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穿越千年时光,解读孟子思想

儒、释、道三家被看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影响力已经穿越华夏九州,走向世界。其中,儒家思想更是被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喻为中华民族的“粮食店”,是我们所有华夏儿女赖以生存的基础。

说到儒家思想就不能忽略孟子,一位被后世尊为“亚圣”的人。现在,当我们手持《孟子》薄卷一册时,恐怕已经无法准确捕捉到孟子的思想光辉,因为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距离我们生活的21世纪太过遥远,千年光阴已经给《孟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现在,我们欲追寻圣人的足迹,研究其睿智的思想、光辉的人格,定当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孟子比孔子晚出生179年,邹人,身世和经历与孔子相似,3岁丧父,幼年受母亲三迁之教,15岁时离家赴鲁国求学。据《史记》记载,他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孟子先是“治儒学之道,通《五经》”,旦夕勤学到30岁,功夫不负苦心人,他终成邹鲁一带名儒,接着在家乡收徒讲学,教书育人十余载,宣扬儒家的仁义学说。44岁时,孟子效法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认定自己肩负“木铎”的使命,应该入世传道,教化民众,于是他带领学生开始周游列国,“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往来各国间”。这番阵势也确实要远远强于其先师孔子。

孟子先后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以“王道”“仁政”等学说游说诸侯,在魏国深受礼遇,也曾任齐宣王之客卿。他在手握大权的国君面前,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而是正直笃行,气宇轩昂,与君主对论,论辩滔滔,宏大深刻。不过,当时正值战国中期,各国诸侯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企图通过战争的暴力手段称霸天下,他们认为孟子的学说是“迂远而阔于事情”,不合时宜,所以孟子的政治主张没有被采纳,更缺乏实施的机会。

孟子在花甲之年凄然返回故乡,与弟子万章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继承先师孔子的思想,以继承和光大儒学为毕生追求,效法孔子的“仁”道,推行“仁政”观念,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主张以德政争取人心,统一天下。

孟子以一身正气为天下苍生请命,却一生不得志,最后不得不独善其身。司马迁在《史记》中分析原因,认为孟子所讲的天理人伦、政治道德的理想,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无异于“持方枘而内圆凿”,如同拿一个方形的塞子,想要把它放进一个圆形的孔中一样,怎么能成功呢?因此,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根本不可能为当时急功近利的国君们所接受。刚烈直率的孟子只好独自叹息众人皆醉我独醒,大道之言有谁听!

其实,孟子的价值正在于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实践过程。在无法改变现实以力取胜的丛林规则之后,孟子坚拒现实的荒芜、沦陷和卑劣。他铁肩担道义,在现实世界堕落的同时,坚守精神世界的批判维度。这就是圣人风范,可为万世之师表。

后世宋儒评价孟子“有英气”。孟子那种以个人人格为中心的倨傲风范,那种“说大人,则藐之”的狂狷之气,那种“圣人与我同类,万物皆备于我”的主体意识,那种“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那些“民贵君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千古流芳的豪言壮语,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确实气贯长虹!

孟子及其弟子编著的《孟子》一书之所以让我们心生排斥,觉得它是老学究的东西,就是因为孟子生活的时代与我们相隔千年。而这千年的光阴,给了后儒们进行演绎以为我所用的空间,他们尽情地发挥和再造,终于使《孟子》符合他们的理解和想象,却违背了圣人的本意。南怀瑾先生深深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拨开蒙尘的先贤之作,让它们以一种本真的面貌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南怀瑾先生讲《孟子》生动幽默、平实易懂,且内涵深远,如莲绽放。听先生言,如沐春风,没有任何负担与倦意,在不知不觉中深受感染,或心有所悟,或豁然开朗。

南怀瑾先生讲解的孟子形象与以往正宗儒家经学中塑造的形象大相径庭。没有生硬刻板,没有简单说教,也没有不近人情,而是还原孟子的本来面目,把这位耿直方正、正义凛然的老夫子形象生动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先生通过他的一番慧心,把孟子重新唤醒,将他带到现代,设杏坛一座,对着世人开始宣讲,时而娓娓道来,时而拍案而起,大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味道。

先生之思想弱水三千,在此仅取一瓢,与读者共享。本书立意即在采撷南怀瑾先生的智慧,将先生关于《孟子》一书的研究中最具启发性的东西进行通俗而生动的解读,并与我们每个人的现实人生相结合,让你在古朴而富有韵味的文字中轻松漫步,并在不经意间找到生命的真谛。

我们的心已经蒙尘太久,尤其是进入市场经济以来,一切向“钱”看的浪潮如龙卷风般,将每个人都席卷进来,凡事均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甚至以此衡量人一生的成就。面对这种大趋势,人们还来不及思索,就随之游走于世间,自我不断膨胀,欲望如野草般疯长,灵魂却远远落在身后,踽踽独行,我们似乎成了只知道追求金钱、享受物欲的行尸走肉。面对这种可怕的情况,我们应该明白,现在是停下来等等灵魂的时候了。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何为心?即灵魂,修养灵魂最好的方法就是少一些欲望,这话说得多么切中要害。只要欲望少一些,快乐就会多一些,正所谓知足常乐。如何“寡欲”?当保持赤子之心,即保持为人的本色,“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此外,还要养一身浩然正气,做精神的强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做人当做大丈夫,才不枉今生为人!

生逢盛世,乃国家之幸,人民之幸。民富国强,百姓安居乐业,这是所有中国人心中最实际的理想。但是,孟子一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及时为我们敲了一记警钟。无论何时,我们都要有忧患意识,避免头脑发热,要以冷眼观盛世,在安乐和平中拒绝骄奢淫逸,绝不重蹈盛世转衰的覆辙。

孟子的智慧澎湃如滔滔大河,在此仅撷取一朵浪花。一粒沙中可以藏着一个世界,而这朵浪花中藏着的是孟子对天地万物、人情世故、人格修养通透的解读,这些解读绝不仅仅针对某个时代,它们更多逼近的是世界的本质,适用于任何一个时代。只有真正走进《孟子》一书,用心灵去感受字里行间的真意,你才能找到你想要的,也许这些就是能让你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brgkHb3hbzPYwthYd/4O/eZ6Pry9iQ6sAYRt5cYRxHVLLYoPBA7IUl1JuUJTgxh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