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又一山人

原名黄炳培,又名又一山人。1960年生于香港,现居香港。集艺术家、设计师、策展人、素食者于一身。

垃圾

艺术家、设计师、策展人 / 又一山人

随性摞起的书籍,伴随着又一山人游历多国、数十磅重的施耐德相机,印上九龙皇帝墨宝的红白蓝塑料布……四周一事一物,皆在工作室窗外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沉静而中立的光泽与气氛。音响正放着他主设计包装的林强电影配乐《若水》,东西方声乐的交融编织,禅之意境熔炼在空气中,如风生发万物。

而在这些所见之物以外,在路途之中执拾并保存超过二十年的那些弃物,不仅是他人生珍爱,亦不同程度渗透在他多年的艺术创作之中。多年以来,他独自在本土或异国捡过许多被他视为珍宝的“垃圾”:某地水边偶遇的一副猴子头骨,被车轮碾压而过的青蛙尸骸,荷叶饭余下的叶,银色蛋挞锡纸捏的鱼,洋娃娃的手臂,绣花鞋垫,如此等等,多如星数。这些物件经历拥有失去,又再裹挟浮尘,在路途与人相遇,人生百态的气韵皆匿隐在这形态不一的细微处。他从不为这些拾荒而得的孤本对象定性其价值意义,只是专注于对象所呈现的——生命刹那的消逝、断舍离、色空本质。如此,万象流转之间,感受生命百态和自身灵魂感官的“近”。弃物背后,凝结多重历史文化价值、社会形态,多种辽阔视角下对待美的观点,而经过再创造,用艺术形式将其放大,增进对作品艺术性的解读,是又一山人对存在的体味。

菱角,中国香港,二〇〇七 ;铁线、铁钉、铁环,中国香港,一九九五至二〇〇五。

这段持续至今的拾荒经历亦无一不蕴藏着又一山人的设计哲理、佛学的影响——改造,面向社会状态,存在。今年他在新加坡举办的个人大型展览,个展题目“观空”,正以摄影、影片及装置艺术作媒介,表达十系列挑起思辨、不乏禅思的作品。

谈及禅所影响创作之路的部分,他提到其敬仰的一行禅师。一行禅师素以生活哲学向凡心世人传道,又一山人从中亦获益不少,而在与大师相遇之际,他将个展中题为“当下”的作品——那只永远跳停在“NOW”的钟,恳诚相赠。巧合之至,一行禅师也曾创作过意念极为相似的作品,一时如遇知音。

在禅修之路上,又一山人并不刻意为之,学习佛法义理伊始,禅修,成为佛教徒,更像自然发生。从外界、向内观察,也皆得到自我观照的力量,从而以开阔接受的态度、沉静谛听的能力,通过视觉创作带出社会问题,从而传达佛的哲学,如他所言:禅已融会于生活。

如此,展览中这些近年所作的作品不仅展露其凝炼的生命哲学,对生命的深刻洞见及对艺术前端的探索,怀旧的影像和创新的理念引起观者反思自身生活,且其中片片断断,皆呈现了东方禅思精神、情怀大爱与独特现代设计相互渗透的结果。他引用“艺术即修行”说法,艺术和修行融合的过程,即是在丢舍之中得到自我,创造出艺术的成就,确信呈现其艺术创作如何从设计作品外在形态演变至内心反省的心路历程。循《老子》道学之说,人无弃人,物无弃物,他亦深谙“万物静观皆自得”之道,从其中寻获看似寻常的生活之美及自我景象,相信life is beautiful,正是又一山人自身的生活姿态。

(采访:令狐磊、郑思瑜|撰文:郑思瑜|供图:又一山人) Oi1fXXqu++CItWe8KVOEqa0sC+D8Lu4k8m+IogJ1p513bNl77vqkfs+nXumFXAP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