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何健

台湾冶堂茶文化工作室主人,中华茶艺奖第一名,曾任中华茶联秘书长负责会务推广。

《阳羡砂壶图考》

台湾冶堂茶文化工作室主人 / 何健

甫踏入“冶堂”的第一步,心亦随即静下。“冶堂”主人何健所营造的空间,自然而真挚,这份亲切,足以让焦躁的心感到安定,感到可以踏实地沉淀片刻。热水冲入壶中,清雅茶香四溢,缓速而优雅地萦绕于空气中。品茶,一如品味任何事物,皆有不同层次,从最浅层的色香味感官体验,到通过茶,进而将自身与天地自然相互连接,如此过程正是何健自一九八五年成立“冶堂”以来,始终坚持与他人分享的理念。

在人生的一个交叉口,何健选择进入了习茶世界,当他走在这条道路的起始开端之际,向前人学习是无可避免的重要课题。一九八〇年代起,台湾对于茶文化的探究与热情,体现在对名茶、名家壶的热切追求,而晚明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清中吴骞的《阳羡名陶录》,以及民国初年的《阳羡砂壶图考》等皆是极其重要的参考用书。《阳羡砂壶图考》由李景康、张虹合著,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文字,成书于一九三七年十一月,由香港百壶山馆出版,永发印务公司承印,并在香港与广州两地同时销售,内文共分七类,为年代统系,资料宏富,是宜陶研究者所不可或缺的工具书;下卷为图片,是李景康、张虹与好友蔡寒琼、区梦园、唐天如、潘兰泉、邹静存及叶次周等人之藏品,刊图列说,计分五类,并附有详细之手稿注记,惜逢日本侵华与二次大战而未能付梓,成为孤本。在《阳羡砂壶图考》上卷出版约半世纪后,何健于一九八六年收藏了下卷孤本这份珍贵史料,背后的因缘,可说完全是基于他对宜陶的研究之深与用心之真。

何健收藏的《阳羡砂壶图考》,背后的因缘,可说完全是基于他对宜陶的研究之深与用心之真。

上下卷终于得以合并于一室,然而这份圆满还不仅止于此。二〇〇六年八月,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筹备出版李景康藏品与生平书册,香港研究资料部主任邹颖文与何健联系说明用途后,何健慷慨无私地将手稿复印一份,赠送给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永久典藏,不久后,邹颖文于美国拜访李景康之子李尚平,提及《阳羡砂壶图考》下卷手稿完好藏于何健手中,李尚平深感那份爱茶惜壶之情,将他收藏数十年,曾刊印于《阳羡砂壶图考》上卷、由叶恭绰书写的序文原稿转让给何健一并保存。至此,近代最为重要的一部研究宜陶的著作,终于齐聚而静藏于“冶堂”之中。

何健说:“当所有东西走向正的方向,那股正能量就会一直卷动‘善’进来。”从一本书的获得,进入茶的世界,进入宜陶的世界,最后从中获取养分,注入到他的生活模式,转动了他对生命的态度。通过茶,建立人跟自然的关系,从养生到养心;通过茶,建立人跟人的关系,甚至是跟自我的关系;通过茶,建立人跟物的关系;通过茶,让自己静下来,能更清楚地观看外在那个剧烈变动的世界……

这天为配合摄影,何健特地准备了七把大小不一、形式各异的宜陶壶,体现宜兴陶土五色斑斓的特色,自然的土矿呈现出朱泥、紫砂、白泥、黄泥、墨泥等圆润色泽。当采访结束之时,何健将《阳羡砂壶图考》与这七把宜陶壶逐一收入箱中,过程仔细而谨慎,他对物的疼爱毋庸置疑,在将近三十年的岁月之中,想必是这份对茶之爱,充实而圆满了他的人生。

(撰文:李依依|摄影:杨镇豪) hLeKMw3zC04x2kAjDt+Q5eXKaneSOcz4+EiFOXFP7phUPdfDB6i2mW9bgaAYFzS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