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知道”也能变出精彩

——读钱梦龙执教《死海不死》的课堂实录有感

一提到钱梦龙老师执教的《死海不死》,很多人可能很快想到钱老师在这节课上精彩的导课。当我读了钱梦龙老师执教这节课的课堂实录后,我更佩服的是他面对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回答“不知道”时的处理方法。看完这些教学片段,我才知道:原来,课堂上学生不精彩的回答也能变成课堂的精彩,甚至当他说“不知道”的时候。

教学片段

师: 你们知道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

生: 是说明文。

师: 说明文是个大类,包括各种产品说明书、书籍的出版说明和内容提要、词典的释文、影视剧内容介绍及讲义、知识小品,等等。凡是以说明事物或事理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本都是说明文。(指一学生)你说说看,这篇课文是说明文中的哪一种?

生: 是知识小品。

师: (问全班)他说得对不对?同意的请举手。(多数学生举手)你说对了。但什么是知识小品,你知道吗?

生: 不知道。

师: 知识小品有什么特点,知道吗?

生: 不知道。

师: 你都不知道?(生点头)那你怎么知道这篇课文是知识小品呢?

生: 我是瞎蒙的。(笑)

师: 不,你肯定不是瞎蒙的,你心里肯定有个关于知识小品应有的“样子”,而这篇课文正好符合你心里的这个“样子”。是这样吗?

生: 我心里没有样子。(笑)

师: 那你为什么不说它是产品说明书或别的什么说明性文体,而偏偏说它是知识小品呢?你在说的时候心里肯定有过一些选择的,是不是?

生: 是的。

师: 好好想想,你在各种文体中选定知识小品,当时是怎么想的?

生: 因为它是介绍关于死海的知识的,文章很短小……所以是知识小品。

师: 说的对啊!知识小品就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篇幅又很短小,所以叫“小品”。你看,你说出了知识小品的一些重要的特点,你明明知道,怎么说不知道呢?

生: 这是我看了课文后临时想出来的。

师: 这更了不起,说明你思维很敏捷,很有判断力,我早说过你不是瞎蒙的嘛!

教学片段赏析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两次“不知道”、一次“瞎蒙的”和一次“我心里没有样子”似乎没有给钱老师留一点退路。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应该怎么办?大多数教师可能会选择让学生坐下,然后再挑选知道此问题答案的学生来回答,避免课堂陷入僵局,避免学生和老师陷入尴尬。

但钱老师没有这样做,他没有轻易“放过”这个说“不知道”的学生,他非要一点点引导这个说“不知道”的学生,让他“知道”需要知道的内容。

钱老师问该生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知识小品”,这个问题指向的是“知识小品”的概念。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回答“不知道”。确实,用一句简洁、准确的话来概括“知识小品”也不太容易。当听到“不知道”时,当意识到这个问题有难度时,钱老师马上更换了问法,这次,他问的是“知识小品文有什么特点”。“概念”是要概括的,而“特点”只需要描绘出来就可以了,也就是说,钱老师在第二问中降低了难度,更易于学生回答。但没想到,学生仍然回答“不知道”。

看学生还是“不知道”,钱老师仍然没有放弃,他又更换了问法,这次,他问的是“那你怎么知道这篇课文是知识小品呢?”这一句不问而问,意在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认定这篇文章为知识小品文的根据。这个问题更接近学生的实际,他判断该文为知识小品的根据是什么,直接说出来就行了。但没想到,这次学生的回答是“瞎蒙的”。

似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似乎把课逼到了绝路。但钱老师没有停下来,他继续降低问题的难度:“你肯定不是瞎蒙的,你心里肯定有个关于知识小品应有的样子,而这篇课文正好符合你心里的这个‘样子’。是这样吗?”钱老师这次的发问,给学生明确地指出一条路径——结合这篇文章,描述知识小品文的大致“样子”。这个要求,比前面的“结合这篇文章,提炼知识小品文的概念”就更容易一点了。但没想到,学生的回答是“我心里没有样子”。

真要把课逼到绝路了!但钱老师仍然没有放弃,他继续降低难度,问:“那你为什么不说它是产品说明书或别的什么说明性文体,而偏偏说它是知识小品呢?”问这个问题时,钱老师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对象——说明书或别的说明性文体,让学生在“说明书”和“知识小品”之间寻找比较点,意在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知识小品的特点。

比较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平时,我们评价一个物体是高还是低,是长还是短,是因为我们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正常的参照物。在这里,钱老师启用了“比较法”,“知识小品”和“说明书”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两者一经比较,就更容易看出前者的特点。果然,这次,学生终于有了肯定的回答——“是的”。

学生终于回答了“是的”,看起来,问题已经接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于是,钱老师就又接着问:“你在各种文体中选定知识小品,当时是怎么想的?”这次发问,重在让学生“回忆思考过程,明晰潜意识里的判断依据”。终于,在再三比较之后,该生有了自己的答案:“因为它是介绍关于死海的知识的,文章很短小……所以是知识小品。”就这样,知识小品文的特点终于被两次说“不知道”、一次说“瞎蒙的”和“我心里没有样子”的学生自己总结出来了。

在这个案例中,从第一个问题到第六个问题,分别涉及“界定知识小品文的概念”“描述知识小品文的特点”“结合这篇课文,提炼知识小品文的概念”“结合这篇课文,描述知识小品文的大致样子”“提供说明书等比较对象,通过比较,发现知识小品文的特点”“回忆思考过程,明晰潜意识里的判断依据”等方面,在这一过程中,钱老师一直在调整追问的角度,一直在寻找学生的认知起点,一直在缩小问题的切入口,一直在降低问题的难度,终于,他寻到了。

原来,当课堂上遇到学生说“不知道”时,再找个学生来回答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当课堂上出现了冷场时,有时并不是学生出了问题,而是教师预设的问题出了问题。教师要善于思考,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难度太大,自己应该进行怎样的调整以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原来,课堂的精彩不只是体现为学生精彩的回答这一个元素;原来,“不知道”里也同样能变出精彩。 OriEiWuJQn2Xl7RkbmQt0HXT+x0n7xIDFFxgSvCGytf7HqNg2oQtYidqxeXN6iW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