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的教育会好吗?

置身教育现场,看到太多的问题,产生太多的忧虑,甚至也会有一时的悲观情绪,但最终仍然满怀信心。

双休日、节假日常常在外奔波,来往于各地各种校长培训或者是教师培训,这么执着地传播着所谓的教育思想,传递着自己关于教育的声音,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人以为是为了多挣一些外快,有人以为是为了图一时的名声,一言以蔽之——皆为名利。但我总不甘于这么自我否定,心里隐隐地认为这不是我的根本目的,内心深处总认为这么做对改善教育是有益的,潜意识中总是相信:教育是有希望的。

在东奔西走的过程中,机场就是我的驿站,候机过程中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就是在机场书店里蹭书看,机场书店里充斥的是励志心灵鸡汤、企业管理、言情小说、名人传记、官场厚黑之类的书籍,但有时也能看到颇为另类的好书,梁漱溟先生的《这个世界会好吗?》就曾躺在书架上,翻看这本书,仿佛看到一位睿智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人生的哲理,在耐心地给我们解答这个世界的重大问题。看着梁先生的书,我会很自然地想到教育,不自觉地要问问自己:中国的教育会好吗?

走到今天,我们看到中国的教育成就显著,无限辉煌;我们同样看到中国教育的问题堆积如山,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1977年恢复高考,把千万学子引向学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但很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风潮演变成唯分数论,唯升学率论,而且愈演愈烈,训练学生解题能力几乎成了不少教师课堂教学的唯一追求,题海泛滥使学生成为做题机器。

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抑制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一些省市政府出台政策:禁止学校以分数排名,禁止学校双休日、节假日补课。但有条件的家长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校外补课,无条件的家长创造条件也要让孩子补课,家长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不少家庭不堪重负,学生的课业负担愈减愈重,多数学生不堪重负。

为了让十分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在刀刃上,我们创建了重点中学、重点小学,让一部分资优学生获得优秀教师的优质教育,于是就引发了大众抢占优质教育资源,他们用金钱,用权力,甚至不择手段。为了解决择校问题,国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于是就产生了价格离谱的学区房,派出所间接成了招生办。

为了培养资优学生,数理化生、信息科技奥林匹克竞赛被引入基础教育,但这一旦和升学挂钩,就带来了不论智商高低,不论学力如何,大家争读“奥数”的现象,“奥数”不再是智力游戏,而成了进入名校的敲门砖。

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学校开设了社会实践课程。走向社会,但在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看来,无疑是浪费时间,学生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了家长寻找熟人盖上橡皮图章的过程。走向农村,但今天已经很难找到让学生真真切切、实实在在从事农业劳动的场所了,学农劳动更像是春游、秋游。

为了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政府努力争取实现了教育经费占GDP4%,但是钱多了不会用,产生了大量的浪费现象。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校舍改建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也有不少地方,盲目贪大求全,动辄500亩土地,把中学办成大学;动辄超豪华,把学校办成宾馆;动辄超现代,添置亮丽的现代设备、现代实验室,但最终也是闲置一边,成为几无所用的摆设。

为了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界兴起了热热闹闹的课程改革,开展了全方位的教师培训,使教师听到了许多教育新口号,知晓了许多教育新理论,也尝试了许多课改新做法,但大范围的教育背景没有多少实质性变化,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会有根本性的转变。经济学家吴敬琏在《转型,为何仍然困扰着中国》(《文汇读书周报》2013-11-8第5版)一文中说到:“在中国的理论和政策讨论中常常发生一种‘引喻失义,数典忘祖’的现象。一种观点或政策经过辩论好不容易被学界和政府官员普遍接受,被写进了党的文件,成为政府的工作指南,可是不要多久,在人们头脑中保留的,往往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至于它的内容,则在实际执行中发生漂移畸变,甚至完全走样。”经济界如此,教育界同样如此。比如倡导研究性学习,最终更多的是纸上谈兵,甚至家长代劳、网上抄袭。比如提倡导学案,于是教师们就可以把导学案编成新的练习册、习题集。比如倡导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性,结果就演化成学生课堂展示,展示一些教辅读物上的现成答案,学生缺乏深入的思考,就缺乏学习的质量。比如提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升职称,评优秀,要论文,要课题,结果导致由教师所编制的大量的伪课题、伪科研、伪论文出现——不是为问题而研究,而是为职称而论文——“伪教研”就成了不可避免的问题。久而久之,我们的教师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下自然而然就形成双重人格:说的是虚的,做的是实的;说的是冠冕堂皇的大话,做的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俗事;不论你提倡什么,他都可以找到一种方式对付你;不论你出台什么规定,他都锱铢必较地寻找空子去钻——其实不只是教育人,今天的许多国人都是以能够钻到空子为自己谋利或解忧感到自豪的。

为什么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而结果常常背离了我们的初衷?为什么明明知道是正确的事情,但许多人就是不去身体力行?为什么明明知道是错误的,却总有人为了蝇头小利而从众随俗?为什么明明知道是在做假,但许多人却乐此不疲、骗人骗己骗下一代?为什么明明感受到这样做的结果是谁都不幸福,但众人依然愿意陷于囚徒困境而不自拔?

这样下去,教育还会好吗?

即使这样,我仍然相信否极泰来,明天中国的教育不可能一下子有颠覆性的彻底变化,但终究人心是向善的,希望在民间,在每一个教师身上。每一个教师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教育之所在;每一个教师如何,中国教育便如何;每一个教师是什么素质,中国的教育便是什么质量;每一个教师心向光明,中国的教育便不会黑暗。

(此文发表在《校长》2013-9,本次出版略有修改。) MGd/LRweMKaogqeekqWpHv4xa1CibyRG9XyRZJxNL/GOJhDlSzT2iH8OeQsn/TI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