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圣人之道:道不同不相为谋

南怀瑾先生分析孟子困于齐梁,成为各个国君的摆设的原因,主要在于“道不同”,这是王道与霸业、圣人与英雄的分野的必然结果。孟子执着于王道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道不同,不相为谋”,语出《论语·卫灵公》,《史记·伯夷传》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与追求,不可因为一时之荣辱,或一时之诱惑就抛弃自己的信仰与做人的原则,这只会使自己的人格蒙羞,生命染尘。

人生天地间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坚持自己的底线和信念,“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要仰不愧天,俯不怍地,足矣。

在商朝末年,孤竹国(在今河北省卢龙东南)的国君有两个儿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齐。国王很钟爱叔齐,打算把王位传给他。伯夷知道了父亲的心意,为了成全父亲的想法,便主动离开孤竹。叔齐不愿接受哥哥让给他的王位,也躲了起来。伯夷、叔齐听说姬昌(即周文王)尊老敬老,赡养老人,便一起投奔周国,在那里定居下来。后来姬昌死了,周武王继位。周武王整顿内政,扩充兵力,进军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听说这件事后,便跑去拉住周武王的马缰绳,劝谏道:“父死未葬,就大动干戈,攻伐别人,这能说是孝吗?作为臣子,却去攻伐君主,这能说是仁吗?”周武王的将士听了这些话,非常生气,拔出剑来要杀他们,被太公姜尚制止了。太公说:“这是讲道德的人。”吩咐将士不要为难他们。

周武王最终伐纣成功,天下人尊奉他为天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件可耻的事,决心不做周臣,不食周粟。他们互相搀扶着离开了周朝的统治区,在首阳山隐居下来,靠采巢菜充饥。快要饿死时,作歌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至死反对周武王的行为。歌罢,两人遂饿死在首阳山上。

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世人对伯夷与叔齐的做法,既有非议也有赞赏,而他们坚持了自己的志向,亦死而无憾。

人乃血肉之躯,不可能永世长存,因此活就要活出自己的精神价值,活出自己的个性,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即使身陷险境,也要坚持用一身傲骨,为正气高歌。

黄宗羲的《宋元学案》说得好:“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逆顺,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做人当做大丈夫,要以“仁义”为先,注重道义,要有骨气,要挺起胸膛,正直无私,具有顶天立地的气概。正可谓:玉可碎,而不可以改其白;兰可移,而不可以减其馨。即使有金玉满堂,也难移一颗坚定的心。人若能到此种境界,即使称贤称圣又有何不可?

孟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绝不与现实妥协,既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那就不惜粉身碎骨,也要留一身清白照亮乾坤,坚持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就是圣人之道。 Pq0NPVcYY3+JA15mvi4RzC3R0sMrWAy6KRz0yj2RNdHqS/x+rp70Bo2CEVymzPS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