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黄永松

1943年10月17日生于台湾省桃园县,1967年6月毕业于台湾艺专(今台湾艺术大学)美术科。1971年,黄永松成为《汉声》杂志创刊人。1988年,他带领《汉声》开始在中国各地成立汉声民间文化编辑工作站。

贵州蜡染布

《汉声》杂志创刊人 / 黄永松

在北京见黄永松老师,临近年关,与他讲起对春节的记忆。记忆是从年糕开始的。身在台湾桃园县一个小村子,却什么年糕都吃得到,是黄老童年的一大乐事,这让他很早就明白什么叫“知味有乡亲”。这大概与他二十八岁后开始在乡野大地上奔走,收集整理民间工艺有隐约的联系。这些年寻找到的印迹里,黄老的珍物是一块贵州蜡染土布。每一幅古法蜡染都只能印一张。这种蜡染被当地人视作生命的礼物。

“我有一个选材是做贵州的土布,最大宗的是蜡染布,上面的花样都是蜡画出来的。在贵州各地方搜集的结果都齐备了,我们想办一个大展览给城市的居民看看。后来读了资料,说这些技艺中有一个古法,叫做竹刀木蜡,相对于铜刀蜂蜡的技艺,后者是进步了,但更早的时候,做这些的人没有铜,只有用竹片蘸蜡去画。在采访过程中获知瑶族地区还有这样的工艺存在,所以我们就过去,果然找到了。”黄老说。

由于使用竹刀,蜡很快就会凝固,所以用蜡画花纹的时间很短。因为木蜡不能拉长,所以也就显得笨拙了一点。“今天的眼光来看,笨拙也有笨拙的美,挺好的。”黄老说,“我们很高兴找到这个地方,当采访做完了,我们要离开的时候,我问地陪,有没有可能给我们买一小块,因为我们要在城市里面办展览,希望丰富这个展览的展品。他说没问题,他们现在都还在使用这种技艺的,那我就放心了——因为我们不是去淘古董,不能让人误解。他弄了一块围裙给我,算好钱要走的时候,突然,一个老太太冲过来。老太太满脸皱纹,但手脚很灵活——她一手给抢过去了。地陪说,这就是他的曾祖母,一百多岁了,那条围裙是她九十岁时做的。年轻的地陪把围裙抢过来,老太太又夺走,如此几番。他跟在后面追着老太太。我就说,我们不买了,因为老太太不愿意卖,我们不能夺人所爱。之后,我们就上车了。等了一阵子,地陪又过来,老太太跟在他后面。年轻人把那块围裙给我,说老太太答应卖给我们。我很开心地接过来,问,老太太为什么现在肯卖?老太太跟她的曾孙讲了些土话,她曾孙翻译给我听,说,这一块可以给你了,下面的边角被剪去一小块,但不影响画面全局,剪了也无伤大雅。我问为什么剪了呢?他说,我曾祖母说,‘我把身体给你,灵魂留下来。’我当场就愣在那里了,不只是感动,而且是被打了一棒。”

黄老说:“我采访那么多贵州的蜡染布,一圈圈的花纹可能是小花,一个点可能是河里的鱼子,一个叉叉可能是人身边的野草……所有的花纹都和当地的生活有关系。细点的可能是天上的星星,大点的可能是苍蝇。我问为什么是苍蝇,当地人说因为你一个人走在荒漠的地方是很心慌的,有苍蝇就告诉你有人烟,你就能心安了。一些尖角的纹样,有的可能是高山,有的可能是狗牙板。狗叫的时候咧出来牙齿;听到狗叫,就像看到苍蝇一样,就有人家了,你也可以放心了。每一块蜡染布都和生活有关系,但每一块放到水里一煮,它的蜡花纹样就没有了。每一块蜡染布都是只有一块,没有第二块的。”

(撰文:徐卓菁|供图:《汉声》编辑部)

在迪化街的臻味茶苑,吕礼臻为我们介绍了这个经过岁月淘洗的木箱和完好存放于木箱内铁盒中的武夷岩茶。 FH7NeMUXzk2VntaRdI0z9Ahw/vvWkQiVhzr0ne2H8+//9vLI9x0oMnjifwI46sK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