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主体性:人的类本质

人性的复杂使人成为世界上最丰富多彩的存在物,但也为探寻人的本质带来了困难,莎士比亚对人的礼赞,表露出他把人性的积极方面看作人的本质;马克·吐温论人,则表露出他把人性的消极方面看作人的本质。这实际上与中国自先秦以来的人性善恶论如出一辙。这些思想家的种种见解,从他们各自选择的角度看都有道理,但是问题在于选择的角度是否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的本质。这个认识,使得我们首先注目于对确定人的本质至关重要的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问题。

人是主体

在宇宙中,人既不像过去一些乐观的理性主义者所认为的,是颐指气使的宇宙主人,也不像近现代那些非理性主义者所描绘的,只是迷失于宇宙一隅的无家可归的动物。人的出现,是生物发展链条中的一个突破,从此,一个与外界构成主客体关系的独一无二的新种属诞生了。但是,在生物进化顶点上出现的人,在大地上没有固定的领域,没有固定的立足点,大自然也没有为它这最年幼的孩子准备适应特定气候的皮毛,更没有适应专门环境的保护色或者生理器官;至于自保本能,就一般高等动物而论,就像拉美特利说的,在未到一定年龄以前,人的自保本能实在不及动物。把幼儿和一只动物放在山崖边,只有幼儿才会跌下山谷去;一只狗和一个孩子一同迷失在路上,孩子除了哭,不知道向哪个菩萨求救好,狗却可以凭着嗅觉找到家。 达尔文也承认,人的体力较弱,奔走速度较慢,缺乏天然武器(如尖牙利爪),因此就身体而论,人是世界上最不能自助与自卫的动物之一,尤其在未发育成熟的情况下,更是处处需要外力扶持。

但就是这些相对于动物似乎处处居于劣势的人,开始打破了大自然原有的一体性。人没有独立的领域和固定的立足点,却因此挣断了把动物与周围环境死死连在一起的锁链,走向地球的四面八方;人失去了自卫和进攻的尖牙利爪,却由于直立行走而解放了前肢,获得了无与伦比的灵巧双手;人较之动物,自保的本能有衰减之势,但是人所独有的意识萌发,不仅补偿了由于本能衰减而在野兽面前表现的劣势,而且获得了与意识相关联的种种人的能力,这些能力构成了使兽无法逾越的巨大的鸿沟:人可以为了某种特殊的目的进行制造、生产出自然界本身不具备的东西,兽却不能制造而只能利用。无论是古希腊的多立斯式神殿、爱奥尼亚神殿,还是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它们也都诉说着自己的建造者——人的力量和智慧的伟大。

动物是以现成的姿态出现于世的,凡是它本身已有的东西,它以后也不会自己消除;凡是它本身没有的东西,它以后也不会自己添加出来;它既不可能变得比自己所存在的大自然创造它的样子好些,也不可能变得坏些。在出现了自我意识的人那里,却产生了要使自己显得美的这样一种超乎肉体的需要,并有了通过人工来改变自己形象的能力,尽管这种改变可能会使自己变得比大自然创造他的样子更糟糕。所以别林斯基说:“即使在这些大自然倒霉的孩子的野蛮和愚蠢上面,也可以看得出要摆脱大自然镣铐的追求,从本能走向理性的追求。” 特别重要的是人能够选择,能够有在规律或某种处在必然性面前,根据自己的意志说“不”的能力。候鸟每年南来北往、飞来飞去,不是规律的创造,而是出于不得已。换言之,动物的活动方式不存在选择的问题,人的活动方式、人的辛勤劳作或疏懒怠惰,却与生理机制无关,从而渗透着人进行选择的自由意志。

总之,对于自然界来说,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使自然“人化”,并创造出“人化”的自然;人通过自己的追求挣断自然的束缚,超越自然界、超越必然,成为在宇宙万物中以整个自然为对象,从而与自然相对立的主体。

人是主体——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独特地位。

如前所述,人不是宇宙的主人,也不是自然的奴隶。主人相对于奴仆而存在,前者具有任意支配、差遣的权力,后者则丧失自主能力,只能匍匐于主人的意志之下。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不是主奴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在人与自然万物之间,人是有意识、能思想、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主动者,大自然则是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身运动、发展规律的和谐整体。人作为大自然的产儿,永远不可能摆脱自然的规律而任意妄为。人固然可以抗拒自然规律,但不得不为此而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任何对自然规律的破坏,无论是出于无知还是有意,都将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

人要生存下去并获得发展,只能在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和驾驭规律中争取自由。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作为认识者、实践者的主体,与作为认识、实践之对象的客体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宇宙万物中居于主体地位的人,需要在认识和了解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妥善地处理与万物的关系。人正是在处理主客体关系的实践中,走上了一条与动物那种一切由遗传基因决定,因而没有发展余地的进化死胡同迥然不同的道路。这是一条永无止境的发展道路。

人之为人的类本质

人在自身通过实践而实现进化的过程中,确立起了对世界的主体地位,相应地也发展了一系列与人的主体地位相适应的人的特征,这就是人的开放的需要系列以及与此相关的人在活动中的自觉性、目的性、能动性、选择性和超越性。

世界上唯有人具有不知足的本性。这种不知足来源于人不断增长、不断变化的需要,一种需要满足了,又开始产生新的需要,这种无止境地向前发展的需要,使人的头脑中充满了使人为之忙碌不已的欲望和激情。这些情欲激励着人不断追求,并赋予人积极进取的心灵和蓬勃的生命力。需要的开放性使人的生命在追求中勃发,一旦认为需要满足而可以停止追求了,也就丧失了生命之源。

正是需要使人有所追求,人在活动中发展了自觉性、目的性、能动性、选择性、超越性等超生物的特性,从而使人的活动具有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人不仅在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活动中是一种主动力量,而且还直接参与自己人格的塑造和命运的设计。这就是使人得以作为自由主动者而区别于动物的活动的自觉性,或者如马克思所说,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由这一活动特征所决定,当人的活动发自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时候,人就是主动的;当人在主动之中,人就感到自由,活动就给人以积极的自我肯定感,因而使人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

人的活动的自觉与人根据自己的内在需要为自己设定目标密不可分。宇宙本身没有目的,只有人类才有目的。正因为目的的指引,人才不是以消极适应的方式被动地接受预先给定的事物,而是带着能动性去探求和创造。这也构成动物无法超越的巨大鸿沟。人的能动性使人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摸索获得经验,凭借经自己的生活印证过的原则,继续向前摸索人生道路。

自觉性、目的性、能动性、选择性、超越性相互联结,形成人的开放的创造性本质,它和自己的源头——人的开放的需要系列一起,使人牢牢地立足于主体地位。因此,正是与人的主体地位相适应,并使人得以据有这主体地位的特征,即开放的需要系列和开放的创造性本质,共同构成了人之为人的根本特性。因此,我们把人的这种类本质叫作主体性;也就是说,在纷繁复杂、色彩斑斓的种种人性特征中,正是主体性使人的其他一切特性从本质上有别于动物。正是主体性使人成为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存在物,即能够进行自由的创造活动的存在物,把握住人的主体性,就找到了解开人性之谜乃至生活之链的钥匙,循着构成主体性的开放性需要系列和创造性本质这两条线索进一步探索,我们就可以获得对人性更深层的理解。事实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在需要与创造性本质上陷入了深深的困惑,我们可以在后面的论述中看到。 yZFRGDgVLGnSH9kqskGUw1ChSxXjRhNN7RhNT/vwuTeZ8CWwi0LhzD8e1kguDbK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