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命运的迁徙

我们各自带着使命降临人间,无论多么平凡渺小,多么微不足道,总会有一处角落将他搁置,亦会有一个人需要他的存在。

心静则国土静,心动则万象动,若能懂得随遇而安,任何的迁徙都不会成为困扰,更不至于改变生活的初衷。每个人都于漫漫人生路努力找寻着适合自己的方向,不至于太过曲折,不至于在拐弯处过于彷徨。

林徽因是经时光雕琢的女子,如一道浓郁的沉香,袅袅升腾,芬芳如醉。不管童年的天真遗失了多少,时间的沙漏仍然静静地渗着,蔡官巷和西湖渐行渐远。林徽因懵懵懂懂地撞进了她的少女时代。

既是当得起风华绝代,那么林徽因定不会满足于小情小梦,守着一世清净了却此生。许多年前她就与江南告别,从此接受了迁徙的命运。这种迁徙并非仅仅是颠沛流离,是顺应时代,是自我放逐。本是追梦年龄,又怎可过于安静,枉自蹉跎时光。

八岁时,林徽因一家离开杭州来到上海。十岁时,举家迁往北京。一次次离别,她带走了江南水乡的灵秀,带走了小巷里栀子花的清雅,还有西湖水面,一缕迷蒙的薄烟。此时的她,还不懂相忘于江湖,不懂迁徙意味着时光的诀别,不能领会何为风华绝代,却在举手投足之间将大家闺秀的风采展露无遗。

在一张林徽因中学时在教会女子学校上学的照片上,一同入读的姐妹四人出落得亭亭玉立,气质不凡,徽因更甚。她已经不是几年前那个和姐妹们嬉笑打闹的小女孩了,曾经在姐姐膝下撒娇的小妹妹也已安睡在另一个世界。这几年,无论世事还是家中,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林徽因而言,她需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或许正是因为这样,那双秀丽的眼眸蒙上了一层抹不去的忧郁。

从氤氲的江南水乡来到这座尊贵的皇城,初晓人事的林徽因感到一种与历史相连的沧桑和沉重。自己仿佛是一粒微小的尘埃,没有人会注意到她的存在。虽然敏感多愁,但她也十分坚强,将自己和家都打理得干净漂亮。其实,在林徽因心中,自从祖父母相继离世,家已经变了,不再是往日安宁的归宿,而是一个需要时时小心的战场。在徽因十岁时去世的祖父,感受不到何雪媛和程桂林之间的波涛暗涌,但林徽因夹在中间却体验个明明白白。唯一能让她得到放松休憩的就是读书。这是属于她的世外桃源,在这个世界里,她可以暂时忘记那些没有硝烟的你争我夺,放下林家长女的身份,只做单纯的林徽因。

爱读书,容貌美丽又有才华,林徽因自然博得了老师和同学的好感。并且他们对她的喜爱是毫无动机的,仅仅因为她的优秀和可人。如果当年也有校花一说,林徽因当之无愧。她在学校里如鱼得水,与同学相处融洽,和表姐妹们叽叽喳喳地笑闹着。成年之后林徽因在朋友圈里是个公认爱说话喜辩论的人,好像她要把在“家”中压抑的情感统统释放出来一样。

两个女人的战争让林徽因敏感的心灵缠上了剪不断理还乱的藤蔓,有时几乎令她透不过气来。幸好还有书,有阳光明媚的学校、知识渊博的老师和单纯的同窗。这些夹缝中的阳光慢慢塑造了林徽因的性格,充实着她的认知。

诗词歌赋、历史典故这些旧学在林徽因的教育启蒙阶段就已经扎稳了根基,也是她事业的基点之一。教会学校的教学是现在流行的双语式,这给林徽因一种全新的体验。另一扇门向着她敞开了:自然科学和历史地理拓宽了她的知识面;音乐美术课程陶冶了她的艺术情操,对美的敏锐触觉融入了日后她对建筑的独到见解中;最重要的是英语的学习,让她进入了一个全然不同的文化世界,并不知疲倦地在其中徜徉了一生。

1917年,林长民卸任段祺瑞内阁司法总长,不久之后就与汤化龙、蓝公武去日本游历。林徽因独自在家感到寂寞无趣,还想着给父亲一个惊喜,便翻出家中收藏的诸多字画,一件一件地整理分类,编成收藏目录。待到林长民归来,徽因兴致勃勃地拿给他看,满怀期望能得到嘉许。但林长民仔细阅读后指出了很多纰漏,让徽因情绪低落了好一阵子。她在父亲写给自己的家书上批注道:“徽自信能担任编字画目录,及爹爹归取阅,以为不适用,颇暗惭。”

林徽因就像一株新鲜的栀子花,给这座沧桑大气的北方城市增添了诗意与柔情。栀子花清雅的香气徐徐飘散,美丽却不自知。很快,这株充满生机的植物,将带着满腹的才情与梦想,去往另一番天地,并在那里完成又一次人生洗礼。

1920年,林长民将赴欧洲考察西方宪制,并在英国讲学。此行,他决定携徽因同往。这次远行主要的目的是增长见识,接受更先进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其次是避开让人身心俱疲的琐碎家庭纷争。林徽因跟着父亲旅居国外一年多,这正是中国最传统的教育方式之一——游学。

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务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这是林长民在致林徽因的家书里所写,他对这个乖巧聪颖的女孩寄予了厚望。

在那个诞生了无数传奇的年代,漂洋过海是一种时尚。十六岁的青春,将在伦敦的轻雾中绽放。当乘上远航的船,面对烟波浩渺的苍茫大海,林徽因头一次深刻地明白,自己不过是一朵微弱的浪花。这一次远行让林徽因踏上了人生的新旅程,也意味着告别青涩的少女时代。她将看到一番新事物、新景致、新思想展现在自己面前。对一个行将成长成熟的女孩子来说这新奇将带给她鲜活、神奇的美丽。

虽然生于江南水乡,但海天一色、碧波万顷的风光仍然带给林徽因雀跃的欣喜。海鸥舒展双翼在船头盘旋着鸣叫,带着海水腥味的风吹起少女的长发和纱巾,朝阳落日把碧空烧出血来,又泼洒在海面,那是大自然铺展开的最壮美的油画。眼前的一切让这个从东方来的女孩沉醉了,一时间,她仿佛身处小时候才能见到的仙境里,喜悦却又惶恐。

所谓诗酒趁年华,青春不挥霍也会过去,何必将自己长久地困于笼中?世间百态必要亲自品尝,世间美景也必要亲身置于其中,方能领略生命之珍贵。而漫漫长路,唯有亲自丈量,才能知晓它的距离。每个人从拥有这份生命开始,若可扬帆天涯,万万无须回避。一旦融入茫茫沧海,亦无须渴求回头。

这兴许就是人生的机遇吧,有些人喜欢在属于自己的狭小世界里守着简单的安稳,不惊不扰;有些人则情愿一生奔忙,努力寻找着适合自己的方向。林徽因正是这样一个女子,自告别江南的那天起,她就接受了命运的迁徙。

虽然林徽因在国内已经接受了英文教育,但一下子置身于全英文的陌生环境,还是有些不适应。尤其是当父亲去欧洲大陆开会时,十六岁的少女不得不独自挨过,想法子打发从早到晚的孤单。也就是在这段日子,林徽因阅读了大量书籍,名家的小说、诗歌、戏剧她都一一涉猎。在伦敦时,林徽因也经常以女主人的身份加入父亲的各种应酬,由此与众多文化名流有过接触。这给她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基础。她有过游学经历,又得著名学者点拨,因此她在文坛上的起步点高于同时代许多女作家。

倘若没有那次漂洋过海的经历,林徽因的生命轨迹大约会走入另一个方向。但无论怎样,以她的聪慧都能把握得很好。那时的她虽然还未想过风云不尽,却已经开始在自己的脑海中筑就梦想。 wVemoMSbAwVvQ16oHhfxBmkon3jKK35rwsODPfvUwz6TnOh70JEst+s206XFLbH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