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有味朗读”谈“有效朗读”

——余映潮《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片段赏析

有幸观摩了余映潮老师执教《记承天寺夜游》(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课,这节课上,通过观看余老师“有味朗读”的指导,我深深地理解了什么是语文课的“有效朗读”。

教学片段

师: 好,记住生字的读音,扫除了读书的拦路虎之后,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

(生大声、流畅、投入地朗读,看得出,学生在尽最大努力展示出最好的自己。一分多钟后,朗读声音渐弱渐消。)

师: 大家读得很顺畅,很流利,但是,有一个小小的缺点——读得没有文言文的味道,请再读第二遍,这次要读出一点文言味道来。

(学生茫然,没有读书声响起,大家可能不知道,文言的味道怎样才能读出来。)

师: 大家不知道文言的味道怎么读出来?那好,老师示范,请大家找出来“念无与为乐者”,“盖竹柏影也”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三句话。读这三句话时,把其中的“念”“盖”和“但”三个词语的声音尽可能拖长一点(边说边拖长声音示范),这就有了文言文的味道,大家试试。

(生模仿,当读到“念”“盖”“但”三词时,声音明显拖长,个别学生还有了摇头晃脑的感觉。)

师: (点头赞许)好,文言文就这样读,个别词语应适当拖长声音,这样就有了文言的味道。请大家再朗读一遍,这次要求大家读出作者夜游的兴致。

(生又茫然,怎么读出夜游的兴致呢?)

师: (看学生茫然,又解释)请大家找出“欣然起行”“相与步于中庭”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写出了苏轼当时心里非常轻松,所以,读的时候要读出苏轼的轻松自在、怡然自乐。

(生全身心投入文本,大声阅读,慢慢揣摩,渐入佳境。)

师: 大家有了很大进步,读出了夜游的喜悦。请大家再继续读,这次要读出苏轼心里的那“一点点复杂的情愫”来。

(生又一次茫然:苏轼不是愉快的吗?怎么又有一点点复杂的情愫呢?)

师: 大家可能不知道当时苏轼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之下。元丰二年,朝廷内有几个人从苏东坡的诗中摘出几句诗,污蔑他有谋反之意,皇帝下令将其抓起来审判,关在御史台,御史台别名乌台,这就是“乌台诗案”。后来苏轼被贬到了黄州,就在这被贬谪的地方,他写下了这篇文章。这就是文章的背景。了解了文章的背景,请大家找出蕴含作者复杂情愫的语句来。

(生很快找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师: 请大家再次读课文,这次要读出一点点复杂的情愫——夜游的兴致中又有着点点滴滴的感慨和淡淡的无奈。

(生读,语句中有着点滴的感慨和淡淡的无奈。)

师: 好,大家读得很好。在被贬黄州的四年里,苏轼成了一个连看看月亮都高兴的人。那天,苏轼发现月光很好,心情很是欣喜,于是,他去找张怀民,但是,他心里充满了矛盾,毕竟天色已晚,怀民是否就寝了呢?到了怀民处,他又有了惊喜。请大家继续朗读课文,找出哪个字能表达出苏轼此时的惊喜和快乐。

(生快速阅读,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亦”。)

师: 请大家再次朗读,要读出惊喜和快乐。

(生开始兴致勃勃而又情感复杂地、摇头晃脑地朗读第六遍。)

教学片段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篇幅短小,只有85个字,但这区区85个字却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那么,这样的文章教师到底该怎样执教呢?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既有喜悦又有哀愁,既有自由洒脱又饱含淡淡无奈和忧伤的复杂情感呢?这节课上,特级教师余映潮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让学生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渐臻理解,触摸到了作者的灵魂。

多次朗读,不是重复性的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而是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不同层次的指导。从读出“文言味道”,到读出“作者的喜悦”,再到读出“复杂的情愫”,最后又要学生读出作者的“快乐”,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对文章逐渐有了深入的理解。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四个不同要求的朗读过程,其实,细细分析,哪一次不是在逐渐深入文本呢?哪一次不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体验呢?哪一次不是让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呢?这是逐步深入的朗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明白了文言文朗读的基本要求,揣摩出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了文章的深刻含义,并且通过声音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表达了出来。这样让学生有所提高的朗读,才是真正的朗读。

拿余老师设计的朗读指导和我们平时的朗读训练相比较,我深深感受到平时的课堂朗读是低效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朗读还不只是低效,有些甚至是无效的——表面上书声琅琅,但其实朗读毫无效果。试问:很多时候,学生的第二遍朗读和第一遍相比,老师有什么特殊的要求?有什么特殊的指导?除了读得流利了一些,还有什么区别?有什么提高?很多时候,学生仅仅是走了一遍朗读程序而已。

诚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句话强调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这不能成为教师“不作为”的理由。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带着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铺垫,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空间,进行一次真正触及心灵深处的情感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的认识、新的体验。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应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不应由过去老师满堂灌的极端走向让学生一遍又一遍低效重复朗读的极端。我们的课堂,要的不是程序,要的不是表象的繁荣。

观摩余老师的课堂,我深刻地感悟到:只有准确理解并把握文章内涵,才能真正体验到作者所表达的独特的情感,也只有把握了这份情感,才能进行有效朗读。余老师的四读设计就充分体现了这点:同学们读得很顺畅、很流利,但是没有文言文的味道,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要求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来→有了文言文的味道,读出一点喜悦的味道→有了喜悦的味道,再读出复杂的情愫→再读出一点快乐来。四次引导,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看到这里,我理解了什么是有效朗读,什么是有层次的朗读。这个环节,表面是朗读指导,其实,哪一次的引导不是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和体验呢?

在常人眼里,语文课需要激昂的情调,但语文课更需要朴实和自然,因为“大道至简”“大象无形”。在课堂上,我们需要的不只是表面的书声琅琅,我们需要的是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有所体验。那么,当我们再次指导学生朗读时,一定要考虑我们的指导是否每一次都有每一次独特的收效。让我们对低效朗读斩钉截铁地说“不”吧! Mbg9+Ty0nNSyfPX4rrZgQc2SpNupz761WvaVFferfiiKwI+mcHrckKPNa3WzrQk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