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语

命运给我们在社会等级上安排好了一个位置,为了不让我们在到达这个位置之前就跌倒,它要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拿破仑·希尔

2004 年当我们写下这本浓缩着中国企业耐人寻味的 20 多年的成长精华史时,我们有一种难以形容的自豪感。回顾中国 20 世纪最后 22 年的主要运行方式,尽管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中国企业仍遵循着工业时代的思想,然而这 22 年让中国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外部世界,一股更强劲的力量正在升起,它也必将成为决定我们未来的关键因素之一。

“每一代人都需要新的革命。”托马斯·杰斐逊留下这样的遗言,它令一代又一代不同国籍与文化背景的人激动。对于整整一代中国人来说,新的革命或许可以命名为市场革命,但与 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俄罗斯和东欧国家不同, 1978 年的中国没有杰弗瑞·萨克斯这样的哈佛大学教授,没有人告诉他们这场革命意味着什么,总之它与阶级斗争不同。

几乎所有年龄超过 40 岁的人都会这样认为,他们生活的开端是 1978 年,生活的可能性从此被打开,他们有机会从农村回到城市,进入大学,他们中的幸运者还有机会打造鼓舞人心的企业,让世界各地的人看到一个生机勃勃、日益强大的中国。

在这一代人的记忆中, 1978~1988 年是一个单纯、乐观的年代,新事物层出不穷,任何尝试都可能获得某种形式的成功。但社会进步最重要的驱动力仍然只是开放带来的模仿,我们在努力地实践着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

紧接着是 1989~1992 年的过渡时代。 1992~1997 年,中国社会消除了意识形态在经济领域内的最后束缚。 1998~2007 年,整整一代人的激情再次爆发出来。 2008 年,这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份,全球经济陷入前所未有的低潮,中国企业也第一次遭遇了外部环境不再增长的形势,令人惊喜的是,一批优秀的企业并未因环境低迷而退缩;相反,在逆境中增长让这些企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并拥有了全球化的竞争能力, 2013 年,中国的华为第一次超越行业翘楚爱立信,一跃成为全球第一,而 2013 11 11 日,中国的阿里巴巴公司一天的销售额达到 350.19 亿元。

1978 年以来的 30 多年里,改革力量不断与其他力量交锋并获胜。那些曾经不可思议的概念,不管是市场、股份制还是股票市场,全球化与本土化、 IT 技术与互联网、虚拟世界与真实的世界,如今都已经成为中国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30 多年来,商业和企业的成长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它摧毁了一个旧传统,而在于它在建立一个新世界。由荆棘丛生的荒原构成的中国商业世界,更需要雄心勃勃的梦想家与开拓者。

短短 30 多年对企业的发展和成长来说实在是太有限了。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企业的宗旨是创造顾客,而企业的职能是销售和创新;无论是从销售还是从创新的含义来说,许多中国企业至今仍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企业。与创新的意义相反,这 30 多年来,晃动在中国企业家眼前的是各个经济大国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管理理论:在国际管理学科的进程中, 20 世纪 40 年代,人际关系训练被看作组织成功的关键; 50 年代,目标管理被视为解决管理问题的新方法; 60 年代,分权化成为最佳方法; 70 年代,企业战略风靡一时; 80 年代,企业文化粉墨登场;进入 90 年代后,电子商务引入的各种方法更是层出不穷,到了 21 世纪,知识员工的管理、系统及平台的建设、治理结构与颠覆式创新等更是随处可见……无所谓处于哪个时代,所有这些对中国企业来说似乎都是应接不暇的管理武器。

许多中国企业家努力试图将这其中的一些在自己的企业里得以完善。在中国的词典中,“完善”是一个美丽的词,但在企业管理中,它却是一个极大的陷阱,因为当一种管理手段或方法已经过时,你即使将它完善到完美的程度也毫无用处。与此同时,中国的优秀企业几乎都拥有世界 500 强的梦想,并开始出现更多的世界 500 强,尽管在过去的 30 多年里,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在组织完善和管理提升方面并没有明显的进步,但我们仍然骄傲地看到海尔、 TCL 、联想、宝钢、华为……伴随着仅仅 30 余年的经济改革, 20 多年的企业发展尤其是长约 18 年的市场化;在拥有非同寻常的骄人业绩的同时,它们正探寻一条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特殊之路,成为中国商业的行业先锋。

20 多年的企业发展,是什么力量让它们实现了企业的飞速成长并一直保持着行业先锋的竞争力?面对众多挑战:飞速发展的商业环境、与日俱增的竞争压力、日益增长的市场期望,究竟是什么让这些企业在成长中得以领先呢?有没有同一的规律或是成功的模型可寻呢?如果有,怎样才能做到?

如果说本书的初版是研究企业如何领先,那么在本书再版之际,我们还把这些领先企业能否持续领先的问题引入,并通过透视这些企业 10 年来的实践,帮助人们更全面地理解领先企业的成长之路。

显然,这些企业的成功已不再仅仅依赖对市场的认识,不再仅仅是对营销的把握和关注或是对质量与成本的追求。在《哈佛商业评论》一篇名为“全球角逐:后发未必后至”的文章中,两位作者克里斯托弗·巴特利特与休曼特拉·戈沙尔总结说:“与传统的观念相反,处于世界经济边缘的国家也能产生一流的跨国公司。”我们力图通过分析(这是个具有创造性的过程,是信息、经验、灵感和突破等之和)这些我们称为“行业先锋”的中国企业,希望在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行业先锋”中看到它们获得成功的潜在因素,令更多成长中的中国企业、商界学者分享属于中国企业特有的成功规律或是模型,我们也希望它对中国未来商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力,让中国的商业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居于领先位置。 EH+4jngE3sIAjgLj+Z7+IYBOVEMUk5u00h1LA90jcY+kjB0vbb+cXokAOWBwPS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