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冰与火之歌

1996年,美国文学巨匠乔治·马丁(George Raymond Richard Martin)推出了长篇奇幻史诗《冰与火之歌》 (A Song of Ice and Fire) 的首部曲——《权力的游戏》 (Game of Thrones) 。凭借着瑰丽的想象、宏大的视野以及别具一格的文风,这部作品一经推出便风靡欧美,随即又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在全世界收获了诸多拥趸。如先贤所云:“小说是文化的折射,而文化则是历史的投影。”《冰与火之歌》虽然名义上是一部架空小说,但细心的读者仍发现,那些发生在名为维斯特洛(Westeros)大陆的故事,与现实中大不列颠的历史存在着某种关系。

根据《冰与火之歌》的描述,维斯特洛东依颤抖海(Shivering Sea)和狭海(Narrow Sea),西临日落之海(Sunset Sea),南接夏日之海(Summer Sea),北方则是冰雪覆盖的永冬之地(Lands of Always Winter)。尽管其南北长3000英里(4828.032千米)、东西宽900英里(1448.4096千米),面积与现实世界中南美洲的面积相当,但其形状,却几乎是大不列颠群岛的横向镜面翻转。

在乔治·马丁笔下,最早一批定居者是于12000年前借由名为多恩之臂(Arm of Dorne)的大陆桥抵达维斯特洛的先民。但由于其乱砍滥伐破坏了当地繁茂的鱼梁木(Weirwood)森林,维斯特洛大陆的土著精灵——森林之子愤而以魔法破坏了多恩之臂,最终导致维斯特洛大陆自此孤悬海外。这则神话故事虽然只是小说家言,却也符合不列颠群岛的历史。

在距今300万年前的第四冰河期,巨大的冰川覆盖着整个北半球。早期的人类追逐野兽时可能通过由于海平面降低而形成的大陆桥,往来于今天被称为英吉利海峡的低洼地带。1935年,英国考古学家在距离伦敦18英里的肯特郡(County of Kent)斯旺斯科姆村(Swanscombe)一所教堂的砾石坑中,发现了距今约20万前的早期智人遗骨化石。从此,不列颠群岛的第一批定居者被命名为斯旺斯科姆人。

在斯旺斯科姆人的遗骨化石附近,考古学家还发现了诸多在当地早已消失的大象、犀牛等生物化石。考古学家们据此推测,当时的不列颠群岛的气候远比今天温暖,因此在泰晤士河流域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狩猎场。斯旺斯科姆人的猎手们可能由此被吸引,从欧洲大陆迁居过来。不过,斯旺斯科姆人在不列颠群岛的分布并不广,至今仅在英国南部发现四处遗迹,因此他们的生存状态只能从少数出土的石器工具和烧制的木矛中窥测一二。

斯旺斯科姆人之所以龟缩于泰晤士河流域,除了贪恋当地丰富的动物资源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此时的不列颠群岛仍被寒冷的北极苔原覆盖着。在距今约11万年开始的“末次冰期”,冰雪几乎覆盖了英伦三岛。在年平均气温均为8摄氏度的严寒中,脆弱的文明火种艰难地维持着那微弱的光亮和温度。

直到距今12000年前,气候才逐渐转暖。人类活动的痕迹再次出现在了不列颠群岛的遗迹中。借助冰雪消融、万物复苏,手持旧石器时代晚期复合工具的先民们逐渐填满了整个英格兰和威尔士的蛮荒之地。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的早期人类开始在英国各地建造原始房屋。1823年,英国牛津大学的地质学教授威廉姆·巴克兰德(William Buckland),在威尔士南部的高尔半岛发现了英国最早的人类墓葬。由于墓坑中发现了红赭石粉和象牙饰品,考古学家一度称死者为“帕维兰红粉佳人”(The Red Lady of Paviland),但最后经确认这具遗骨的性别为男性。

这一时期不列颠群岛的先民们依旧以渔猎为生。但随着荒原被茂密的森林取代,原先体态庞大的大象和犀牛逐渐绝迹。为了追逐奔驰于密林中的爱尔兰大角鹿(Megaloceros giganteus) 等生灵,弓箭—这一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人类发明在不列颠群岛逐渐普及,并在日后的演进中成了当地居民的招牌武器。

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开始,不列颠群岛进入农耕时代。在今天英格兰最大的湖泊——温德米尔湖(Windermere)附近,考古学家发现了当地居民饲养牛羊猪狗的定居点遗迹,因此这一时代的不列颠农耕文明被命名为“温德米尔土丘文化”。除了养殖业外,还在当地发现了前民采用犁耕方式种植野生小麦的痕迹,加上约克郡等地出土的原始陶器,足以证明此时的英格兰大地上已经出现了新石器时代文明的曙光。

◎ 爱尔兰大角鹿的复原图

约公元前3000年,泰晤士河沿岸出现了以土埂围起的原始村庄。另一种用途至今存疑的人工建筑群也在英格兰南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那就是现今仍矗立于伦敦西南100千米处的索尔兹伯里平原(Salisbury Plain)上,以巨石圆阵(Stonehenge)闻名的石林、石圈。在英格兰,类似的石林总计发掘了980余处。其具体用途有集体公墓、部落医院、祭坛圣地等多种说法,古代先民将重达数吨的蓝砂岩从南威尔士开凿出来运抵英格兰,再打造成石柱的过程也令人匪夷所思。因此,自巨石圆阵被发现以来,便一直有好事者将其与超自然力量联系在一起,各种玄之又玄的传闻更是多如牛毛。

◎ 用途至今仍存疑的巨石圆阵

◎ 关于巨石圆阵的中世纪油画

一般认为,石林、石圈的建造者来自北非。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身材短小、皮肤稍黑、头颅狭长的北非移民,经伊比利亚半岛进入欧洲大陆,并通过在今天法国北部布列塔尼半岛的定居点逐渐向不列颠渗透。由于他们长期盘踞在伊比利亚半岛,因此欧洲史学家普遍称他们为“伊比利亚人”。由于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伊比利亚人拥有高超的航海技术,有史学家认为,连接不列颠群岛和欧洲大陆的陆上通道在公元前1000年之前仍未被海洋淹没。

在漫长的新石器时代,创造了璀璨农耕文明的古伊比利亚人无疑是不列颠群岛南部的主宰。宏伟的巨石阵究竟是古代天文台的遗迹还是显赫家族的墓地,已经毫无意义。公元前500年左右,一群金发碧眼的“侵略者”闯入了古伊比利亚人的家园,他们便是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脉地区的凯尔特人。早已习惯了田园牧歌生活的古伊比利亚人,自然不是向来以好战而闻名的凯尔特部落的对手,只短短数百年的时间,凯尔特人便成功用自己的叶形剑将古伊比利亚人数千年的文明积累扫荡一空。

从爱尔兰等地广泛流传的凯尔特神话中,世人不难看出凯尔特人“强取胜于苦耕”的民族特性。伊比利亚人并非凯尔特人疯狂扩张的唯一受害者。公元前390年前后,凯尔特人洗劫了处于襁褓中的罗马文明。公元前279年,凯尔特人首领布鲁图斯(Brutus)率军攻破希腊人依为长城的温泉关,并亵渎了奥林匹亚山上的宙斯神庙。

◎ 被美化为特洛伊后裔的凯

◎ 布鲁图斯洗劫宙斯神庙的想象图

自诩为“不败勇者”的布鲁图斯最终在与希腊人的战争中伤重而死,他所纠集的大军也随即陷入了分裂。满载着战利品的凯尔特人返回了他们在欧洲的主要聚居区—高卢(Gaul)。这段历史在后世英国御用历史学家蒙茅斯的杰佛里(Geoffrey of Monmouth)撰写的《不列颠诸王史》 (Historia Regum Britanniae) 中,竟然成了“特洛伊后裔”布鲁图斯领导遗民的《出希腊记》。

死于马其顿的布鲁图斯在《不列颠诸王史》中,带着从希腊讹诈来的金银和美女一路扬帆,经由地中海来到了法国北部,并大言不惭将凯尔特人征服不列颠群岛说成是月之女神戴安娜(Diana)的指引。只是不知道在罗马神话中改名为朱庇特(Jupiter)的宙斯先生会作何感想。在与当地被称为“高卢人”的凯尔特部落多次交战后,布鲁图斯虽然屡战屡胜但不忍多杀,于是决定转进与高卢一衣带水的海岛,并以自己的名字将其命名为“不列颠”。这个一望便知是以讹传讹的故事,却折射出有趣的历史现实。在好勇斗狠的凯尔特诸部之间,英伦三岛不过是欧洲大陆失败者的避难所,“不列颠”之名虽然与布鲁图斯关系不大,却的确源于凯尔特部落“布里吞人”(Brythonic)的音译。

蒙茅斯的杰佛里虽然生卒年不详,但大致生活在诺曼王朝统治时期。作为一个受过正统神学培训的天主教修士,蒙茅斯的杰佛里除了在《不列颠诸王史》中加入了大量希腊神话、圣经故事的经典桥段,还为了照顾诺曼贵族崇尚武力、热衷征服的阅读偏好,将凯尔特人统治下的不列颠描述为西欧霸主。在《不列颠诸王史》中,“月之女神”戴安娜向布鲁图斯许下了神谕:“那里是你和你的族人合适的住所。对于你的后代来说,它将是另一个特洛伊。一个源自你祖先的伟大民族将在那里诞生,整个世界都会臣服在他们脚下。”不仅高卢地区任不列颠人七进七出,连号称“永恒之城”的罗马也数度陷入不列颠人之手。

但随着叙事的深入,蒙茅斯的杰佛里很快体会到了“造谣一时爽,圆谎忙断肠”的痛苦。毕竟凯尔特人洗劫罗马时,布鲁图斯尚未出世,而恺撒对高卢和不列颠的征服却是世人皆知的历史。一时无法自圆其说的杰佛里只能这样写道:“我不再描述他(指征服罗马的不列颠诸王)在那里(罗马)做的其他事情和他最后的死亡,因为罗马的历史学家会讲述这些内容。如果我自己要描写这些事件,本书将过分冗长,再一次涉足其他人的研究领域,我就会偏离自己本来的意图。”可谓最无耻的“春秋笔法”。 JCnEsu2tI6bbYERMRg0D5uuPhkND6FUrMGJbMePiUzDh9+yh7VX946U+XVMslry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