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抵达英国的第四天。
时差还没倒过来,凌晨三点多就醒来。
躺在床上看手机,几十条消息,全是朋友们发的消息。
身在北京的闺蜜发来伦敦的天气预报,说伦敦今天下雨,但是应该下不到这个小岛,她还抱怨了一句你那怎么连天气预报都搜不到。
想着她说那些话时的表情就忍不住笑了,心里暖暖的。
放下手机,试图重新进入睡眠状态。半睡半醒就到了凌晨五点。想着睡不着干脆起床做早餐看书,于是麻利地爬了起来。
做了草莓果酱吐司,一个白水煮鸡蛋,一杯摩卡。
很简单的西式早餐,一个人坐在餐桌前,听着BBC NEWS安安静静吃完。
我知道,以后还有许多个这样的日子,一个人吃早餐,一个人对自己说早安。
吃完早餐,戴上眼镜开始打扫房间。
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和过道,擦桌子、整理物品、扫地和拖地,每个角落都仔仔细细清理。
想起以前在匈牙利时,经常偷懒不愿做家务,把搞卫生的事全都交给工人,还是后来在好友的感召教育下才开始自己动手。
而这一次,是那样的心甘情愿,用心甘情愿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希望家里干净整洁,看着舒服敞亮。
家,是的,我已经开始把它当作家了,一个愿意以最大诚意对待的家。
在抵达根西岛的当天晚上,我没有急于休息,而是把行李全部拿出来,衣物一件件挂在衣柜中,其他东西也一一归置妥当,收拾完毕,洗了个澡,倒头就睡着了。
电脑里的Coldplay的歌还在播放,房间已经打扫完毕。
给自己泡了杯英式红茶,放在茶几上,穿着家居服,披着大红色的披肩,抱着电脑,盘腿窝在暗红色的大沙发中,抬头就看到茶几上正对着我的鲜花。
英语中有句谚语:“Home is where your heart is”,意思是吾心安处即是吾家。
盯着美丽的雏菊,我再一次告诉自己:以后,这里就是我的新家了,是我心安的地方。
这一年的时间内,我有过很多不心安,并且感到恐慌的时刻。
三个老闺蜜全都结婚了,几个好朋友死党也都结婚生子或者处于热恋之中。
可我还是孑然一身。
爸爸经常对我敲警钟,要抓紧时间找对象,再过几年就三十岁了。
慢慢的,我反而释然淡定了。
人这一生,要获得一份有始有终的感情、一个恩爱默契的伴侣,机会稀少而珍贵。
我终于想清楚自己追求的并不是婚姻,而是幸福。
如果没有遇到想嫁的人,只是为了结婚而结婚,两个人在一起却无法相容,无法获得深层次联结的孤独,有时远远大于独自一人。
所以,我选择了在心里向过去一一告别,然后独自一人转身站到那个转折的起点上。
人总是需要告别过去,放弃一些东西,才可以走向未来,也需要重新身处新的环境,去看更广阔的世界,然后更了解自己。
有歌手唱:“在所有物是人非的景色里,我最喜欢你。在所有不被想起的快乐里,我最怀念你。”
有人说:“在众多没得到的东西中,我最迷恋的也是你。”
其实,那都是虚无的幻想。物是人非了,就该往前走,别回头。
不被想起了,就该顺其自然遗忘。该放手的时候,就不应再痴缠。
一切如水流动和变化。痛苦总是来自于不肯顺应规律的心。
年龄的增长是一个最自然不过的规律,25岁到30岁,对一个女人来说,是生命中极其重要的阶段。
这五年,我做的第一个重大决定就是——到英国工作。
曾经思考过很久,自己这五年该如何大体规划,也曾迷茫不知所措过。
到后来才明白选择太多,不知道选哪个好,就会容易纠结,而没有选择,则容易焦虑。
最好的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在对应的选项出现时迅速抓住。
回想这大半年的时间,做了一个又一个选择。
从2月说分手恢复单身,3月完成毕业论文答辩拿到硕士学位,到4月辞去大学稳定的工作,5月参加国家公派的选拔考试,再到去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实习工作,然后6月辞工回南方陪父母,7月赴京参加北大培训,意外被钦点调换岗位,从伦敦调换到根西岛,再到7月下旬和8月上旬在大连培训,8月中旬回家到10月下旬办理各种手续,再到10月底去深圳递签11月中旬拿到签证然后从广州出发,再到现在终于在英国根西岛安顿下来,这一整年,充满了太多的变化和折腾。或许内心不够坚强,心力在这个过程中耗损太多。
如今,我终于可以停下来喘口气,像将要溺水之人终于爬上了岸,搭了一个窝,给自己一个家。
或许,潜意识里,我一直在等待这个家,或者说是等待这样一个安心从容的状态。
最后能够等到,我想大抵是因为走到生命的不同阶段,我都选择了顺应那一段时光,完成那一阶段该完成的职责,顺生而行,不沉迷过去,不狂热地期待着未来。
渐渐的,也就开始明白,那些我们为之等待的,都会在真正面对时需要我们有抉择的胆识和接受的勇气,而后才会得以成长,获得力量前行。每个人最终都必须为自己许下的心愿忍耐实现过程中的挫折和煎熬,这个过程积累的内在力量,它能隐秘地转化成魄力和勇气。
而后的某一天,才可以云淡风轻谈起从前,笑着说起某些故事,似雁过无痕,风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