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让巴菲特成为超级富豪的企业类型

要理解巴菲特的第一重大发现,我们需要了解华尔街的本质及其主要参与者。在过去200年间,尽管华尔街提供了大量的商业服务,但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大型赌场——在这里,以投机者身份冠名的赌徒在股票价格走势上放置了大量的筹码。

早期,这当中部分赌徒取得了巨大的财富和地位,他们成为金融报刊上人们关注的焦点。大“钻石”吉姆·布拉迪和伯纳德·巴鲁克是少数几个在这个领域以投资大师身份进入公众视野的范例。

现代,以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和信托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取代了过去的个人投机者。机构投资者以其专业的选股能力向大众推销,并以丰厚的年收益率为诱饵不断吸引那些渴望一夜暴富的短视群体。

一般情况下,股票投机者都属于“三心二意”之人,有好消息时就追涨买入,有坏消息时则匆匆抛售。如果一只股票在几个月内几乎纹丝不动,他们就将其卖掉,并继续寻找其他股票。

新一代赌徒中的佼佼者发明出复杂的计算机程序,用以测算股票价格上涨或下跌的速度。如果一个公司的股票正加速上涨,计算机将执行买入命令;若股价开始加速下跌,计算机则执行卖出命令。这样一来,便会产生数以千计各种股票的大量买进卖出状况。

这些以计算机为工具的投资者今天买入一只股票,第二天就在市场卖出的现象已经不足为奇。通过此类计算机系统,对冲基金经理为他们的客户创造了巨额利润。但这也有圈套:他们也可能会因此令他们的客户赔钱。当他们赔钱时,还有部分遗留本金的客户将赎回他们的基金,然后去寻找新的基金经理为他们出谋划策。

华尔街随时都充斥着这些主流或非主流选股师跌宕起伏的故事。

这种疯狂的投机性买进卖出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史上最疯狂的买入发生在1920年,一度将股票价格推高到天价。但在1929年大崩盘来临时,股票价格又被直线打压至最低价。

20世纪30年代早期,华尔街有一个很富有激情的年轻分析师——本杰明·格雷厄姆,他发现华尔街大多数自命不凡的基金经理在大量买进卖出股票时,根本不考虑公司的长期经济运行状况。他们所关注的只是股票价格在短期内是上涨还是下跌。

格雷厄姆还发现,这些疯狂投机的主流股票投资者在追涨杀跌时,会将股票价格推到非常荒唐可笑的地步,与他们所购买股票公司的实际长期基本经济状况完全背离。他也认识到,同样是这些投机者,有时会将股票价格打压到非常低的价位,完全忽视这家公司良好的长期发展前景。这些严重被低估的股票让格雷厄姆看到了一个美妙的赚钱机会。

格雷厄姆的理由是,如果他在股价低于其长期内在价值时买入这些处于超卖状态的公司股票,终有一日,市场会承认它的错误低估,然后将它们的估价纠正过来。一旦价格向上调整后,他可以卖出这些股票,并因此获利。这是我们如今所熟知的价值投资基本原理,而格雷厄姆就是价值投资的始祖。

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明白一点,那就是格雷厄姆并不在意他所买的公司属于什么行业。用他的话说,就是所有公司都有一个内在的均衡价格。当他在30年代后期开始实践价值投资时,他着重寻找那些交易价格比其公司库存现金一半都少的公司。他美其名曰“用50美分买1美元”。此外,他还有其他投资原则,比如从不买股票价格超过其公司每股盈利10倍的股票,又如当一只股票股价涨幅超过50%时就卖出。如果股票价格在两年内没有上涨,他也会坚决卖出。的确,他的眼光要比那些华尔街的投机者远一点,但事实上,如果这个公司在10年后才有表现的话,他将获得零收益。

20世纪50年代,当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他就追随格雷厄姆学习价值投资,恰值格雷厄姆退休之前,他进入格雷厄姆的华尔街公司开始了分析师生涯。在那里,巴菲特工作在著名的价值投资者沃尔特·施洛斯身边。通过阅读成千上万份公司财务报表,刚刚大学毕业的巴菲特练就了一双发现价值低估的慧眼。

格雷厄姆退休之后,巴菲特回到自己的家乡奥马哈。在那里,巴菲特可以远离华尔街的喧嚣嘈杂,潜心思考其导师的投资理论和方法。也就在那时,他发现格雷厄姆投资法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并不是所有“格雷厄姆式”的低估值公司都会实现价值重估上涨,某些公司甚至以破产告终。不是所有投资都能“百发百中”,亏损的部分也可能超过所有的盈利。格雷厄姆试图通过分散化投资组合以规避这种不利局面,有时这些组合中含有100种以上的公司股票。此外,格雷厄姆还采用了一种策略,即坚决地处理掉两年内没有上涨的股票。但当最后期限来临时,大部分“低估股票”仍停留在低估状态。

巴菲特发现,他和格雷厄姆买入的股票按格雷厄姆的“50%收益法则”卖出后,其中很多股票在随后几年内还继续保持着上涨势头。他发现这些公司的股票价格攀升到远远高于格雷厄姆抛售时的价位。这正如他们买了一张开往容易街的列车票,但在列车到达该站之前就下车了,因为他不清楚它最终驶向何方。

巴菲特决定对这些“超级明星股”的经济动力进行进一步探究,希望能在他导师的投资报酬率上有所提高。于是,他开始研究这些公司的财务报表,探索这些公司具有如此美妙的长期投资价值的内在原因。

巴菲特了解到,所有“超级明星股”都得益于某种竞争优势,这些优势为它们带来类似垄断的经济地位,使其产品能要价更高或者增加销售量。在这一过程中,它们能比竞争对手赚取更多的利润。

巴菲特同样认识到,如果一个公司的竞争优势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不变——竞争优势具有稳定持续性,那么公司价值会一直保持增长。既然公司价值会保持增长,那么巴菲特理所当然会尽可能长久地持有这些投资,使其有更大的机会从这些公司的竞争优势中获取财富。

巴菲特还注意到,通过价值投资者或投机者,或者二者的综合参与,终有一天,华尔街会认识到这些股票价值被严重低估,并推动其股票价格反转上升。看起来,正是这些公司的持续性竞争优势让它们的价值投资者成为名副其实的预言家。

此外,巴菲特还发现了另外一种更神奇的东西。由于这些公司具有难以置信的长期经济优势,所以它们几乎不太可能濒临破产边缘。这意味着华尔街的投机者把这些股票的价格压得越低,巴菲特买进这些股票后亏损的风险就越小。越低的股价同时意味着越大的潜在上涨获利空间。他在低位持有股票的时间越久,他能从这些价值低估公司获利的时间就越长。一旦股票市场最终承认了这些公司即将到来的美好前景,随之而来的就是巨额财富。

所有这些完全推翻了华尔街的一句格言:要获得更多的利润,你不得不加大你所能承受的风险。巴菲特发现了投资的圣杯,他找到了一种使风险最小化,却能带来潜在收益增长的投资。

令事情更简单的是,巴菲特认识到他不再需要等待华尔街提供一个便宜的价格。如果他决定投资足够长的时间,他就可以为这些超级公司的股票支付一个公平合理的价格,并且一直持有。锦上添花的是,他发现如果进行长线投资,绝不卖掉这些股票的话,他还可以有效地将资本利得税推延至遥远的将来,只要一直持有,他的投资就能以复利率速度增长,并且免税。

让我们看一个例子:1973年,巴菲特投资0.11亿美元于华盛顿邮报公司,一家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报业,并且一直持有到现在。在长达35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持有这项投资,如今,这笔投资价值涨到了天文数字14亿美元。投资0.11亿美元能获得14亿美元的收益!多么体面的投资报酬率!而且最绝妙的是,巴菲特还没有为他的利润支付税费,因为至今为止他没卖出任何一股。

另一方面,如果格雷厄姆按照他的50%法则,将在1976年,以约0.16亿美元卖出巴菲特的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为此他还要支付占所有利润39%的资本利得税。更糟的是,那些华尔街的主流股票投资者在过去的35年间可能上千次持有这只股票,进进出出偶有10%~20%的利润,并且每次卖出时都要支付税费。但是,巴菲特累积了12460%的收益率,并且直到如今,还未对其14亿美元收益支付任何税费。

巴菲特懂得,只要投资了一家具有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公司,他就最终会成为一个坐拥亿万美元资产的超级富翁。 fqIQeSPuqP98k5PEE37eNFIoQS99Tna/INfUrWMEcUFXlLs7e3LRMmZnAxJ2J+C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