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是构成人体一切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生命的产生、存在和消亡,无一不与蛋白质有关。可以这样认为,没有蛋白质便没有生命。
蛋白质是一大类由氨基酸组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含有氮、碳、氢、氧等主要元素和少量的硫、磷、铁等元素。食物蛋白质中有20多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是机体不能合成而必须由食物供给的,称为必需氨基酸,它们分别是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富含必需氨基酸、品质优良的蛋白质统称完全蛋白质,如奶、蛋、鱼、肉类等属于完全蛋白质,植物中的大豆亦含有完全蛋白质;缺乏必需氨基酸或者含量很少,不能维持机体正常健康的蛋白质称不完全蛋白质,如谷、麦类、玉米所含的蛋白质和动物皮骨中的明胶等;一些所谓的高级滋补品如鱼翅、阿胶的蛋白质以白明胶为主,也属于不完全蛋白质。
在人体中,蛋白质的主要生理作用表现在六个方面:
人的神经、肌肉、内脏、血液、骨骼等,甚至包括体外的头皮、指甲都含有蛋白质,这些组织细胞每天都在不断地更新。因此,人体必须每天摄入一定量的蛋白质,作为构成和修复组织的材料。
人体的新陈代谢实际上是通过化学反应来实现的,在人体化学反应的过程中,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如果没有酶,生命活动就无法进行,这些各具特殊功能的酶,均是由蛋白质构成。此外,一些调节生理功能的激素如胰岛素,以及提高机体抵抗力而保护机体免受致病微生物侵害的抗体,也是以蛋白质为主要原料构成的。
在正常膳食情况下,机体可将完成主要功能而剩余的蛋白质,氧化分解转化为能量。不过,从整个机体能量而言,蛋白质的这方面功能是微不足道的。
机体内组织细胞必须处于合适的酸碱度范围内,才能完成其正常的生理活动。机体的这种维持酸碱平衡的能力是通过肺、肾脏以及血液缓冲系统来实现的。蛋白质缓冲系统是血液缓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说蛋白质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血红蛋白可以携带氧气到身体的各个部分,供组织细胞代谢使用。体内有许多营养素必须与某种特异的蛋白质结合,将其作为载体才能运转。例如铁蛋白、钙结合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等都属于此类。
蛋白质的生理价值是指进入人体蛋白质的保留量和吸收量的百分比。食物蛋白生理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其氨基酸的组成。凡是食物蛋白质中所含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越接近人体的需要,其蛋白质的生理价值就越高。生理价值高的蛋白质称优质蛋白,衡量食物中所含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主要是看这些蛋白质的生理价值。生理价值越高,说明机体的利用率越高,营养价值也越大。
由于各种食物所含氨基酸不同,在日常饮食中合理搭配各类食品,则几种食物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又可以互相弥补,从而使蛋白质的生理价值得以提高,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例如鸡蛋烧土豆就可以获得较高的蛋白质利用率。为了更好地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在食物搭配时可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搭配的食物品种越多越好,品种越多,氨基酸的种类也越多;二是搭配的食物种属越远越好,如动物类与植物类之间搭配,就较单纯的植物类之间搭配更有利于提高蛋白质的生理价值;三是搭配的食物要同时吃,这是因为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只有同时到达身体组织才能构成组织蛋白。
几种常用食物蛋白的生理价值和几种混合食物蛋白质的生理价值见表1-1、表1-2。
表1-1 几种常用食物蛋白质的生理价值
表1-2 几种混合食物蛋白质的生理价值
人们每日从饮食中摄取的蛋白质分为植物性蛋白质和动物性蛋白质两大类。各类食物所含的蛋白质在数量上与质量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一般说来,动物性蛋白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优于植物性蛋白质。目前,我国人民的膳食蛋白质仍以植物蛋白质为主,因此,应该提高动物性蛋白质在食物蛋白质中的比例。来自于肉、奶、蛋、鱼和大豆中的蛋白质为优质蛋白质。
3.1.1 谷类
谷类是我国人民膳食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一般含蛋白质6%-10%。谷类蛋白质的共同缺点是缺乏赖氨酸,所以谷类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不是很高。
3.1.2 豆类
豆类蛋白质含量较高,大豆含蛋白质达35%-40%,其他豆类蛋白质含量为20%-30%。豆类蛋白质所含的赖氨酸较丰富,但其不足之处是蛋氨酸略显缺乏。如果将谷类和豆类混合食用,则可使两者的利用率均得到提高。
3.1.3 坚果类
如花生、核桃、葵花子、莲子等含有15%-25%的蛋白质。
3.2.1 肉类
肉类含蛋白质10%-20%,所含的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数量充分,属优质蛋白质。
3.2.2 禽类
禽类蛋白质含量为15%-20%,其氨基酸构成近似人体肌肉组织,利用率较高。
3.2.3 鱼类
鱼类蛋白质含量为15%-20%,因鱼类肌肉组织的肌纤维较短,加之含水量较丰富,所以容易被消化吸收。
3.2.4 蛋类
蛋类含蛋白质10%-15%,主要为卵白蛋白,其次是卵磷蛋白。
3.2.5 奶类
牛奶中蛋白质平均含量为3.3%,主要是酪蛋白、乳白蛋白和乳球蛋白。