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诗歌:仓央嘉措的精神寄托

天地山河,缄默无言;朗天日月,世代绵延。一切都是原来的模样,犹如你在我心中,懵懂如初,从未改变。

在一个静默的午后,闲来无事,本想和着清风,翻几页诗书,或者看南来的燕子在屋檐上筑巢,抑或是看一朵丁香缓缓绽开,却不知为何慵懒而温和的阳光照到身上时,竟不知不觉间进入了梦乡。梦境中是一条悠长深邃的通道,自己并不知晓顺着这条隧道走下去会走到哪里,只觉隧道尽头有着隐隐亮光,凝聚着无可抗拒的力量。

在梦中,用脚步丈量路途的长度,然而无论走多远,还是无法走到尽头。醒来之时,燕子已然在新巢中安睡,丁香花也完全绽放开来,而手中的书在清风的吹拂中,恰好翻到仓央嘉措的诗行。暮色渐渐转浓,恍恍惚惚中想起刚刚的梦境,突然悟道,或许隧道并没有尽头,而那一条路也只是铺在心上,它连接着前世与今生,也连接着此岸与彼岸。

太过深情的人,总是会被那个同样深情的仓央嘉措所感动。他宁愿典当活佛的尊称,只为了一段未了情缘;他宁愿舍弃华美的布达拉宫,将自己放逐在拉萨街头。每个故事都会在岁月中渐渐褪色,唯独他那段在佛与爱之间辗转的往事,历经三百年的洗礼,依然泛着沉香。

三百年,多少个晨昏暮晓,几度春去秋来,几次朝代更迭,几许人事变幻,而他依然是那个有着忧郁眼神的少年,坐在精美华贵的佛床上,却对尘世念念不忘。每个人生来即有使命,仓央嘉措的使命就是做一个万人敬仰的活佛,参透世间万千道理,指引众人从此岸渡到彼岸。然而,上苍却偏偏赐予他一段无法割舍的尘缘,让他一生在红尘中颠沛流离。

佛门讲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而仓央嘉措偏偏参不破。纵然聪慧如他,自幼便能掌握书中深奥难懂的经文,但人生这本经书,他始终无法给出恰当的注脚。他本想做一个平凡百姓,坚守自己的信仰,在门隅那个偏僻的村落,与一个美丽的姑娘相恋相爱直至终老。然而,命运却给他戴上王者之冠,让他在万人瞩目下,身不由己。

世间有两大悲剧,一是得不到想得到的东西,二是得到了想得到的东西。确实如此,人生本就是一场有规律的阴差阳错,对于得到的东西,总觉得不如幻想中的美好;对于汲汲追求却始终无法拥有之物,总是念念不忘,或是无法回报的爱情,或是未能实现的梦想,都让人肝肠寸断,剪不断,理还乱。

仓央嘉措住进了众人梦寐以求的布达拉宫,却偏偏愿意做一个凡夫俗子,过一种随意的生活。时时在想,如若上苍果真如他所愿,让他一生都在门隅之地度过,他是否会想念那段受众人跪拜的时光。当然,这世间并没有如果,假设不过是一种无意义的游戏,但喜欢猜测的人们,还是认为仓央嘉措定然会怀念,毕竟布达拉宫是他的另一个梦境。少年的他,曾为接近它,做出过努力。

如此看来,那些未得到的事物,总是有着诱人的光环。所以,正值青春年少的仓央嘉措,尽管内心被情歌撩拨得心神荡漾,也不得不静下心来,在破旧却安静的巴桑寺中学习经文。在这些枯燥难懂的经书中,仓央嘉措最喜爱的莫过于《诗境》这本小书。此书源于古印度,是一本文学理论著作,讲述诗歌的欣赏与创作技巧。正是这本书以抑扬顿挫之姿,丰盈了仓央嘉措的生命。

高僧告诉他,此是佛学的一部分。佛学有“五明”,“明”即是指学问、学科,“五明”即是古印度的五门学科,具体为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包含了那时所有的知识体系。《大乘庄严经论》卷五有云:“若不勤习五明,不得一切种智故。”大乘佛教中主张利益众生,以五明为必学之内容。其中,“声明”即是一门教人写作的学问。佛家认为,深谙声明学的精要,说出的话与写出的文章,方能让更多人喜欢,亦能让更多人领悟。《诗境》便是“声明”的一门重要课程。

诗歌的点缀,让仓央嘉措的生命焕发出蓬勃生机。那参差的诗行点亮了他的世界,也让他找到了归宿。仓央嘉措对诗歌的欣赏、鉴别,以及创作手法的深入了解,让他对诗歌有了一种近乎疯狂的喜爱。656首诗歌,全部印在仓央嘉措的心上,每一首都好似创作了一个妙不可言的境界,有着无法言喻的启示。

更让他惊喜的是,《诗境》中附着的注释与解读中,还有罗桑嘉措和桑结嘉措的名字,他们的心得在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流露,如清晨之露渗透进仓央嘉措的心里。这样的妙音欢歌,如同一束五彩之光,让仓央嘉措看到了另一片天地。一颗始终愿意在风中摇曳的心,就这般在诗歌中停驻,流连忘返。

诗意在沉睡的岁月中苏醒,这个孤绝忧郁的孩子,带着诗的灵性,从佛典中走来。这本诗歌的创作指南是一块风骨,刻在仓央嘉措的骨髓中。或许,他生来就是一个诗人。

寺院的高僧们从未预料到,他们本要仓央嘉措远离红尘修行,而他却在修行中找回了重返红尘的路。 wbbdQaAcI7gOLdHThBv1fhhDt9FTyRRAqsLzpsRPvyTfMN34+viJ3jpPVkQsRRi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