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电话铃声响起,接起电话,好友在电话那端问道:“在忙什么呢?”你可能会回答:“我在吃饭”“我在开会”……或者说的更详细一些:“我与同事在星巴克喝下午茶”“我在北京开会”……如果一个许久没联系的朋友突然打电话给你:“老同学,现在怎么样啊?”你可能会回答:“我现在换工作单位了”“我结婚了”……这两种说法都涉及我的“现在”。
“现在”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界限,有“此时此刻”和“当下的一段时间”两种含义。在时间的长河中,只有“现在”是我们唯一可以生存的时间,也是我们唯一具有自我感觉的功能;自我感觉组织着我们的思想、感情和行动,这就是我们的现在自我。自我觉知使现在自我能够回忆过去、评估现在、计划未来,进而做出适应性的行动。
一、认识个性化的现在自我
我们在可眼见可耳闻可触摸可嗅闻的感觉之上,觉知到现在的自己。现在的自己是勤奋的、幸福的、健康的、自信的……在我们的心目中,自己总是比其他任何事都更加关键。通过自我专注的观察,我们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这叫焦点效应——人们往往把自己视为中心位置,并直觉地高估别人对自己的注意程度。在一项心理学实验中,让康奈尔大学的学生被试穿着Barry Manilow的T恤,然后进入一个还有其他学生的房间,穿T恤的学生猜测大约有一半的学生会注意到他的T恤,而实际上注意到的人只有23%。
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误和公众心理疏忽的明显度。我们都有类似的经历:自己是宴会上唯一一个没有为主人准备礼物的客人,因而我可能非常苦恼(“大家以为我是一个怪人”)。研究发现,我所受的折磨,别人不太可能会注意到,还可能很快就忘掉了。其实别人并没有像我们自己那样注意我们。
上述例子也说明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往往不是完全客观的。再例如,亲密的婚姻关系出现问题时,个体通常会把责任更多地推给配偶,离婚的人很少责备他们自己。工作关系中的同事,也有类似的情况。1923年,班廷和麦克劳德因发明胰岛素而获得诺贝尔奖后,班廷声称,作为实验室领导者的麦克劳德更多的时候是他们研究的障碍而不是助手。而麦克劳德则在有关的讲演中删除了班廷的名字。两人对自己作用的估计很不相同。那么我们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认识自己呢?通常,我们了解自己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要认识现在的自己,需要我们经常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概括总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自我观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自己外表和体质状况的观察,包括对自己的外貌、风度和健康状况等方面的观察和体验;对自我形象的观察,主要是对自己在所处的团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公共生活中的举止表现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的观察;对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观察,主要是对自己的态度、信念、价值观、道德素养、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观察。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现在的健康状况、自己的经济状况、自己的社会地位、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自己的工作能力等。
通过他人了解自己。事实上,通过自我观察来准确的认识自己是很难的。苏轼诗中曾言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也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周围人对我们的态度和评价能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通过心理测评工具认识自己。心理测评是一种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有效方法,它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手段对人的一些基本心理特质进行测量与评估。比如人格测试,最常用的人格测试方法有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卡特尔人格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和瑟斯顿人格测验等。智力具有隐蔽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很难直观地把握,借助智力测验的方法能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智力水平。目前较常用的智力测试有斯坦福比内智力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和瑞文推理测验等。职业倾向测验,测量个人对职业的倾向与兴趣的测验,其手段有爱丁堡职业倾向问卷、男性职业兴趣问卷表、库德职业偏好记录、明尼苏达职业兴趣问卷等。
知识窗
当自我认识与他人评价冲突时……
“自信、幽默、立场鲜明、充满激情”是小张对自己的评价,他也很满足于自己的这一状态,与同事们的关系也比较融洽。正当他自觉顺风顺水、春风得意之时,一次部门民主生活会却给小张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大家畅所欲言,批评与自我批评,当谈到小张时,有不少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小张太过自信,希望能够更稳重点!”
“小张总体非常幽默,但有时候不注意场合,不太得体。”“他有时候太亢奋了,我们这个年纪有点受不了!”“他很有想法,但是有点固执己见!”
小张听到这些意见觉得十分意外,甚至有些刺耳。为什么自己引以为豪的优点到了别人眼里却成了缺点了呢?小张一时间缓不过神来……
小张遇到了“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错位现象。
我们每个人都会对自我有个评价——我是个怎么样的人?我的优缺点各是什么?而人际交往中,他人也会对我们每个人作出一定的评价——他人评价。只有当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比较接近时,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才是良好的,如果两者差距太大,就会出现自我的认知问题,就像小张面临的问题一样。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我们不能盲目相信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泯灭自己的特长与个性,但是也不能忽视他人对自己的
评价,置之不理,致使自己的言行在家人、同事、朋友看来,显得不够和谐,长期如此会导致人际关系出问题。当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存在较大分歧时,我们首先应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一下自己眼中的优点、为人处世方式等是不是被他人接受和认同;其次通过与他人言行的对照,发现对自我认识的错位。反思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是不是客观真实的,虚心听取和接受他人认为自己存在的不好的地方。这样能帮助我们客观地认识、了解自己。只有客观地认识自我,努力保持和发挥优势,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才能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我。当然,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之间允许求大同存小异。
对于现在自我的认识,我们还可以对自己所处的集体、社会、国家等现状的认识来了解我们的现在自我。我们的单位现在比过去发展更好了,待遇比过去的水平提高了,人文关怀的氛围比过去增强了……我们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生活越来越富裕了,各种社会保障政策越来越健全了……可是空气环境似乎比过去差了,交通比以前拥挤了……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及媒体信息渠道,从而使我们能够了解自己现在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自我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我们的自我有多种成分,包括特定的信仰、形象、记忆、社交网络、丰富多彩的叙述或故事。例如从宗教信仰来看,可分为天主教徒、基督教徒、佛教徒、伊斯兰教徒、犹太教徒、无神论者等。从形象看,可分为高、矮、胖、瘦、俊、丑,等等。从不同的视角看,可分为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前者是我们自身就是一个观察者,观察着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后者是我们的自身是被观察者,是被主体自我观察到的自我。
在社交网络中可以从个体、关系及团体的不同层次上来看,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体特征、气质特征、人格特点、认知能力以及特殊的偏好、口味和兴趣等。在各种人际关系之中,我们有种种身份,如亲善的邻居、被父母溺爱的子女、败家子、受导师信任的学生等。在所属的团体中,我们也有种种身份,如共产党员、民主党派成员、太极拳运动员、校乒乓队成员等。还有在社会中承担着相应角色所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图1-2多个自我
引自戴尔·米勒著,汪丽华译,《社会心理学的邀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在不同的情境中我们的身份也在变化。面对好朋友,我们觉得都是熟人,行动自由,直言不讳;面对刚认识的陌生人,我们变得害羞胆怯。学生在自己的宿舍里觉得自己是主人,表现得主动活泼;而在家长和导师面前,觉得自己是晚辈,行为变得稳重拘谨。再例如,到超市购物,我们便是顾客;参加旅游团去旅游,我们便是旅游者;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我们便是读者;参加朋友的婚礼,我们便是贺喜者;参加前辈的追悼会,我们便是悼念者。总之,我们承担多少种成分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自我,而在那个当下的我就是不同的现在自我。
在不同的时间、环境和人际交往中我们的自我会扮演不同的身份。每个人的自我都是由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决定的,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例如尼克松的自我不同于克林顿,鲁迅的自我不同于马克·吐温。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便从父母那里继承了特殊的气质,如内外向和情绪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在我们日后承担各种更为复杂的角色时都会染上气质的颜色。
三、自我的能动性
自我的能动性表现在我们具有选择和组织信息的能力,具有确定目标,履行职责的能力。请看图1-3,大多数人开始看到的是一些无规则的斑点,人们在想这是什么?如果给你一个提示:“你熟悉的动物。”你会很快看出是哪一种动物了。对于“人脸花瓶”双关图,你可以把它理解为黑色背景上的白色花瓶,或者把它理解为白色背景上的两个侧面头像。
图1-3提示影响知觉
人是意义追寻者。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往往赋予情景以主观的意义,而不完全是按照情景的客观特征,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点头(“赞成”或者“对”),摇头(“不赞成”或者“错”)是什么意思。对于“衣着得体,仪表堂堂”和“衣衫褴褛,鬼鬼祟祟”的两种人,我们往往会把前者认为正面的而把后者视为反面的,而现实生活中可能不完全是这样的。对于人们的肢体语言往往其文化含义是不同的。
图1-4左图中的手势,美国人认为这意味着“好,不错”;对意大利人来说,这表示“数字一”;日本人则把这个手势视为“数字五”;希腊人把这个手势看作“去你的”;中国人则认为这表示“很棒”。图1-4右图中乔治·布什做出他所喜欢的得州长角美式足球队的标志性手势以示支持。布什竖起的食指和小拇指分别代表两支牛角。大多数美国人都明白这一手势的含义。但是在意大利,这一手势背后的含义是“戴绿帽子的男人”,人们通常借此来告诫某位男士,他的妻子与其他男人有染。1985年,5名美国人在罗马被当地警察逮捕,其罪名是他们公然在罗马教廷外载歌载舞,并且使用这一大不敬的手势。事实上,这5名美国人不过是在得悉足球队在美国取得比赛胜利消息后,迫不及待地以他们认为最合适的方式欢呼球队的胜利而已。
图1-4两种手势语密码
引自亚伦·皮斯和芭芭拉·皮斯著,王甜甜译,《身体语言密码》,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第97页。
我们能为自己确立生活目标(希望或期望自己未来成为的那种人),确立一辈子的目标、一个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能分清重大的目标和细小的目标,长远的目标和切近的目标。
我们会有意识地激发行动,履行职责,去达成人生的目标。例如,你可能想象自己10年后成为一个出色的经济学家,或是一名惩恶扬善的律师。这样的期望激发你现在的行为,循着履行职责的方向努力;关注金融经济事件,博览经济学专著或进一步在法学院深造而努力学习,从而使我们更加接近希望自我。
四、自我的文化差异
自幼童开始文化就对自我进行熏陶。有人对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美、中两国的儿童读物做了比较,美国儿童读物第一页是一个小男孩和他的狗在跑。《看迪克在跑》书中写道:“看迪克在跑;看迪克在玩耍。”中国儿童读物第一页是一个小男孩骑在一个大男孩的肩上。《大哥哥爱小弟弟》书中写道:“小弟弟爱大哥哥。”(见图1-5)这充分说明了两种文化对儿童自我观念的影响。美国儿童接受的教育是要积极采取行动,并且要为生活在这个可以进行个人选择和掌控的世界做好准备。而中国儿童接受的教育是要学会适应各种人际关系。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是可以脱离群体而独立存在的,而东亚文化强调个人只有成为一个大集体的成员才能真正存在。
图1-5注重行动与注重关系
引自[美]托马斯·吉洛维奇著,《吉洛维奇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在东西方文化中,自我的心理结构和表现是不尽相同的。西方文化推崇个人主义,东方文化推崇集体主义。像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人们是独立自我者,强调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强调自我的独特性,其人生的主要任务是达成个人目标,挖掘自己的潜能和自我个性化;而像中国、日本、菲律宾等东亚国家的人们是互依自我者,强调自我处于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中,并依据个体在网络中的位置来确定自己,其人生的主要任务是达成集体目标,自我要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符合集体标准和遵守群体规范。
独立自我者通常会有选择地从西方文化环境中采用与自我有关的符号观念,以此帮助他们实现自己所重视的目标。他们往往选用独立、自主、平等、自我价值感、自我决定和自我实现等词汇来描述自己。而互依自我者通常会有选择地从东方文化环境中采用与自我有关的符号观念,从而有助于他们实现自己的集体目标。他们强调个人目标服从集体目标、群体能动性、社会认可、群体差异和竞争。在一项要求不同文化的大学生对自我进行描述时,美国大学生大多用抽象的心理特征来描述自己(如“我很真诚”“我潜力强”);而东亚的大学生往往举出他们的社会角色(如“我是××大学的学生”),用中性的或谦逊的口吻描述自己(“我勉强能胜任”)。
在西方文化下,人们更注重自我价值观和自我的控制力,强调个人的能动性,认为个人能够影响既存现实。他们更赞同这样的观点:“即使我的群体中其他人不支持我,我仍会坚持自己的意见。”“我更多是依据自己的判断而不是我的群体的决定来采取行动。”更反对这样的观点:“当我的意见与我的群体中其他成员不同时,我会感到不自在。”“我认为我的群体中的成员都渴望拥有相同的观点。”他们的自我能动性,目的是满足自己的权利、需要和兴趣,表现自己的实力和潜能,以及对个人卓越的追求、自己的独特的品质和成就的肯定。在东方文化下,人们强调群体的能动性,个人应当适应既存的社会存在,服从群体的要求。他们的自我也发挥能动性,目的是满足群体的需求。个体在完成自己的任务时,会承认自己的缺点,愿意从自己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改掉那些可能给群体和社会带来不好印象的缺点,并进一步积极追求并实现那些为群体和社会增光的目标。
五、现在自我与过去自我、未来自我的关系
回首过往,今昔对比,现在的你是一个怎样的人?或许你是一个事业有成,家庭和睦,身心健康的成功者;或许命运对你不公,此时此刻,你正遭受着一些挫折,身心受到重创,你甚至会给自己贴上一个失败者的标签;亦或许你的生活波澜不惊,平淡无奇,你既不觉得自己成功,也不觉得自己失败。无论现在的你是怎样的,现在自我都是在过去自我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根据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程度,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为完全继承,一成不变型,即过去失败,现在还是失败;过去平淡现在也是平淡;过去成功现在依然成功。第二种为发展型,即过去失败,现在平淡;过去平淡,现在成功;过去失败,现在成功。第三种为退化型,即过去成功,现在平淡;过去平淡,现在失败;过去成功,现在失败。第四种为起伏不定型,即过去既有成功又有失败,当下的自我也是时有成败。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属于最后一种情况,成功和失败都曾有过,不同的是有的人从这些经历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成就了现在的自我。而有的人沉迷于过往经历的,不思进取、蹉跎岁月,从而使自己过得和过去一样甚至比过去更糟糕。
未来自我是自己将来可能成为的人,如同过去是现在的基础一样,现在是未来的基础。未来自我取决于现在自我。如果个体的现在自我很优秀,但是从此个体缺乏努力,那么未来自我可能不再那么优秀。相反,如果个体的现在自我不够优秀,但是只要个体努力,不断进取,未来自我可能会变得很优秀。
生活中,不如意,十之八九。越来越多的人在纠结、郁闷、焦灼、困惑中煎熬;快乐、幸福全被放大的“不快”遮蔽。无法走出痛苦的过往、失败的经历,懊悔不止;无法正视突然的变故、自身的缺陷,烦恼不已;无法承受旁人的成功、别人的伤害,自叹不如。正是很多人都戴着灰色的眼镜去看待现在,所以他们的现在也就是一片灰暗,没有了色彩。
我们现在所经历的迷茫和窘境,很大部分要归咎于我们过去不愿面对的改变或多年来不曾根治的恶习。不要给自己找太多放弃的理由,因为比你过得好的人都还在坚持,而这个世上所有的坚持都是因为热爱。过去已经成为过去,现在也将会成为过去,既然过去我们有遗憾,那就从现在开始,让下一个过去不再有遗憾。
过去已经发生,未来尚未到来,我们所能把握的是当下的现在自我。对于过去,我们不必过分怀念,对于未来,我们不必过于幻想。从过去吸取经验,把握当下,同时憧憬着未来便好。生命如同大树,既有郁郁葱葱、繁花似锦的绚烂时光,也有枯叶归尘、孤枝傲雪的凄凉时刻。人生难免会有挫折,如果此刻的你正处于人生的低谷,那么请不要放弃理想,更不要放弃生命,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未来一定会好起来。正如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所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