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周朝统治中国八百年,期间产生的《诗经》,今天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书。唐代是我国古代最开明开放的历史时期,由此使古诗创作走上了新的巅峰时期。唐代的诗人们继承并发扬了《诗经》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和热爱生活、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等优良传统,题材和风格的多样,内容几乎无所不包,艺术形式的完美,加上诗人们的个性发挥,使它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最灿烂辉煌的宝库。

但是,诗歌毕竟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和语言音文系统,加上各位诗人出生年代有早迟,地区和方言、生活习俗和经历有差异,文字能力和习惯各有不同,世间事物的复杂性,以及比兴对象的多样性和艺术手法的隐蔽性,致使有时一诗既出,其诗旨诗意,即使在当时当地,也常常会出现众说纷纭的局面。自唐一千四百余年来,对唐诗的研究从未间断,历代都有许多优秀的著作。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唐诗中广泛蕴含的有关自然、历史、地理、天文、社会、政治、农商经济、民俗民风及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往往不为传统的研究方法所重视,或因说诗者由于种种原因而出现误解,争论不但在所难免,还常常变得相当复杂而混乱不堪。随着历史年代的延长,沉积下来的纷争,有的已到了无法爬梳的地步。因此,如何运用比较科学的方法,写作一本能客观解读唐诗的书,就是十分迫切的事了。

这是一个异常艰难而繁重的任务。我是一个“野人”,换句话说,是“门外汉”。2007年出的那本《〈诗经〉的科学解读》,虽然暂时看大体上已被社会所接受,但我当时就很明白,书中还有不少缺点和错误,希望方家指正,并希望有机会出修订本。现在有关唐诗这本书的任务那么重,恐仍会出现不足和错误,但也没什么好办法,只得再作一回笨鸟,出来抛砖引玉。

进入唐诗这座瑰丽的艺术殿堂,透视它丰富的历史宝藏,发现它既是知识的宝库,又是思想的源泉、故事的摇篮。为了提高可读性,以便能为更广大层面的读者服务,本书希望能做到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于一体,并由此确定选题的方向。在写作上,力求做到全书前后脉络相通,互相呼应,论证的部分不太枯燥,说理的部分不太呆板。本书共选用了自隋末唐初的虞世南,至唐末五代的裴说为止的三百余年间共123位诗人的463(50)首诗篇。(463是书中篇目序号数,500是书中解读时实际应用各作者的诗篇数。下同。)其中李白61(70)首,杜甫61(65)首,李杜两人合计122(135)首,占全书总篇目的四分之一强。加上陈子昂、王维、孟浩然、岑参、韦应物、孟郊、卢纶、张籍、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元稹、贾岛、李贺、许浑、杜牧、李商隐等18人的264(284)首诗篇,则这20位主要诗人的篇目数已超过全书的八成。骆宾王、王勃、沈佺期、宋之问、张若虚、王之涣、王昌龄、崔颢、高适、储光羲、顾况、王建、皮日休等等,或虽所录诗篇仅只一首,也都作为重点落笔。这个结果,可能与历来对诗人的评价,和当代学者与唐诗爱好者的心理期望值是相一致的。

本书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一批新的成果,改变了对许多诗篇的传统看法。为阅读方便,有必要在此作一简介,叙述内容大体以书中出现先后为次序进行讨论。

植物方面

本书新考证、新确定的植物约22种(含类群)。

李百药《途中述怀》诗“拔心悲岸草”中的“拔心草”,是指莎草科的香附子 Cyperus rotundus 。与李贺《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诗“老莎似短镞”的“老莎”是同一类植物。两人因情景与心绪不同,致诗意迥异。

唐诗中的枫,可能泛指数种植物。但李百药《途中述怀》中的“江上枫”,顾况《小孤山》中“古庙枫林江水边”中的枫,和杜甫《寄韩谏议》诗“青枫叶赤天雨霜”中的枫,都是指金缕梅科的高大乔木枫香树 Liquidambar formosana ,叶色青绿,经霜变红,树液清香。常喻才高志大的在野人士。

王绩在《阶前石竹》诗中以石竹自比。石竹 Dianthus chinensis 是一种野草,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有节,虽矮小,却有节气。诗人从石竹的寒凉处境,幽然发出一种呼唤天道公平的思想。《中药大辞典》载,石竹之名出自《杜工部集》,可能是指杜甫《山寺》诗中“麝香眠石竹”句,但王绩此诗要比《山寺》早130~140年。

关于兰,唐诗中至少有三、四类植物。唐太宗李世民《芳兰》诗中的“兰”,笔者确认不应是此前传统所认为的“兰草”,即菊科的佩兰 Eupatorium fortunei ,也不是现在被称为国兰的兰科Orchidaceae植物,而应是木兰科Magnolaceae的树木望春玉兰 Magnolia biondii 或紫玉兰 Mliliflora 。望春玉兰是中药辛夷的正品。王维《辛夷坞》诗中的辛夷,也应该是指望春玉兰,它是当地的土著树种。唐太宗说,像这样芬芳馥郁、大而美丽的花朵,应该给君子佩戴在胸前。而江苏、浙江一带则把紫玉兰当作辛夷,实际是辛夷的代用品。李白《江上吟》诗“木兰之枻沙棠舟”句中的木兰,就是白玉兰 Mdenudata ,它树干挺拔,木材细致均匀,轻而耐水耐腐,适宜做舟楫。有关木材学的著作指出,木兰科的树木大多具有此类特性。

面对木兰花的优美容姿,诗人有时会突发奇思妙想,写出十分耐人寻味的篇章。如杜甫《夔州歌十绝句》中有“背飞鹤子遗琼蕊”句,初读时茫然不知所云。后来恍悟他不是写鸟,而是写玉兰花,特别是夔州一带特产的山玉兰 Mdelavayi 的花,它盛开的花朵,中央是紫红色圆塔形的雌蕊群,花瓣向四周充分舒展,飘落前像一对对仙鹤相背振翅欲飞的样子,最后只留下紫红色圆塔形的琼蕊,意境非常优美,令人叫绝!

但是陈子昂《兰若生春夏》中的兰、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兰,以及董思恭《咏风》诗和李白《望鹦鹉洲怀祢衡》诗“兰蕙”之兰,却都是指菊科的佩兰 Eupatorium fortunei ,它是我国中东部地区分布最广的香料植物,曾被尊为“王者之香”。另外,戴叔伦《兰溪棹歌》诗中的兰溪,据说因“崖多兰茝”而得名,则作为香草的兰,也是佩兰。蕙是指报春花科Primulaceae的灵香草 Lysimachia foenum - graecum 。兰蕙一词常指灵香草或泛指香草植物,或喻品行高尚的人士。

美妙的事还在后头。李白《自金陵溯流过白璧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诗“寄君青兰花”中的“青兰花”,既不是菊科的佩兰,也不是木兰科的玉兰,笔者考证,它正是“国兰”,兰科中最负盛名的建兰 Cymbidium ensifolium 。刘仲健和陈君心在2006年出版的《中国兰属植物》专著中,曾对唐代诗文中有无兰科的兰花(他们称之为“国兰”)进行梳理。认为“中国最早涉及兰花的记载,是唐代末年唐彦谦的两首《咏兰诗》,时间约在公元860~880年间”。而李白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在天宝六载(747年),不但比唐彦谦早了120~130年,而且有了兰花的具体种名:青兰花。这是唐彦谦诗中所没有的。因此,李白是我国历史上记载和歌咏兰科兰花的第一人。

最后,柳宗元《寄韦珩》诗中的“麻兰”又是什么呢?笔者考证,它既不是菊科香草,也不是木兰科树木,更不是兰科植物,而是桑科Moraceae的大麻 Cannabis sativa 。它的雌株比雄株粗壮高大,有众多的碎小花朵或嫩果丛生在叶腋间的花序上,古时称为“麻兰”。大麻的茎皮纤维是古代重要的纺织原料,它的果实(俗称种子)可充粮食,但对人有毒,有迷幻作用,吸食大麻的茎干也有迷幻作用。诗中写麻兰,增加蛮荒地区的神秘色彩。

桐、梧、梧桐,似乎是截然可分的。然在古诗文中,甚至在现代的民间,这些名称的运用却是极其混乱的。在不同的诗篇中,必须认真地逐一加以鉴别。《尔雅》云:“桐,荣木。”“榇,梧。”照字面直解,桐,是生长茂盛或繁花满树的植物。适于做棺材的树木,是梧桐。这种解释仍然不得要领,边界模糊。《尔雅》整理成章,大约是在汉初。而桐与梧及梧桐的混称至少在西周时已经存在,事实上社会也很难统一在《尔雅》这种模糊的认识之下。笔者认为,陈子昂《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诗中“苍梧凤”的苍梧,应是玄参科的桐,即泡桐 Paulownia 或紫葳科的楸树 Catalpa 一类植物,而不是梧桐科的梧桐 Firmiana simplex 。因为泡桐和楸树都是繁花满树的树木,开花时吸引“苍梧凤”如蓝喉太阳鸟,飞来吸吮花蜜。而梧桐的花很细小,颜色也与树叶相似,也缺乏可供吸食的花蜜。再说用途,这三种树木都可以做乐器,都可作棺材。而且楸树在古代也是做棺材的良木,如江苏省连云港市出土的几具汉代古墓中的棺材,都是用云台山所产的楸树做的,一直保存至今。而韩愈《秋怀诗十一首·霜风侵梧桐》中的梧桐,则明显地可以判定是现代植物学所称的梧桐。本书其他各篇出现桐或梧桐的地方,都作了具体的讨论。

葛,在古代是一种多用途的植物。葛的嫩叶、花和根可供人食用,葛藤是箱篮筐箩的重要编织材料,葛皮纤维可供纺织,是平民百姓的重要衣着材料,《诗经》中曾反复吟咏。王昌龄《斋心》诗“紫葛蔓黄花”句中的紫葛,实际就是豆科的葛 Pueraria lobata ,叶绿花紫,入秋后老叶亦常泛现紫色,由于诗歌韵文遣词的需要,该诗就把它叫做“紫葛”了。柳宗元《寄韦珩》诗中则称之为“野葛”,主要是为了渲染蛮荒之地的森然可怖气氛,同时也是遣字修辞的需要。但白居易《有木诗八首·有木香苒苒》诗中说“野葛”是有剧毒的植物,“主人”“爱其有芳味,因以调曲糵,前后曾饮者,十人无一活”。酿酒时加了这种植物,喝了这种酒的人就必死无疑,令人不得其解,不可思议。解铃还须系铃人,笔者从“试问识药人,始知名野葛”句得到线索,从药用植物中找到一种有毒植物的药名叫野葛,它就是毛茛科Ranunculaceae大名鼎鼎的乌头 Aconitum carmichaeli ,“野葛”就是它的一个别名,古亦称蓳,开花美丽而持久,唐朝开始引作观赏。诗人用以讽刺唐德宗宠信善于察言观色、花言巧语、内心则异常奸刁狠毒的宰相卢杞残酷迫害广大朝臣的事。

木棉、树棉、贝树等,过去一直是纠缠不清的事。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诗“汉女输橦布”句中的橦布是什么?或说是“木棉”,或说是“树棉”,或说是“贝树”、“橦树”。总之是用一种树木的花织成的布,但世界上没有一种树木的花是可以用来纺纱织布的。笔者考证,橦就是今天所说的属于锦葵科Malvaceae的棉花的一种,即海岛棉 Gossypium barbadens ,旧时称“木棉”,唐代在四川已有栽培了。但张籍在《送蜀客》诗“木棉花发锦江西”句中所说的“木棉”,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植物,即现代植物学木棉科Bombacaceae的木棉(攀枝花) Gossampinus malabarica 。这是一种高大的乔木,先开花,后放叶,花多红色,大而艳丽,满树红花欲燃,异常壮观。果内有白色短而直的膜状绵毛,可作枕头等的填充物,但绝对不能纺纱织布。这种树又名斑枝花或攀枝花,所以四川省西南部有攀枝花地名。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的茱萸,笔者定为山茱萸 Cornus officinalis 。重阳节时红果玲珑,鲜艳可爱,便于折枝佩插。吴茱萸生长在长江以南,花果都不好看,有浓烈气味,有人说香,有人说臭,且必须把它缝在丝锦囊里才可以佩插。

李白《江上吟》诗“木兰之枻沙棠舟”句中的木兰,前面已说过了;“沙棠”究为何树,又是千年争议的有趣话题,至今没有确解,或认为是指杜梨、棠梨之类的树。但这类树的材质坚重,且难以加工,古代不作造船用。笔者考证认为,“沙棠”实际是樟科Lauraceae的檫木 Sassafras tzumu 。树干挺直高大,高达三四十米,材质轻细雅致,有香气,耐水耐腐,是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比樟木更好的大宗重要造船材料。花黄色,果蓝黑色,有白粉,肥大的果托和果梗红色。而檫木在浙江、江苏、安徽三省邻近的地方,俗名“山檫”,民间读音如 sa cha ,北方人听来,与“沙棠”相近,所以《山海经》说“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名曰沙棠,可以御水”,所说的形态特征和使用性能都是相符的。

李白《远别离》诗和其他诗人经常提到的湘竹,应是今天植物学所称的摆竹 Indosasa shibataeoides 。生长在亚热带温暖湿润的高大乔木林下,竿上常有不规则的紫褐色斑纹或斑点。其天然林分布在湘、粤、桂等省区。而北方所谓的斑竹,则是刚竹(桂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的一个变型 flacrima - deae ,生长在黄河流域至以南地区,许多人常把它们混为一谈。

古诗文中的松柏,一般都是泛指。但李白在《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太华生长松》诗中劝韦黄裳做人要学太华松,这太华松却是专指,即松科的华山松 Pinus armandii 。树干挺拔,高达三四十米,是个伟男子形象。

杜甫《清明二首》诗“白蘋愁杀白头翁”句中的白蘋,应是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的多年生浮生植物水鳖 Hydrocharis dubia 。虽有根,但是浮根,随水飘流,生长很快,常可盖住水面。夏季开白花,花心黄色,上午开花,傍晚即沉入水中,花的寿命不足一天;入秋降温后,原先繁茂的群体迅速衰败,可在几天内消失殆尽,容易引发感伤与悲秋之情。但于鹄《江南曲》中却描写姑娘们嘻嘻哈哈到江滨采白蘋,或做菜,或祭神,这是因为人们在生活中的角色与处境不同。许多说诗者把它说成是蕨类的蘋(田字蘋)Marsilea quadrifolia,这是误解。蕨类植物不开花。

神秘而令人感兴趣的,还有耿湋《登沃州山》诗“新蓂长鹭涛”句中的“蓂”,和韩愈《答张彻》诗中“月变三十蓂”中的“蓂”。关于“蓂”的传说来自生活。笔者认为它的原型是十字花科的遏蓝菜(菥蓂)Thlaspi arvense一类的植物。春夏间抽出花葶,并由下而上开花结荚,果荚旋列花葶上,就像可以逐级向上攀爬的阶梯。古人由此发出冥想:一直向上,可与鬼神相通;又想象出从初一到十五日,每天生一荚,十六日开始每天落一荚,用以推算日期,所以又叫“历荚”。

我国许多地区杨、柳混称,由来已久。李益《过五原胡儿饮马泉》诗“绿杨著水草如烟”句中的“绿杨”,实际就是垂柳 Salix babylonica 。南朝齐·谢朓《入朝曲》中称为“垂杨”。至晚唐杜牧《商山麻涧》诗中才有垂柳之名。

现在再回过头来讨论一下“兔丝”、“女萝”与“松萝”等问题。王昌龄《斋心》诗有“女萝覆石壁”句,李白《白头吟》诗有“兔丝固无情,随风任倾倒。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句,杜甫《新婚别》中有“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句。其中的“女萝”与“兔丝”究竟是什么,自古扑朔离迷。《诗经·小雅·頍弁》有“茑与女萝,施于松上”句。李时珍《本草纲目》引郑樵《通志》:“寄生有两种,一种大者,叶如石榴叶,一种小者,叶如麻黄,其子皆相似。大者曰茑,小者曰女萝。”《尔雅》云:“女萝,兔丝。”《毛传》:“女萝,兔丝,松萝也。”陆玑《诗疏》:“今兔丝蔓连草上,非松萝。松萝自蔓松上,与兔丝殊异。”古诗《冉冉孤生竹》又有“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句,等等,各种说法,多相矛盾。因此,在检讨唐诗中的有关内容时,更应格外注意,例如上述王昌龄《斋心》诗和李白《白头吟》中的女萝,笔者认为都是泛指攀爬在山石垣墙上及树木上的藤蔓植物,如夹竹桃科的络石 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 ,葡萄科的爬山虎 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 ,桑科的薜荔 Ficus pumila 和蓼科的何首乌 Polygonum multiflorum 等。李白诗中的兔丝,实际是指这些攀援植物(统称女萝)发生纠缠的不同种类,笔者认为是指何首乌,它比以上这些植物更加纤柔,古有“交藤”、“夜合”之名。这是符合《尔雅》“女萝,兔丝”的意思的。而杜甫《新婚别》中的兔丝,则是与陆玑《诗疏》的说法相符的,即现代植物学所称的属于旋花科的寄生植物菟丝子 Cuscuta chinensis 。薜荔,在宋之问《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李隆基《早登太行山中言志》和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等诗中都有歌咏。笔者认为,薜荔原指开花芳香的一种夹竹桃科的藤蔓植物,如屈原《离骚》“贯薜荔之落蕊”句,汉·王逸注:“薜荔,香草,缘木而生”。屈原以其开花洁白如云,香气袭人,象征高雅纯洁。唐代诗人如李白、柳宗元等的诗中,也都继承了这一传统。但汉代形成的中医药著作《神农百草经》把它定名为络石,从此使人们对薜荔名实分离;而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又误将桑科的一种藤蔓植物定名为薜荔,从而完全推翻了关于薜荔是香草的原意,因为陈藏器所谓的薜荔是无花果属 Ficus ,所谓“不花而实”的隐花植物,根本看不到它的花蕊和花瓣。可惜现代植物学家因袭这种错误,把原本被叫做薜荔的,改名为络石 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Lindl.) Lem. ,而把薜荔的名字安到了毫不相关的另一种植物的头上,它就是现在被称为薜荔 Ficus pumila L. 的桑科攀援植物。古诗文中所谓薜荔衣、女萝衣,都是指用此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制成的粗布衣裳,而决不是把这些植物的茎蔓直接缠裹在身上。

动物方面

本书新考证,新确定的昆虫类27种以上,兽类12种以上,鸟类22种以上,鱼类7种以上,爬行类2种以上,合计70种以上。正确认识它们,对理解诗意有很大帮助。

●昆虫类

蝉是各种蝉科昆虫的统称。本书开篇之作是虞世南的《蝉》,后面还有多首咏蝉的篇章。古人认为蝉只饮清露,不吃其他食物,是近乎圣洁的动物。它的头部有两只炯炯发亮的大眼,垂向颌下的两排凹凸皱纹就像是文士垂在面颊下面的帽带。因为古代只是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能戴帽,所以诗人设喻说,身居高位做官的人,一定要洁身自爱,廉洁自律,提高自身素质修养,才能站得高,看得远,由此生出高尚的人格魅力,说出的话就分量重,声音响亮。可谓立意高古。诗中的蝉,可推测为黑蚱蝉(蚱蝉) Cryptotympana atrata 或鸣鸣蝉 Oncotympana maculaticollis ,是秦地常见的大型蝉类。

骆宾王因多次上书讽喻武则天,被人诬陷入狱。在狱中听到外面阵阵蝉鸣,引发遐想,写了《在狱咏蝉》一诗。说蝉儿虽然行为高洁,与世无争,但仍然命途多舛。说要学蝉“不以道昏而昧其视”、“不以俗厚而易其真”,表示要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人生观与政治观,知难而进,不妥协,不沉沦,不与黑恶势力同流合污。根据序言中“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的词意,可以判定本诗的蟪蛄,与屈原(前340~前 278) 《楚辞·离骚》中“蟪蛄兮啾啾,岁云暮兮不自聊”句中的蟪蛄是同一种。储光羲《田家杂兴八首·楚山有高士》诗:“蟪蛄鸣空泽,鶗鴂伤秋草”句中的蟪蛄,和古诗《凛凛岁云暮》“凛凛岁云暮,蟪蛄夕鸣悲”句中与百劳一起在深秋鸣叫的蟪蛄,也是同一个种,今名蒙古寒蝉 Meimuna mongolica 。但庄子(前369~前 286) 《逍遥游》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寿命很短,只在盛夏发生,前不知有春,后不知有秋。可知庄子说的这种蝉就是《诗经·卫风·硕人》篇中的“螓”。其实是庄子搞错了,螓和蟪蛄都是以声命名的昆虫,螓在树上鸣叫时发“钦”或“秦”声,被捉到手里时发急促的“唧唧”声,所以叫螓,至今民间叫“螓螓”、“蜻蜻”等,它只在盛夏发生,前后只有一个多月,确实是前不知有春,后不知有秋的种类。而屈原《楚辞》中的蟪蛄,在自然界的发生期是蝉类中最长的一种,从夏初一直到深秋,在树上的鸣叫声的起始曲略如“吾友吾友、吾里吾里”,盛鸣时如“雅事达、雅事达”,以致它的英文名称也叫“ yasta ”或“ yangsytay ”,当受惊或被捉时,发出急促的“咕咕咕”声。可惜现代昆虫学家失察,只以庄子所说为是,错把螓定名为蟪蛄 Platypleura kaempferi ,而把蟪蛄定名为蒙古寒蝉 Meimuna mongolica ,不能说不是个遗憾。随着夏季的结束,其它几种蝉相继退出历史舞台,只有它依然唱着自己的歌。

白居易在《送客回晚兴》诗“巴蝉声似磬”句中,描写了另一种可爱的蝉。笔者考证,认为这种蝉应是竹蝉 Platylomia pieli ,又名震旦马蝉,体型比蚱蝉还大,是我国蝉类中最大的一种。鸣声如“昂……”声音由强渐弱,远听若击磬。大发生时,对竹子有害。

螳螂中的中华螳螂 Tenodera aridifolia sinensis 、广腹螳螂 Hierodula patellifera 等体型较大的螳螂,都是蝉类的捕食天敌。骆宾王在《在狱咏蝉》诗序中说:“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戴叔伦《画蝉》诗“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句中,都是把螳螂比作令人厌恶畏惧的奸臣酷吏。但在自然界,螳螂却是整个食物链上的一环,它们吃毛虫、蚱蜢、蝴蝶和蝉,它们自己也常被鸟类和其他动物吃掉,是维护生态平衡的一种因素。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呦呦南山鹿》诗“招摇青桂树,幽蠹亦成科”句中“幽蠹”,是指钻蛀在树干内的天牛科Cerambycidae的害虫。诗中喻指武则天,说她正在侵蚀李唐王朝的基业。而李贺《秋来》诗中的“花虫粉蠹”,就是著名的竹材害虫竹长蠹 Dinoderus minutus 和中华粉蠹 Lyctus sinensis 。它们能在短短的一两年内把竹简变成一堆粉末。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蜻蛉游天地》中的蜻蛉,泛指蜻蜓目Odonata差翅亚目的蜻蜓类和束翅亚目的蟌类的许多个科的种类,本诗可理解为其中的几个常见种。它们姿态优美,或群或散,或进或退,或上或下,行动协调优雅。它们本应在短暂的生命中享受世间的欢乐,但却常遭到黄雀的追逐杀害。诗人讽刺武则天和她重用的佞臣酷吏对不合心意的朝臣百官进行的残酷迫害。杜甫在《卜居》和《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诗中描写的,都是自然生态环境中的蜻蜓,十分可爱。其中《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诗中“偷眼蜻蜓窥伯劳”句描写蜻蜓想捕捉蜜蜂和蝴蝶作美食,却又怕自己被伯劳吃掉,活生生地描写了生态网中的一条食物链。但杜甫于此可能也是有寓意的,即讽刺朝廷中残酷的权力斗争。晚唐至五代之初的韩偓,因为忠于李唐王朝,受到黄巢降将朱温的迫害,只身漂泊来到忠于李唐的闽王王之审所在的福州。他把自己比作一只大蜻蜓不远千里来奔,谁知朱温杀死唐昭宣帝篡唐后,王之审渐渐被朱温软化,向他称臣,韩偓这个坚贞的孤臣遗老对此异常不满,临死前写了《蜻蜓》这首诗,发出“坐来迎拂波光久,岂是殷勤为蓼丛”的浩叹。

蜂子,如胡蜂、马蜂、蜜蜂等,因为尾部有毒针,无论人畜野兽,如被蜇中,轻则肿痛,重可殒命,所以杜甫在《题郑县亭子》诗中描写自己见到山蜂,就像见到恶人一样,唯恐避之不及。苏涣《变律诗十九首·毒蜂成一窠》诗中,则把在树上筑窠的毒蜂比作社会上或朝廷中的黑恶势力,加以抨击。

其实,作为自然界的蜂,和前面说到的螳螂、蜻蜓一样,不过是食物链中的一环,它们捕食毛虫等小动物,自己也常被食虫虻或鸟类等其他动物吃掉。而且,大型蜂巢中的蜂蜡,是古时宫廷和富人夜间照明用的蜡烛的主要原料。那时虽有蜜蜂饲养,但数量很少,而对蜂蜡的需求至巨,驱使许多人冒死到悬崖峭壁去割取野蜂窠巢,坠崖而死者不计其数。顾况《采蜡》一诗,对统治者和豪富人家夜夜笙歌燕舞,银烛照天,明如白昼,那种奢侈生活,进行了强烈的讽刺。

唐诗昆虫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蝼蛄与蚯蚓,究竟谁是歌女。长孙佐辅《山居雨霁即事》诗有“古路绝人行,荒陂响蝼蝈”句,后来卢仝《夏夜闻蚯蚓吟》诗说:“夏夜雨欲作,傍砌蚯蚓吟”。晋·崔豹《古今注》说:“蚯蚓一名曲蟮,……江东谓之歌女,或谓之鸣砌。”看来,卢仝是对的了。笔者童年时也常痴痴地听地下悠悠的叫声,大人们说,这是曲蟮在叫,信以为真。然而比崔豹还要早几百年的《礼·月令》却说:仲夏之月,“蝼蛄鸣,蚯蚓出。”宋代俞琰在《席上腐谈》中对崔豹《古今注》的说法进行了认真的批判,说:“崔豹《古今注》云:‘蚯蚓一名曲蟮,善长鸣地下,江东人谓之歌女。’谬兮!按《月令》:‘蝼蝈鸣,蚯蚓出。’曲蟮与蝼蝈同处,鸣者蝼蝈,非蚯蚓也。吴人呼蝼蝈为蝼蛄,故谚云:‘蝼蛄叫得肠断,曲蟮乃得歌名。’”现代动物形态学和解剖学都证明蚯蚓没有发音器官,而雄性蝼蛄的上翅有类似音锉的构造,可以通过振动翅膀摩擦发出声音,雄蝼蛄鸣叫,是为了招引雌性。

衣食住行,用蚕丝制衣是我国先民的一大发明。古代没有棉花,养蚕是头等重要的事情,人们尊蚕为神蚕,尊桑为神桑。王建《簇蚕辞》告诉我们,养蚕的辛苦不只是昼夜忙碌,采桑换叶,还要调节温度湿度,防止各种病毒、细菌、微孢子虫、真菌等病害的发生,其中“苍蝇”是指家蚕的几种寄生蝇,如果注意不够,一不小心就会因蚕儿发病而严重减产,甚至全军覆没。

再说蝗虫。水、旱、虫,是中国历史上三大自然灾害。虫害以蝗虫为首。蝗虫爆发时群体极其庞大,上天可以遮天蔽日,落地可把草木吃光。白居易对此陷入“天命论”和“天人感应”的阴阳五行、三纲五常的迷信之中。他在《新乐府》诗《捕蝗》中说,发生蝗虫是因为阴阳失调,“和气蛊蠹化为蝗”,并讽刺河南长吏发动农民捕蝗,说:“一蝗死百蝗来,岂将人力胜天灾?”并说治蝗之道是修身养德,烧香礼拜,设祭祈神,让遮天蔽日的蝗虫降落到别的地方去。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是荒唐可笑的,然而在当时却是很有市场。

其他如蚂蚁、蟋蟀、蝴蝶、络纬、蜘蛛、水马、牛虻、百足等等,已在各篇讨论,不再赘述。

●兽类

猿猴类。兽类中最关人心而又最众说纷纭的是猿猴类。唐诗中歌咏猿猴的篇章特别多。到底哪是猿哪是猴,科学界也有争论。解决这个问题,主要靠证据。凡属推测,要看是否合理。笔者几年来认真研读求证,认为唐代在长江三峡地区存在长臂猿的可能性很小,它的分布北限约在衡阳一线,主要在南岭以南。

凌敬《巫山高》诗中的“玄猿”,可能是黑叶猴 Presbytis francoisi ,也可能是藏酋猴 Macaca thibetana 。黑叶猴全体黑色,只有脸颊至耳部有一溜白色长毛。藏酋猴现在包括在秦岭以南的川陕和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仍有分布。因为它的体毛呈青灰色至青黑色,所以姚合在《游终南山》诗中称它为青猿。近年出版的《安徽兽类志》载,黄山一带民间称它为伭猿。另外,杜甫《瞿塘两崖》诗“猱貜须髯古”句中的“猱貜”,笔者认为也是指藏酋猴。现在黑叶猴仅分布在广西和贵州的局部地区,但南宋·徐照《猿皮》诗有“路逢巴客卖猿皮,一片蒙茸似黑丝”句,描写的正是黑叶猴的皮,说明唐宋时期长江三峡地区确实是有黑叶猴存在的。宋之问《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诗中的“抱叶玄猴”,有可能是长臂猿科Hylobatidae的种类,也可能是黑叶猴。因为这一带曾是黑叶猴最适宜的生存地之一,同时也可能是唐代长臂猿分布的北缘。

李白《蜀道难》诗中的“猿猱”是泛指,指金丝猴和藏酋猴,杜甫《石龛》诗中的“狨”是确指,狨即金丝猴 Pygathrix roxellanae ,又称蜼、狖等。《益部方物记》:“……惟毛色为异,……状实类猿,体被金毳,皮籍焉。”《埤雅》:“大小类猿,长尾作金色,今俗谓之金线狨者是也。生川陕深山中。人以药矢射杀之,取其尾为卧褥,鞍被、坐毯。……狨,一名猱”。《尔雅》:“蜼,卬鼻而长尾。”注:“似猕猴而大,黄黑色,尾长数尺。”《淮南子·览冥训》:“猿狖颠而失木枝。”高诱注:“狖,猿属也,长尾而卬鼻也。”说的都是金丝猴。《尔雅翼》:“蜼,狖也。……读如赠遗之遗,又读如橘柚之柚。其作柚音者或为狖,音义皆同。”所以杜甫《石龛》诗中的“狨”和《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诗中的“狖”,都是指金丝猴。

更为有趣的是诗中的“猩猩”。李白《清溪行》和《远别离》两首诗中都有鸣声悲愁牵魂的猩猩。有人说它就是现代学名为猩猩 Pongo pygmaeus 的一种类人猿。笔者认为,目前还不能证明我国大陆在历史时期,特别是迟至唐代还有猩猩存在的事实。《山海经·南山经》中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狌,音 x ī ng ,与猩同。)郭璞注:“如猿,伏行,交足。”《尔雅》作“猩猩”:“猩猩小而好啼。”笔者认为,所谓大小,是与猿猴相比而言的,说明它在猿猴类中是比较小的种类。这些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描述,与黑叶猴 Presbytis francoisi 几乎完全相符。黑叶猴在前面已提到过,这是一种温柔可爱、形如“美人”的动物,在我国猿猴类中是体型比较纤小的一种。成年猴子全身毛色漆黑有光泽,仅颊部至耳有一白色毛带。人们根据体毛颜色,称之为“玄猴”、“乌猿”,《山海经》把它叫作“狌狌”,《尔雅》称作“猩猩”。张籍《送蜀客》诗中的“猩猩”,也应该是黑叶猴等猴类,而非类人猿之猩猩。最后,李贺《大堤曲》诗“妾食猩猩唇”句中的“猩猩唇”,据研究,既不是类人猿、也不是黑叶猴或其他猿猴类动物,而是鹿科大型动物驼鹿 Alces alces 肥大的嘴唇。

令人惊喜的是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中还有“白猿”,而且“涧涧白猿鸣”,数量非常之多。诗中白猿是什么,迄无确考。笔者认为是白头叶猴 Presbytis francoisi leucocephalus 。它是黑叶猴的近亲,形态与生活习性都与黑叶猴极其相似,只是头部的毛全为白色或灰白色,头顶长毛向上形成白色冠毛,向下披垂到肩部,脸和体毛黑色。所以古人把它与“乌猿”、“玄猿”相对地称为“白猿”。这种头白体黑的毛色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色,使它们在多石灰岩的岩穴与石山地带活动时与岩石背景浑然一体,不易被天敌发现。但它们仍躲不过人类的掠杀,现仅广西南部石灰岩峭壁的岩洞中还有少量残存。近年成立了自然保护区。《山海经·南山经》说:“堂廷之山,多棪木,多白猿。”郭郛注证以为是白眉长臂猿 Hylobates hoolock ,不符。

大多数的猿猴类的啼鸣声,在人类听来都是比较哀然凄切的。古代山水阻隔,交通不便,它们的鸣叫声总能勾起游子的思亲怀乡情感,所以诗中歌咏不息。

那么唐诗中有没有长臂猿呢?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中旭日东升时群鸣的猿,是长臂猿的可能性比较大。白眉长臂猿和黑冠长臂猿 Hylobates concolor 在每天早晨先由一头领头的雄性带头鸣叫,接着全群跟鸣。声音洪亮悦耳,声传数里。白眉长臂猿现今只有云南的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内有少量残存;黑冠长臂猿过去分布较广,现仅海南省有少量残存。由此判断,本诗群鸣于曙的猿,以黑冠长臂猿的可能性较大。宋之问《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中的“抱叶玄猴”,也可能是长臂猿。

杜甫《东屯月夜》诗中说他“天寒不成寝”,“暂睡想猿蹲”。他所说的猿,应是指藏酋猴。他觉得像“猿”那样蹲着睡比躺着更舒服些。说明是患了肺心病。这是唐诗研究的一个意外收获。

鼯鼠是一种幽灵般的动物。王昌龄《长歌行》诗中的鼯鼠,和李白《鸣皋歌送岑征君》诗中的鼯,按现存鼯鼠种类分布推测,应是复齿鼯鼠 Trogopterus xanthipes 或红白鼯鼠 Petaurista alborufus 。栖息在荒林野坟的树洞或土洞中,昼伏夜出,常伸出四肢,张开腹部皮膜,拖着又长又大的尾巴,幽灵般地在夜空中滑翔漂行,产生一种异常阴森恐怖的气氛,令人寒毛直竖。

杜甫《冬狩行》诗“幕前生致九青兕”句中的“青兕”,一般都认为是指犀牛,今犀科Rhinocerotidae的双角犀 Dicerorhinus sumatrensis 或独角犀 Runicornis 。《说文》:“兕,如野牛而青,象形。与禽、离头同。”重点说明它像野牛,字象形。郭璞注《尔雅》“犀似猪”说:“形似水牛,猪头,大腹,庳脚,脚有三趾,黑色。三角,一角在项上,一角在额上,一角在鼻上……好食棘。亦有一角者。”所说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都与犀牛相符。内中包括双角犀和独角犀,惟项上之角为误。笔者以为是指小独角犀 Rhinoceros sondaicus

古代称为野牛的主要指牛科Bovidae两种野生动物,即牦牛 Bos grunniens 和牛(印度水牛)Bubalus bubalis。这两种野牛古代在巴蜀地区分布广,数量多,至今还有残存。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诗中的犁牛,即犛牛、牦牛。一般犛牛指野生的,体型巨大,牦牛常指家养的,体型不如野生者大。牛经训化成为家水牛。

兽类中还有一种极具神秘色彩的动物。如刘禹锡《畬田行》诗“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句中的山鬼,在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等八人》诗中称为“山魈”,又叫“一足兽”。有关它的故事真是扑朔离迷。经过层层剥去它的神秘面纱,发现其竟是食肉目獴科Herpestidae的食蟹獴 Herpestes urva 和爪哇獴 Hjavanicus 。它们在晨昏和夜间外出觅食,主要在山麓溪涧附近活动,常以后足并立瞭望,远看像个精怪似的小人,被尊为山神。暮色中看到它红红的脸,真还有点像美女的样子,所以又有了另一类美丽的传说。

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等八人》诗中还有一种叫“貙”的猛兽,一般认为是传说中的动物。笔者考证,它是猫科的云豹 Neofelis nebulosa 。常隐匿树上,突然跃下捕杀经过的小型鹿类及其他动物。身上的环形斑纹如同数量众多的小室。古时區字兼有藏匿和小室之意,这大概是称它为“貙”的原因。

其他如虎豹熊罴,鹿麝麋麂,海鲸江豚,象鼠野马,水獭骆驼,蝙蝠狐狸等多种兽类及其隐含的诗意,均在有关篇章加以讨论。

●鸟类

鸟类方面内容异常丰富多彩,其艺术形象也更加摇曳多姿。

董思恭《咏风》诗中有“退鹢”,“退鹢”是什么鸟,可说是千古之谜。《左传》有“六鹢退飞过宋都”的记载,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今人认为只是“古籍中鸟名”(《辞海》2000年版)笔者考证认为这种鸟现在还有,它是苍鹭 Ardea cinerea ,是鹭科Ardeidae大型鸟类,常集小群活动。头颈和足都很长,但飞翔时缩颈伸足,振翅悠悠然,缓缓而飞,从天上飞过时,使人误将缩入的头部当作尾部,而把伸得很长的腿足当作头部,产生好像是在倒着飞的错觉。因为它常终日站在水边等待鱼虾游来身边时啄食,“站桩”的功夫极好,因此古人认为它能镇水,把它奉为水神,把它的图像画在船首,祈求水路平安。

子规鸟,通常是指大杜鹃 Cuculus canorus ,同时兼指四声杜鹃 Cmicropterus ,以鸣声谐音“子归”。游子听到它的啼叫,会有心肠寸断的感觉。如沈佺期《夜宿七盘岭》,李白《蜀道难》、《宣城见杜鹃花》,杜甫《玄都坛歌》等。李白《荆州歌》诗中,则是与农事节令相联系,谐音拨谷,即布谷。而杜甫《杜鹃》一诗,更是通过杜鹃是“蜀王望帝所化”的神话传说,抒发他批判当时包括安史之乱在内的各地造反叛乱,不听君命,各自为政,宦官专权等时政弊端,希望回复“君君,臣臣”等一整套封建礼教制度,以便实现李唐王朝的复兴这样一种典型的儒家思想。

古之百舌鸟,现在叫乌鸫 Turdus merula ,大如八哥,全身暗黑色,其貌不扬,却是鸟类中最了不起的歌唱家,自古享有盛名。心术不正的郑愔为了升官,在武后时附谄武氏佞宠张易之兄弟,后来被贬出朝廷。郑愔写了《百舌》一诗,以“弄音无常则”讽刺咒骂惩罚他的朝臣。刘禹锡在《百舌吟》中,也把反对永贞革新的政治对手讽刺为百舌,说他们巧言能辨,搬弄是非。只有韦应物在《听莺曲》中对百舌的鸣叫进行了歌颂。诗中的“莺”不是黄鹂,也不是画鹛,而是“百舌”乌鸫。

刘禹锡后来在《和仆射牛相公春日闲坐见怀》诗(此诗本书未录)“莺到重阳不惜声”句中的“莺”,也是指“百舌”,秋天是百舌老鸟教新鸟学唱的时节。刘氏前后两诗情趣不同,时过境迁也。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翡翠巢南海》诗多少带有寓言色彩。诗中的翡翠,可以认为就是翠鸟科Alcidinidae的普通翠鸟 Alcedo atthis 。它的羽毛绚丽多彩,古时用于女子首饰及被服帐帷饰羽,有时价比黄金还贵。因为它有美丽的羽毛而总是横遭杀身之祸,诗人用以比喻自己和许多才高之士,总是容易受到污蔑陷害。但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孤鸿海上来》篇中把它比作善于伪装的权奸李林甫,说他虽然权大遮天,格杀一切不能顺从于他的人,但诗人藐视他,把他比作小小的翠鸟,食腥嗜杀的高手。俗话说“高明逼神恶”,说他一定会有报应的。果然,后来李林甫惨败于杨国忠和安禄山的手下。

还有有趣的事。宋之问《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诗“衔花翡翠来”句中的翡翠究竟是什么鸟?因为这是一首纪实诗,所以诗中的翡翠不是一种虚构的事物。但翡翠是入水捕鱼的鸟,没有衔花的习性,而且它生性好躲藏,不易被人接近。笔者认为,这种衔花的翡翠,应是指鹦鹉科的花头鹦鹉 Psitacula cyanocephala 。这种鹦鹉头部红色,其余羽毛基本绿色,雄鸟翅上还有一块红斑,这是宋之问称之为翡翠的原因。它们活动在花丛中,常啄花为食,所以这句诗描写的情景应该是真实的。

古人常把鹭和鹤混称。如王维《山居即事》诗“鹤巢松树遍”,和司空曙《经废宝庆寺》诗“松暝鹤飞回”等句中的鹤,实质都是鹭科Ardeidae的鸟,如白鹭 Egretta garzetta 、大白鹭 Ealba 等。类似的情况很多。凡说在树上栖息、站立的“鹤”,实质都是鹭。因为鹤科Gruidae鸟类足的后趾已经退化,没有握枝的能力,是不能在树枝上站立的。不过刘禹锡《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和白居易《送鹤与裴相临别赠诗》中的鹤,都是真正的鹤科鸟类,白居易诗中的鹤,还可以确定为丹顶鹤 Grus japonensis

古人不但把鹭与鹤相混,还把鹄(天鹅)与鹤相混。例如李白《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句中的“黄鹤”,就是黄鹄,即大天鹅 Cygnus cygnus 或小天鹅 Ccolumbianus 。它们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可以飞越喜马拉雅山到达印度。再如崔颢《黄鹤楼》诗中的“黄鹤”,也是这样。黄鹤楼本来就叫作黄鹄楼,因为建在黄鹄矶上而得名。黄鹄是当时当地越冬期间数量极多、体型最大、最优美的鸟类。应该说,世界上并没有“黄鹤”这种鸟类,但是由于鹄和鹤两字读音相似,古人便无原则地随意借用,不知不觉中生出许多混乱。当时的文人虽然心里明白,但广大民众并不清楚,到后来连文人也弄不明白了,以致近年有人用“高科技”手段,做成能飞上天进行遥控的“仙鹤”在黄鹤楼前表演,作为一种对文化的颂扬与纪念,令人感到多少有些搞笑,并透着一丝尴尬与淡淡的悲哀。

孟浩然《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诗和杜甫《㶉鶒》诗中的,是一种水鸟,㶉鶒和鸳鸯一样美丽,以致有人误以为它就是鸳鸯。笔者考证它是鸭科的绿翅鸭 Anas crecca ,和鸳鸯确实比较相似,因为羽毛颜色略偏紫,所以徐延寿《南州行》诗中把它们称作“紫鸳鸯”,它美丽的羽毛过去也是重要的装饰羽,是传统的出口物资。它肉味鲜美,在历史上曾是成千上万、遮天蔽日,数量最多的一种野鸭。因为它总是遭到捕杀而毫无反抗能力,所以杜甫入蜀后以㶉鶒自比,告诫自己慎勿多言,以免遭受政治迫害。

李白在《秋浦歌十七首》中歌咏了他所珍爱的白鹇 Lophura nycthemera 和锦鸵鸟。这锦鸵鸟尤其漂亮,在别的地方没见到过,所以说它“人间天上稀”。究竟什么样,令人十分向往。大概由于过于羞涩,至今无人揭开它的面纱。最近有人说这首诗中的锦鸵鸟就是鸵鸟科的鸵鸟 Struthio camlus camlus ,太牵强了。笔者考证,它是雉科Phasianidae的白颈长尾雉 Cyrmaticus ellioti 。虽然现已查明在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的局部地区尚有分布,但数量稀少,难得一见。因为有了高性能的照相、摄像工具,人们才得以一睹它的芳容。

乾元中杜甫弃官西行,曾居同谷县,入蜀途中作《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有弟有弟在远方》诗,怀念在战乱中失散兄弟,有“东飞驾鹅后鹙鸧”句。据《尔雅》“鸧,麋鸹”,笔者认为是指草鹭 Ardea purpurea 。古人认为这种鸟比较凶残而有神秘色彩。郭璞说麋鸹是鸧鸹。唐颜师古注《汉书》认为鸧鸹即鸹鹿,今名白枕鹤 Grus vipio

鶗鴂常被解释成暮春飞来,入秋飞走的杜鹃。但储光羲《田家杂兴八首·楚山有高士》诗“鶗鴂伤秋草”、岑参《暮秋山行》诗“鶗鴂昨夜啼,蕙草色已陈”和刘禹锡《鶗鴂吟》诗“秋风白露晞”句中的鶗鴂,都已十分明白地说它们是深秋草枯时啼叫的秋鸟。这时杜鹃早已飞回南方,完全不见踪影。笔者考证它们是伯劳,如棕背伯劳 Lanius schach 和牛头伯劳 Lbucephalus 。其中棕背伯劳的拉丁文种名“ schach ”就是依它的鸣声给出的,粗厉而充满杀机,麻雀听了都纷纷蛰檐躲避。秋天正是老鸟教新鸟鸣叫捕食的季节。储光羲和岑参诗中的鶗鴂,主要用以写景,表示节令,可能还有一些寓意。刘禹锡则主要用以讽刺永贞革新的反对派。

现代的鹦鹉都出产在南方,所以当读到古时诗中说陇西出鹦鹉的诗句时,总是心生疑惑。可是岑参《题金城临河驿楼》诗中“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和杜甫《山寺》诗中“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等诗句明明白白地告诉你,从长安往西走,一直到今天的兰州一带,那里是鹦鹉和麝香等鸟兽自由生活的天堂,优美的香格里拉。后来,晚唐诗人皮日休《哀陇民》的诗,专门描写“蚩蚩陇民”和“陇川戍卒”在陇山之巅冒着粉身碎骨的风险捕捉鹦鹉,作为进贡朝廷和权贵的礼物。李白《望鹦鹉洲怀祢衡》诗中汉末文学家祢衡《鹦鹉赋》中描写的鹦鹉,也是陇山鹦鹉,笔者考证,它就是大紫胸鹦鹉 Psittacula derbiana ,是我国特产体型最大而又最耐寒的一种。历史上在黄河流域曾经广有分布,而以陇西所产最多、最有名。现仅四川西部、云南和西藏的局部地区尚有少量分布。为此,笔者呼吁应该设法人工繁殖放养,恢复陇西野生鹦鹉种群。

耿湋《登沃州山》诗有“小暑开鹏翼”句。一般认为“鹏”是神话传说中的鸟类,但耿在这首诗中写的都是真情实景,鹏也实有其鸟,笔者考证是斑嘴鹈鹕 Pelecanus philippensis crispus 。这种鸟古代很多,体型很大,飞姿一致而动作悠然,群飞时可以遮天蔽日。在江浙一带约在4月上旬产卵,6月中下旬幼鸟开始离巢,跟随老鸟学飞,合群在水域拍翅击水,列队捕鱼。这就是“小暑开鹏翼”的意思。小暑在7月上旬。《淮南子·说林训》:“有鸟沸波者,河伯为之不潮,畏其诚也”,注:“大鹏翱翔水上,扇令鱼出,攫而食之。”所说与鹈鹕相符。

碧鸡也是一种极具神秘色彩的鸟类。张籍《送蜀客》诗“蜀客南行祭碧鸡”和李商隐《西南行却寄相送者》诗“明朝惊破还乡梦,定是陈仓碧野鸡”句中的碧鸡,至今未有确解。笔者认为是雉科的红腹角雉 Tragopan temminckii 。这种鸟脸部碧蓝绿色,雄鸟发情时从头两侧向后上方伸出两支碧蓝色细长肉角,又在胸前展示出碧蓝色大片充气肉裙,肉裙两侧各有一排鲜红色横斑,绚烂夺目,收敛之后不留痕迹,变幻于瞬息之间,十分神奇。加上它在清晨和傍晚发出响亮的“ wa wa ,…… ga ga ”的鸣叫声,很像是婴儿啼哭,此起彼伏,行人揪心。出门远行,祭碧鸡之神,祈求自己和家庭平安。

韩愈《赠同游》诗中用“唤起”和“催归”两种鸟,描写旅途的劳累和情趣,同时,揶揄负责早上呼唤大家起床的人,总是醒得比别人还晚;也有的人,天色未晚,就嚷嚷着催促大家早点回去,贴切而生动。其中“唤起”鸟有两个版本,一种是卷尾鸟科的黑卷尾 Dicrurus macrocercus ,一种是鹟科的乌鸫 Turdus merula ,这两种都是曙光初升即鸣的晨鸣鸟类。“催归”是指大杜鹃 Cuculus canorus 或四声杜鹃 Cmicropterus

牛李党争中的李党首领李德裕最后被贬为崖州司户,途中写了许多诗,在《谪岭南道中作》诗中写有“津吏三更报潮鸡”句,其中“潮鸡”是什么鸟,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且各家之说相去甚远。原来河港中的舟船,需要等待涨潮才能出航,每天涨潮时间各不相同,而误了潮水船又搁浅,不能出港。如果等津吏亲自看到潮水再通知旅客人货上船,不但津吏太辛苦,时间也太仓促,尤其是夜间,潮水来了也看不见。笔者认真考量,认为报潮鸡不止一种,而且不同地点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报潮鸟类,认为主要是鸻形目鹬科Scolopacidae的白腰杓鹬 Numenius arquata 、斑尾塍鹬 Limosa lapponica 等水鸟。它们集成大群,在退潮时追随退落的潮水进入远滩觅食,涨潮时受海浪逼迫逐步起飞退向岸边,并发出鸣叫声。喧哗的鸣叫声可以远传数里,渡口官员听到它的叫声渐近,发布涨潮消息,催促旅客到码头上船。

许浑《金陵怀古》诗“石燕拂云晴亦雨”句中的“石燕”写得十分精彩而又神秘,历来也是众说纷纭。旧时也有人说是悬崖上的石头变的,飞回到悬崖上又变成石头。笔者考证应是雨燕科Apodidae的白腰雨燕 Apus pacificus pacificus 。因为它栖息时攀附在悬崖上静伏不动,故称“石燕”。夏季晴日,当地面的潮湿空气被晒热后上升到高空,常可凝结成能降雨的云,“石燕”随地面的上升气流高飞拂云,追逐捕食随气流上升的小型昆虫。到中午前后,对流天气造成的雨云发育成熟,就会下一场雷阵雨,这是自然现象。诗人以“石燕”比喻那些曾在历史上呼风唤雨的英雄人物。

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诗“红槿花开越鸟啼”句中的越鸟,可能是灰孔雀雉 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 或鹧鸪 Francolinus pintadeanus ,也可能是泛指南方的鸣禽。但李商隐《晚晴》诗中的越鸟,笔者认为,既不是灰孔雀雉,也不是鹧鸪,更不是随便泛指越地之鸟。而是由诗人自己身居仅有一个小窗的阁楼小室,联想到当地住在树洞中的犀鸟,如冠斑犀鸟 Anthracoceros coronatus 。衔来泥土等物,掺和口中黏液,在树洞中筑巢,雌鸟在封闭的树洞中产卵、育雏,上面仅留一小窗孔,雄鸟负责把觅来的食物从小窗口中喂饲雌鸟和幼鸟。幼鸟成长后,雌鸟率子女破洞而出。雌鸟已养得膘肥体胖,又换了一身鲜艳亮丽的新羽。因劳累而形容枯槁的雄鸟看到这番情景,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诗人勉励自己,既要干好公务,又要做一个爱妻爱家的好丈夫。等等。

●鱼类

殷遥在《友人山亭》诗中描写了鱼群在溪涧中逆游而上的动人情景,令人激动振奋。殷遥是江苏句容人。在江南一带能逆水而上的鱼种类很多,如栉鰕虎鱼(子陵鱼) Ctenogobius giurinus 、南方马口鱼(桃花鱼) Opsariichthys uncirostris 、宽鳍鱲 Zacco platyps 、逆鱼 Acanthobrama simoni 、鲫鱼 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 等。有的是雌雄成鱼回游到上游石滩地产卵繁殖后代,有的是幼鱼回到它们祖先的出生地逆游索饵。通过逆游行动可以增强体质。

孟浩然在《岘潭作》诗中描写了他的家乡名产“槎头鳊”,就是鳊鱼 Parabramis pekinensis ,以肉细味美著称。实际上,当地盛产的还有三角鲂 Megalobrama terminalis ,与槎头鳊的形状、口味都很相似,没有经验的人无法把它们区分开来。

杜甫入蜀后写了《观打鱼歌》和《又观打鱼》两首诗,从中我们可知唐代长江支流涪江中的鱼类资源有多么丰富!单是鲂鱼,一个大网下去,就能捕获数百尾,上千斤,还有和鲂鱼一样大的“槎头鱼”,即鳊鱼,重达几十斤的赤鲤,即鲤鱼 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 等等。大概因为这里的生态环境优美,水质好,吃了这里的鱼,过去认为鲜美异常的“徐州秃尾”就不值得一提了。这“徐州秃尾”是什么鱼,查无确考,笔者认为是指鲇(鲶)鱼 Silurus asotus 。以肥腴鲜嫩著称,头大,尾小,圆而无叉,是为秃尾。可以看出杜甫已有比较朴素的环保意识。对随意滥捕滥杀、渔人只取大鱼、好吃的鱼,而把大量他们认为不太可口的鱼,特别是无数较小的鱼都扔在沙滩任其干死,深表惋惜。对“暴殄天物”的行为进行批判,并借此对蜀中军阀互相攻杀,使百姓蒙难,表示强烈谴责。

古人认为,鱼也是可以成龙的动物之一。江中巨鱼如中华鲟 Acipenser sinensis 、达氏鲟 Adabryanus 、白鲟 Psephurus gladius 、鲤鱼等,便被称为鱼龙。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和胡浩《出峡》等诗可以看出,在历史时期它们是长江的主人翁,它们在江中吹风作浪,畅游千里,通江达海。古人以为鱼既可变龙,也可以变怪,杜甫在《沙苑行》诗中就是把安禄山描绘成巨鱼变成的妖龙精怪;而在《观打鱼歌》和《又观打鱼》中把它们比作是军阀等黑恶势力。

更为传奇的还有“王余鱼”和“点额鱼”。

刘禹锡在《忆童年》诗(载《送裴处士应制举诗》)中,回忆童年与小朋友“垂钩钓得王余鱼,踏芳共登苏小墓”句,情景如在眼前。“王余鱼”是有传奇色彩的鱼类名称,古人也有很多说法。笔者考证,主要有鲽形目的鱼类,如花鲆 Tephrinectes sinensis ,宽体舌鳎 Cynoglossus robustus ,木叶鲽 Pleuronichthys cornutus 、卵鳎 Solea ovata 、条鳎 Zebrias zebra 等。此外,也有人把银鱼科的鱼类也指为“王余鱼”,但银鱼不上钩。

自汉以后,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但登进士很难,竞争十分酷烈。所以人们把它比作鲤鱼跳龙门。登进士的,好比鲤鱼跳过了龙门,鱼变龙,从此身份改变,可以升官发财;跳不过的则被点额而归,额头上被点染黑墨,从此抬不起头来。李白也戏称自己被赐金放还是没跳过龙门,点额而归。白居易被贬也把自己比作点额鱼,并且还专门写了一首《点额鱼》的诗,据说可能是在做江州司马时写的。但点额鱼是否真有其鱼,是什么样子的,迄无确切说法。笔者认为,点额鱼就是鲤科野鲮亚科Labeoninae的墨头鱼 Garra pingi pingi 。肉味鲜美,出产在长江中上游的支流中,因此,笔者认为《点额鱼》这首诗应是白居易从江州到达忠州刺史任上之后所作。

唐诗描写的鱼类中,还有一个更加离奇的故事。晚唐诗人曹唐在《南游》诗“涨海潮生阴火灭”句中,记述了一种难解的自然现象:在秋冬时节,南海海面上泛起了暗红色阴火,随着大海涨潮而隐灭了。这阴火,自古无人解释。最近有说诗者认为是微生物造成的“赤潮”。笔者认为,在树叶脱落,芦苇飘絮的秋冬时节,即便是两广沿海的水温,也不适于能形成赤潮的微生物种群的大量繁殖。因此,这种说法不能成立。而南海中盛产的竹荚鱼 Trachurus japonicus 在夏季的晨昏时节,以及秋冬晴天太阳把上层海水晒暖时,会成群上浮到海面活动取食。由于鱼体的特殊结构以及折光等原因,远看鱼群处海水呈暗红色,古人认为这是海中的“阴火”。到涨潮时,海浪翻腾,把水温层打乱,海面温度下降,鱼群下潜,“阴火”便隐灭了。如果是藻类的微生物,就没有下潜能力。

此外,还有两栖类的蛙、蟾,爬行类的龟、蛇、鼍、鳄,以及贝类等,种类不少,艺术形象也很饱满多样,已在各有关篇章加以讨论。

其他自然现象方面

●天气现象

天气直接影响人的生存活动,是人最易感受的自然现象之一,所以诗中描写极多。例如风,本书各诗中出现的除了春夏秋冬四季的风,东西南北方面的风,还有疾风、惊飙、鹰风、盲风、阴风、信风、天风、凉风、炎风、山风、北风(湖陆风)、南风(湖陆风)、飘风、海风(台风)、海风(瀚海寒风)、旋风、凶飙、霜风、槿花风、飓风、惊风、鲤鱼风、莲风、桐风、苇条风、蒲风,等等,有些诗虽未提及风,但却能感觉到风的存在,如王维“大漠孤烟直”,是静谧的无风天气,李白“摇曳楚云生”、“孤云独去闲”句,都是轻风吹云走。除了一部分诗描写风的形成、踪影、风起风灭的规律等现象外,大部分对风的描写是寄有寓意的。例如虞世南《蝉》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句的意思是说,当一个人的德行修养达到很高的境界之后,他的言论和思想自然就会响亮地传得很远,并不是靠他人吹捧炒作的结果。这里的“秋风”,喻指推捧的外力;陈子昂《兰若生春夏》诗中的“秋风”,则喻指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政治环境,等,其他如“鹰风”、“秋风”、“霜风”、“桐风”、“鲤鱼风”、“槿风”、“苇条风”、“蒲风”等,以景物不同而名之,实质都是指秋风,其中王勃《饯韦兵曹》诗中的“鹰风”,是指鹰隼类猛禽南迁时盛行的偏北风,干冷肃杀,与韩愈《秋怀诗十一首·霜风侵梧桐》诗中的霜风、李贺《江楼曲》诗中的“鲤鱼风”相当,是秋冬之交的寒风;白居易《别元九后咏所怀》诗中的“槿花风”是夏末初秋的风,凉爽而少有寒意;喻鳧《得子侄书》诗中的“苇条风”、李贺《秋来》诗中的“桐风”、皇甫松《浪淘沙二首·蛮歌豆蔻北人愁》诗中的“蒲风”都是中秋前后的风,已有寒凉萧肃之感。其中韩愈《秋怀诗十一首·霜风侵梧桐》中的“霜风”是有寓意的,诗人以“霜风摧梧桐”讽刺宦官陈弘志弑害宪宗皇帝后,牛李党争激化,牛派李宗闵等十人被贬出朝廷,这就是“霜风侵梧桐”、“空阶一片下”的意思。

飙通常是指狂暴的风。秋冬时节突袭南下的强冷空气称作盲风,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仲尼探元化》诗中用“盲飙忽号怒”这样的诗句,讽刺武则天为实现专权政治目的,不惜使用一切手段打击对手这样一种政治风暴。韩愈在《苦寒》诗中用“凶飙搅宇宙,铓刃甚割砭”的诗句,强烈讽刺唐德宗晚年宠信奸相卢杞,任由他专权朝政,迫害一切不利于他的朝臣。因为他貌相奇丑,凡相貌堂堂、长得好的人也遭到迫害。李白《北风行》诗中的北风、《北上行》诗中的“严风”,用韩愈的话说,也都是“凶飙”,在于揭示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暗喻安史叛军的凶狂。李白还在《横江词六首》中以“狂风”、“恶风”,在《新林浦阻风寄友人》诗中用不测的“天风”,讽刺阻挡他重返朝廷为国效力的朝中黑暗势力。不过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卷地折白草的北风,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中能吹得乱石满地走的夜风,以及李益《从军北征》诗中的“海风”,都只是对自然景象和自然力的真实描写。

刮风的范围有大小,一般达到几百公里上千公里的,叫大尺度大气环流,像季候风中的东西南北风、台风等,大体上已如前述。台风在李白《横江词六首》中指由海云而生的狂风、恶风,喻朝中政治恶势力。

刮风范围在几公里至上百公里的,一般称为中小尺度大气环流,多属地方性风。储光羲《采菱词》有“朝随北风去,暮逐南风旋”句,说他住在具区(指太湖或其邻近的湖泊),早上顺着北风驾船进入湖中打鱼采菱,傍晚乘着南风,可以毫不费力地驾船回家。这并非痴人说梦,而是绝对真实,这是因为湖水与陆地对空气而言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下垫面,在有日照(晴日白天)和无日照(主要指夜晚)的条件下,湖泊与陆地间会形成两个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夜间至第二天早上,陆地降温速度比湖水快,近地面空气变冷变重,而湖水降温慢,温度比陆地上高,湖面空气比陆面暖而轻,形成上升气流,导致陆上空气流向湖心,在近地面形成由陆地吹向湖心的风,第二天太阳升起后,陆地吸热和升温的速度比湖水快,当地面温度升到与湖面相当时,出现短暂的平衡,湖陆之间的大气环流停止,成为静风;之后陆地继续升温,陆上与湖面温差拉大,陆上近地面空气迅速升温而出现上升气流,导致湖面空气流向陆地,形成由湖面吹向陆地的风,这种风的范围一般在数公里至数十公里,高度数十米至数百米。推测储光羲住在湖的北岸,日出前后随北风下湖,日落前后随南风回家。只要天晴,这种风天天都会发生。凌敬《巫山高》诗中的“惊飙”,杜甫《楠树为风雨所拔叹》中的“飘风”(回旋的地形性狂风),也都是中小尺度环流风。而张籍《废宅行》诗中只在房角地面发生的小小的“旋风”,俗称鬼风,其范围只有数米至数百米,是微小尺度的环流。鬼风虽小,在特定环境中给人以阴森可怖的印象,令人刻骨难忘。

自然界也有几乎静止无风的时候,多在日出日落的短暂时分。如王勃《咏风》诗“日落山水静”,王维《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即是。

云是第二种重要的天气现象。它变幻无穷,千姿百态,令人遐想。

王无竞《巫山》诗中虽无“云”字,但却活生生地写出了长江三峡特别是巫峡中云的形态和它的活动:“裴徊行作雨”。由于峡中水汽大,日出后水汽上升在空中成云,随着峡谷及山势徘徊移动,到下午云体变大,云中水汽增多,入夜变作雨水降下。这是形成巫山神女“早为行云暮为行雨”神话的气象基础。李白敏锐地感觉到出峡后的“楚云”无论是形态上和行动方式上都与蜀云有许多不同之处,在《渡荆门送别》诗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荆门浮舟望蜀江》诗中“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生”等句,鲜明而生动地说明了两者的区别。巴蜀之地,层峦叠嶂,巴蜀之云,盘缠蛇行于山峦之间,见头不见尾;楚地平坦,楚天开阔,楚云可以自由舒展,或白羊苍狗,或海市蜃楼,变幻无穷。

李白《横江词六首》“东指海云生”的“海云”,是指台风云系,以云量多,移动快,风强雨大为主要特点。诗人有讽喻朝中黑暗的政治气候的意思。白居易《送客春游岭南二十韵》和柳宗元《岭南江行》诗中都称为“飓母”,因为这种云的成群出现,表示后面将有台风到来。柳宗元因为二度遭贬,诗中有讽喻迫害他的宪宗皇帝和反对派政治势力的意思。

李白《独坐敬亭山》诗“孤云独去闲”句中的孤云,应该是淡积云。在晴天是由地面和上空空气对流后生成的云朵。如果对流继续加强,淡积云会变成浓积云,再变成雨云而产生降水。但因时近秋天,地面与空中对流相当微弱,而是横向气流比较活跃,这片孤独的淡积云不但没有站住脚跟,不能继续壮大,反而被风吹走了,而且很可能因云中的水汽一路丢失,不等走到天边,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杜甫《对雨书怀走邀许十一簿公》诗中“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等句,描写了从雨云形成到暴雨降落的全过程。先是雨云开始形成,逐渐高如山峰,后来迅速发展,铺满整个天空,随着雷声无数鱼儿与倾盆大雨一起撒落地面。这种云,先是夏日对流天气形成的浓积雨云,在发展上升的过程中变为秃积雨云,再变为鬃积雨云,不久变成强烈的雷暴风雨,局部地区还能产生龙卷风,把河湖中的鱼卷上天空,再随雨水倾落到地面。

也有的云在地面看不清它的形状,如杜甫《秋雨叹三首·阑风伏雨秋纷纷》诗中“四海八荒同一云”的云,灰蒙蒙的,漫天一色,叫做雨层云,厚度达四五千米,暗无天日,能造成连阴雨天气。

云还因各自的形状,在天空的排列姿态,位置高低以及太阳照射角度的不同,给人以种种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联想。其中往往带有心理的和迷信的色彩,如所谓的五色祥云等。出现在高空的卷层云像是一层毛玻璃,容易形成日晕和月晕。李白《横江词六首》以“月晕天风雾不开”的天气现象,讽喻君王被佞臣包围,朝廷一片黑暗的政治局面。杜甫于乾元中西行至秦州,再南下入蜀,途经石龛,阴冷无日的寒冬,见到天空出现“虹霓”。按常识,“天寒昏无日”又无雨的天气条件下,天空是不能成虹的。笔者认为,本诗的“虹霓”实指“白虹贯日”的天气现象。在高空均匀的灰白色云幕遮挡下,太阳看不清了,它的周围出现了淡色的虹霓状晕圈,另外还有一个通过太阳的晕圈。杜甫相信天人感应的迷信说法,因为当时安史叛军的势力十分炽盛,天人感应论者认为,“白虹贯日”的天象暗示李唐王朝及皇帝将要受到致命的打击。

其他如水旱灾害,雨雾烟岚、冰雹雷电、霰露霜雪等天气现象及其艺术形象,参见其他各相关篇章。

●天文现象

本书唐诗中写到天文现象的诗篇很多。首先是唐初王珪《咏汉高祖》诗“十月五星聚,七年四海宾”句中的“五星聚”,即水木金火土“五星连珠”的天文现象。本来是太阳系各行星运行规律的自然现象,因为罕见,被刘邦宣称是属于自己的“瑞应”,用来大造舆论,征服人心,登上皇帝宝座。王珪借这个故事写本诗歌颂唐朝开创者李渊。

与此相反,日食和月食却被认为是不良的天兆。李白看到杨贵妃迷惑唐玄宗终日沉湎于声色之中,而大唐天子的大权已傍落到李林甫及杨家外戚的手中,写了《古朗月行》一诗,借蟾蜍偷吃月亮造成月食的古老传说,讽刺杨贵妃是月宫中阴精,食月的癞蛤蟆,将有白玉盘般美好的大唐江山败亡覆灭的危险。

但唐玄宗既宠爱杨贵妃,又宠信安禄山。在传闻安禄山将要反叛的前夕,李白又冒着生命危险,只身北上幽州贼窟刺探,亲眼看到他们磨刀霍霍,獠牙毕露的景象,认为正是进行镇压的最好时机,军情紧急。但唐玄宗正被杨贵妃胶着在声色之中。李白心急如焚,而又进言无门。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中说:“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心知不得语,却欲栖蓬瀛。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真是哭天天不应,哭地地不灵。古人命名夜空中井宿相邻的两个星座,一为天狼,一为弧矢。并认为天狼星亮,预示有外族入侵,有战争,弧矢箭头正对天狼,引为满弧。天狼即今大犬座α星,弧矢即船尾座π星。诗中天狼指安禄山。李白在《独漉篇》中说:“我欲弯弓向天狼”,也是这个意思。

天上还有参、商二星。长安失守后,唐玄宗向西蜀仓皇出逃。途中命令他的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使。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为肃宗,命令李璘向西靠拢,李璘却向东扩张自己的地盘,被肃宗杀掉。李白出于朴素的爱国热情,参加了李璘的队伍,被以“附逆”罪判处死刑,后改为长流夜郎。李白后来写了《上留田行》一诗,中有“参商胡乃寻天兵”句,运用高辛氏的两个儿子互不相容,经常干戈相见,后来哥哥被派往商丘,主辰,为商星,弟弟主参,为参星,参商二星一西一东相距一百八十度,一出则一没,永世不得相见的古老神话故事,强烈讽刺肃宗李亨不应兴兵杀死弟弟李璘。

韩愈《三星行》诗中写了南斗、牛、箕三个星宿,“牛不见服箱,斗不挹酒浆;箕独有神灵,无时停簸扬”。韩愈才高心正,刚直不阿,不太懂,也不愿意顾及官场中的游戏规则,只知忠于良心,忠于事实,不避权贵地实话实说,结果屡遭中伤,被一贬再贬。无奈之中,借天上箕星是主人间口舌,搬弄是非之星的古老神话传说,对朝廷佞臣进行讽刺。

刘禹锡《萋兮吟》诗有“万货列旗亭,恣心注明珰”句。旗亭,夜空中天市垣中指挥集市的星官名。原来德宗晚年对朝臣多所顾忌,转而依赖宦官,使代宗时期被压下去的宦官势力迅速死灰复燃。他们不但掌握了军政大权,还把持了“宫市”,借宫市之名欺行霸市,强取豪夺,民怨沸天。仓库里不但囤积了大量奇货,还储存了大量宦官充武职的武官大弁。而清君侧,打击宦官势力,正是刘禹锡、柳宗元等永贞革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王建《独漉歌》中有“日中乌”,柳宗元《跂乌词》中有“三足乌”,三足乌就是日中乌。古代神话传说,是居住在太阳宫里的神乌。喻指受到皇帝宠信的奸佞权臣。王建主要讽刺奸相卢杞害死忠臣颜真卿的事;柳宗元则是明指对他进行政治迫害的政治敌人。笔者考证,古人所说的“日中乌”或“三足乌”,并不是什么神乌,而是太阳黑子。

其他如北斗、岁星、参、井、匏瓜、织女、旄头、荧惑、太白、房星、银河等等,可详见各有关篇章。

地形、地理、地质方面

这方面有许多内容散布于各篇之中。水往低处流。从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和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黄河如丝天际来”等句,可以感知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走向,这是因为地壳西部厚东部薄的缘故。

有些山是地壳运动中断裂抬升后形成的。从李白《游泰山六首·四月上泰山》诗“北眺崿嶂奇,倾崖东南摧”等句,可以看到泰山由平地断块抬升所形成的峭险地形地貌,泰山多杂岩,断面发育而成的山崖形态也各不相同。李白后来在《北上行》诗中有“北上何所苦,北上缘太行。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冈”句,则描写了太行山南麓地壳断裂抬升形成陡壁峭崖的情况。

有些山是由地心的岩浆突破地壳上注,凝固而成的。从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和张乔《华山》诗等,可以想见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花岗岩浆穿破地壳上注如筍状成山的情景。

李白《蜀道难》诗中有大量地理、地质、山文水文方面的知识。其中“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句,多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夸张描写。其实,笔者认为是描写了发生在秦岭山间的河流袭夺的真实的自然现象,不能不说是李白的一个贡献。

李白在《秋浦歌十七首·秋浦千重岭》中描写了又一种神奇的自然景观:“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天倾欲坠石,水拂寄生枝。”笔者认为,这天倾欲坠石的水车岭,就是当地一种特殊的地质活动造成的结果,即由灰岩褶皱风化形成的地貌奇观,很像旧时用以车水的水车。这是李白在这方面的又一贡献。

有些地名与地理位置如萧关、子午谷、越王台、晴川等,也都进行了认真的考证。李白《上留田行》诗中的田家紫荆树古迹在今河南巩义市孝义镇。

洪水与水土流失

杜甫《三川观水涨二十韵》诗中“北上唯土山,连天走穷谷”、“自多穷岫雨,行潦相豗蹙”、“清晨望高浪,忽谓阴崖踣”、“漂沙坼岸去,漱壑松柏秃”等句,详细描写了黄土高原洪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古老的黄土高原被雨水径流冲刷,切割成一个个孤立的土山,人只能在土山下的沟谷中行走。每到夏秋雷雨,山洪暴发,土山崩塌,泥浆浊流成巨灾。描写的是自然灾情,却又触景生情,把它比作是安禄山叛军对李唐王朝摧枯拉朽般的打击,寄托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

高适《东平路中遇大水》诗所记,由于秋雨连绵,虽然“傍沿钜野泽”,依然“大水纵横流”,泛滥成灾。反映了春秋时期闻名于世的大巨野泽至唐代已经进一步老化,近于淤平,蓄水能力大大下降的缘故。现已基本消失,故址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北。

许浑在《汉水伤稼》诗中写了另一种近乎离奇的洪水灾害。当时诗人在郢州刺史任上,汉水纵贯其境。当地“自夏无雨”。一日,“日清天朗”,“西北楼开四望通,残霞成绮月悬弓。江村夜涨浮天水,泽国秋生动地风。高下绿苗千顷尽,新陈红粟万厫空”。当地明明天晴日朗,晚霞如绮,也是天气稳定的征兆,夜间也没下一滴雨,可是因为上游山洪暴发,导致夜间汉水暴涨,毫无征象,客水来袭,下游成了泽国,人或为鱼鳖。大概因为缺少粮食,诗人不久就死在任上。水旱虫三大自然灾害,水灾是排在第一位的。

雨水在山区会引发泥石流。杜甫《三川观水涨二十韵》诗“清晨望高浪,忽谓阴崖踣。恐泥窜蛟龙,登危聚麋鹿”句中的“阴崖踣”,写遭雨水浸泡侵蚀的山崖坍塌,“恐泥”就是指随山崖塌泻下来快速移动的泥沙,实质就是泥石流。下面的动物往往来不及逃生,就被掩埋了。张乔《华山》一诗写了华山下的一次泥石流,“一夜倾盆雨,前湫起毒龙”。“毒龙”一词,前无确解。笔者认为就是泥石流。所不同的是,以花岗岩为主体的华山山体陡峭而少泥土,但山上雨量大,且多倾盆暴雨,引发的洪水能把山上的沙石冲刷下来,冲积到山下的水潭中或低洼处,最大的石头有房子那么大。细小的流的远,粗大的留在山脚下,长长的一溜像条龙,因为它能掩埋人兽,所以叫“毒龙”,或者称“蛟”。

潮汐

潮汐主要在海上发生,大的江湖中也有潮汐运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开头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道出了月亮和海潮总是同时出现的现象。那时还不知道是月球的引潮力产生月潮的道理。李白在《新林浦阻风寄友人》诗中说:“海潮定可信,天风难与期。清晨西北转,薄暮东南吹。”海潮有信,称为潮信。似有借海潮表明自己对国家对友人的忠诚不变的意思。而“天风”则似暗讽云潏波诡的朝廷政治黑幕。唐人窦叔蒙已根据月亮的盈亏编制出《涛时推算图》。

李德裕被远贬,他在《谪岭南道中作》诗“三更津吏报潮鸡”句,说自己半夜三更在渡头等船赶路,不敢稍有疏忽,不能误了潮汛。

在官场遭受排挤流落无归的张祜,在长江边写了《题金陵渡》一诗,中有“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句。那时他在古金陵渡口的小山楼上,听着潮涨潮落的声音,正备受一夜无眠的煎熬。潮声退落了,情绪也降到了最低点。这时,他忽然看到对面的瓜州渡头上,亮起了两三点灯火,这灯火点亮了他的心房。天快亮了,人们点亮灯火重新开始忙碌起来。不管怎么说,活着就是幸运的。

历史方面

笔者认为,本书收集的诗篇,有半数以上具有咏史或史诗的性质。

王珪《咏汉高祖》诗,借刘邦“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击败项羽,建立大汉王朝的历史,歌颂唐高祖建立大唐王朝的伟业。

李贤是武则天的第二个亲生儿子,他看到母亲毒死自己的亲哥哥,终日心惊肉跳,惟恐不知哪天大祸临头,写了《黄台瓜辞》这首诗,希望能感动父母。谁知这首诗反而招来了杀身之祸,因为这是武则天所不能容许的。

陈子昂可说是这方面的高手。他的《感遇三十八首·呦呦南山鹿》篇,笔者认为是他揭露武则天被唐高宗从感业寺接入宫中之后,受到王皇后欢迎,然后她先设计杀死高宗宠妃肖良娣,再设计杀死王皇后,成了大唐王朝这棵青桂树树干里面恣意蛀蚀的“幽蠹”。继而在《感遇三十八首·蜻蛉游天地》诗中,重点批判武则天对朝廷百官特别是对有功大臣的迫害。“穰侯富秦宠,金石比交欢。”穰侯魏冉是秦昭王的舅父,秦武王死后,国内动乱,他拥立秦昭王登上王位,得昭王高度信任。初为将军,又四度拜相,协助秦国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可以说,他和秦昭王的关系堪比金石。但秦昭王三十一年(前 266) 听信范雎游说,对穰侯由极端信任一变而为极端不信任,把他罢相驱逐;范雎则取而代之,登上了相位。笔者认为陈子昂以穰侯喻指唐高宗的舅父长孙无忌。他帮助唐太宗打得天下,是开国元勋;他极力推举李治为太子,又助他登上皇位,是为高宗。他和太宗、高宗两代皇帝的关系,真是比金石还要坚固的。但后来因为反对高宗(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先逼高宗把他放逐黔州,再逼他自杀。

李白的咏史诗常被渲染、隐藏在神话故事和浪漫主义色彩之中。如《蜀道难》、《梁甫吟》、《梁园吟》等等都是。《夷则格上白鸠拂舞辞》一诗,笔者认为是讽刺权奸李林甫把贤能的宰相张九龄等贬出朝廷的事。《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回述了他奉诏入宫和在宫中受到高力士与杨贵妃,和其他许多被他得罪过的权贵们的排挤,以及唐玄宗把他赐金放还的梦境般的经历。

天宝后期,李白开始忧国忧民,把担忧唐朝的国运和安史之乱等事件写入他的诗篇。玄宗天宝七载(748),他写了《登金陵凤凰台》,借咏史抒发对时局的不安,内忧李林甫一手遮天,迫害贤良,以杨贵妃为代表的杨家势力恶性膨胀;外忧安禄山叛乱。而唐玄宗醉心声色,不问政事。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暗示可能“世代有翻覆”(李白《寻阳紫极宫感秋作》),担心唐朝灭亡。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对天宝八载派哥舒翰屠城石堡进行批评,强烈谴责李林甫连鸡狗都不如!他怕李北海(李邕)、裴敦复对他有妨碍,假借君王之命,派人千里杖杀,使李白心如刀绞,义愤填膺。《古朗月行》一诗,笔者认为是讽刺杨贵妃的,把她比作食月的蟾蜍。其用意正与陈子昂把武则天比作蛀食青桂树的幽蠹相同,如此发展下去,前景非常可怕,很可能是国破家亡。李白在《远别离》诗中抒发了他的想象,借“尧幽囚,舜野死”的结局,提出唐玄宗应该学习尧舜禹三代禅让的做法,把权力交给后人。讽刺唐玄宗沉湎酒色。名义上是君王,实际上已被架空。为了纵情享乐,把朝政大权交给了李林甫,把军国大权交给了安禄山。李白看得清楚:“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唐玄宗将面临与他的家国、与心爱的杨贵妃远别离,人民将与令人缅怀的盛唐远别离。后来的事态发展证实了他的预见。他在《北风行》诗中,则借烛龙的神话故事,专写了安禄山扩充军力,准备叛乱的情况,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笔者认为,烛龙就是指安禄山。

安史叛乱暴发后,李白作《北上行》一诗,描写中原人民进入太行山避乱的艰难困苦情况。后来他怀着报国平叛的思想参加永王李璘队伍,被判长流夜郎,中途遇赦回来后,写了《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长诗,详细叙述了他被从朝廷赐金放还之后,虽然流落民间,但始终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为了探明安禄山准备反叛的真相,他孤身一人深入虎穴,“十月到幽州”,看到那里“戈若罗星”,叛乱野心已经毕露,“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叛乱随时可能暴发的真实情况后,无比痛心地说:“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批评唐玄宗纵容李林甫千里杖杀处在防止安禄山叛乱第一道防线的良将李邕和裴敦复。在叛军渡过黄河后,批评唐玄宗不该听信杨国宗谗言,令哥舒翰出函关作战,使潼关陷落,西安门户大开,玄宗出逃。再写自己出于报国之心,参加了永王李璘部队,因为站错了队,被判长流夜郎。最后,批评肃宗又任用宦官指挥军队,互相牵制,使部队“连鸡不得进”,不能有效地打击叛军。《上留田行》一诗,则借民间故事,从伦理、道德,和国家安定等角度,批评肃宗不应该杀掉自己的同胞兄弟李璘。

潼关失守,唐玄宗前脚走,叛军后脚进长安。“公卿如犬羊,忠谠醢与葅。”(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来不及逃走的朝臣成了俘虏。不是被杀,就是被授以伪职。储光羲不愿为叛军供职,在《采菱词》一诗中说:“浊水菱叶肥,清水菱叶鲜。义不游浊水,壮士多苦言。”历尽千辛万苦,冒死逃出长安,最后还是被流贬,死在异乡。

杜甫是见证并亲历了安史叛乱的人。他一生中的主要诗篇都在这段时间产生。如《沙苑行》一诗,记述了皇家最大养马场的盛况,讽刺唐玄宗被安禄山欺骗,把总管皇家和全国战马的大权交给了他,安禄山得以从中挑选优良战马单独饲养,引起人们的广泛忧虑。杜甫说安禄山不成龙也成精怪,总有一天要作乱。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以所见所闻记述了安史叛乱前夜,以玄宗为首的朝廷沉湎于浮华享乐之中,但穷苦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真情实况,深刻揭露了官民之间、贫富之间的矛盾,统治者内部与外族之间的矛盾,都已到了即将暴发的境地。

安史叛乱发生,长安陷落后,杜甫带着妻子儿女逃难途中,路遇暴雨山洪,他在《三川观水涨二十韵》诗中,以“清晨望高浪,忽谓阴崖踣。恐泥窜蛟龙,登危聚麋鹿。枯查卷拔树,礧磈共充塞。声吹鬼神下,势阅人代速”等句,借洪水泛滥,黄土山梁在风雨中訇然倒塌,涡流声、风雨声、拍浪声,像是大唐王朝的倒塌声,以及民众在叛军铁蹄下的哭号声。《新婚别》、《无家别》等诗,记述官府征丁作战的真实情况。《石龛》一诗记述远离战场千里之外的甘南山区百姓,终日为官军砍伐竹子制作箭干。“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为官采美箭,五岁供梁齐。”已经砍了整整五年,山上再也找不到直竿的竹子了。

从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弃官携家入蜀,至代宗大历三年(768)正月乘船出峡,安史之乱平息已有五年,但内乱不断,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渐成死结。这年冬末,杜甫离开湖北公安,在渐行渐近岳阳的时候,写了《寄韩谏议》一诗。韩谏议是汉代张良,但本诗实指是谁,前无确考。笔者认为是指曾帮助唐肃宗运筹帷幄、与肃宗密谋平叛治国的李泌。李泌(722~ 789) 是唐玄宗招引的人才,做太子的属官。而杨国忠对太子李亨早有图谋,怎能容忍李泌这样有学问的人辅助他呢?把他贬走了。李亨在灵武即位为肃宗,立即召见李泌。李泌帮助他治军治国,制定平叛收复两京的战略方针。李泌回到长安后,因肃宗不能很好地采纳自己的意见,张皇后与宦官李辅国发动宫廷内乱,感到宰相崔圆和宦官李辅国都准备对自己下毒手时,他向肃宗就如何治理国家等方面进行告诫之后,便悄然隐入衡山之中。杜甫对李泌赞美之余,希望他再次出山,协助皇帝治理国家。

韩愈是无神论者,他写《谢自然诗》、《华山女》和《谁氏子》等诗,批评秦皇汉武等为求长生不死,笃信宗教鬼神,而宗教则迎合统治者意图帮助统治者进行愚民教育,使装神弄鬼的道释二教对社会,特别是对年轻人造成巨大的毒害。

在诗歌文学方面,他力主李白和杜甫是两座并立的最高峰。他在《调张籍》诗的一开头就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能故谤伤。”歌颂并追述了他们诗文创作的成就和艰难的生命历程。

韩愈反对宦官和奸臣把持朝政。他在《苦寒》诗中,借当时严重的倒春寒天气,对宦官和奸相卢杞专权进行了极为猛烈的讽刺与批判。德宗晚年,出于对朝臣的猜忌,开始大力依靠宦官,使在代宗时期被压下去的宦官势力重新抬头,既把持宫市,又操持军权。德宗宠信奸臣卢杞,亲手提拔他为宰相,并任由他排斥迫害百官。“芒砀大包内,生类恐尽歼”,先后被卢杞害死或外放远贬的有杨炎、颜真卿、李揆、杜佑、郑詹、严郢、崔宁等等。诗人渴望着德宗之后能出一个仁君明相协调一致的朝廷,把恩泽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普惠人间。

韩愈在《东方半明》这首诗中,借黎明时分出现在东方天空的残月、大星等自然现象,记录了德宗辞世、顺宗继位、永贞革新失败等重要历史事件。他的《秋怀诗十一首》也是抒情纪事诗。例如,《窗前两好树》篇中的“两好树”,笔者以为是指刘禹锡和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远贬蛮荒之地,使他伤心得彻夜不眠。在《白露下百草》篇中批评以宪宗为首的新的朝廷,对凡是参与、拥护永贞革新的官员,无论有多大才德与功勋,统统贬了出去,而让一批良莠不齐其中不乏察言观色、投机取巧的谗佞之徒充斥于朝廷之中。《霜风侵梧桐》这篇,笔者认为是记述了宦官头子陈弘志,弑害因服食道家丹药,中毒后脾气变得暴躁的宪宗皇帝,以及后来牛李党争激化,贬谪李宗闵等人的事。

中晚唐时期的牛李党争,是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尽管有些历史学家认为被夸大了,或者认为其实没有这回事,但笔者认为,韩愈的《秋怀诗十一首·霜风侵梧桐》、《南山有高树行赠李宗闵》和《双鸟诗》,都为牛李党争提供了生动的历史证据。《南山有高树行赠李宗闵》诗写牛李党争的一个片段。宰相李吉甫死后,儿子李德裕靠父辈门荫当上了翰林学士。并对已入朝廷做官的李宗闵当年对他父亲的尖锐批评一直耿耿于怀。穆宗长庆元年科考时,段文昌和李绅想为亲友走后门,主考官钱徽为人正派,不予理睬。后见李宗闵女婿名字赫然在榜,段文昌与李绅起哄,李德裕乘机联合元稹同他们一起向钱徽发动攻击。结果钱徽被贬出朝廷,牛党二号人物李宗闵莫名其妙地中了冷箭,贬为剑州刺史。诗中以南山高树喻朝廷,凤凰喻皇帝,黄鹄喻李德裕等权臣,以“不知何山鸟”喻此前已在朝中做官的李宗闵。他以为皇帝信赖他,“上承凤凰恩,自期永不衰。自与黄鹄期,不自隐其私。……不期挟丸子,心默有所规。弹汝枝叶间,汝翅不觉摧!……黄鹄得汝去,婆娑弄毛衣”。迫害他的人,得意地撚弄髭须,多么形象!牛李党争这种无原则的争斗,强烈地破坏了朝廷正常的政治生活。2010年2月,笔者研读韩愈《双鸟诗》,当即就认为这是专门讽刺牛李党争的诗。诗人把他们比作两只狂鸟,一只落在城市的时候,一只就只能落在山野。城市喻朝廷,只要他们相遇的时候,就各自向着对方狂噪不已,鸣叫声之强烈之嘈杂,已远远地超过雷声。雷声喻皇帝或朝中正义之声。诗人连用四组“两鸟不停鸣”句子,形容他们争吵的持续与激烈程度,和对国家政治、经济秩序破坏的严重性。一党被逐,一党专政的条件下,还使贪污腐败之风滋长,大吃大喝之风盛行,从而加重了黎民百姓的苦难。当时对这种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格局,似乎还看不到尽头,所以诗人的心情十分沉重。

白居易《有木诗八首·有木香苒苒》一诗诗旨未明。笔者认为是讽刺德宗朝奸相卢杞的,诗中把他比作能开妖冶花朵的大毒草乌头。皇帝拿乌头当酒药酿酒,毒死了许多人,先后被他害死的不但有经济学家杨炎,四朝元老颜真卿等能人贤臣,甚至战将李怀光的反叛,也是他一手造成的。

白居易《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一诗,还记述了唐文宗时,弑害敬宗的宦官刘克明依然逍遥法外,而拥立唐文宗登上皇位的宦官中尉王守澄也全然不把他放在眼里。宦官成了他的心头之患。文宗大和九年(835)十一月九日,本想乘共同观看石榴树“甘露”之机诛杀宦官,因配合不周,计谋败露,反被宦官派来的神策军把跟随文宗的文武百官杀了个干净。

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心情和身体都很不好,但一直关心着国家大事。他写的《泾水黄》一诗,未见确解。笔者认为是记载和歌颂李愬夜袭蔡州,平定淮西藩镇割据之事的。李愬的父亲李晟,是德宗时解奉天之围并收复长安的功臣。“老雄死,子复良”,正说此。“巢歧饮渭”,李晟曾任凤翔、陇右节度使等职,李愬曾在这一带生活成长。笔者认为,元稹《有鸟二十章·有鸟有鸟名俊鹘》也是记述和歌颂李愬平蔡之功的诗。“平明渡海朝未食,拔上秋空云影没。瞥然飞下人不知,搅碎荒城魅狐窟!”正是说李愬率三千名“突将”夜袭蔡州城的事。两人不约而同地把李愬比作神勇的雄鹰。

文字方面

对文字的认识,直接影响对诗意的理解。仅举一例,笔者以为李贺《南山田中行》是一首优美的写景抒情诗,但被许多人说成是鬼诗,弄得异常阴森恐怖,毛骨悚然。说是李贺重病缠身,几次被阎罗王请去又放回,死而复生之后,写他体验死亡的经历。之所以有此臆说,主要是对诗中“冷红泣露娇啼色”、“鬼灯如漆点松花”等句和“稻叉牙”一词的错误理解。其中“稻叉芽”是指稻收割后稻茬上生出新的芽孽,秋天阳光充足,在“小阳春”天气条件下可以再次抽穗结实。他们不知道“叉”与“杈”、“茬”音义相通,“牙”是“芽”的古字,把“稻叉牙”理解为稻桩像分叉的鬼的牙齿一样可怕等等,是不合诗意的。此外,从《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诗中也可以看出,李贺虽体弱多病,但是个性格开朗,善于欣赏自然之美而绝不悲观失望的人。

几点感想

首先,唐诗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因此,研究唐诗要有一种综合的比较科学的方法,例如,兰是古诗文中经常歌咏的植物,本书中出现与兰有关的诗歌有十五篇,有“芳兰”、“兰蕙”、“兰若”、“辛夷”、“孤兰”、“青兰花”、“兰”、“麻兰”、“木兰”等名称,还有一种谜称,叫“背飞鹤子”。现在很多人以为是“兰”,就是现在流行盆栽的兰花。其实经笔者研究,上述十五首诗中,有六首是木兰科的木本花卉,有六首是菊科的草本植物佩兰,也称草兰,有一首是桑科的大麻,只有两首是兰科的建兰一类的植物。又如本书中提到猿猴类的诗共有三十四篇,其中“猿”十五篇,“猩猩”四篇、“玄猿”三篇,“猱”二篇,“狨”、“猨猱”、“狖”、“狖鼯”、“玃”、“猨”、“白猿”、“青猿”、“猕猴”各一篇。笔者考证分析,认为主要是藏酋猴、金丝猴、黑叶猴、白头叶猴、猕猴等五种,此外,南方可能还有长臂猿及金丝猴的变种。其中李贺《大堤曲》“妾食猩猩唇”句中的“猩猩”不是灵长类动物,而是驼鹿。又如鹭和鹤混称,鹤又与鹄(天鹅)混称。唐诗中的女萝基本都不是松萝;鶗鴂不是杜鹃而是伯劳;猰貐、山鬼、碧鸡和点额鱼都是实际存在的动物,等等。总之,不能见猿字就说是长臂猿,见鶗鴂就说是杜鹃,见锦驼鸟就说是鸵鸟,而是应该逐篇逐篇历史地客观地具体分析。

第二是许多诗篇的思想性很强,诗的本意埋得很深。好的诗篇往往都有明显的时代背景,但由于文字的限制或迫于政治压力,多曲隐其事。后人说诗,就有一个要不要与政治历史挂钩的问题之争。笔者以为,主要应从详细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政治生活环境和思想活动来做出判断,而不能持有任何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加以剖析。在这种努力下,笔者认为陈子昂一开始可以说是个热血青年,希望能为国家做事,为朝廷出力。他经常向高宗和武则天上书,有时甚至不惜使用一些谀词,目的是为了进入较高的层次,以便更有效地向他们进言,希望他们实行更开明的仁政。但当他看到武则天施毒计残酷杀害高宗的宠妃萧良娣和王皇后,驱逐、杀害一批又一批开国元老、忠良大臣,而不听自己的谏议,甚至自己也屡遭迫害的时候,他写的诗就难免不与政治挂钩。因此,本书选录他的《感遇三十八首》中的《呦呦南山鹿》、《贵人难得意》和《蜻蛉游天地》等,都是记录和揭露这些历史事实的诗篇。又如李白《梁甫吟》、《夷则格上白鸠拂舞辞》、《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都是揭露高力士、李林甫等权宦、奸臣把持下的朝廷黑暗的;而《古朗月行》、《远别离》等,则是讽刺杨贵妃和唐玄宗腐化误国的。韩愈《苦寒》诗和白居易《有木诗八首·有木香苒苒》诗,都是记载和讽刺德宗时的奸相卢杞的。韩愈《双鸟诗》是叙讽牛李党争的,等等。正是这些历史事件迸发出来的火花,点亮了诗篇的灵魂。也正因此,使我倍感诗人的伟大,对他们充满了崇敬。

第三,唐诗展现的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令人追怀不已。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孟浩然《早发渔浦潭》“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洲势逶迤绕碧流,鸳鸯鶗鴂满滩头”;徐延寿《南州行》“河头浣衣处,无数紫鸳鸯”;胡浩《出峡》“鱼龙潜啸雨,凫雁动成雷”;李白《清溪行》“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秋浦歌十七首》“秋浦锦鸵鸟,人间天上稀”、“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荆门浮舟望蜀江》“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芳洲却已转,碧树森森迎”;杜甫《山寺》“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石龛》“熊罴咆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卜居》“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㶉鶒对沉浮”,《冬狩行》“幕前生致九青兕, 峞垂玄熊”,《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转石惊魑魅,抨弓落狖 ”;岑参《题金城临河驿楼》“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钱起《题玉山村叟屋壁》“藏虹辞晚雨,惊隼落残禽”;戴叔伦《兰溪棹歌》“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冯著《燕衔泥》“双燕碌碌飞入屋,……徘徊绕我床头飞。去年为尔逐黄雀,雨多屋漏泥土落。……尔不见东家 黄鸣啧啧,蛇盘瓦沟鼠穿壁。豪家大屋尔莫居,骄儿少妇采尔雏”;韩愈《答张彻》“梅花灞水别,宫烛骊山醒”、“紫树雕裴亹,碧流滴珑玲。映波铺远锦,插地列长屏。愁狖酸骨死,怪花醉魂馨。潜苞绛实坼,幽乳翠毛零”;刘禹锡《畬田行》“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惊麏 走且顾,群雉声咿喔”、“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姚合《武功县中作三十首》“马随山鹿放,鸡杂野禽栖”,《游终南山》“青猿吟岭际,白鹤坐松梢”;许浑《金陵怀古》“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温庭筠《清旦题采药翁草堂》“林外晨光动,山昏鸟满天”;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水香塘黑蒲森森》“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㶉鶒如家禽”;等等。但是,随着历史年代的推进,人口的大量增殖,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恣意破坏,特别是原始森林的摧毁,华南虎、东北虎、金钱豹、云豹、大紫胸鹦鹉、麋鹿、野牛、牦牛、黑叶猴、白头叶猴、白鳍豚、扬子鳄、江豚、鼋、中华鲟等的野生种群,有的已经灭绝,有的虽仍名存而实已难觅踪影,正处在灭绝之中,笔者儿时所见曾经满天的雁影,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也从天空逐渐消失。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就是对我们的子孙负责。

第四,限于本人的学识水平,有关艺术和思想方面的内容不作重点讨论,但在许多篇章中也表达了一些看法。笔者把中唐诗人韦应物作为古代失足青年的楷模提出来,把他的《温泉行》和《逢杨开府》两首诗作为重点介绍,目的是为加强现代思想建设提供借鉴。

第五,深感自己知识浅薄,古文基础太差。许多重要的古籍年轻时没能读,今天也没能看到。主要的参考书都靠自己陆续随机购买,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好在从1994年至2011年,我在南京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就黑莓和蓝莓病虫害方面断续做些客座研究,并一度受聘协助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因而能做些旁及其余的观察研究,有机会查阅图书资料,使本书的写作得以顺利进行。

笔者写这本书,主要目的有三。一是进一步阐发诗的旨意,尽可能地梳理历史存留下来的纷争。二是寻找解读这些唐诗的钥匙,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进行一些必要的考证和归纳,便于有关学者查找核实。三是做一些文化和科学普及方面的工作。人们常常因为懂科学而不谙古文,望而生畏;或者国学功底过硬,而不歆科学,宁愿使对古诗文中有些内容的认识处于懵懂状态而不愿了解科学ABC,还怕因此而打碎了那种朦胧之美。总之希望通过这本书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出一点力。其中谬误不当之处,希望能直言批评指出。

笔者仿照《〈诗经〉的科学解读》,给本书起了《唐诗的科学解读》的书名。书成之后,请方家审读。专家们对拙作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同时对书名也提出了修改建议。拙作延续《〈诗经〉的科学解读》的精神,以科学的精神、自然科学的知识对唐诗作解读,但专家认为:“科学解读”的书名易引起误解。一则本书非全部是以自然科学对唐诗作解释,二则“科学解读”有否定前人对唐诗的解读之嫌。笔者以为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是对笔者的爱护,也是基于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因此,对书稿作了修改和润饰,同时将书名改为今名——《唐诗的博物学解读》。

现代人读书时间不多,为了让一般读者对唐代诗人有一个概括而明快的了解,笔者采用自主标准打分(包括创作数量、艺术性、思想性、意境、人品等方面)的方法,并参照历代诗家的评论,画了一幅《唐代诗人山》图,附在书后。从中大体可以看出各位诗人的活动年代,诗歌创作成就和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诗人的寿命有长短,从事诗歌创作的时间有早迟,也有长短。但凡正常死亡的,其坐标点大约在死亡之前10年左右;非正常死亡的(如疾病、被杀、贬死等)其坐标点大约在死前5年左右。这样做的结果,与本书篇目与诗人出生年月先后为次序的做法有些出入,这是自然现象,并不矛盾。因为诗人虽多,不可能都排列出来,以致有些很有价值的诗人未能登录,因为这不是一幅全图。

2011年7月稿
2012年7月抄改目录
唐诗的博物学解读目录 vWNxfQsbO4ZXuI3FA30rEBFTdfJMh258cl7Y5gG39lcEnUy1++wf0paIpGtYPC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