和内讧。最后,在维京战斧的威胁下,阿尔弗雷德大帝的后裔让出了王位。 N530uIbBL2huGxeL4IioYuzLo/VR1hRqcR6njRruXgy9p5w7VHgcZWglXCrI+b/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