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说过,“G—W—G”这个从货币到商品,商品再到货币的流动过程就是资本增值的过程,其中“W—G”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惊险的一跃”。如果不能实现这一跳跃,那么“摔坏的”(即利益受损的)将“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毫无疑问,销售员就是完成这一跃的艺术家。
鲁凡诺·普洛奇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同时他又是一个典型的实干家和销售专家。从14岁起,普洛奇就利用课余时间在附近的一家大商店做兼职推销员。在他读高三的时候,商店老板交给他一项卖香蕉的任务。有一船冷冻受损的香蕉,虽然吃起来口味仍旧很好,但外皮黑乎乎的,如按正常销售,顾客一定不愿购买。当时4磅重的香蕉可卖25美分,老板建议普洛奇可以按4磅18美分的价格推销,如没人购买,再降低价钱。
普洛奇接受任务后觉得很为难,便动脑筋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把香蕉摆放在店门前,叫卖道:“出售阿根廷香蕉!”其实根本没有阿根廷香蕉,但这个名字却挺有趣的,听起来既高贵又新奇。于是许多人来瞧这些黑乎乎的东西。普洛奇又接着说服他的“听众”道:“这些古怪的香蕉是一种新型水果,第一次外销美国。为了优待大家,我准备以惊人的低价1磅10美分出售(这个价格比没有受损的香蕉几乎贵了一倍)。”几小时之后,普洛奇竟将香蕉全部卖光了。
虽然普洛奇这种偷梁换柱的促销手段并不可取,但是他很好地利用了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将本来低价都不易卖掉的商品在高价的情况下销售一空。从资本增值的角度讲,普洛奇绝对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家”。
好奇是人们的特性,聪明的推销员常常会利用消费者的猎奇心理,成功地进行推销。正如美国广告专家利奥·伯内特所言:“只有占领头脑,才会占有市场。”只有先占领消费者的头脑,你的产品才会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广告宣传就可以有效地帮你做到这一点。
广告是一个引起消费者注意自己产品的过程。一个好的广告能很好地抓住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和规律,通过自己的创意与这些特点和规律产生一种共鸣。这样的广告才能产生强烈的冲击力,打动消费者,从而挑起他们的购买欲望。
在正常情况下,难以销售的商品或者难以攻克的客户,不妨考虑采用一些违背人们思维定势的方式进行宣传与销售,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闻名遐迩的世界名表“西铁城”问世之初,公司非常重视产品宣传,在各种媒体上投放了不少的广告,但是西铁城手表却并没有因此而受到消费者的赏识与认可。事实证明,用常规的广告宣传与已经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牢固地位的著名手表品牌来竞争,难以奏效。
那么,要如何才能打开销售的局面呢?“西铁城”决定采用一种能让顾客有意愿去期待、参与,并且眼见为实的营销战术。于是,“西铁城”发布了一条令人吃惊的消息:“某日公司将动用一架飞机在某地抛下一批手表,谁捡到就归谁。”
人们对这一促销方式大为好奇。果然,时刻到了。一架直升机飞临因好奇而来的人群的上空,在百米高处向就近空地上撒下一片“表雨”。人们急奔过去捡表,发现这些“大难不死”的手表居然走动正常,在拿到手表的同时,人们全都为这些表的精良耐用感到吃惊。
在这个广告之后没有多久时间,“西铁城”手表名声大震,震动了整个钟表业。
对于已经成名的企业,或者有着稳定的客户群体的商家来说,在出奇制胜的促销手段之外,还可以有很多其他产品诉求。比如技术的积淀、品质的传承、一直以来合作甚欢的情谊等。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的余地相对比较大。但是,对于初开创的企业或者新的销售人员而言,能否在销售中出奇制胜,几乎将直接决定企业能否为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打下好的根基。
在销售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参照传统做法,虽然做法上中规中矩,甚至有据可依,但是也容易陷入重重竞争之中。这时候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如果能够在销售中制造出合理的悬念,那么受众的好奇心就足以帮助你在行业内异军突起。
利普顿是美国一位声名显赫的企业家。早年,他开了一家食品店,为了宣传商品,他请来了漫画大师洛宾哈特每星期在店外的橱窗里画一幅漫画。几个月过去了,似乎没什么人发现利普顿橱窗里的变化,食品店仍然门可罗雀。
利普顿十分苦恼,照这样下去,食品店怕撑不了多久了。一天,他灵机一动,请洛宾哈特画了一幅别出心裁的漫画。画面是这样的:一个爱尔兰人背着一只痛哭流涕的小猪,对身边的人说:“这头可怜的小猪成了孤儿,它的所有亲属都被送到利普顿食品店加工成火腿了。”
漫画贴出后,不少人在橱窗外观看,有些人则开始走进店里来买食品了。
利普顿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大做文章,他把两只最肥、最大的活猪拴在橱窗外,猪身上还挂满了美丽的彩带。橱窗内贴上一条醒目的横幅——“利普顿孤儿”。漂亮的大活猪和漫画上可怜的小瘦猪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橱窗内外生动而奇特的陈列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过路人,人们络绎不绝地前来观赏,兼来购买食品。从此之后,利普顿食品店的知名度迅速提高了。
当绝大多数人往左走,只有一个人特立独行地向右走,那么人们首先记住的绝对是这个特例。因为这种与众不同、违反常理的方式足以触动人们的好奇心,让人们不自觉地去追根究底,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侧面去推敲这种一反常态的做法。有些人会去论证新奇事物的合理性,有些人会去探究新奇做法的出发点和动机,有些人则仅仅想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但无论人们持有什么样的想法,好奇心都能够驱使人们去关注,去讨论。
当然,在设计这些新奇的做法时,一定要考虑到其可行性,不要单纯为了追求新、奇、特的形式,做出一些实施起来容易导致场面失控,或有悖道德准则的促销行为。因为这样做往往会弄巧成拙,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人们喜欢的是合情合理的新鲜事物,却不喜欢别人颠覆他们的观念与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