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性及人的本质

“认识你自己”的古老箴言,打开了人类省察自己的无底洞。人类思想史上对人之为人的本质探讨是亘古及今的。时至今日,对人性的研究既深且广。在对人的描绘中,最令人自豪的莫过于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发出的赞颂:“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歌德对人的能力的赞颂也令人感奋:“只有人能做出不可能的事情:人能区别、选择、裁判;他能让瞬间变成永续。”然而与此同时,也有令人丧气的见解,帕斯卡认为人不过是一棵芦苇。马克·吐温的论点是:“在一切生物中,只有他最凶残——这是一切本能、情欲和恶习中最下流、最卑鄙的品质。人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制造痛苦的生物,他并非出于什么目的,而只是意识到他能够制造它而已,在世界上的一切生物中,只有他才具有卑鄙下流的才智。”这些评价虽尖刻,可是你能不承认这其中所包含着的真理吗?

亚里士多德对人做了“政治动物”的著名定义;卡西尔则视人为“文化动物”;别林斯基说人是精神的容器;弗洛姆则要把人界定为能够说“我”的动物;生性严肃的康德却不无幽默又不无道理地把人定义为“能够笑的动物”;享乐主义的昔勒尼学派把肉体看作人之根本,斯多葛派以及宗教理论把心灵看作人的本质,人文主义者则要二者并重。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一直到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以及18、19世纪的康德、黑格尔,都把理性看作人的最高力量,认为理性可以支配一切;弗洛伊德则给人们打开了一个汹涌着创造力和破坏力狂涛的无意识的“黑森林”。这种种定义,无疑表明人性问题上的种种理解。

“人性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吗

休谟在《人性论》中认为,“在我们的道德学研究中,可以希望得到最重要意义的是人性的研究,这个研究可以扩展和影响到人生所有的其他方面”,而马克思则具体地指明了这个研究的逻辑进程是: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

1. 人性问题上的困惑

我们的研究一旦涉及人性的领域,便马上可以发现,这是一块歧义丛生、众说纷纭的领域。可以说,当斯芬克司的第一个谜底“人”被猜中时,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反而更复杂了。因为“人又是什么”的问题开始困扰人类。虽然在人类思想史上,哲学家正确地把“人是什么”的问题归结为斯芬克司之谜。

所以,认真检点一下哲学史,我们可以发现,面对着人性的问题,思想家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又一个困惑:古希腊哲人,如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认为人性只不过是诸如土地那样的自然之性,其产生方式和禽兽之性一样是自然的;中世纪的宗教哲学家则干脆断言,人是上帝创造的,不存在人性,人性也就是上帝之性。文艺复兴运动高举人权的大旗,反对中世纪的神权,使人类对人性问题又开始了普遍的关注,但这一时期的人性论研究深受机械论的影响。如在拉美特利那里,人性竟变成了“机械性”,“人只不过是一架较为精细的机器”。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的观点似乎达到了最高成就,他把人性归纳为“理性、爱和意志”,并把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口号进行了改造,提出了“人性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的观点。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们从中可以发现这些探讨和答案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更使我们如坠云雾之中,我们的理论界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则采取了一种类似中世纪的荒唐做法,公开宣称:不存在人性,只存在阶级性。于是乎,对人性的研究统统被斥为“资产阶级人性论”。

2. 人性的构成

人性是一个无法否认的存在,因而人性问题的理论研究的缺点,恰恰会导致实践中人性的迷误甚至沉沦。就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而言,人之为人而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征,在于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的三位一体。也就是说,从逻辑上来认识,人性在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的统一。

其一,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获得自然属性。人在改造外部自然的同时改造了自身的自然。人类祖先在进化过程中逐渐获得了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体质形态、大脑结构等积极方面的特征,同时又凭借这种特有的肉体组织不断适应劳动。所以,人和动物虽都有满足肉体生存的需要,但人的需要是积极的,随着生产力提高而呈现出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在劳动中又产生新的需要。于是,吃、喝不只是充饥而成为美食,而性不只是交配而成为爱情,如此等等。比消极的享受更高级的是发展需要,那就是表现自己的生命力,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即使是肉体的生存需要,也已不是纯粹本能式的需要,它是作为人的需要结构中的一个层次而产生的。

其二,人是自然存在物,但人更是社会存在物。在人的活动中,包括自然属性在内的自然存在物,是作为包括社会属性在内的社会存在物的物质承担者而呈现出来的。因此,作为人的自然属性本身不能单独构成人类的内在本质。人在必需的、作为其生存和发展必要前提的社会交往中获得社会属性。最简单的为了维持生计的劳动也是以个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为前提的,人通过交往活动,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日益复杂化的社会关系系统,从而铸造成了自己的社会属性,而这一人的社会属性的形成直接关系到人类内在本质产生的问题。

恩格斯指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当人类祖先还没开始摆脱动物状态时,正如我们在动物界所看到的那样,生物的自然必然性对它们的制约表现为一种“自然本能冲动”,一切动作不由自主地为它所驱使。如果没有对这种自然本能冲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也就不会有专属于人的自然本性,更不会有社会属性的产生。因而,人之为人,绝不会甘心于被生物的自然必然性制约,让自然本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而在于能在自己的行动中自觉地意识到社会关系和存在,从而以理性和意志来意识并控制自己的行动。

于是,我们紧接着需要探讨的问题是,人的这种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源于另一种本能,即“社会本能”。恩格斯认为:“社会本能是从猿进化到人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 最初的人是群居的,他们以自然形成的部落共同体的社会形式向大自然开战,以谋取自身的生存。社会本能就是以这种群体力量来弥补个体自身能力不足的一种本能,它是对起初还处于孤立状态下个体自然本能冲动加以限制和抑制的结果。社会本能开始是为适应联合起来的需要而产生的,带有自发性质。后来,它在长期劳动的共同交往合作中得到巩固和强化,日益积淀在个体心理结构之中,从而超越动物而专属于人类。人注定是社会存在物,究其根本就在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活动本身是合作互助的活动,因而是社会活动。

其三,人在认识活动中获得思维属性。在人同自然界、同社会系统的关系上,人之所以与动物不同,恰恰因为在这两种关系中是意识和自我意识在起作用。当然,与唯心主义人性观不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限于意识和自我意识本身,而是把它们放在人同自然、同社会的关系中来考察,并由此说明思维属性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它也是构成人类内在本质的属性之一。

人性中的思维属性,集中表现为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在这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包含着两重反应关系:一是对外部世界的反应,一是对自身存在的反应。对道德活动而言,人性中的思维属性主要表现为对“自我”及自我与由许许多多的“他我”构成的社会关系进行自觉地反思,从而为自己的行为确立规范。动物没有“自我”意识,故它不存在对自己活动负责的问题。人是自觉地携带着一面意识和思维的“镜子”,无时无刻不看到自己的活动,从而按社会需要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约束和自我支配。人类有了意识和自我意识,也就有了认识活动。通过这个认识活动,人类形成了自己的思维属性。人性中如果没有思维属性,人甚至无法感知和把握自身的社会存在,那么也就不会产生维护这种社会存在的一切规范意识,更不会从中建构自我人性改善的理想目标。

3. 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认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都是人性所共有的属性。

今天,当人性、人道等问题重新成为我们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被探讨时,我们一些人,尤其是大学校园里的一些青年学生却自觉或不自觉地拾西方近代文艺复兴时期诸如“人性: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之类的牙慧,这无疑是在理论上的倒退,而人的自然属性(兽性)则是在人的社会属性中被规范和说明的。人性中从来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自然属性(兽性),因此,试图从人的自然属性中引申或证明许多非道德现象的合理性,那恰恰是在否认人性。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中的真理性结论,而绝非虚假的道德说教。

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的总和

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等人声称:人的本质和自然界万物的本质是一样的,即表现为一种自然性。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家则断言,人的本质就是上帝的本质,因为人本身就是上帝创造的。近代哲学从神学中摆脱出来以后,对人及其本质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狄德罗在《百科全书》中就这样理解人:“人是一个有感觉的、能反映的、有思想的生物。他自由自在地游历全世界,他似乎在他所能制服的一切动物之上,他合群而生,他发明了科学和艺术,他有一个专属他所有的善恶,他自己选择主人,他自己制定法律等。” 这其中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无疑有一定的合理性。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似乎“达到了较高层次”,他认为“构成人之为人的本质是理性、爱和意志”,但他对这个本质的具体解释又是抽象的、人本主义的。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理论,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遗产的基础上,第一次对人的本质做了科学而全面的阐释。按照我们的理解,这个思想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的内容:其一,人的自然本能的欲望构成人的本质的自然生理基础。人作为一种动物的存在,自然的生物本能必然要对其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人的许多行为不由自主地要受这种本能的驱使和策动。因此,马克思认为必须承认饮食男女等也构成人的真正机能。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唯物史观认为人的自然生物本能构成人的本质的自然属性方面。其二,人的社会本能构成人的本质的社会属性方面。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更主要地还在于他是社会的存在物。恩格斯称这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本能”使然。而且,这种“社会本能是从猿进化到人的最重要杠杆之一”。 没有这个在劳动中形成的“社会本能”,人和动物就不能从本质上区分开来。正因为这样,人和动物虽然都有满足自然本能欲望的要求,但人不会像动物那样以本能冲动的粗鄙方式去满足这种欲望。我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人的社会性构成了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本质。其三,人的社会关系构成人的现实本质。这就如马克思说的那样,“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而,人的现实本质既不是其自然本能,也不是其社会本能,而是在现实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这也可以说是唯物史观对人的本质的一个最终结论。

这样,与人的这个本质相联系,人生的价值从最抽象的角度概括,可以认为就是指对人本质的真正全面的占有。也就是说,人生存在的价值在这里具体表现为不仅仅要满足人的自然的物质欲求,而且在这个基础上更主要地满足人的社会欲求,即实现一种自由发展的,服务社会和他人的,因而也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艺术修养的理想人格。 6zrEP8A/ZNL6zmcBi08M6UF+Bsw5n7XXaAyMXPAEtIOWLU1ef67f9OGmP3B9r45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