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让生命与使命同行

为一所理想学校而来,应该具有崇高的精神使命感,于漪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精神榜样。理解于漪老师的精神构成与精神动力,激励自己奋发有为。

和于漪老师接触过的人都会被她的生命状态深深地感动。她已经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但她依然活跃在教科研一线。她已经没有任何职衔,只是一位退休教师,但在上海普教领域,其影响力却是不可替代的,其声望也是无人能及的,而这都是因为于漪老师的生存方式。我们都知道上一两堂好课不难,难的是不断地上出好课,上出几千堂好课;作一两次报告不难,难的是不断给人启迪;发表一两篇文章不难,出版一两部著作也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在学习,一辈子都在思考,一辈子都在表达,一辈子都在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于漪老师做到了。

于漪老师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她的话语方式超越了很多前人。借用冯友兰先生的一句话来说,哲学史研究者要照着说,柏拉图怎么说,那就怎么说,孔子怎么说,那就怎么说;而哲学家要接着说,康德怎么说,黑格尔怎么说,接下来我要怎么说。于漪老师既不是在照着说,也不是接着说,她是在自己说,她在说自己的话,那是置身于广袤的教育田野里的来自草根的带着泥土芳香的话。于漪老师的话语风格是创新的,但是从不偏激;是公允的,但是从不守旧。她是着眼于建设的,着眼于解决问题的,她的话语,她的思想,她的思路,切合教育实际,而又适度超越当前现实。因此,无论是区县教育局局长还是上海市教委主任,都愿意去听听于老师的话语。

从于漪老师的话语方式当中可以感受到于漪老师的人格特质。于漪老师的人格特质是开阔的视阈、独立的见识、宽广的胸怀、自由的心态。别人没有想到的、没有看到的、没有见识到的,她却能想到,能看到,能见识到;别人没有胆识说的,她说了;别人不屑于去做的,她去做了。这是一种优游的气度,一种自由的情怀,一种人文的理想,一种追梦的执着。

再去看看于漪老师的动力方式。为什么她一辈子都能孜孜以求?她的第一推动力是什么?她的永恒动力是什么?是使命,是为学生的使命,是为教师的使命,是为学校的使命,是为国家的使命。《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所谓使命就是“重大责任”,《辞海》中说,所谓使命就是“重大任务”。所谓承担使命就是承担重大责任、重大任务,在历史的坐标上,明确自己当下的担当。

第一,为学生的使命。

于漪老师的工作重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超常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面对自己的教育,面对自己的教学,她总是作有过推断。她曾说过“一辈子学做教师”,她还说过“上了一辈子课,上了一辈子令人遗憾的课”,这就是她的胸怀。有过推断可能是使教师获得发展的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教师的进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自己过往的东西作有过推断。

第二,为教师的使命。

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学校就不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高质量的课程服务,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学校就不可能持续发展。面对青年教师的发展,于漪老师总是作有为推断,她总是相信青年教师能有所作为,她总是相信青年教师将来肯定会成为非常优秀的教师。所以对青年教师,只要有机会,她总是不断地帮助,不断地指导,不断地提携。

第三,为学校的使命。

作为校长,于漪老师不但自己有梦,还让师生员工有梦,激发所有师生员工一起为着美好的梦想去努力,使教师成为憧憬未来的追梦之人。为了实现美好的理想,面对学校办学过程中出现的复杂问题,于漪老师总是作有解推断。她从来不在困难面前退缩,她从来不把困难事情放弃,她总是身体力行地主持并参与解决一个一个纷繁复杂的问题。

第四,为国家的使命。

面对国家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重大政策、决策,于漪老师总是作有理推断,并努力宣传之、践行之,体现国家意志。她总是能以天下为己任,以民族为己任,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思考教育。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教师的风格、中国教师的气派、中国教师的情怀。

作为教育家的于漪老师,担当起了为学生谋发展的使命,担当起了为教师谋发展的使命,担当起了为学校谋发展的使命,担当起了为国家谋发展的使命。向于漪老师学习,就要学习她的这种使命感。没有使命就没有梦想,没有梦想就没有教育,没有未来;没有使命就没有责任,没有责任就没有成长,没有发展。使命,让教师的工作变得伟大;使命,让教师的事业变得厚重;使命,让教师的精神得以升华;使命,让教师的生命永不褪色。

向于漪老师学习,“让生命和使命同行”!

[此文发表在《中国教师》2011-12(上),本次出版略有修改。] NTtxv52FXVa24sQsacJidFRzLds64+0v8q18oJvofKJHkgI5LCQ3M9ffBclgEQa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