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的兴趣,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发挥自己的潜力。
——李开复
每个人都有想要的东西,但要问最想要什么,恐怕很多人就答不上来了,不是没有答案,而是心中有太多的答案,但无法取舍。不过,对于一个聪明人来说,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聪明者往往更能把握自己的内心,他们十分了解自己,知道哪些是自己想要的,哪些是别人希望自己有的。就好像,有些人努力的原因是想成为别人羡慕的对象,他们所追求的就是别人希望他们有的;而那些为了自己的快乐和兴趣去努力的人,就是在追求自己想要的。
这两种人思维的差别很大,我们往往更喜欢后者,但实际生活中却多是前者,因为做前者具有更大的诱惑力,能给我们更多的“满足”感。不过这满足是外在的,剥去这些外在的东西,就只剩下空虚了,所以,聪明人都会选择做后者。李开复就是一个聪明人,他也是按照后面这种思路选择自己的人生的。李开复一直在按照自己内心的召唤选择道路,不过让人佩服的是,他的能力很强,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到让人羡慕。这样,前面所列举的两种选择在李开复身上合二为一了。他既得到了快乐,又获得了人们羡慕的成就。
从小,李开复就认为自己的兴趣是法律,志向是做一名律师,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大学分专业的时候,他选择了与法学相关的“政治科学”。可是,当上了几门课之后,李开复才发现,自己对这个专业完全不感兴趣,根本听不进去。
李开复小时候数学成绩很好,也一直被老师们誉为“数学天才”,所以,大学时他的备选专业是数学。当他发现自己对法律类的东西没有兴趣后,就开始考虑数学专业了。不过很快,他就发现自己对数学也并不是很感兴趣。他这么判定的原因很简单,在刚入学的时候,学校安排他加入了一个“数学天才班”,班中的人都是当时哥伦比亚大学的数学尖子。在这个班中待了不久,就发生了一件让李开复很郁闷的事情。他发现,他这个“数学尖子”,在这里竟然是最差的,班里同学的成绩都比他好。
经过了一番思索,李开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是田纳西州的数学冠军,但在当时,田纳西州的整体教学水平就比较低,自然跟其他州没办法比。而且,他还发现了,其他同学之所以成绩那么好,是因为他们是出于喜爱而选择数学,他们是因为喜欢“数学之美”才选择数学的。而自己只是因为成绩好,别人都夸自己有数学天分才选择了学习数学,对数学并没有真正的兴趣。
发现这一点之后,李开复终于明白,想要真正做出成绩,靠的是自己的兴趣,靠的是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别人给你贴的标签、为你下的判断。到这里,李开复的思路明朗了,但新的麻烦也随之而来——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后来,李开复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爱好,他发现自己对电子计算机很感兴趣,他喜欢“玩”电子计算机。当听到计算机也是一门专业的时候,李开复顿时兴奋了起来,他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来了。就这样,他由开始的政治科学专业,转去了计算机专业。
了解李开复的人都应该知道,计算机对李开复来说意味着什么,在他的事业中有多大的影响,可以说他的成功是跟计算机分不开的。
李开复的故事是很有启发性的,也是有普遍意义的。我们必须了解,想要成功,一定要在某一个专业的领域有所建树,做出别人没有做出或者做不出来的东西,这样才会成功。而想要有这种成就,靠的不仅是努力,更是兴趣。就像李开复一样,他未必比“数学天才班”的人笨,从以后的发展来看,很可能还比那些人更聪明,至少会比其中一部分人更聪明。但是,在学习数学这件事上,他却是班上的最后一名,原因很简单,他对数学没有兴趣。
人都是这样,只有对一件事有兴趣才愿意去钻研,愿意钻研,才会有所成就。如果每天面对的事情给你带来的除了痛苦没有其他,那么,成绩从何而来呢?
想要成功,先要选好方向,而选择方向,就要看自己的兴趣所在了。记住,最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只有这样,才会将快乐和成功同时拿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