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早期英制手榴弹与枪榴弹发展概述

1908年,英国第一款制式手榴弹——1号手榴弹问世,在1914年爆发并持续长达4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手榴弹的近亲枪榴弹也被诸列强应用于实战,而英国方面先后独立设计生产了60多款手榴弹和枪榴弹。一战爆发时,英国人生产的手榴弹并不足以装备全部英军和英联邦部队,直到1915年,在西欧堑壕内奋战的英军士兵仍然不能大量装备由本土兵工厂批量生产的制式手榴弹,一些部队甚至使用在铁皮罐内塞入火棉和废金属后简易改装而成的手榴弹替代品。这种窘况直到著名的米尔斯手榴弹大量装备后才逐渐改观,截止1918年底,米尔斯手榴弹的总产量为7500万枚。该弹的革新之处在于用自击发引信取代了老式的外部拉火引信,使用时只需拔掉保险销投出即可。为此,一战中的英军步兵营成立了专门的“特殊武器排”(即掷弹兵排),携带大量手榴弹的英军掷弹兵被步兵兄弟们称作“爆破手”(Bombers)。每个编入特殊武器排的掷弹兵只需进行78小时的新兵训练,包括手榴弹投掷操练和刺刀格斗训练。英军训练部门教授新兵的投掷技巧过于精细呆板,据一战中获得维多利亚十字勋章的加拿大皇家高地团第42步兵营特殊武器排掷弹兵汤姆·蒂纳森(TomDinesen)回忆,新兵训练中采用的分解式投掷动作包括左脚前倾、身体向后微躬、右手握持手榴弹高举向后伸展、左臂向前举起作为投掷方向指示标、右脚成角度右膝弯曲站立等诸多要领。

1916年5月,英军第8步兵营配属的掷弹兵排留下的合影。

现代军迷扮演的18世纪英国掷弹兵。

一战时期,枪榴弹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更加适合堑壕战中远距离投射,参战各国争相发展自己的制式枪榴弹。英国人除了研制独立型号枪榴弹之外,还将制式手榴弹改装为枪榴弹使用,如在23号米尔斯手榴弹上直接安装钢棒,由李·恩菲尔德步枪使用空包弹进行发射,但这种改装模式并没有延续下来,因为榴弹发射的精度有限,而且增加的膛压很容易使步枪炸膛。由于编制过于呆板,1917年,特殊武器排被撤销,掷弹兵们分派到普通步兵排中,每个步兵排包括1个手榴弹分队、1个枪榴弹分队、2个来福枪分队和1个刘易斯轻机枪分队。1918年,这一编制再次变革,手榴弹和枪榴弹不再作为特种武器装备特殊人员,而是配发给普通的来福枪分队。

1939年英国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军方研制了1号至66号手榴弹和枪榴弹,其中只有36M号“米尔斯手雷”在二战期间仍然服役于英军和英联邦部队,为了更好地弄清英国手榴弹和枪榴弹装备的发展沿革,本节将对二战前英制手榴弹和枪榴弹的主要型号进行梳理。

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英军驻远东地区观察员向陆军部提交了一份阐述手榴弹军事价值重要性的报告,并引起了英军高层的重视,设计工作交由位于伍尔维奇的皇家军械厂负责。为此,英国人专门采购了若干种日军使用的长柄式手榴弹样品,并交由皇家军械厂进行参考。1908年7月6日,吸收日本长柄式手榴弹设计特点的英制样品被官方正式命名为1号手榴弹,子型号包括MarkⅠ、MarkⅡ和MarkⅢ型。 一战爆发后,面对1号手榴弹的严重短缺,英国陆军部决定重新采用曾于1907年否定的民间设计——“黑尔”手榴弹。该型手榴弹由英国火棉火药公司(Cotton Powder Company)设计师马丁·黑尔(MartenHale)设计,由于英国陆军拒绝采用,这家民营公司决定在海外推销自己的设计,并成功赢得了墨西哥政府的大订单,还根据墨方的要求改进出可由7毫米和8毫米口径步枪发射的枪榴弹,因此早期型号的黑尔枪榴弹也被称作“墨西哥样式”枪榴弹。1915年2月,黑尔手榴弹及枪榴弹正式进入英军服役,并被命名为2号手榴弹/枪榴弹,后于1920年退役。

英国最早采用的1号手榴弹组图,从上之下依次为:1号MkⅠ型教练用手榴弹;1号MkⅡ型手榴弹;1号MkⅢ型手榴弹。

英制2号“黑尔”手榴弹及枪榴弹系列型号,从上至下依次为:适用于7毫米口径步枪的“墨西哥样式”黑尔枪榴弹;一战中英国陆军采用的2号MkⅠ型枪榴弹;一战中英国陆军采用的2号MkⅡ型手榴弹,该型手榴弹稍加改进后也曾装备到皇家飞行军团,由飞行员在低空进行投掷。

无论是1号手榴弹还是2号手榴弹,均采用工艺复杂的独立式撞针引信,而且在英国本土只有少数工厂可以生产,限制了这两款手榴弹的批量装备。与此同时,黑尔的长棒式枪榴弹改装设计得到了军方的高度重视。1915年中期,2号枪榴弹的后续型号3号枪榴弹问世,该型号也被称作黑尔枪榴弹,但由于同样采用复杂的引信装置和过分敏感的撞击火帽,很快被后续型号所取代。3号枪榴弹的近亲4号枪榴弹专门为皇家海军而设计,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3号枪榴弹是一款针对人员的破片杀伤型号,弹体采用网格状铸铁制成,而4号枪榴弹则是一款聚能装药型号,专门用于攻击拦阻气球和飞艇,弹体为光滑圆柱体,由黄铜材料制成。

3号枪榴弹的后续型号中先后出现了20号、24号和35号枪榴弹,这几款枪榴弹仍然秉承黑尔的细长圆柱形弹体和长棒式设计,20号枪榴弹与3号相比,仅仅是简化了弹尾部的弹翼设计,两款子型号MarkⅠ和MarkⅡ型分别采用继承自3号样式的网格铸铁和简化型环形楞纹设计。24号枪榴弹在20号的基础上采用降低敏感性的撞击火帽,此外24号的两款子型号MarkⅠ和MarkⅡ型的弹体分别采用继承自20号MarkⅠ样式的网格铸铁和简化的光滑圆柱面设计。35号枪榴弹是黑尔样式系列枪榴弹的最终完善型,采用了改良自7.7毫米弹壳的火帽和撞针更短的碰炸引信,弹体仍然为简化的光滑圆柱面设计。虽然一战后期至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仍然采用长棒式设计的39号“斯图瓦特”实验型碰炸引信枪榴弹以及44号大尺寸高爆弹头装药的实验型反坦克枪榴弹,但黑尔的长棒式枪榴弹已经逐渐让位于采用杯形发射器发射的36号“米尔斯手雷”枪榴弹。

3号MkⅠ(上)与MkⅡ(下)型枪榴弹。

4号MkⅠ型枪榴弹。

另外一款应用长棒式设计的制式枪榴弹为1916年服役、1922年退役的17号枪榴弹,该型枪榴弹因其碰炸引信的形状而获得了“男士礼帽”的绰号。22号“大苹果”长棒式枪榴弹于1917年服役,采用网格形铸铁设计的弹体宛如一个倒立的玉米,有MarkⅠ和MarkⅡ两种子型号。25号“桑斯特”长棒式枪榴弹曾在一些实验型部队投入使用,枪榴弹采用螺纹状锥形弹体和特殊的碰炸引信。30号“哈姆瑞斯”长棒式枪榴弹使用了多向着发引信和简易铸铁壳弹体,弹头内部采用了便宜的6号民用雷管作为引爆装置。特种用途长棒式枪榴弹包括31号昼间用单色信号弹和32号夜间用单色信号弹两种,均由普通的李·恩菲尔德步枪进行发射。1918年9月问世的38号步枪发射信号弹是一款夜间用多星信号弹,可以发射红-绿-红,或白-红-白多星信号。

采用网格形弹体的20号MkⅠ型(上)与环形楞纹设计的20号MkⅡ型枪榴弹(下)。

采用环形楞纹弹体的24号MkⅠ型(上)与采用光滑圆柱体弹体的24号MkⅡ型枪榴弹(下)。

采用大装药弹头的44号MkⅠ型反坦克枪榴弹。

采用改良引信装置设计的的35号MkⅠ(上)与采用实验型碰炸引信的39号MkⅠ型(下)枪榴弹。

与枪榴弹平行发展的是诸多形态各异的新式手榴弹,尽管米尔斯手榴弹问世后占据了英国制式手榴弹的主体地位,但受产能限制、战场形势和简化设计的需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该弹无法完全满足英军的需要,于是其他类型的手榴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继1号和2号手榴弹之后,长柄式手榴弹仅仅出现了被戏称为“毛刷”的12号长柄手榴弹,以及由伍尔维奇皇家军械厂根据1号手榴弹改良而来的19号长柄手榴弹,前者采用金属簧压式撞针引信,而后者采用了敏感的弹头部碰炸引信。长柄式手榴弹并不是英制手榴弹发展的主流,此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淡出制式手榴弹的装备序列。

装药类型不同的22号MkⅠ(上)和MkⅡ型(下)长棒式枪榴弹。

采用特殊弹体外形和碰炸引信的17号、25号和30号长棒式枪榴弹。

由普通枪榴弹发展而来的步枪射信号弹,从上至下依次为31号昼间用单色弹、32号夜间用单色弹和38号夜间用三色多星信号弹。

上图为12号“毛刷”长柄式手榴弹,下图为皇家军械厂改进的19号长柄手榴弹。

一战时期堑壕战的紧迫局势迫使前线官兵以及一些后方工厂自行研制了一些工艺简单的手榴弹,继官方采用5号“米尔斯手雷”之后,从6号至16号也实验应用了一系列简化生产工艺的手榴弹。6号、7号、8号和9号手榴弹均采用双层圆筒形设计,内筒装填炸药,而内外夹层之间用来装填作为杀伤破片的废金属铁屑等,事实证明,这种类型的手榴弹破片杀伤效果严重下降,事实上已经转变为一款聚能装药手榴弹,后来投入使用的41号手榴弹干脆采用双层纸筒包装,夹层放置碎木屑来替代铁屑。由英军前线军官贝蒂上尉(B·C·Battye)独立研制的“贝蒂”手榴弹是一款战场应急用手榴弹,该弹采用极其简单的圆柱形网格铸铁弹体,一根用于投掷前点燃的导火索直接与弹体内部的炸药相连。在贝蒂手榴弹的基础上,英军官方先后生产了13号轻型和14号重型简易手榴弹,二者均采用拉发摩擦引信,唯一不同的地方是前者采用钢制弹体,后者采用铸铁弹体。

采用双层圆柱筒设计的英制手榴弹,从左至右依次为:a.6号MkⅠ轻量型手榴弹;b.7号MkⅠ重量型手榴弹;c.41号MkⅠ型纸筒手榴弹。

采用贝蒂样式简易设计的英制手榴弹,从左至右依次为:d.贝蒂手榴弹应急型;e.13号MkⅠ轻量型手榴弹;f.14号MkⅠ重量型手榴弹。

英制手榴弹简化设计的另一个方向是球形炸弹以及尺寸偏小的卵式手榴弹。球形炸弹最早源自一战初期前线部队自行设计的“哈姆瑞斯”球形炸弹,即在球体钵形容器中装入炸药,在钵口留有导火索。受此影响,英国军方设计了15号球形手榴弹,球体采用一体式设计,直径76.2毫米,内装120克炸药。由于这种简易手榴弹的缓燃导火索很容易在欧洲和非洲殖民地战场受潮而无法点燃,因而英国人只将其投入到中东战场,在与土耳其军队的作战中使用。球形手榴弹的后续改良主要集中在引信装置上:21号“R式半球形弹”采用上下两个半球对合而成,引爆装置采用了5.58毫米边缘发火帽、14号缓燃导火索和8号大型雷管;28号球形催泪弹包括MarkⅠ和MarkⅡ两款子型号,前者采用拉发摩擦引信,后者采用由10.4毫米霰弹弹药底火改装而来的撞针引信;33号“E式半球形弹”仍然采用简易的缓燃导火索引爆,弹体采用上下两个半球对合而成,根据内部装药不同可以分为MarkⅠ型高爆弹和MarkⅡ型化学弹。

采用球形炸弹设计的英制手榴弹,依次为:a.哈姆瑞斯原型弹;b.15号MkⅠ型手榴弹;c.21号MkⅠ型手榴弹;d.28号MkⅠ型催泪弹;e.28号MkⅡ型催泪弹;f.33号MkⅠ型手榴弹;g.33号MkⅡ型化学弹。

在卵形手榴弹的设计上,1915年5月,英国人最先设计了16号MarkⅠ型应急手榴弹。由于英国自产的米尔斯手榴弹产量不足,批量生产的16号卵式手榴弹专门提供给东线的俄军以及其他盟国军队使用,该型手榴弹采用拉发摩擦引信,延迟爆炸时间5秒。1918年2月出现的34号卵式手榴弹是英军正式采用第一款卵形手榴弹,子型号包括4款,其中MarkⅠ和MarkⅡ型略微呈现瓶状,而MarkⅢ和MarkⅣ型更加接近椭圆形。

采用卵形设计的英制手榴弹,从左至右依次为16号MkⅠ型、34号MkⅡ型、34号MkⅢ型和34号MkⅣ型手榴弹。

1916年12月,英国最早的制式烟雾手榴弹问世,由于最初是作为枪榴弹设计的,因而27号MarkⅠ型枪榴弹在弹底安装了长棒,MarkⅡ型去除了长棒,可以用手投掷,或安装气密托盘后采用步枪的杯形发射器进行发射。弹体为圆筒形状,内部装填350克白磷,撞针引信由10.4毫米霰弹弹药底火改装而来,引信的延迟时间为6.5至7秒,27号烟雾手榴弹于1923年正式退役。27号的后继型37号烟雾手榴弹于1917年9月问世,其改良之处在于弹底部采用固定焊接的托盘,因而可以随时手掷或用步枪发射,该弹的子型号37号MarkⅠ型直到1935年7月才退役。

早期英制烟雾手榴弹与枪榴弹,从左至右依次为:a.27号MkⅠ型烟雾枪榴弹;b.27号MkⅡ型烟雾手榴弹(教练型);c.37号MkⅠ型烟雾手榴弹。 c801OL28F3H7KPdqkDfZXC6deJ7tBp/nI4HMAopuf88Xc3jdjZIYaXLKAr9QQ8V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