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投机心理靠不住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时不时地就会冒出一些快速成功的范本和案例。在对这些事业和财富上获得光鲜成就的成功者投去羡慕目光的同时,很多人也产生了对成功的强烈渴望。

有网友在网上开玩笑地说:“现在每天都只想三件事。早上起来想的是一朝暴富,傍晚回家想的是一夕暴富,晚上睡觉的时候就想一夜暴富。”从这样的归纳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追求迅速成功的投机心理,而这种投机心理往往会使人们把发展的希望寄托在某几次赌博式的行为中。

在中国,这种普遍存在的投机心理有其道德文化层面的根源,我们一直以来都在接受着“聪明”的处世熏陶。从古至今,凡是投机成功的案例都会被反复颂扬,一时间所有光环都会笼罩在身,其合理性和正确性也总是被无限放大。

在中国古代,诸葛亮堪称是把投机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人之一,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还摆下令司马懿退兵的空城计……这些以小博大,四两拨千斤的战术被后人传为佳话。不仅这些故事备受推崇,诸葛亮本身也被神化为智慧的化身,为准备投机的“聪明人”提供了最好的仿照对象。

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诸葛亮做出这些投机举动的背景,他通常都是在逼不得已的情境之下才采取投机行为的,况且三国演义的故事结局并没有以蜀国的最终胜利而告终。相反,从开始到最后,蜀国虽然利用局部的几次投机战术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胜利,却始终实力最弱,局部的投机胜利只为其赢得了暂时的喘息而已。虽然蜀国能够在一段时期内谋得自保,却也无力他图。

想要以小博大,希望通过投机来获得成功或者避免损失,虽然在现实中也能够列举出不少“成功”的典范,但这种做法得到的成功属于小概率事件,并非是发展道路上的常态。概率是一种很客观的数学规律,它并不会由于谁有着迫切的心情而给予特殊的眷顾。

一个人在发展过程中如果陷入投机心理的误区,那么获取成功的机会就会变得非常渺茫,发展将不再由自己把握。把自己的发展交给了运气去安排,势必也会受到运气的嘲弄。投机心理会给工作带来不少负面影响。比较常见的表现之一就是,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不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些人并非不愿稳步发展,也承认脚踏实地的做法是生活的常态,但却总是寄希望于某一件事情的偶然性,对成功的迫切追求导致他们总希望奇迹出现,由投机来奠定未来发展的格局。

持有这种心态的销售者往往期望得到与实际的资源或能力不匹配的商业利益,有时候为了达到心中的期望,甚至不惜造假,以欺骗的手段获得利润。这些心态都是投机心理衍生出的,但是这样的做法却注定不会具备持久的生命力。即便有时通过一些小伎俩能够取得一定的短期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对于一个企业的长远利益或者对于一个人的长足发展来说,都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还有一种典型的投机心理是,对于已经犯下的错误希望能够不被发现而侥幸躲过现实的惩罚。这也是将希望寄托在概率上的一种表现。有人可能觉得,将顺利地蒙混过关与不幸被发现这两者进行比较的话,蒙混过去的概率有时候还要更大一些,而且掩盖错误立刻能见到收益,那就是避免当下的损失与惩罚,这难道不值得一试么?

西方有个常用的俚语叫作墨菲定律。“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总是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怀有投机和侥幸的心理而掩盖错误的做法,所关系到的并非只是眼下的利益,更多的是长期利益。一个销售者,其声誉的好坏是一种长期的无形的资产。

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在一坛酒中加入一勺污水,得到的将是整坛的污水,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但是人们在面临维护声誉与避免损失的选择时却往往有意地选择忘记这回事。

在销售工作中出现问题或者失误在所难免,应对已经出现的错误,最重要的是正视错误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投机和侥幸心理企图蒙混过去的做法是最不可取的,因为这种做法是以企业和个人的长期商业信誉作为一时的赌注,而这是一个输不起的赌局。

销售人员在销售工作中必须摒弃投机心理,放弃一单生意就能改变一生的想法,也不要寄希望于某一天有贵人突然出手相帮。脚踏实地将每一步走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才是优秀的销售者应具备的良好心态。 9sKnmtIaygHuqi4AUPOPy1Qj8T6Qf1U2PnkeVHqbBuKcGbmUZPj/ghWZlcQrU4M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